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二单元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精练 新人教版.docx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知能演练提升一、选择题1.下列有关契丹族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A.契丹族居住在甘肃东部、陕西北部一带,过游牧生活B.契丹族有自己的文字C.统一契丹各部的首领是耶律阿保机D.契丹政权建立后,定都上京2.“统契丹,建政权,都上京,为太祖”这一文字所描述的是契丹历史上的哪一位君主()A.阿保机B.元昊C.阿骨打D.赵构3 .下面这道连线题搭配正确的是()辽一一契丹族西夏一一元昊李世民一一党项族北宋一一赵匡胤A.B.C.D.4 .京剧行亶渊之盟是一出历史故事剧,其中歌词“将舟船暂驻中流,寡人要一观黄河夜景”中的 “寡人”是指历史上的哪位皇帝()A.寇准B.宋真宗C.宋高宗D.明太祖5 .右图中的回銮碑又叫契丹出境碑,坐落于河南濮阳县城,是记载漕渊之盟的唯一实物。下列对漕渊之盟的分析和认识,正确的是()宋辽关系史上由战到和的转折点 北宋政府牺牲人民利益换取苟安局面的产物 客观上维 持了长久和平 暴露了北宋统治的腐败A.B.C.D.6 .澧渊之盟后,宋辽边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遍地),戴白之人,不识干戈(战争)”。这说明()A.北宋的军事力量遭到极大削弱B.宋辽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局面C.南方社会经济出现了繁荣局面D.宋辽双方建立了平等友好的关系7.在探究宋辽、宋夏的和战关系后,小明同学列出了四个提纲,其中不正确的是() A.北宋送辽岁币B.北宋与辽订立澧渊之盟C.北宋送西夏岁币D.北宋向西夏称臣8.归纳比较法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对宋辽、宋夏之间“议和”归纳比较后,下列哪一项不 是它们的共同点()*A.结束双方大规模的战争状态8 .宋王朝都要交纳岁币C.导致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D.客观上有利于双方和平相处9 .为了写一篇论文,刘刚查找了与“契丹的兴起”“陈桥驿兵变”和“辽、宋、夏的和战”有关的 书籍。他的论文题目可能是.()A.民族政权的并立B.国家的统一C.民族政权的繁荣D.中华大家庭的团圆二、材料分析题1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诚信,虔守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 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臣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宋)李奏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 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宋)苏辙栾城集 材料三 从历史的后端看来协定(漕渊之盟)有它的作用。这种为和平付出之代价无疑比 战费来得低廉。可是这种看法必须全部放弃当事人的观感他们无法承认这种妥协为事理之当 然。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一中的“大宋皇帝”是指谁? “北朝”是指哪一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材料一中的“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统称为什么?这一规定开始于双方的哪一约定?结合所学知识,请你谈谈材料二说明了什么。辨析材料三,请你谈谈黄仁宇对漕渊之盟的评价。11. 一个消失的王朝,一段沉睡的历史一个远逝的民族一一契丹族,就像他们的文字那样神秘而遥 远。让我们一起来追寻这个民族的历史。活动一历史溯源契丹建国后,曾与哪个民族建立的政权发生过激烈的冲突?(任举一例即可)下列历史事件中,与契丹政权直接相关的有()达成酒渊之盟强占幽云十六州文成公主入吐蕃A.B.C.D.活动二历史再现某电视台拍摄有关澧渊之盟的历史剧,如果你是编剧:你应该安排哪些历史人物出场?(至少两个)请你向演员简单介绍漕渊之盟订立之前的情景。知能演练提升一、选择题1. A2. A 10世纪初,契丹族首领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权,都城在上京。阿保机就是辽太祖。3.B4.B “漕渊之盟”是宋真宗时期北宋与辽达成的盟约,所以京剧漕渊之盟里的“寡人”指的 是宋真宗。5.B我们在对澧渊之盟的分析和认识中,既要看到其消极方面,又要看到其客观的进步性;既要从 主观目的上分析,又要从客观影响方面分析。6.B根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生育蕃息”“牛羊被野”“不识干戈”,可知宋辽之间和平相处,所 以B项符合题意。7 . D8 .C宋辽、宋夏议和,宋王朝都要交纳岁币。议和之后,结束了双方大规模的战争,并且双方进行 边界贸易出现了相对和平、经济文化相对繁荣的局面。故C项不正确。9 . A本题考查综合分析能力。根据题干中的“契丹”“辽”“宋”“夏”等可判断是民族政权的 并立。,二、材料分析题10 .参考答案宋真宗。契丹族。(2)岁币。澧渊之盟。(3)材料二说明了漕渊之盟的积极影响,它使宋辽保持了一百多年相对和平的局面,双方的经济 文化都呈现出繁荣的景象。(4)提示:他认为一方面用钱物来换和平是值得的、可取的,另一方面他也认为此和约对北宋来 说是屈辱的。1L参考答案汉族。(2)D(3)寇准、宋真宗等。(4)北宋建立后,对辽用兵失败,只好采取防御政策。宋真宗时,辽军大举攻宋,一直打到黄河岸 边的漕州城下。在宰相寇准力劝之下,宋真宗亲临前线,宋军受到鼓舞,打败辽军,双方议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