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背影》(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
2 .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 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迁;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 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 聪明了!父亲反复地嘱咐“我”,又嘱托茶房,细致入微,呵护备至。这 样一位慈爱的父亲,却并没有得到儿子的理解和认可,面对父亲的行 为,“我”觉得这是一种“迂”,觉得自己更了解世事,这是不到二十 岁的“我”对父亲的一种认知与评价。究其原因,除了有初涉社会年 轻人常见的那种自以为是之外,还带有一种不能理解父亲的关爱和不 愿意接受父亲关爱的心理。这里的施爱者与被爱者之间明显存在着隔 膜,父子之间的情感呈现出一种错位。文中没有明确标明“那年冬天” 是哪一年,但据朱家的家族史可知是1917年冬天。作者写这篇文章 则是在1925年10月,近八年之后已饱尝生活艰辛的“我”再回望 当年的自己,用“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这句似褒实贬的话语道出了自 己当年不理解父亲的后悔与自责,同时也写出了 “我”最终对父亲爱 子之情的理解和体谅。3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跚地 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 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 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 地流下来了。父亲的穿着是民国初年常见的男衣样式,即俗称的长袍马褂,和 现在中年男人出门办事身着正装有些类似。从“黑布”“深青布”“棉 袍”等词语中可以看出冬天父亲穿的衣服较多,衣服材质非常普通, 其中“黑” “深青”这样的暗冷色表明了父亲还在守孝期间。“蹒跚地 走” “慢慢探身”两个动作形象地写出了父亲行动不便的状态。原因 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思考:一是冬天父亲身着棉袍马褂,衣服随肿,行 动不便;其次是父亲体态偏胖且年近五十,已进入中老年时期;再加上 家中遭遇的多种变故:办丧事、丢职务、还债务、谋求职。白描式的 语句勾勒出一个心力俱乏、备受生活煎熬的父亲形象。但父亲坚持要为“我”买橘子,这件事情对父亲来说并不轻松, 有一定高度的月台让身子肥胖、衣着瞻肿的父亲攀越时显得十分艰难。“攀”“缩”“微倾” “努力”等词语具体细腻地描写了父亲爬上月台 的艰难姿态。这就是“我”最不能忘记的父亲的背影,情不自禁地流 泪是“我”内在情绪的外显。父亲的背影让人感受到一种艰难的努力, 这一份父爱着实朴素而深厚,感人泪下。身着长袍马褂的父亲艰难攀 爬月台的背影看上去并不雅观,甚至有些难看,而此时的父亲却完全 忘却了自己的不雅观或者说根本就没有在意自己当时的形象,这恰恰 表现了当时父亲心中只有儿子却没有自己。作为儿子目睹这一幕,除 了感动之外或许还有一股心酸泛上心头。所以,“父亲买橘”这一幕 是“我”眼睛所看,更是“我”的内心所感,“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 了 “便是”我”的内心在瞬间受到强烈触动和情感上不可遏制的表现, 父亲的背影自然便在“我”心中定格,成为永恒的画面。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精读围绕“背影”所描叙的情景,通过品析富有表现力的词句, 感受父爱深沉。请同学们回忆写父亲、母亲的文章。如果让你来写自己的父亲, 你会选择一个怎样的视角?通过这个视角想要表现一位怎样的父亲 呢?活动设计一:七嘴八舌说背影通读全文,用一个词语或短语概括这是一个()的背影。填写的不同词语,其实是从不同角度感知父亲的形象。如:父亲 的背影一点明了本文的叙事对象;蹒跚的背影一表明了父亲行路时的 艰难,概括了人物年老、身材肥胖等特点;感人的背影一表达了作者 内心的情感;父亲买橘子的背影一概括了文章的主体事件;充满回忆 的背影一明确了文章属于回忆性散文通过不同词语的填写,引导学 生从不同角度感知课文。这是走进文本整体感知的第一步。活动设计二:最佳插图评背影如果课文中需要配一张插图,请选择一张你认为最合适的图片, 圈画出该图和文中对应的语句,并陈述一下你选择该图的理由。图一:“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 跚地走到铁道边。“”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a图二:“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 倾,显出努力的样子。“图三:”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三张图片是父亲在南京浦口车站为“我”买橘子时不同阶段的动 人情景,细节刻画中均能体现作者观察之仔细,用词之精准,感受父 爱之深刻。“蹒跚”的意思是“走路摇摆的样子,不方便”。结合文本可知, 父亲年纪大了,又是一个胖子,所以腿脚不灵活,走路动作缓慢,有 些摇摆。再加上铁道边的路并不好走,需要爬上爬下,但父亲还是坚 持自己去给“我”买橘子。比如图二中所描绘的“攀着”“向上缩” “向左微倾”一系列动作,既体现了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也传递出 这份深爱背后的艰难和不易。这样描述,表达出“我”对父亲的细致 观察,对父爱的深切理解,为下文“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从情感 上进行了蓄积和铺垫。活动设计三:透过衣着看父子通读全文,找出有关父子衣着的描写,然后进行比较、思考,体 会其中的深情厚爱。1 .我的服装一“紫毛大衣”“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2 .父亲的服装一“黑布小帽” “黑布大马褂” “深青布棉袍”我看 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3 .父子服装比一比:你有何发现?“我”有一件漂亮高档、能抵御严寒的“紫毛大衣”,作者特意 交代是父亲给“我”做的。相比之下,父亲的穿着太不显眼了。“黑 布小帽”“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这些语句主要交代了衣服的 材质和色彩,看似普通,其实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和情感。文中交代了 祖母去世,家道中落,父亲需要外出寻找工作,再加上正值冬天,所 以他穿的衣服较为正式且厚重,但衣服材质非常普通。此时还在为祖 母守孝的父亲,自然也充满着复杂的心绪:丧母的悲伤、失业的压力、 离别的伤感等。此种家境、心境之下,父亲还为北上的“我”做了件 紫毛大衣御寒,尽可能把更好的东西给“我”,考虑之细微周到、父 爱之浓烈厚重可见一斑。所以,关注父子的装束,并加以比较,不仅 能让读者看到一个隐忍含蓄、默默承受的父亲形象,还能深切感受到 细致入微、厚重博大的父爱深情。活动设计四:放大镜中看细节1 .除了 “买橘”之外,“买橘”之前的哪些细节同样让人感到父 爱情深?文章四、五节主要叙述父亲送“我”的过程,整个过程写得非常 细碎。特别是“终于不放心”“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但他终于 讲定了价钱”这三句,三个“终于”写出了父亲仅仅因送儿子这一件 事情,就在诸多小事上反反复复、犹犹豫豫,周到琐碎中让人看到了 一个为了儿子操碎心的慈父形象,也自然引出了后文父亲艰难买橘一 事。从父亲对儿子的爱这一点来看,文章前后可谓一气贯注,一脉相 承。2 .送别过程中,父子的行为表现各不相同,通过填写下列表格, 说说自己的发现。送别时父亲放下自己手头的事情,为了儿子倾尽全力,毫无保留, 但这份爱,并不被当时的“我”所理解。父亲买橘子时的背影在“我” 心里掀起了情感狂澜,是因为当父亲在力不从心地攀爬月台时,“我” 却坐在垫着紫毛大衣的座位上看父亲。“我”知道父亲过去要费些事, “只好让他去”并非只是在满足父亲的愿望,也有对父亲一贯的冷漠 和嫌弃。但当真正目睹年迈的父亲艰难攀爬时,“我”原来那颗冰冷 的心被感动了,“赶紧拭干了泪”“赶紧去搀他”这些行为举动包含着 担心、歉疚、自责和怜惜。这是父爱伟大之所在,“我”的变化,有 力地衬托了父亲这一动人形象。面对父亲背影暗暗地两次流泪,“我”是怎样的心理呢?请结合 下列两个句子,分别为“我”添加一段内心独白。1 .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2 .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 我的眼泪又来了。第二课时梳理文章的时间脉络和相关事件,理解隐讳叙述中所折射出的父 子关系及作者在生活推移中的情感变化。父亲的背影令人动容动情,有没有细心的同学在阅读中发现:作 者是在什么时候用深情的文字写下这篇动人的文章的?活动设计一:填写时间轴,梳理相关事件找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按照先后顺序完成时间轴的填写,和 文章对比一下,看看有何发现。时间轴:“那年冬天”- “近几年来”-“已二年余了 ”“最近两年”疑问:为什么“两年不见”首尾反复提及?“那年冬天”指哪一年?“近几年来”来发生了什么导致“不相见已二年余了”?为什么作者不在去北京的路上或到北京之后写下本文,而要到几 年之后才写呢?为什么有些事情没有明确叙述呢?作者通过深情回忆,对父亲的“背影”这一特定形象进行精细描 写,将“父爱”的真挚厚重写得格外动人,这一点学生很容易理解。 但作者在此文中多处隐讳的表达却不大容易被人关注,这是学习本文 的一个难点,关注这些表述含糊的时间词,厘清其顺序及对应的内容, 是进一步解读文本、理解作者情感的前提和基础。活动设计二:信息连连看根据材料,将文中的时间词和以下内容连接起来。 1915年,朱自清父亲包办朱自清的婚姻,朱自清有怨言,父 子生隙。1916年,朱自清上北大后,自作主张把“朱自华”改名为“朱 自清“,父亲很生气。1917年,父亲失业,祖母去世,家庭经济陷入困顿,朱自清的 二弟几乎失学。据朱自清年谱记载:父亲朱鸿钩时任徐州雁运局 长(榨运局为民国初年官方所设掌管盐专卖专运的机构),在徐州纳 了几房妾。此事被当年从宝应带回的淮安籍潘姓姨太太得知,她赶至 徐州大闹一场,终至上司怪罪下来,撤了父亲的差。为打发徐州的姨 太太,朱鸿钧花了许多钱,以至亏空五百元,让家里变卖首饰,才算 补上窟窿。祖母不堪承受此变故而辞世。 1921年,朱自清北大毕业参加工作,父亲私自扣留了朱自清 的工资,父子发生激烈矛盾,朱自清离家出走。 1922年,朱自清带儿子回家,父亲不准他进门,朱自清只能 然然离开。 1923年,朱自清在温州十中任教,再次回家,父亲不搭理他, 父子冷战。 1924年3月,朱自清前往白马湖春晖中学任教。9月,朱自清 抵宁波浙江省立第四中学任教。10月,朱自清携眷到春晖中学。 1925年8月,朱自清受聘清华大学,8月底抵北京,开始任教 于清华大学,生活自此才比较稳定。同年,父亲写信给朱自清说“大 约大去之期不远矣”,12月8日,朱自清在泪水中完成背影。提供作者与本文有关的必要经历,才有可能解答学生的疑惑,或 者和学生的猜读形成相互印证,揭秘隐含信息。结合以上背景,可以 得知,“那年冬天”指的是1917年;文章写于1925年,“不相见已二 年余了 ”“最近两年的不见”大约是1923年以来的一段时间;“近几 年来”则指作者从1921年以来求职谋生的一段经历。父子二人之间 因生活诸事产生了较深的矛盾和隔膜,但作者只用“他待我渐渐不同 往日“这淡淡一笔道出了与父亲的恩怨,笔法可谓含蓄简约。活动设计三:遥遥相应两日记如果朱自清有写日记的习惯,1917年和父亲告别后写下一则日 记,八年后(1925年)写好这篇文章后又写下一篇日记,这两则日 记大概会写些什么内容?分别表达出作者内心怎样的情感?小组合 作,结合文章内容,任选一个时间写一则日记,在班级中交流。这两则时隔八年的日记,是作者对生活、对亲情、对父子关系认 知的两个不同阶段。通过这样的活动,能够让学生更深入地感受作者八年前后的内心 情感和变化,从而理解作者其实是在借这篇文章委婉地向父亲传递自 己的愧悔之意。作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来信里的那句 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 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从父亲 的来信中可以隐约感觉到,在父子关系长期僵化的情况下,父亲的态 度有所软化,信中含蓄表达了希望儿子回家看看的愿望。作者看到这 封信,回想起诸多往事,“那年冬天”父亲差使交卸、祖母去世、父 亲买橘,以及“近几年来”各自东奔西跑及父亲“老境颜唐” “触目 伤怀”等,时间交叠中,父子之情变得更为丰富和复杂,既有作者对 父亲当年细微之爱的理解与感动,又有作者对父子过往中自我表现的 反省与悔意。“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 聪明了! 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聪明"一词两次褒义 贬用,“唉”的反复出现,结尾处的两个感叹号,饱含了作者说不尽 的愧疚,想见父亲的热望及对父亲身体的担忧等丰富的情感。所以,回忆性散文的创作,大多是因为作者偶然受到触发,想起 了过往的人和事,又借着对过往的人和事的描写,来表达此时此刻的 情感。因此,作者不会把过往的人和事全都叙述出来,而只是有所选 择地叙述那些最能反映此时内心状态的典型事件、关键场景等,从而 更好地抒发特定情感,表达写作意图。这节课的学习让我们感受到了回忆性散文侧重于表达“我”内心 情感这一鲜明特点。回忆性散文往往有两个“我”,一个是生活中经 历系列事件的“我”,一个是回忆往事进行写作的“我”,两者之间会 构成一种自我批判或自我发现的关系,于是也就有了叙述视角和回忆 视角的交错出现,随之而来的是叙述视角的“我”在彼时彼地和回忆 视角的“我”在写作本文时的不同感受,让人不仅仅读到了父子情深, 还感受到了作为儿子多年之后选择了和父亲和解时的复杂心境。把课文最后一节改为第二人称直接抒情并朗读,然后比较和原文 在表达效果上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