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之《燕歌行并序》教学设计-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统编版).docx
-
资源ID:97905795
资源大小:27.78KB
全文页数:1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古诗词诵读之《燕歌行并序》教学设计-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统编版).docx
选择性必修中册燕歌行并序教学设计(详案)学习目标:1 .了解高适生平事迹。2 .了解边塞诗,及边塞诗的创作风格。3 .学习诗歌中运用的艺术手法,如环境描写和对比手法。4 .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及现实批判意义。重难点:学习诗歌的艺术手法和诗歌所蕴含的批判意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我们今天来学习的诗,是唐代边塞诗人高适的作品燕歌行并序加一听高 适,大家好像不太熟悉的样子,但是高考考边塞诗的话,高适是比较重要的人物。为什么平时没太提及高适呢?包括历史当中,核心的原因是因为高适一生过 的比较顺遂。无论是李白、杜甫、杜牧、李商隐,好像他们的人生都有些悲惨。 越是这种不顺遂的人生,越可以作为高考作文的论据,有才华、人生不顺、死得 惨。而越是顺遂的人生、无遗憾的人生,反而不太会受到关注。讲授新课:一 .知人论世写出了战士毅然决然愿意出征的慷慨。赏析“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男儿重横行”出自史记季布传。樊哙在吕后面前曾说:“臣愿得十万众,横行 匈奴中。”所言气势慷慨,但季布却斥责樊哙当面欺君,该斩!这里的“横行既有 表面上的豪情,又潜藏隐患,意味着“恃勇轻敌”。“天子非常赐颜色”天子破格赐 予荣耀。在这里,诗人运用了对偶手法。开篇战士的豪迈和皇帝的张扬,与后来战败的残 壮形成对比。“攒金伐鼓下榆关,旌筛逶迤碣石间”中哪两个字写出了军情进展情况?“飞”字写出了军情危急;“照”字写出了战火布满山川,说明战斗的激烈和规模之 大。补充:“碣石”指当时东北沿海一带。曹操北征乌桓,作有观沧海凡开篇即云: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赏析“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瀚海”指贝尔加湖,“狼山”指狼居胥山。在诗中泛指无边的边塞疆域、会战之地, 一片阔大的战场。诗人联想到霍去病的漠北大战,北击匈奴数千里,封狼居胥山,最后兵峰直指瀚 海。概括此节8句诗写了什么?概括了出征的历程,气氛逐步趋向紧张。916 句: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边土:即边地,靠近边境的地域。胡骑:这里指契丹人、奚人的军队。凭陵,逼压。军前:战场。半死生:死生各半,指伤亡惨重。帐下:指统帅的营帐中。穷秋:晚秋,深秋。腓:枯萎。当:承受。恩遇:天子的知遇之恩。翻译:那里是山川萧条的边地,敌人进犯,来势凶猛如同风雨交加。战士们在战 场上死生各半,统帅们还在自己的营帐中观看美人歌舞。深秋的边塞草木已枯萎, 在落日映照下的孤城旁,战斗的士兵剩下的已很少。将军因为承受了天子的知遇 之恩,所以常常藐视敌人,但历尽沙场敌人的围困依然没有解除。从前4句中哪些字词可以看出战士们作战的条件?“萧条'说明自然条件恶劣;“杂风雨”说明天气恶劣;“凭陵”说明敌人来势汹汹 且战斗力强。战势的危急与作战条件的恶劣被渲染出来。赏析“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此句是全诗最具讽刺且批判力度最为深刻的一联。与战士在战场杀敌,将军在营 中怀抱美人做了对比。把将帅无能、累死三军的必败原因毫无掩饰的点出来。所 以,高适在此诗中隐藏着复杂的情绪(爱憎),故而引出下一句。赏析“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此句写了六个意象:大漠、穷秋、塞草、孤城、落日、斗兵。诗人用这些意象营 造边塞荒芜、衰败的意境,从而烘托出士兵心境之凄凉。总结唐军战败的原因?一是作战环境恶劣;二是敌人凶猛善战;三是将士与战士之间的矛盾,战士战场 杀敌将军营中怀抱美人。(官不惜兵)17-24 句: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飘/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当:承受。恩遇:天子的知遇之恩。铁衣:用铁片制作的战衣,借指战士。玉箸:玉制筷子,比喻思妇的眼泪。蓟北:蓟州(今属天津)以北地区。飘飘:随风飘动,形容动荡不安。那可:即“哪可”。绝域:极远的地方。三时:早、午、晚。阵云:浓重堆积似战阵的云层。寒声:凄凉的声音。习斗:三足长柄的锅,古代军中兼用于炊煮和巡更敲击的铜制用具。翻译:战士长期辛勤戍边,家中的妻子自离别后因思念垂泪。家中妻子思念得几 乎断肠,出征的人在蓟北却只能空望家园无法南归。边地动荡不安,难以越过; 边地旷远迷茫,人间少有。白天战场上杀气腾腾天昏地暗,夜晚军营中戒备森严 警报频传。概括以上八句的内容。写了被围士卒的痛苦情绪;边疆的荒凉;战争的酷烈。赏析“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铁衣”指战士,“玉箸”指思妇的眼泪;“久”指长久。战士们身穿铁甲,守边远疆场、 辛勤已久,而家中的思妇泪如雨下。诗人概叹征战之苦的同时,谴责将领们骄傲 轻敌、骄奢淫逸,以致战争失利。赏析“寒声一夜传刁斗”。“刁斗”在军中白天可以用来烧饭,晚上用它来敲击巡更或传递讯号。所以此句听 来让人心惊胆寒。以上八句运用了哪些手法?借代,铁衣代指士兵,玉箸代指思妇;对比,征人思乡、思妇思人,更能突出久 离之苦。25-28 句: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纷纷:表示多。翻译:看吧,在战场上白刃纷纷碧血飞溅,历来志士为(保卫国家的)气节献身, 难道是为了个人的功勋!大家没看见沙场上战争是多么艰苦,到现在还是怀念李 将军那样的将帅。以上四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起到加强语气的作 用;“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运用对比和用典手法。把前线奋战的战士 与骄奢淫逸的将帅对比;把德才兼备的李广与无德无才的将帅进行对比。讽刺了 将帅的无能和不体恤士兵的艰苦。补充:飞将军李广虽命不济,但处处爱惜士卒,“士卒咸乐为之死”。像李广这样 的将领,士卒们跟随他保家卫国,哪怕战死沙场、马革裹尸,都没有半分怨言。以上四句的作用?总述全篇。慷慨淋漓,悲壮无比。五.合作探究概括本诗的艺术特色?善于描写边塞风光,渲染战争气氛;运用了反问、对比、用典的修辞手法;句式整散结合,语言铿锵有力,节奏起伏跌宕,张弛有度,有律动之美。六.总结全文本诗意在慨叹征战之苦,讽刺和愤恨骄傲轻敌、不恤战士的将领。既是高适 的名篇,也是边塞诗的精品之作。七.课堂情境练习燕歌行并序用边塞的阴惨景象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凄凉的诗句是(大漠穷 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燕歌行并序中(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两句揭露了军中将军 和士兵苦乐不均、生死迥异的地位和待遇。高适燕歌行并序中突出表现士兵们不为功勋、质朴善良的诗句是(相看白 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高适在燕歌行并序中描写前线军情紧急,敌军进犯的战火已经点燃的两句 是(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八.布置作业请以此诗为背景,发挥想象,编写一篇“战地故事”,字数八百,风格不限。1 .高适简介高适(704 765年),字达夫,沧州渤海县(今河北沧州)人,后迁居宋州 宋城(今河南商丘)。唐代大臣、大诗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封渤海县 侯,世称“高常侍”。于永泰元年(765年)正月病逝,时年六十二岁,卒赠礼部 尚书,谥号“忠”。著有高常侍集二十卷。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戏称“边 塞 F4”。2 .高适的人生高适的祖父名为高儡,任监门卫大将军、安东都护、平原威公,赠左武 卫大将军,陪葬于乾陵。到他父亲这代,家道开始中落。所以,高适小时候, 是在极度贫困中度过的,甚至还乞讨过。后来流落宋城,也就是河南商丘一带,躬耕自给。二十岁的,他到长安,找不到工作,二话不说就去了燕赵边塞。燕赵重镇在幽州(现在的北京),欲投奔朔方节度、使幽州节度使幕下,却终至无 成。后来远赴长安应举,却频频落地。壮游山河之时,曾结识李白、杜甫、 王昌龄等人。与王昌龄、王之涣有“旗亭画壁”的佳话。但是多年以后,当李、 杜还在到处投简历的时候,高适已经逆袭了。原因有两个:第一,高适性格 持重、眼光锐利,有难得的克制力;第二,高适非常务实。在唐朝县尉是一个九品小官(基层公务员)。那时一个县人口少,县令、 县丞(副县长)安排工作,县尉去执行。抓坏人、收赋税、维持治安,都是脏活累活。做好一个县尉需要两大技能:对上层往死里拍马屁,对下层往死 里镇压。这样一个岗位,很多诗人都不愿意干,但是高适做了。每天迎拜长 官,鞭打百姓。他干得很痛苦!但他知道,有大理想也要一步一步来。他诗 中有云:“拜迎长官心欲碎”。所以,他并不喜欢自己的工作。正是做县尉(48岁时)的这段基层历练,让他得到了另一个机会。一个 叫哥舒翰的河西节度使给他发了录用信(哥叔翰文武双全,是朝廷特别倚重 的一员猛将。主管河西陇右两大地区军政)。高适梦寐以求的是建功立业, 所以才赶紧奔赴前线,做了两个地区的掌书记(类似于机要秘书),一旦有 战争,很容易立功的岗位。恰巧,唐朝最大的战争马要开打了。我就是聊唐代不得不说的“安史之乱”。 高适跟哥舒翰抵抗叛军几经生死,最后哥舒翰战败,投降了安禄山。但高适 没有跟着投降,他骑上了一匹快马,追上了正在逃亡四川的唐玄宗。高适对唐玄宗说,哥舒翰投降虽然不对,但打败仗也是有原因的。首先, 他已经退休了,且身染重病,您还命他去打仗;其次,我们的士兵长期没有 训练,刀枪都已经生锈了;最后,您长时间没有发军饷了!高适建议唐玄宗 赶紧把国库钱财钱财拿出,招兵买马买装备。玄宗因此破格重用了,他觉得 他是一个有才能的人。此时高适虽年过五十,却迎来了人生的转机。千里追 玄宗进谏,直到肃宗平叛。高适每个节奏都踩得很精准,所以锦上添花,远 不及雪中送炭。高适秉持心中理想,长施报国之志,在乱世中一展文韬武略,谋安邦定 国之功。大器晚成的高适,历任刑部侍郎,转善骑常侍,又任淮南节度使、 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剑南节度使。因功勋卓著,加封为银青光禄大夫,官至渤海县侯,是唐代唯一封侯的一代文学宗师。他于永泰元年正月病逝,卒 赠礼部尚书,谥号“忠”。有人曾调侃道:“比他帅的,诗没有他写的好;诗写的好,的官没有他 大”。所以,高适的人生告诉我们,理想一定要有,万一实现了呢?所以写 出燕歌行的高适,才在数十年后,终于把失落的理想变成了人生的辉煌。3 .高适的诗风高适擅作边塞诗,其诗特点是“雄浑悲壮”。高适的诗歌注意力在于人,而 不在自然景观。所以很少有单纯写景的作品,抒情之时,伴有写景的部分, 因此写景带有诗人个人主观的思想。4 . 了解边塞诗边塞诗又叫出塞诗,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的居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早在汉朝的时候,由于汉人跟匈奴连年交战,就有了边塞诗。之后的六朝时期 也有边塞诗,但那个时候的边塞诗刚起步,隋朝的时候,边塞诗开始兴盛,唐 朝的时候边塞诗达到顶峰,尤其是在盛唐时期。唐朝之所以盛产边塞诗人,是因为在唐朝想走上仕途的途径有两种:一是科 举取仕;二是进入武官幕府,随军打仗,建功立业。唐朝的边塞诗主要写边塞风光、边疆的艰苦生活,将士们杀敌报国、建功立 业的满腔热血和抱负,以及边疆战士们思乡的愁苦和苦闷。边塞诗的主要意象 有烽火、狼烟、战马、宝剑、铠甲、孤城、胡琴、琵琶、羌笛、胡雁、夕阳、 大漠、瀚海、长城等等,这些都跟边塞生活息息相关。诗歌风格通常是雄浑豪 放,慷慨悲凉,境界阔大雄,奇壮美。二.创作背景和小序故事这首名作背后的史实,牵扯到非常重要的人物和事件。开元26年(738) 前后,唐代历史上发生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一契丹叛唐。而序中所提至U的“御史 大夫张公”,就是开元年间的一代名将张守珪。契丹和唐朝的关系,始于七世纪初期,唐武德年间,最早的契丹部落还有 奚部落,接受了唐朝的封赏,被安置在辽州。大唐,在契丹部落和奚部落实行 羁縻制度(羁:用军事和政治的压力加以控制;縻:用经济和物质利益给予安 抚)。羁縻制其实有很多问题,契丹和西族在归附的过程中也不停的产生矛盾和 反抗。说到契丹叛唐,就要说到名将张守珪。张守硅,字元宝,早年随父辈流落 边塞,但自幼天资聪颖且生得高大魁梧,善于棋社,精于武艺,为人豪爽大气, 充满正义感。历史上最有名的诸葛亮的空城计,其实原型就是张守珪。张守珪一生辉煌,却晚节不保,收了个狼子野心的义子安禄山。安禄山当 年犯事被抓,张守珪本来要将其案律正法。安禄山不甘命运,临刑大呼小叫。 张守珪反倒被他吸引,看他出言豪壮就放了他。进而注意到他的才能,把他提 拔为偏将,后来甚至收安禄山为义子。开元二十四年,张守珪命安禄山讨奚与契丹,安禄山恃勇永轻敌,为虏所 败。到开元二十六年,张守珪手下幽州将赵堪等人矫张守珪之命,逼迫平卢军 使乌知义出兵攻击奚与契丹,先胜后败。而张守珪偏袒手下,隐瞒败绩、谎报 军情。事情泄露之后,朝廷派使稽查,张守珪又用重金贿赂使者错上加错。后来贿赂与战败之事一并被清查,张守规只能以旧功减罪被贬为阔拙刺史。没过两年,张守珪就在抑郁中病逝,而张守规一死,安禄山便无人能节制。根据诗意和小序,很多人认为高适此诗是讽刺张守珪兵不利。其实燕歌行 并非专指。但直指边将无人、贻害无穷的时代背景则是确定的。另外,这个序中还透露了一个重要信息,就是高适的人生志向。高适虽然是 唐代诗人中唯一因公封侯的边疆大师,甚至晚年由于功勋卓越,历任高职。可 谓位高权重,但早年却一直穷困潦倒、沉郁下僚,世人因此也都称他是大器晚 成的典型。三.题目解说“燕歌行堤乐府旧题,其词多写有关边地征戍之事,以咏征人思乡、少妇怀远之 情为主。“歌行”是一种诗体,属“古诗”。句数及每句字数无定,音节格律也比较自由,易 于叙事抒情,一般篇幅较长。四.讲解课文1 .听朗读扫清生字,并正音攒(chuang) 腓(伯i)旌旅(jlngpei)逶迤(wOiyD 玉箸(zhCi) 蓟北(ji)划分本诗朗读节奏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酎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攒金/伐鼓/下/榆关,旌旅/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伴/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成/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飘/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2 .诵读本诗,梳理本诗层次。全诗共二十八句,前二十四句每八句为一内容段落,最后四句总述全篇。18句,写出师;916句,写战斗经过;1724句,写征人、思妇两地相望,重会无期;2528句,前两句写战士在生还无望的处境下,决心以身殉国;后两句是诗人 生发感慨,对战士的悲惨命运深寄同情。3 .研习本文小序: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 征戍之事,因而和焉。小序大意:开元26年,高适有一个朋友在张守珪手下,随他出塞征契丹。随 后回到中原,先作了一首燕歌行给高适。高适感慨边塞战守之事,因此才 和了一首来回应。小序交代了什么?有何作用?小序交代了时间、事件,和写作缘由。作用:为诗歌提供了一个环境背景。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酎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攒金/伐鼓/下/榆关,旌旅/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元戎:主将。指辅国大将军、右羽林大将军兼御史大夫张守珪。示:给看。和:按照别人诗词的题材和体裁作诗词,作为酬答。汉家:唐人写时事,常托之于汉代。下文'汉将”,用法与此相类。烟尘:烽烟和尘土,指战乱。残贼:指残忍暴虐的敌寇。非常:不同寻常,特别。赐颜色:指给予褒奖恩宠。攒金伐鼓:指击打钻、镜之类的金属乐器和鼓,作为行军指挥信号。推,撞击。金,指军中作信号用的钻、镜等金属乐器。伐,敲击。榆关:古关名,即今山海关(在今河北秦皇岛)。旌施:旗帜。逶迤:舒展的样子。碣石:山名,在今河北昌黎西北。校尉:武官名,泛指统帅。羽书:即羽檄,古代军事文书,插乌羽以示紧急,必须迅速传递。瀚海:唐代对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北及其迤西今准嚼尔盆地一带广大地区的泛称。猎火:打猎时焚山驱兽之火,借指游牧民族兴兵打仗的战火。狼山:古代称狼山者不止一处,这里借指边地交战区域的山。翻译:汉朝在东北发动战争,汉军将士辞别家乡前去攻打残忍暴虐的敌寇。男 子汉本来就重视在战场上纵横驰骋,皇帝又特别给予褒奖恩宠。军队敲针打鼓 前往榆关,各种旗帜在碣石山间蜿蜒不绝。校尉的羽檄飞速传递到沙漠,(说) 单于攻打的战火已经烧到了狼山。“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此句交代了什么?写出了何种气势? 交代了战争的性质。“契丹叛唐”,张守珪带兵平契丹,即保卫国家疆土的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