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梁甫行(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
-
资源ID:97904658
资源大小:13.96KB
全文页数: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八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梁甫行(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
八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梁 甫行(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梁甫行【教学目标】1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熟读成诵,积累诗句。2 .品味诗歌语言,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教学重难点】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熟读成诵,积累诗句。难点:品味诗歌语言,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关心天下黎民的 情感。【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师: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里的“书”就是指 的什么呢?屏显: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诗)生:古诗。师:古诗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我们从小也在古诗的国度里长 大。你们觉得哪些诗人最为有名?生自由说:李白、杜甫、苏轼、柳宗元等等。2 .同学们说了这么多诗人,可有一位诗人你们认识吗?屏显:你认识吗?南朝文学批评家钟竦:“骨气奇高,词彩华茂,粲溢今古,卓尔 不群。”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天下才有一石,独占八斗”。清朝诗人、学者王士祯: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 李白、苏轼三人耳。学生背诵曹植的七步诗煮豆燃豆箕,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3 .揭题,作者介绍。屏显:曹植(192年一232年12月27日),字子建,沛国谯qia 。(今安徽省亳b。州市)人,出生于东阳武,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Shi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曹植是三国时期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其代表 作有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后人因其文学上的造诣而 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二二、裸读辨其音。1 .指名学生读准字音。2 .指导学生读准节奏。梁甫行曹植八方/各/异气, 剧哉/边/海民, 妻子/象/禽兽, 柴门/何/萧条,千里/殊/风雨。 寄身/于/草野。 行止/依/林阻。 狐兔/翔/我宇。三、吟读一一明其义1 .关键词语理解,屏显:异气:气候不同。殊:不同。剧:艰苦。妻子:妻子儿女。林阻:山林险阻之地。翔:这里指自在地行走。宇:房屋。2 .尝试题解译文。屏显:八方的气候各不相同,千里之内的风雨形态不一。海边的 贫民多么艰苦啊,破旧的草屋是他们的栖身之地。妻子和儿子像禽兽 一样生活,盘桓在险阻的山林里。简陋的柴门如此冷清,狐兔在周围 自由穿梭毫无顾忌。3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是说天下的自然环境不一样,所 遭受的风雨灾害也不一样。言外之意是说,海边气候潮湿,风雨狂暴, 海啸龙卷风也时有发生,是不适合人生存的地方。这两句突出边海人 民生存环境的恶劣。4 .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痛苦啊,海边的人民,他们生活 在荒野草丛林木中,多么荒凉,多么凄惨。这本是野兽出入的地方, 可他们却长期的与野兽同一居。5 .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这是对妻子以及孩子的整体形象 描写,从中我们不但看到海民衣不蔽体蓬头垢面的野人一样的粗俗艰 苦的生活方式,也可以想见他们与世隔绝的愚钝颓废形象。他们依靠 自然环境的险阻,和野兽争夺相间生存,他们不但经受生活的艰难困 苦,而且还有随时被野兽吃掉的生存忧惧。6 .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柴门简陋凄清,在海风中嗦嗦摇 荡,狐狸兔子好像从天上飞来一样从屋檐下飞来窜去。这里通过狐狸、 兔子的侧面描写,反衬出边海人们生活环境的荒蛮以及边海人们的恐 惧与凄楚。本文以白描的手法,言简意赅地全方位展现了边海人们的 痛苦生活。四、品读感其情1 .屏显:诗中哪个字(或词)用得好,它写出了表现了 生自由说,师指导。2 .“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这两句是什么意思?在诗歌中有 什么作用?柴门简陋凄清,在海风中摇荡,狐狸、兔子在屋檐下飞来窜去。 这些环境描写衬托出边海人们生活环境的荒蛮以及边海人们的恐惧 与凄楚。3 .本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本诗主要运用了白描的手法,全方位描写了边海人们的贫困生活, 反映了边海农村的残破荒凉景象,表达了作者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五、小结1 .由这首诗的诵读方法到这一类诗的诵读,学会从“裸读一一 吟读一一品读”三个版块进行学习。2 .屏显:博览群书,厚积薄发。3 .背诵本诗。附板书:梁甫行裸读一一辨其音 吟读一一明其义 品读一一感其情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