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开放大学电大《阅读与写作》终结性考试大作业答案1】.docx
-
资源ID:97913836
资源大小:13.25KB
全文页数: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阅读与写作》终结性考试大作业答案1】.docx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阅读与写作终结性考试大作业答案1】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阅读与写作(2)终结性考试大作业答案 盗传必究大作业撰写要求:(1)分析文学作品,撰写鉴赏文章1篇;(2)根据教材上编阅读论各章的教学内容选择任一体裁的一个 作品进行分析与鉴赏。名篇鉴赏篇赏析(一)苏轼前赤壁赋后赤壁赋一、苏轼 的生平与创作(1)前赤壁赋中,苏轼在文中是如何通过水月之 喻,以旷达掩蔽无奈的?苏轼的身上,既有儒家积极入世、刚正不 阿、恪守信念的人格理想,又广泛吸收了佛、禅、道、玄诸家超越世 俗,追求艺术化的人生境界和心灵境界的人生哲学,二者构成了苏东 坡洒脱无拘,随缘自适的人生哲学,巧妙的解决了进取与退隐,入世 与出世,社会与个人等的矛盾并在文学作品中充分表现。文中的最后一段,也即文章的中心段,苏轼以水月之喻,借助庄 子的相对主义的观点,阐述了变与不变的关系。“逝者如斯,(写水的 变)而未尝往也;(写水的不变)盈虚者如彼。(写月的变)而卒莫消长也。(写月 的不变)所以,从变化的角度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而从不变 的角度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这一段实际上反映了苏轼的思想, 文章中既有人生短暂若蜉蟾的消极思想,又有万物无尽,遗世独立 的达观思想,这一段也可看出苏轼所受老庄佛禅的影响,常常透过无 限的宇宙空间来体验人生,观照自然。本赋写于被贬黄州之时, 水月之喻,正是以旷达(与客共享清风明月)掩蔽无奈的特定心 情写照。(2)试比较前、后赤壁赋。后赤壁赋写重游赤壁,既能照顾前篇,而又别开一路。刖:写万顷之水后:写千尺之崖 与客泛舟独自攀岩秋色一一冬景枕籍舟中 独睡屋内气氛幽雅宁静 惊险恐怖消极中带旷达,旷达中不失自信,终则 快乐安逸由乐到悲,终至飘渺。借景喻理(议论为主)描述见闻梦境(叙述为主)表达自己达观胸襟显示超凡脱俗的心境追求苏东坡(公元1037-1101年),名轼,字子瞻,号东坡,谥文忠。宋 仁宗景佑三年生於四川眉山。父洵,弟辙,均为北宋著名文学家。苏 轼少年承受家学,在蜀中读书。仁宗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二十 二岁中进士,深受主考欧阳修赏识。嘉估六年应中制科人第三等,除 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三年任满,适父病逝,扶丧旋里。熙宁 二年(公元1069年)还朝,神宗任用王安石推行新法,苏轼上书反 对,未被采纳,自感难容於朝,请求外任,熙宁时期历任杭州、密州、 徐州、湖州地方官。苏轼体恤民情,尽心职守,相机更革邑政。时而 撰写诗文对新法表示不满。王安石相后,新进官僚以诗文讥刺新法 罪,於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把苏轼击入御史台监狱,进行勘问。'乌台诗案后被责贬黄州(今湖北黄冈),在近五年的迁谪生活中,他 躬耕东坡,与田父野老交游,并写了不少作品。直到哲宗即位,司马 光当政,苏轼才於元佑元年(公元1086年)被起用为登州(今山东 蓬莱)知州,旋又召回汴京,历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等京官。 由於他不同意全盘否定新法,与司马光意见分歧,司马光死后,旧党 分化,朝内斗争激烈,苏轼又遭疑忌,於元佑四年出知杭州。元佑六 年一度召还,因受诬告,坚气外任,派知颖州、扬州、定州。绍圣元 年(公元1094年),章等用事,报复元佑旧臣,苏轼一月之内三次 降官,最后贬惠州(今属广东),三年后又放逐到海南僧州(今海南 省僧县)。苏轼以衰迈之年,在当时极为荒僻的岭南,度过了七年流 放生涯,直到徽宗即位始奉命内迁,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 在辗转北上的途中,病死於常州。苏轼以横溢的才情踏入土林,由於口快笔锐,刚介不随,爱到新 旧两党的疑忌,陷入党争的漩涡,政治上大起大落,迭遭磨难,逆境 多於顺境,忧患淹没了荣名。这种特殊的人生经历,铸造了苏轼特有 的思想和性格。儒道释三家思想的兼融贯通,是宋代学人的一般思想 趋势,在整体上苏轼无法超越这种思想定式。他以儒学的重视现实的 精神和伦理观念指导自己的出仕和从政,又以佛道的“了达无疑'和'齐 物一棒'来养性、处穷和应变。在文学史上苏轼是一位旷世难逢的天才和全才,他诗文词赋,兼 擅并长,均有出色的成就。这里只略述其散文艺术。他一生对散文用力甚勤,咳唾成章,作品宏富,今存各体散文约 四千余篇。体裁有赋铭、颂赞、论议、杂著、记叙、表状、书牌、碑 传、笔记等多种,略可区分为议论文、记叙文、小品文、杂著几类。议论文是苏文中的一个突出部分,它包括奏议、进策、经解、杂 说等,其中重要的是史论和政论。记叙文包括碑传文、山水记、亭台记等,在苏文中艺术价值最高, 最富有独创性。碑传文善用生活素材和日常细节刻划个性,以突现奇 人异才的高风特操,方山子传、石氏书苑记等可作代表。游记 文长於在写景记游、烘染意境中,寄寓识见,融入诗情雅趣,石钟 山记、雪泉记、前后赤壁赋等,是这方面的名篇。比之欧曾诸家,苏轼在散文艺术上有新的推进和开拓。其一,由 长於议论到精於思辩苏文也以议论见长,它的议论具有一种雄辩的气 势和化隐为显的形象状述力,如苏轼的史论、政论,大多立意新警, 善於翻空出奇,推倒旧案;在论证中,上下古今,援据赅博,雄辩滔滔,一往无前;而笔力纵横摔阖,腾挪变化,使文章具有一种滚滚不穷,浑浩流 转的气势。东坡的议论,不同於某些政治家一味平正的开陈正见,他善於用 形象化的手段,来阐述复杂的道理。其二,由重在传道义到重在写性灵。北宋古文运动从倡导尊韩崇 道开始,初期古文家多主张宗经明道,至三苏强调了写胸达意。苏轼 说:'作文先有意,则经史皆为我用。”(清波杂志)苏轼写人耿介 旷达,敢笑敢骂,曾自谓“与人无亲疏,辄输写腑藏(密州通判厅题 名记),故其文多写自我,见胸臆,显性灵。其三,由容与闲易到灵动活脱,舒卷自如。欧文“修达疏畅'、'容 与闲易',是平易自然风格的典范。东坡沿着欧文的路子迈入了工巧 与天然浑化统一的新境界。苏轼散文不谨以议论见长,且贯於向思辩化的更高层次升华,不 拘於明道议政,而尤长於写胸臆,见性灵,妙手生春,涉笔成趣;在手法和体制上,由单一化走向复合化,善於融众长於一炉,破 旧格生新变,由此文风从自然平易一途,迈入了活脱灵动、仪态横生、 出神入化、气韵天成的高境妙域。因此,我们说苏文集中体现北宋散 文的特色,代表一代散文创作艺术的最高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