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三首《望天门山》一等奖创新教案设计.docx
古诗三首望天门山一等奖创新教案设计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望天门山教案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要让学生能借助汉语拼音学习 古诗,认识4个生字,这4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 文;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过程与方法:通过理解古诗,朗读,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 语言表达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 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难点:体会古诗的意境及特点,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 山河的感情。教学过程一、引出课题,理解课题。1 .师:咱们先来认一个字,有点难度,因为是甲骨文。知道什么 是甲骨文吗?生:古代人创造的字。师:刻在龟甲上的。看清楚了,这是什么字?(教师板书甲骨文 “天”,指导学生观察分析。)师:再看这什么字?(教师板书:甲骨文“门”)生:门。师:对,你看左边一扇右边一扇。(指导学生观察。)师:再加一个字,(教师板书:山)读一读。生:天门山。师:咱们汉字是表意的,就这“天、门、山”三个字,你想一想 应该是一座怎样的山?生:很高的。师:你关注了 “天”字,那你说的这个山可以叫“天山生: 很大的山。师:“门”那该是看看门的形状受,这高广辽远、明丽温暖的景,不是静止的,是流动的。你能从诗 中的哪些字、哪些词感受到景的流动呢?静静地默读,画出关键字、 关键词。(生静静默读)2 .师:让我们一起来交流。生:我从“中断”和“开”看出来的。师:还有补充吗?生:我从“中断”“开”“东流”“回”“相对出” “日边来”等字 看出来的。师:这些词都是动词,这些动词让这画活起来了,动起来了! (一)人山相望一一山是山,水是水*学习第一、二句。师:先来看“中断”,什么意思生:从中间断开。师:看“断”(断)字的繁体字。(讲解繁体“断”)左偏旁是用 “刀”割断两束“丝”之意,右偏旁“斤”是斧头,“断”字含有有 力砍断的意思。如果说天门山是砍断的,那利斧是什么?生:楚江水。师:是呀,楚江开嘛。再看这个“开”字,(解析繁体的 字理)下部的“升”是两只手。一双手把门闩拉开,门就开了。就这 个“开”字,你看到楚江水怎样的气势?生1:浩浩荡荡。生2:来势汹涌。师:这“断”这“开”,分明让我们感受到了浩荡江水的威力。这样的力量、这样的气势谁来读生:天门中断楚江开。(读的气势不够)师:这天门山“断开” 了吗?谁再加上动作读一读?生:天门中断楚江开。(强调了 “断”,“开”字读得短,没有突 出)师:这楚江是利斧啊,“开”的力度还不够。男同学,你们来! 男生读。(很有气势)师:全班,一起来(全班齐读,读出了气势)师:就是这样浩荡的江水,遇到天门山却至此一一生:回。师:看这“回”字,是个象形字,(点击“回”字放大)像一个 旋转的漩涡,老师选出字典中的三种意思,谁来读一读生:1.回旋。2.回转,改变方向。3.返回。师:你们认为应该选 哪种意思?说说理由。生:选第一种意思,回旋。因为水撞击到山,形成漩涡。生:我觉得是第三种,返回。师:(师板简笔画)浩荡而来的江水自西向东涌入天门山,随着 山势,不得不掉转方向,折向北沿着山而流。“回”字就是一一回转,改变方向。师:长江水是浩荡的,但天门山硬生生地让浩荡的长江水改变了 方向,这天门山给你什么感觉?生:坚硬无比。生:雄伟,有气势。师:这样的气势谁又来读?生:碧水东流至此回。师:水是浩荡的长江水,山是险峻的天门山,山水在暗暗较量, 读好这个“回”字一一生:碧水东流至此回(强调了 “回”字)师:这就是“中断”“开”“回”的魅力,让天门山和楚江水有了 生命和气势,让我们合作着读好这幅壮景。我读“天门-中断-楚江一 开一”,这组读“楚江一开一一”,全班再重复读最后三个字“楚江一 开一一”(师生合作读)*学习三、四句。师:继续聚焦这两个动词,我们又能望见什么、感受到什么呢? 读生:相对出、日边来。(二)人山相融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师:什么叫“相对”?这是一条楚江,(指两竖排的学生)如果 这是岸边的一座青山,与它相对的青山是哪座?(生指相对坐的学生)师:这是岸边的一座青山,与它相对的又是哪一座?与这座相对 的?与这座相对的?(生一一指出)师:李白乘着小船而来,青山两两相对着出来干什么?生:迎接李白。师:日边指的是一一生:太阳边生:水天相接的地方。师:对!那水天相接处的孤帆,渐行渐近,渐行渐近,奔向谁而 来?生:李白。师:这一 “出” 一 “来”,画面动起来了,人和山水相融了。青 山出迎,孤帆来就,此时李白的心情是怎样的?生:激动。生:很惊喜。师:如果说李白是远方的客人,那么,青山就是当地的一一生:主人。师:远客、青山,四目相对,激动的李白可能会对相对出迎的天 门山说什么呢?生:啊,天门山,我终于见到了你的姿态!生:天门山,你真美啊!师:在李白的眼里,天门山不仅仅是山,它还是富有灵性的人。生:天门山,我的好朋友,谢谢你的迎接!生:天门山,你真是我的知己。师:这一 “出”一 “来”,哪里仅仅是景,这分明还有李白与青 山的“情(板:情)一起读一一生: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师:同学们,青山立在两岸,日边有一孤帆,如果在常人看来, 这就是一处美景罢了,为什么李白却激动万分呢?(出示图片)老师 来告诉你们,年轻的李白才华横溢,志向远大。20岁的时候,他把 自己比作大鹏鸟,说大鹏总有一天会和风飞起,直上云霄的。读一一生: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师:为了早日实现理想,25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四川,沿长 江远游。一年之后,他来到天门山,看到这自然胜景,联想到心中的 远大抱负,再读生: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师:他觉得实现理想,指日可待,这样的心情怎么表达呢?看,正好借眼前高广辽远的山水来抒发。读一一生1: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帆一片日边来。生2: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帆一片日边来。师:高广辽远的山水正如李白高远的抱负, 生齐: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广阔的胸襟!读一一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师:闭上眼,你就是年轻的李白,你就是志向高远的李白,你乘 船而来,只见:水冲山开,山阻水回,楚江敞开胸怀欢迎你,青山伸 出手臂迎接你;更有那辽远的白帆奔你而来,更有那明丽的色彩因你 而灿烂。自然的雄伟气势,心中的满腔豪情,于是,你提笔写下了, (配乐)读生: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 一片日边来。(三)人山相悦一一山还是山,水还是水师:一千多年过去了,(课件:天门山的甲骨文、楷书)天门山 仍旧是静静伫立的山,天门山三个字的字形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 汉字仍然保存了原始的图画性,看着字就能想起图画。(出示:天门楚江水山帆日)这些字组成的图画,高广辽远、气 势雄伟。请你读一一生:天门楚江水山帆日师:(出示:碧青)这些字色彩明丽,让高广辽远、气势雄伟的 景呈现出温暖、热烈的情绪。女生读一一生:碧青师:(出示:中断开回出来)这些字,让没有生命的景物生动起 来,传达出作者实现理想,指日可待的豪情。男生读一一生:中断开回出来师:这些字,已经嵌入到古诗望天山门的灵魂中,它书写着 景,更传达着情!下课!七、链接拓展。师:李白的愉快怎么表达呢?是通过天门山的山水来抒发这一份 情。李白的这一份愉快仅仅是因为山水吗?那又是因为什么呢?老师 给你们讲一段故事。李白年轻的时候就才华横溢,抱负远大。二十岁 的时候,他就把自己比作大鹏鸟,说有一天自己会和大鹏鸟一样直飞 向云霄。读生: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课件出示李白的诗, 学生齐读。)师:二十五岁的时候,他为了实现自己心中的理想(课件出 示写作背景,指名读。)师:同学们,这就是李白离开家乡一年多的心情。天门山里南京 只有几十里水路,你知道他为什么快乐吗?生:他也想去参加。师:你走进李白心里了,你就是马上要举荐的李白,来,带着你 的快乐,带着你的欣喜读一读。(学生读全诗。)师:实现理想指日可待,这样的心情只有借山水来抒发。同学们,事与愿违,李白四十岁以后终于有机会接近皇帝了,但 是,他并没有得到重用。后来,皇帝找了个理由把他撵出了长安。你 们觉得这时候李白的心情是怎么样的?生1:伤心过度。生2:失望。师:这个词用得好。李白非常苦闷、非常失望,于是,他写下了 这样的诗句。生: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课件出示,学生齐读。)师:心情苦闷啊!他想渡黄河,“冰塞川”,他渡不了。他想爬泰 山,泰山铺满雪,他爬不了。读出他的苦闷。(学生读诗句。)生: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学生再读诗句。)师:情不同,景不同。同样写水,当心情苦闷时黄河都堵住了。 来这组同学读生:欲渡黄河冰塞川。师:同样是写水,当他心情愉快时,楚江是敞开胸怀欢迎他,来 读这三组的同学读一读。生:天门中断楚江开。师:同样是写山,当他心情苦闷的时候,太行铺满雪,读生:将登太行雪满山。师:当他心情愉快的时候,这两岸青山都欢迎他,读生:两岸青山相对出。师:是啊!形不同,景不同,一切景与物皆情也。只有少年很有 抱负的李白,只有理想指日可待的李白,他的笔下才有这样的望天 门山,读(学生读全诗。)师:同学们,一千多年过去了,这些甲骨文现在已经演变成了楷 书,但是,这古字已经嵌入到古诗的灵魂当中,赋予古诗更多的灵性。 今天,很多游客来到天门山都会情不自禁地吟诵李白的望天门山。 (教师配乐读古诗。)师:同学们,一千多年过去了,如今天门山还是险峻的山,天门 山不仅仅是山,它还是歌,附近的孩子来到天门山郊游的时候,都会 情不自禁地唱这样一首歌(课件播放歌曲望天门山)师:是的,同学们,今天也让这些字,这首诗,这支歌,这座山 留在我们的心里,让我们再一次诵读(学生配乐读诗。教师鼓励 学生加上动作。)生:面对面的。师:左边一座,右边一座。那就是.生:天门山。师:公元727年,唐代著名的大诗人李白曾经游览天门山,写下 了望天门山。(教师板书:望)师:什么叫“望” ?生:看。师:怎样看才叫“望”?生:向上看。师:还有吗?生:从高往下看。师:那叫俯视。向远处看就是望。2.学生齐读课题望天门山。师:一块儿读课题。(学生读课题。)师:读出向远处看的感觉。(学生再读课题。)二、识字解题1 .师:先来认一个字。(课件出示甲骨文)生:人。师:你们异口同声地说“人:我们先来看它的下半部分“”,是 一个人张开双臂的人,上面是圆圆的头。这个字本义就是头顶,头顶 是人身体的最高处,于是字义是:很高。古人认为最高的是什么呢?生:(恍然大悟)天。(板书:天)2 .师:一点就通,确实是“天”字。认第二个字。(课件出示甲 骨文“”)生:门。师:这是繁体字的“门二左边一扇,右边一扇。单扇为“户”, 两扇合为“门二(板:门)3 .师:这个字很形象,大家一看都知道什么字,读一一生:山。(板:“山”)师:连起来读生:天门山。师:不像天门山,倒像是小山丘。再读。生:天门山师:这才像天门山,从天门山三个字,想象一下天门山是怎样的?生:有两座,一边一座,像门一样,又是很高很雄伟的山。4 .师:你们没有看过天门山,仅从这三个字中想到的,这就是 汉字的魅力,保存了原始的图画性,字能直接表示事物。(出示注释 1)天门山隔江相对,就像天设的门户,雄伟奇特。公元726年,唐 代大诗人李白(板:李白)经过天门山,留下了千古绝唱望天门山。(板:望)“望”是什么意思?生:看。师:怎样的“看”是望呢?生:向远处看。师:再读,读出远看的感觉。生:望天门山。(“望”字读得长、重,有味道)三、初读感知。1 .学生自读古诗。师:李白的望天门山描写了怎样的景物呢?打开语文书,自 由读几遍。注意字音读准确,节奏读清楚,读完了结合下面的注释和 课文的插图想一想诗的意思,读自己的。(学生自读诗句,教师巡视。)2 .汇报自读成果,教师相机指正。师:读几遍了?生:两遍、三遍。师:谁能读一读这首诗?(指名读)师:响亮、大声地读,咱们认真听,听听他的字音是不是读准了。师:比较流畅,再读读这词。生:中断、至此回。师:“至”是翘舌音,“此”是平舌音。(学生跟老师学读“中断”、 “至此回”)3 .初步指导读诗。师:谁再来读读这首诗?我们要听听字音读准了没有,节奏读清 楚了没有。(请一名女同学读)师:听出她的停顿了吗?你给了大家很好的提示这叫“二二二一”, 老师还有给你提个建议,读得再慢一点,你跟着老师的手势来。(学 生看老师的手势读古诗第一句。)师:我们一起看老师的手势读后三句,感受一下诗的节奏。注意 不要跑到老师手势的前面。(全班学生看老师的手势读诗句。师:有味道吧。诗歌读起来就有歌的味道,唱歌时,我们有时要重唱,今天我们读诗就来叠读,怎么读呢?你们读一句,老师依你们 的节奏读后三个字,把握好节奏,我们一起来。(师生合作读诗)师:咱们换一下,老师读一句,你们依着老师的节奏来,老师读 一句,你们重复后面三个字。(师生合作读诗)4 .初步了解诗的内容。师:这诗中有歌,诗中还有画呢。不信,我们静静地默读一遍, 这望天门山一句一景,是连环画。下面我们静静地默读一下,找 一找每一句都有哪些景物,拿起笔圈画下来。(学生默读诗,边读遍 圈。)(指名汇报)生:楚江、碧水、青山、孤帆。师:有没有补充?生:天门、日边。师:这叫读得细致,找得清楚。瞧,诗中就是写了这些景物,“天 门、青山”写的都是天门山,“楚江、碧水”写的都是楚江,前三句 从不同视角反复写了天门山、楚江,最后一句写了远处的“孤帆、日”, 现在我们都是李白,让我们一起乘着小船去“望天门山四、整体感知。1 .师:李白望到了怎样的景象呢?请同学们把这首诗读两遍,注 意读准字音,读清楚节奏。读完后结合注释、看看插图,想想诗的意 思。(生自由读诗)2 .师:同学们读得很投入,有的同学还摇头晃脑,这是读诗的状 态。谁来读?(一生读全诗)师:声音很好听,字音读得准。这两个词,大家再读读:“中断”、 “至此回”。生:中断、至此回。师:“至此回”中的翘舌音“至"、平舌音“此”读得很清楚。谁 再读读这首诗?我们注意听他是怎么停顿的?(一生读,速度较快。)3 .师:听出来了吗? “天门-中断-楚江开”,这每行七字的诗停 顿是二、二、二、一。(课件出示划节拍线的全诗)谁再读?(一生根据节拍线再读。)4 .师:有点儿“歌”的韵味,诗可以当歌唱,诗也可以当画赏。 李白的望天门山一句一景,且是连环画。请大家快速默读这首诗, 找一找诗中描绘景物的字、词。生:天门山、楚江、孤帆、太阳。(板:景)师:前面我们了解了天门山,有谁知道“楚江”?生:就是长江。(出示注释2:楚江:即长江。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 叫楚江。)师:这些景组合在一起给我们什么感觉呢?比如,天门山是高的, 那楚江是?用一个字。生:广。师:孤帆和太阳离作者是一一生:很远。师:山高、水广、帆远,这些景组成图画的境界是高广辽远的。 那咱们读的时候要慢一点,大家跟着我的手势轻声读,不要跑到我的 手势前面去了。(教师按照诗的节奏用手势指导学生慢读,学生渐渐读出诗的韵 味)师:让我们再来欣赏这幅图画的色彩,这水是什么颜色?生:碧色。师:仔细看这个“碧”字(此字放大),上、下两部分分别是什 么偏旁?生:上面的偏旁是“王”和“白”,下面是“石”师:左上的“王”是“玉”,和“白”组成的是琥珀的“珀”,下 面是“石”,本义是青绿色像玉一样的石头。根据字形,你知道“碧 水”是怎样的水吗?生:略。师:这“碧”,像青色的水晶,似绿色的翡翠,难怪诗人对“碧” 字情有独钟。你看,贺知章笔下垂柳的色彩是“碧”,读一一生: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师:杨万里笔下莲叶的色彩是“碧”,读一一生: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师:杜甫笔下春草的色彩是“碧”,读一一生:阶前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鹏空好音。师:李白笔下楚江水的色彩也是“碧”,读生: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师:一个“碧”字,让景色熠熠生辉。再看,这山是什么色彩?生:青色。师:孤帆是一一(生:白色)师:碧、青、白,李白望见的(指课题“望”)是一幅色彩明丽 的连环画!同学们,体会到高广辽远,我们把读诗的速度放慢了,体 会到明丽温暖,这慢中还要透着激昂。我们合作着来读读,你们读每 句诗的前四个字,我读每句诗的后三个字。师:换一下,我读前四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五、精读感悟。1 .学习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学生齐读古诗第一句。)师:什么叫“中断”?生:就是断掉了。师:那“中”呢?生:中间断了。师:就是从中间断了。那我们一起来看看“断”的小篆写法。(教 师板书“断”的小篆写法)师:中间是一把刀把两束丝全都剪断了,右边是一把锋利的斧头, 就这个“断”字,你知道天门山是怎么断的吗?生:劈开的。师:用刀给劈开的。这就是诗人奇特的想象。那把利斧,那把刀 是什么?生:江水。师:楚江开,让我们一起再来看看“开”(板书)一双大手把门 栓给拉开,如果天门山就是一扇门,那么你觉得大手是谁的?生:是 楚江。师:楚江是大手,楚江是利斧。“断”和“开”让我们仿佛看到 了怎样的景象?闭上眼睛想一想。(老师读第一句诗,学生想象画面。)你看到了什么?生:有两座山相对出,楚江水从中间流出来。师:把它冲开了。你看这就是诗人奇特的想象。楚江把山都冲开 了,你们感觉楚江怎么样?生:凶。师:换个词“汹涌”。这样汹涌的江水,这样的气势,谁来读。(指名读,再读,男生读,全班读。)通过让学生理解关键词、想象画面,使学生对诗句有了深刻的 理解,此时指导朗读,水到渠成。2 .学习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师:李白坐在船上又看到了 生:碧水东流至此回。师:“回”字非常有意思,它是象形字,在甲骨文里就是一个旋 转的漩涡,它在字典里面有三种意思。(教师翻开字典。)谁给大家读 一读?生:一回旋,二回转改变方向,三返回。师:“回”在诗中是什么意思?说说你的理由。(指名说)生: 一回旋。师:你认为水中间有漩涡,对吗?有不同理解吗?生:我觉得是二,因为我觉得“碧水东流至此回” “东流”就是 往回走。师:你是凭感觉走。还有不同的意见吗?师:没有了。那我们把这个字再送回去,你们再读读这句诗。(学 生再读本句。)碧水之西向东流,流的时候碰上了 生:天门山。师:于是,它不得不折向北流。那是第几种意思?生:第二种。师:对,是流到这儿改变方向。你们知道天门山相聚有多远吗? 老师告诉你们,据记载这两山相聚数公里,也就是江面宽十几里,这 么宽的江面,这么汹涌浩荡的江水。这天门山硬生生地让它们掉了个 头,你觉得天门山怎么样?生1:雄伟。生2:天门山很宽阔。师:很有力量的意思吗?真是有一种神奇的力量,这样的力量, 这样的气势,谁愿来读。(指名读。)师:那是浩荡的水,那是山和水在较量,要读好那个“回”字。(再指名读)师:是水和山在较量。一起读。(全班齐读本句。)师:同学们,山是险峻的山,水是浩荡的水,水冲山开,山阻水 回,形成了这样的状景。再读。(学生齐读一二两句。)本环节对于“回”的处理非常好,将三种意思都告诉学生,让 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来选择答案,还要说明原因。这样,学生自然而 然地将字带入诗句中去理解,不仅理解了字意,同时也明白了诗句的 意思。3 .学习第三句"两岸青山相对出二师:真好。李白顺流而下,这船离青山近了,他又望见生:两岸青山相对出。(连点三个学生回答)师:有味道!什么叫相对呢?(教师利用绘画帮助学生理解。)师:这两两相对的山,是不是像.生:门。师:这比喻多好,多么形象啊!山都立在这儿,为什么是“相对 出”呢?你们坐过船、坐过车没有?你想想车在路上开,两边的树、 两边的景怎么样?同学讨论讨论。生:树一棵一棵地往后去。师:车往前行,树往后去。这就是化静为动。我们一起来想象, 这就是眼前的青山(教师画图,帮助学生想象。)师:这是怎样的山?生:很高很高的。通过画图、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等方式,化抽象为具体,帮 助学生理解重点词。师:哦!很高很高把后面的山都挡到了。船行到这儿眼前一亮, 啊!这两边的山景又扑入眼中,这就是“相对出”。一个“相对出” 化静为动。李白就是远客,远客和青山四目相对。你觉得李白这时的 心情是怎样的生:高兴、激动。师:我见青山多妩媚。来读出里面的激动。(学生读本句。)师:这么高兴,这么激动的李白。船行到这儿,他想对青山说什 么?生:这山的景色多美啊!师:李白是个很浪漫的人,他还会说什么?生:啊!我从来没见过这么美的山!师:多么欣喜啊!不仅仅是山啊!他可能还会说什么?生1:啊!这山太高太大了!生2:啊!多么雄伟的山啊!师:是啊!此时李白的心情是欣喜的,是愉快的。带着你们的感 受一起读。(学生齐读第三句诗。)师:听出喜悦了。4 .学习第四句“孤帆一片日边来”。师:李白的小船在青山间穿行,他抬头向远处看,啊!眼前一片 开阔,印入他眼帘的是生1:孤帆一片日边来。生2:孤帆一片日边来。生3:孤帆一 片日边来。师:“日边”指的是什么地方?生:太阳快落山的时候。师:太阳照在水面上什么感觉?生1:很暖和。生2:水变成金色的。师:你也感觉到了太阳的热情,来,读出来。师:孤帆一片.生:日边来。师:读出你的热情。孤帆一片.生:日边来。(全班一起接读。)师:青山出迎,孤帆来近。李白的心啊.让我们合作读一读。 两岸青山相对出 生:孤帆一片日边来。师:相对出。生:日边来。师:相对出。生:日边来。师:相对出。生:日边来。看似简单重复,实际上是教师一步步提高要求,通过示范,让 学生模仿,不用刻意地去说教,学生却学得很好。真是妙!师:李白的心和山水融在了一起。你认为此时的李白心情怎样?生1:愉快。生2:激动。生3:欣喜。生4:兴奋。师:让我们激动中带着欣喜再来读一读。(学生齐读后两句诗。)六、以景传情1.师:有人说,李白就像是一个天才的摄影师,如果我们细细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