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四川省南充市阆中中学高二历史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x

    • 资源ID:97902202       资源大小:37.59KB        全文页数:1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四川省南充市阆中中学高二历史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x

    2018-2019学年四川省南充市闵中中学高二3月月考历史注意事项:1 .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 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 .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 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 .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 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第I卷(选择题)1 .梭伦改革最重要的举措是废除债务奴隶制,归还借贷抵押的土地,尽管富人曾经强烈抗议. 但未有结果,这一举措后来得到充分执行。这说明该举措()A.符合了城邦整体利益B.获得了各阶层普遍支持C.打破了贵族权力垄断D.保护了平民的根本利益2 .公元的六世纪前夕,雅典国家在政治上发展的形势就是富有阶层和平民以及贵族中染指工 商业的人物,为了自己的利害逐渐汇合,形成一道要求改革的浪潮。这次改革()A.推动了雅典城邦的兴起B.建立了公民大会C.动摇了氏族贵族的特权D.确立了民主政治3 .王觉非等译西方文明史称:“梭伦以智慧和公正著称,他用取消债务的方式解救贫困 者,乂以成立新政府并赋户富裕者以巨大政治权利的办法平息富人的不满。梭伦甚至使雅典政 府引进了新的民主原则,”梭伦在改革中引入的“民主原则”体现在(A.颁布“解负令”B.发放公职津贴C.组成“四百人会议”D.成立十将军委员会4 .著名占希星史专家弗罗洛夫说,雅典民主的公民大会拥戴一些贵族作为自己的领袖,授予 并且保证公民的自由,同时奴役由异族人充当的奴隶,剥削公民以外的希腊人和非希腊人的公民权。 这反肤出古代雅典( )A.公民积极参与政治B.民众享有政治权利C.阶级矛盾不可调解D.民主政治的不成热5 .关于雅典民主政治,苏格拉底说:“没有人愿意用抽签的方法去雇用一位舵手和建筑师、 吹笛手或其他行业的人,而这类事若出错的话,危害还比在管理国家事务上出错轻得多。”这段话 ( )A.实质上揭示了直接民主制度的弊端B.管理国家事务比抽签雇人容易出错C.认为抽签选举方式的危害小D.表明雅典人用抽签的方法雇用一些行业的人6 .战国后期,荀子访问秦国归来,称赞秦国官吏“肃然"''恭俭”“敦敬”“忠信”,可谓 “古之吏也”;称赞泰国士大夫”出于其门,人于公门,出于公门,归于其家“,可谓''古之土大 夫也”。这一良好的吏治,缘于秦国()A.遵循古礼8 .推行德政C.体制创新D.人才荟萃9 .如表是春秋战国时期从事政治活动的人中对出身所做的调查:时间总人数,出身微贱的人所占比例春秋时期51613426%战国时期71339255%这说明()A.世卿世禄制度彻底消失10 平民成为官员主要来源C.平民政治代替贵族政治D.社会阶层流动日趋频繁8.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商鞅相秦“残伤民以峻刑”,违背了 “得人者兴” “恃德者 昌”等治国要领:苏轼商君功罪:“其民见刑而不见德,知利而不知义”。两者都认为商鞅变 法()A.遭到了普遍反对B.忽视了道德教化C.最终必然会失败D.严刑峻法导致社会混乱9.商鞅变法规定,禁止父了兄弟共同住在一间房子里,一家有两个以上成年男子必须分居另 立户籍,否则加倍征收赋稹。秦统一后,这一规定推行到全国。这一规定()a.瓦解r传统的宗法制度B.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C.削弱了国家对农民的控制D.保障了国家的财政收入10.下图是北魏鲜卑.族的“扬场图”和“耕牛图”的墓葬壁画,由此可以得出的历史价息是鲜卑族生产方式的农耕化鲜卑农民特别注意精耕细作和耕作的实效性都市繁华,商业活跃各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的加强A."B.(§)C."D.(§)11.北魏大臣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日:“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卜.制御华熨,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材料表明北魏迁都洛阳有益于()A.解决平城粮食供应问题B.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C.防止少数民族柔然骚扰D.肃清阻碍改革的保守势力12.北槐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融合,使鲜里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农业 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这表明,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实质上是()A.封建化的过程B.汉化的过程C.工业化的过程D.农业化的过程13.史书记载,孝文帝“始班俸禄。户增调帛三匹,谷二斛九斗,以为官司之禄;增调外帛 二匹。禄行之后,赃满一匹者死”,又接受汉族官僚李世安的意见,“始议均田”。孝文帝的这两 项措施所起到的共同作用是()A.吏治清明B.粮食产量增加C.极大地满足了农民的要求D.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14.从如下对比表中,得出的信息是()年代收入(单位:贯)支出(单位:贯)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15085万余12677万余仁宗皇佑元年(1049年)12625万余“所处无余”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11613万余13186万余A.北宋时财政入不敷出,导致“积贫”局面的出现B.养兵、养官巨额费用是导致国库空虚的主要原因C. “三冗”、“两税”引起社会危机,农民起义不断D.对辽和西夏的战争耗费是财政危机的因素之-15 .王安石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废除诗赋词章取土的旧制,参加经义策论的考试。以此可 以看出王安石变法()A.主要毡解决财政问题B.选拔人才更注重实用性C.否定科举制度D.解决“恩荫”选官的弊端16 .司马光评价王安石为“不达政体,专用私见,变乱旧章,误先帝任使”,其变法“舍是 取非,兴害除利”。蔡京对王安石变法推崇备至,“取熙宁成法施行之”。梁启超则认为王安石变 法“实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革命”。对此,说法正确的是(A.无法对王安石变法准确地评价B.后人评价较当时更具有正确性C.历史评价受到时代背毋的影响D.变法是历史学研究的核心内容17.马丁 路德在16世纪以大无我的勇气,毅然掀起了宗教改革的历史大潮,德意志成为宗 教改革风暴的策源地。导致这一事件的主要原因是()A.受文艺复兴的影响B.德国是罗马教皇的“牛奶”供应国C.罗马教皇对德国的剥削D.九十五条论纲的传播18.诗人海涅说:“路德的语言在不到几年便普及到全德意志,并被提升为共同的书面语言, 并赋予这个政治上宗教上四分五裂的国家以一种语言上的统一。”这表明()A. “因信称义”瓦解了天主教会的信仰基础B.马J-路德改革促进资本主义发展C.宗教信仰统一是语言统一的前提D.用德语翻译圣经推动了德意志的统19 .马丁路德在九十五条论纲中指出:乂魂得到拯救,不在于遵守教会的条规,而 在于上帝的恩典和个人对上帝的信仰。这表明马丁路德主张()A.因信称义B.简化宗教仪式C.建立国家教会D.圣经至上20 .马丁 路德说,世俗权力是受上帝的委托来惩治奸邪,保护善良的无论什么人,不 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土、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由此可以推知,马丁 路德主张()A.教会由世俗政权接管21 圣经由教会解释C.建M政教合一的政权D.世俗政权高于教会第n卷(非选择题)二、材料分析题22 .商鞅变法使秦国迅速走上强国之路。阅读下列材料:材料:战国初期,秦国虽有一定的地缘政治优势,却是华夏体系中的落后国家,当时地处中 原的国家都以“戎翟”这个贬义词来称呼秦国。商鞅确定的改革方略是:首先,只有国家强大,才能在战争中有立足之地;其次,只有改革 落后的制度,泰国才能强大;再次,只有摧毁落后和保守的秦国宗氏制度,改革才能进行。为此, 商鞅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农耕、军功、法治、集权四大方略。具体而言就是以重农主义为取向的农耕 政策,以国家主义为取向的集权政策,以平民主义为取向的军功政策,以法治主义为取向的以法治 国方略。商鞅新法推行io年,使秦国从原来的“始秦戎翟之教,父子无别,同室而居”的一个极其落 后的国家,变成“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 邑大治”.一一摘编自叶自成商鞅的创新精神与秦国对大国的超越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在“农耕、军功、法治、集权”四个方面所推行的具 体举措。(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商鞅变法使秦国走向富强的主要因素。23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历代官吏俸禄之厚莫过于宋朝,王安石变法时,实行厚禄,以期官吏自用,防止贪污, 可以省刑。其俸禄内容方禄粟、职钱和布帛。地方官按职分由18级,按月发俸钱;春秋两季发衣料; 每年一次性发粟米厚禄制度的实行,积极的方面使得官吏们乐于职守,以公报国。然而,官俸 过厚超出人民的承受能力,造成了财政危机,实际上也并未能够制止贪污行为的发生历代官 吏俸禄之薄莫过于明朝,洪武十三年(1380)重定文武官岁俸,以九品正从为差,共18级,正一品官禄米1044石,正七品的知县岁俸禄米90石(约合今5440公斤),由于俸禄较薄,使得小官舞弊 以救贫,大官贪污以致富,明中叶以后官吏贪污则成了习以为常的政风。摘自刘志愚浅述中国占代官吏“俸禄”(1)根据材料,概括宋代厚禄制实施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明两朝俸禄制度的影响。23.阅读材料、论述题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帝迁都'洛阳,改国姓为元氏,禁胡语胡服宗室勋旧,不悦者多,时魏之势 虽极盛,然轲悍再武之风,渐次消灭华奢柔弱之风渐行,而国势之衰兆已见。摘自1907年宏文馆出版的中国历史讲义材料二 魏孝文帝的厉行改革,读史的人都说他是失策。这种观察,也是谬误了的。议论他 的人,不过说他是:从此以后就同化于汉族,失掉本来雄武的特质。然而不如此,难道想永远凭藉 武力和汉族相持么?总而言之,以塞外游牧的民族,侵入中国,其结果和汉族同化而融合是不 可避免的。一一吕思勉中国通史(北魏孝文帝改革)不期然地做了中国再统一的工具。黄仁宇据上述材料概括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两种不同的观点,选取你赞同的一种观点,并加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2018-2019学年四川省南充市间中中学高二3月月考历史答案1. A【解析】材料说明梭伦改革的废除债务奴隶制措施虽然众多人反对,但是最终还是通过,说明该措施 符合了城邦整体的利益,A正确;B中各个阶层显然不符合题意,排除;梭伦改革是维护贵族权力, 并不是保护平民的根本利益,C和D项错误。2. C【解析】材料“公元前六世纪前夕,雅典富有阶层和平民以及贵族中染指工商业的人物要求 改革的浪潮”反映,梭伦改革的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梭伦改革之前雅典城邦已经存在,故A 错误:梭伦改革之前公民大会已经存在,故B错误:梭伦改革动摇了氏族贵族的特权,故C正确: 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了雅典民主政治,故D错误。3. 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梭伦改革。材料说明梭伦改革具有“中庸”的特点。A项主要体现“用取消债 务的方式解救贫困者”:B项是伯利克里改革的内容;D项是克利斯提尼的改革措施。4. D【解析】材料中提到只有雅典的公民才享有公民权,异邦人并没有享受到公民的权力,由此可以看出 雅典的民主政治不是十分成熟,故D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到“公民积极参与政治”而是公民权实行 的不公平,故A排除:只有雅典的公民才享有政治权利,并不是所有的民众都享有,故B排除;材 料中只是提到出现不公平现象,但并没有体现出阶级矛盾不可调解,故C排除。5. A【解析】抽签选举为雅典公民提供了参与政治的均等机会,但忽视了参与政治者的能力与品德。由材 料引文可知,苏格拉底不认同抽签选举的方式,认为这种方式容易造成管理国家事务上出错,因而 反对直接民主制度,故选A。材料没有显示管理国家事务比抽签雇人容易出错,排除B;材料没有显 示抽签选举方式的危害小,排除C:材料没有显示雅典人用抽签的方法雇用一些行业的人,排除D。6. C荀子认为秦国官吏、士大夫有古代之风,但并不能说明秦国遵循古礼,故排除八项;战国后期, 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奉行的是法家思想,而北.德政,故排除B项;商鞅变法对秦国做一系列的改革, 从而实现r富国强兵,所以秦国良好的吏治源于秦国体制的创新,故选c项:人才荟萃是秦国体制创 新的结果,而不是秦国吏治良好的原因,故排除D项。【点睹】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旧制度被彻底废除,经济得到了发展,秦国逐渐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 最强的国家,为后来秦王朝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7. D【解析】材料侧面反映社会出身较高的人在政治活动中的比重仍然很高,故A选项表述的“世卿世禄 彻底消失”不准确,排除;通过春秋时期出身微贱的人只占比例26%,推知平民在此时并不是主要 来源,故B错误;材料中只能体现出出身微贱从事政治活动的人比重上升,但是贵族仍占有重要地 位,故平民政治取代贵族政治表达过于绝对,C错误。材料反映从春秋到战国从事政治活动出身微 贱的人占的比例上升,由此推出随着社会的进步,下层民众有了更多从事政治的机会,折射出了社 会阶层流动频繁,故D正确。8. 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司马迁、苏轼均认为商帙变法以严刑峻法约束人民,以厚利诱导人民,忽视 道德、重利轻义,从治国层面上方式并不可取,故B项正确。A项,材料未体现商鞅变法受到世人 反对,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商鞅变法走向失败,排除。D项,材料未提及商鞅变法对社会的影响, 故排除。9. B【解析】从材料“禁止父子兄弟共同住在一间房子里”“有两个以上成年男子必须分居另立户籍,否 则加倍征收赋税”中可以分析出,这些措施有利于小家庭的推行,也有利于熠殖人口、征发徭役和 户口税,发展封建经济,故B项正确,D项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宗法制度的瓦解和对农民的控 制,故AC项排除。点睛:材料“禁止父子兄弟共同住在一间房子里” “有两个以上成年男子必须分居另立户籍, 否则加倍征收赋税”表明秦推行小家庭政策;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出答案。10. C北魏鲜卑族的“扬场图”和“耕牛图”说明鲜卑族生产方式已经具有农耕化特点,故正确; “扬场”和“耕牛”体现了鲜卑农民特别注意精耕细作和耕作的实效性,故正确;图片并不能说 明都市繁华,商业活跃,故错误:鲜见族农耕化,这说明各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的加强,故正 确。故组合正确,故选C。点暗: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图片信息“扬场图”和“耕牛图”,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 识从''扬场”和“耕牛”体现农耕的特点出发,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得出正确答案。11. B【解析】材料没有涉及解决平城粮食供应问题,排除A;由材料“制御华夏,辑平九服”,可以看出 北魏迁都洛阳意在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故选B:材料没有涉及抵御少数民族柔然骚扰的信息. 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肃清保守势力的信息,排除及12. B【解析】抓住题干中“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的 信息可以看出,从经济发展角度看,民族融合的实质就是农业化过程,故D项正确;A项是社会发 展角度,B项是民族融合的角度,排除。C不符合农业社会特点;故选D。点睛:民族融合是历史上的一个进步现象,它指各民族在经济文化交流中,互相学习,取长 补短,共同发展。所以在各族融合过程中,少数民族学会了汉族先进的农耕生产方式,开始J'定居 生活。民族融合如从社会发展角度看,则是封建化过程。13. 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俸禄制和均田制作用的理解能力。从材料可知本题共涉及了孝文帝的两项改 革措施:俸禄制和均田制,八仅是俸禄制的作用,B项仅是均田制的作用,C项仅是均田制的作用故 排除。俸禄制减轻了宜吏对百姓的掠夺,均田制规定农民要负担定的徭役,这些在定程度上都 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故选D。考点:历史上垂大改革【可眸北魏孝文帝改革作用14. A【解析】材料表明北宋的财政收入越来越少,宋英宗时财政支出比财政收入大很多,可见北宋时财政 入不敷出,出现“积贫”局面,故选A。B项内容符合北宋的社会现实,但却不能材料中体现出来, 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社会危机的信息,排除C。材料中并没有具体的财政支出的项目,排除D。15. B【解析】王安石变法非常关注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采取措施改革科举制度,废除死记硬背的明 经诸科,规定进上科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时务策等。分析各选项,这一措施的目的是为了选拔人 才更注意实用性,故选B。A项和材料明显无关:C项错误,王安石只是改变考试的内容,并未否定 科举制度:D项错误,王安石关于科举选官制度遭到大官僚的反对而失败。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王安石变法变法的措施【易错警示】王安石变法主要是在理财方面,但是在其它方面也是有所涉及,主要变现为强 军和选官制度上。在选官制度上反对北宋的恩萌制,主张改变科举考试的内容,选拔有真才实学的 人物,但是因为触动/大官僚的利益最终改革失败16. C【解析】题干提到北宋的司马光、蔡京和近代的梁启超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并不一致,这是由于三个 人处在不同的时代,尽管司马光和蔡京都是北宋人,其实二人的生卒年代也不一致,而不同时代的 肯加不同,所以评价会有不同,故选C;王安石变法的评价应该放在北宋的时代去评价,是有准确 评价的,而不是无法做出准确的评价,所以A的说法是错误的,故排除;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都应 该将之放到当时的时代背景去评价,而不能用后人的眼光去评价,故B的说法也姑错误的,所以排 除;题干仅仅是说到了对变法的评价问题,不能据此得出D的结论,故排除I)。17. C【解析】16世纪时天主教会在四分五裂的德意志势力很大,从德意志掠取了大量财富,德意志被称为 “教皇的奶牛”。因此导致这一事件的主要原因是罗马教皇对德国的剥削,故答案为C项。文艺复 兴并非只影响德意志,排除A项;德意志遭受罗马教皇的剥削严重,从而被称为“教皇的奶牛”, 排除B项:九十五条论纲批判教皇兜售赎罪券的荒谬,拉开宗教改革的序幕,排除D项。【点睛】宗教改革运动首先在德意志爆发,主要是因为天主教会在四分五裂的德意志土地上势力极大, 不仅精神上统治者德意志,还从德意志掠取了大量财富。文艺复兴的影响也是宗教改革的原因,但 不是“他意忐成为宗教改革风暴的策源地”的主要原因,据此确定答案。18. D【解析】“因信称义”强调信仰事务的自主,冲击了天主教的充当与信徒与上帝沟通的媒介的权威, 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宗教改革与资本主义发展的关系,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宗教信仰统一推动民 族国家的形成,有利于语言的统一,排除C:材料“路德的语言赋予这个政治上宗教上四分五 裂的国家以一种语言上的统一”,说明马丁路德用德语翻译圣经,伴随马丁路德教的传播,推 动了德意志的统一,排除及19. A【解析】材料“灵魂得到拯救,不在于遵守教会的条规,而在于上帝的恩典和个人对上帝的信仰” 主张人只有靠信仰才能得救,不能靠善功、圣礼和神职人员,体现了马丁路德的"因信称义”的思 想,这思想使人获得了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自救的自主权,这主张否定了教皇和封建教会的权 威,故选A:材料没有体现简化宗教的仪式的信息,排除以材料没有体现建立国家教会的信息,排 除C;材料没有体现圣经至上的信息,排除及20. D【解析】材料“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并非教会由世俗政权接管之意,排除A:结合所学,马丁 路 德主张信仰得救,反对圣经由教会解释,排除B;材料没有反映马丁 路德主张建立政教合一 的政权的信息,排除C;材料“世俗权力不要加以任何阻碍”,“教皇世俗权力都有权来 管他”可知马丁 路德主张世俗权力高于教权,故选D。21. (1)背景:战国时期的大动荡、大发展、大变革(诸侯争新,战乱频繁,生产力发展, 社会变革蓬勃兴起):秦国落后于东方诸国,渴望国家强大。(2)农耕:奖励耕织、重农抑商;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军功酸制:法治:严刑峻法、 推行法治:集权:废分封、行县制。(3)因素:变法顺应历史潮流:改革坚持诚信和创新。【解析】(1)背景:题目要求“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应该从当时的国内形势和秦国自身两 个角度分析。结合所学春秋战国时期的国情来看,当时处于战国时期,社会大动荡、大发展、大变 革(或者说电:诸侯争新,战乱频繁,生产力发展,社会变革蓬勃兴起):由“秦国虽有定的地 缘政治优势,却是华受体系中的落后国家”可知,泰国落后于东方诸国,渴望国家强大。(2)题目要求“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答。农耕::由材料中的“以重农主义为取向的农 耕政策”并结合所学商鞅变法在农业方面的措施可知是奖励耕织、重农抑商:军功:由材料中的“以 平民主义为取向的军功政策”并结合所学商鞅变法的内容可知是指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军功捅制: 法治:由材料中的'以法治主义为取向的以法治国方略”再结合商鞅变法的内容可知是严刑峻法、 推行法治:集权:由“以国家主义为取向的集权政策”和商鞅变法的内容可得出是废分封、行县制。(3)因素:题目要求“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同答。由材料看,商鞅变法取得了巨大的成 功,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根据其变法的内容和当时所处的时代形势可得出,商鞅变法顺应历史潮 流:改革坚持诚信和创新。点睛:选修部分题目的答题依据基本上有两种:一是“根据材料”,另一个是“根据材料并 结合所学知识”,而且近几年的高考命题者越来越钟情于后者,这是因为这既可以考查到考生准确 提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又可以考查调动所学相关史实和相关技巧的能力,可谓“一箭双雕”。 这题的两个题目就都属于后者。22. (D原因:希望官吏们能够廉洁自律,防止贪污腐败,减少刑罚。(2)影响:宋代实行厚禄制度,一方面使得官吏乐于职守,以公报国;另一方面,也加重了 人民的负担,造成了财政危机;没有有效防止腐败。明代反其道而行之,结果适得其反,大小官员 贪污成风,导致腐败更加严重。【解析】(1)根据材料中的“以期官吏自重,防止贪污,可以省刑”,可以得出其原因是希望官吏们 能够廉洁自律,防止贪污腐败,减少刑罚。(2)根据材料中的“积极的方面使得官吏们乐于职守,以公报国”,可得出宋代实行厚禄制 度,一方面使得官吏乐于职守,以公报国;从“官俸过厚超出了人民的承受能力,造成了财政危机, 实际上也并未能够制止贪污行为的发生”,可得出另一方面,也加重了人民的负担,造成了财政危 机:没有有效防止腐败。从材料中的“历代官吏俸禄之薄莫过于明朝由于俸禄较薄,使得小官 舞弊以救贫,大官贪污以致富,明中叶以后官吏贪污则成了习以为常的政风”,可得出明代反其道 而行之,结果适得其反,大小官员贪污成风,导致腐败更加严重。23. 观点:一是北规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政策导致了北魏的衰亡:二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加 速了民族交融,有利于统一。示例一:观点:我选取观点一。阐释: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政策使鲜卑族逐渐丢失剽悍勇武的民风;改革后,民族内部华 奢柔弱之风逐渐盛行;部分鲜卑宗室贵族反时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政策,使统治阶级内部发生分化, 造成国家内耗不断,造成了北魏的衰亡。示例二:观点:我选取观点二。阐释:北魏孝文帝改革中迁都洛阳、移风易俗等措施有利于鲜里族接受汉族文化,促进鲜卑 民族的封建化:促进了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民族交融和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为隋朝的再次 统一奠定了基础。(注:说明时不选取观点;答案仅供参考,占之有理可酌情得分)【解析】一问,结合材料一 “宗室勋旧,不悦者多.剽悍勇武之风,渐次消灭华奢柔弱之风渐行, 而国势之衰兆己见”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加速了北魏灭亡,根据材料二“其结果和汉族 同化而融合是不可避免的”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推动了民族融合发展:二问,结合两者观点 阐述,一观点围绕材料从民族特质、内部矛盾进行分析:二观点结合材料从封建化、经济交流及民 族国家走向统一的角度进行分析阐述即可。【点暗】此题为论述题,首要环节为确立表达观点态度,其次结合材料相关信息并围绕观点进行阐述, 史论结合,思维逻辑清晰化,解题过程中应注意观点阐述的逻辑联系及层次感。

    注意事项

    本文(四川省南充市阆中中学高二历史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x)为本站会员(太**)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