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统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文言文专项练习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docx

    • 资源ID:97914463       资源大小:54.37KB        全文页数:2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统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文言文专项练习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docx

    统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文言文专项练习题汇编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日:“白雪纷纷 何所似?“兄子胡儿日:“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日:“未若柳絮因风 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柳寥() 差(可反无菱( ) 雪彝( ) 道银( )2 .本文选自南朝宋彭城人 编著的L文。3.解释加横线的字词:内集()(2)儿女(欣然()(5)差可拟()(6)未若() 颊()(4)(7)因风起()(8)BP ()4 .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5 .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这一句总述了谢太傅家人咏雪的 背景,极精炼地交代了时间“"、地点“ ”、人物“"、事件“”等要素。文中“寒雪” “内集” “欣然”“大笑”等词语为我们营造了一种 的家庭气氛。6 .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撒盐/空中差/可拟 B白雪/纷纷何/所似3、第三章,本章是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高修养的过程,我们从这一章中可以得 到什么启示?4.第四则:(1) “温故”和“知新”是否是并列关系?作者强调了什么?为什 么?(2) “温故知新”的学习方法对你有怎样的启发?4.第五则:(1)这一则阐述了怎样的内容?你从中掌握了什么学习方法?(2)为什么要将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5、第六章本章赞扬了颜回 的品质。第七章本章阐述了学习态度2。第八章,本章讲6.第九则:(1)这则讲了怎样的学习态度?(2)用一个成语概括第七则的主要意思。(3)唐太宗李世民有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你能联想到孔子的哪 句话?7、第十则本章讲时光易逝,应珍惜时间。本章运用了什么修辞?8、第十章本章讲一个人应当坚定信念、矢志不渝。第十一章,本章讲坚定信 念、广泛学习。宋开国丞相赵普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5.学了本文,你受到哪些教益?或读完本文后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虽有嘉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 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日:教学相长 也。兑命日:“学学半。”其此之谓乎?18.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嘉青() 自盘() 克命() 享学半( )19.1. 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由有嘉肴 彝食不知其有也不知其善也能白疯也 虽有主道教学相/ 息直教然后知由20 .翻译下列句子。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日:教学相长。兑命日:“学学半。”其此之谓乎?21 .本文节选自二又名 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 论著的选集,共49篇。学记是 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 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专著。该文中隐藏一个流传至今的成语是22 .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作者是怎么论述的?(论证思路)本文主要论述了 的道理。本文在论述时先以“ ”作比,继而引入“",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这个结论。(用原文填空)23 .开头“虽有嘉肴”一句有什么作用?24 .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经验,谈 谈你的看法。25 . “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两者之间是什么关 系?智子疑邻智子疑邻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日:”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 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2、解释加点的字。(1)天由墙乐(3)不腐(6)臬()(2)女子日()(3)邻人之交()(7)大士其财(1、本文选自 末期著名思想家 的著作)(5) » ()(8)甚裔其子( )(9)而雇邻人之父()3、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1)(2)4、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A、其家甚/智其/子B、马/无故亡/而入胡C、其马将/胡骏马/而归D、暮/而果/大亡其财5、简析”而疑邻人之父亦云”中“亦云”词的作用。答:6、邻人之父知道自己成了怀疑对象,会有怎样的反应呢?请展开你合理的想 象。答:7、“其子”与“邻人之父”同样的先见之明,为什么“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 人之父”?对此,你有什么看法?答:8、写出文章的寓意:答:塞翁失马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日:“此何遽不为福 乎? ”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日:“此何遽不能为祸乎? ” 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日:“此何遽不为福乎? ”居 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 保。1、本文选自 (朝代)淮南王 编著的,此书又名淮南鸿烈。2、解释加点的字。七年级遇旻曾逢镭矗第8页(1)近塞上之人()(2)马无故()(5)人皆吊之()( (7)居数月()*(9)折其髀()(11)以跛之故() (2)有善术者()()(4)亡而入胡()(6)何遽()(8)将胡骏马而归()(10)死者十九() ()(12)父子相保()3、翻译划横线的句子4、下列各句与“近塞上之人”中“之”意思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其此之谓乎?B友人惭,下车引之 C其邻人之父亦云D人皆吊之5、根据你的理解,在下面横线上填写相关的内容。(用原文回答)(1)失马之福是:(2)得马之祸是:(3)跛腿之福是:6、成语的来源之一是古人的著作,出自上文的一个成语是j7、写出文章的寓意:8、关于福祸得失互相转换的辨证关系,中国有许多名言俗语作了精辟的概括, 你能说出几句吗?答:第15页共26页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期末专项练习答案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日:“白雪纷纷何所 似? ”兄子胡儿日:“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日:“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 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傅(fu)无奕(yi)柳絮(xu)雪骤(zhou)差可拟(chG) (ni)道镉(yun)2 .本文选自南朝宋彭城人刘义庆编著的世说新语一文。3 .解释字词:(1)内集(家庭聚会)(2)儿女(子侄辈)(3)俄面(不久,一会儿)(4)欣然 (高兴地)(5)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6)走笠(不如,比不上)(7)因风起(凭借)(8) 理(是4 .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谢太傅在一个寒冷的下雪天举行家庭聚会,跟子侄辈们谈论诗文。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5 .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这一句总述了谢太傅家人咏雪的背景, 极精炼地交代了时间“寒雪日”、地点“内集”、人物“谢太傅与儿女”、事件“进 论文义”等要素。文中“寒雪” “内集”“欣然” “大笑”等词语为我们营造了一种 欢快、轻松、融洽的家庭气氛。6 .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C)A.撒盐/空中差/可拟B白雪/纷纷何/所似C未若/柳絮/因风起D左将军/王凝 /之妻也7 .对“公大笑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A.说明谢太傅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B.谢太傅“笑”前喻,而“乐”后喻。C.为“柳絮” 一喻而“笑乐”。D.谢太傅认为后一喻没有前一喻好。8 .文章最后写道:“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你以为作者写上这一 句的用意何在?答:补充谢道镉的身份,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作者赞赏道镉的才气。9 .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白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 么?答:(1) “撒盐”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 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2) “柳絮” 一喻好, 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而且两者都是轻飘飘的,呈团状,这 一点极相似。10 .除“柳絮” 一喻外,你还能写出一两个形容飞雪的喻体吗?能否再写出几句咏雪 的诗句吗?词:鹅毛、鸭绒、扬花、梨花、花絮、飞花句:(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2)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陈太丘与友期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 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答曰:“待君久不至,己去。"友人便怒:“非人 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11 .给加点的字注音:与人期行(qi)尊君在不(fbu)12 .解释加横线的字词。(1)与友期行(约定)(2)太丘舍去(离开)(3)去后乃至(才)(4)待君久不 至(您,对对方的尊称)(5)尊君在不(对别人父亲的尊称)(通“否”,句末语气 词,表询问)(6)相委而去(丢下,舍弃)(7)家君(对人称自己的父亲)(8)下车引之(拉)(9)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13 .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陈太丘与友人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是中午。、(家父)等你好久你不来,他已离开了。、(你)到正午还不来,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友人感到很惭愧,下车去拉元方,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14 . “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陈太丘的朋友是个不守信用的人,“友人便怒”,从 友人的话中我们又看到了友人是个言辞粗鲁、只会怪罪别人儿不会反省自己的人,从 “友人惭,下车引之”还可看出友人是个知错能改的人。陈元方维护了父亲的尊严, 显示了聪明才智,体现这一天资的语言是“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 礼”,也表现出对客人无信无礼的不满,体现不满的行动是“元方入门不顾”。15 .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不失礼:对这种无信无礼之人,不值得与他交谈,表现了陈元方的明白事理和落落大 方,也符合一个七岁小孩的心理。(失礼:既然友人已经感到惭愧难当了,对父亲的 朋友应当以礼相待。)16 .从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为人处事要讲信用,懂礼貌17 .你知道哪些有关诚信的的词语或名言?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故事?(请各举出两 例)词语:一言九鼎,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名言:言必行,行必果金诚所至,金石为 开故事:司马光砸缸曹冲称象王冕四岁画画曹植七岁做诗论语十二章一、文学常识填空1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 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 书”。共二十篇。2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论语(liin)不亦说乎(yu。)不愠(ym)三省吾身(xing)传不习乎(chudn)不惑()不逾矩(yu) (ju )不思则罔(wang)不学则殆(ddi) 一箪食(ddn)曲肱而枕(qu ) ( gong) (zhen)好之者(论o)笃志(du)三、解释加点词语1.学而时习之(按时复习)2.有朋自远方来(从)3.人不知而不愠(了解)(生气, 发怒)4.不亦君子乎(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5.吾日三省吾身(每天)(多次反省)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诚,诚实)7.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8.三十而立(站 立,站得住,这里指独立做事情)9.四十不惑(迷惑,疑惑)10.不逾矩(越过,超 过)(规矩,规范)11.温故而知新(学过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12.学 而不思则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13.思而不学则殆(有害)14.可 以为师矣(可以)(凭借)(做,当作)15.人不堪其忧(忍受)16.知之者不如好 之者(懂得)(代词,的人)(喜欢,爱好)17.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以为乐趣)18.饭疏食饮水(吃饭)(粗粮)(冷水)19.曲肱而枕 之(弯曲胳膊)(承接连词)20.不义而富且贵(不正当的手段)21.于我如浮云(对 于)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泛指多个,几个)(于此,意思是“在其中”)23.择 其善者而从之(好的方面,优点)24子在川上日(河流上,河边)25.逝者如斯夫(流 逝)(这,指河水)26.不舍昼夜(舍弃)27.三军可夺帅也(军队的通称)28.匹 夫不可夺志也(普通的人,男子汉)29.博学而笃志(忠实,坚守)30.切问而近思 (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四、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C未若/柳絮/因风起D左将军/王凝/之妻也)B.谢太傅“笑”前喻,而“乐”D.谢太傅认为后一喻没有前一7 .对“公大笑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说明谢太傅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 后喻。8 . C.为“柳絮” 一喻而“笑乐”。喻好。8 .文章最后写道:“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你以为作者写 上这一句的用意何在?答:9 .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白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答:10 .除“柳絮” 一喻外,你还能写出一两个形容飞雪的喻体吗?能否再写出几句咏雪的诗句吗?词:句:陈太丘与友期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 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2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译文: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一定有我的老师。3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 天命,六十而 耳顺,七 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译文: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为(外 物)迷惑,五十岁的时候我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时能听得进 各种意见;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会逾越规矩。”4 .子曰:“饭 疏食 饮 水,曲肱 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 浮云。”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其中了。用不正当 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5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我每天 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 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6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译文:军队可以被夺去主帅,男子汉却不可被夺去志气。7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译文: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忠实地记住,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 在其中了8、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温习它,不也是很高兴的(一件事)吗9、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到这里)来,不也是很快乐的(一件事)吗10、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后,能有新理解、新体会,就可以凭借(它)做老师了。” 11、子曰:“学 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说:“(只是)读书却不开动脑 筋,就会迷惑;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12、子日:“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孔子说:“颜回(多么有)贤德啊! 一竹篮子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 人都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依然自得其乐。颜回(多么有)贤德啊!”13、子日:“知 之者不如 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14、子日:“三 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 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说:“几个人在一块儿,在其中一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他们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改正。”15、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对着滔滔江水,(感慨地)说:“时光就像这流去的江水一样,日夜不停呀!” 五、通假字1 .不亦说乎说通悦,意思是愉快2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通又,意思是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有”字六、古今异义词语1 .学而何为之(时,古义:按一定时间;今义:时间。习,古义:复习;今义: 学习)2 .吾自士省吾身(日,古义:每天;今义:一日。 三,古义:泛指多数,今义: 数词,三)3 .温故而知新(古义:旧的知识;今义:过去的,老的)4 .择其舍舍而从之(善者,古义:优点;今义:善良的人。 从,古义:跟从(学 习);今义:跟从。)5 .而以为师矣(古义:可以凭借;今义:可能,许可)七、一词多义1 .为:为人谋而不忠乎(替)可以为师矣(成为,做)2 .而:人不知而不愠(转折连词,去ID 温故而知新(顺承连词,不译)3 .知:人不知而不愠(了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懂得)温故而知新(得到)4 .乐:不亦乐乎(愉快,快乐)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以为乐)八、词语活用归类1 .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2 .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3 .传不习乎(动词活用为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4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喜欢,爱好; 乐:形容词活用 为动词,以为乐。)5 .饭疏食饮水(名词活用为动词,吃饭)优点长处)6 .择其善者而从之(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指7 .温故而知新(故:形容词作名词,旧知识;新:形容词作名词,新的理解和体 会)九、成语归类1.不亦乐乎2.温故知新3.择善而从4.三人行,必有我师5.逝者如斯6.匹夫不可夺志7.富贵浮云8.箪食瓢饮十、阅读探究1 .第一则:(1)这一则告诉我们要有怎样的学习方法、学习乐趣(态度)和为 人态度(个人修养)?学习方法:学后要时常复习。学习乐趣: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探讨学 问。为人态度:对不了解自己的人,毫不怨恨。(2)学后复习本是一件艰苦的事,孔子怎么说是愉快呢?在复习中巩固了所学,加深了理解,收获增多,这对一个渴求知识和技能的人来 说一定是愉快的。(3) “有朋自远方来”,孔子为什么会感到快乐?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投奔自己,向自己学习,且双方可以探究学问,这自然是十分快乐的事情。(4)从第三句来看,我们应学习孔子什么美德?胸怀宽广,为人大度。(5)三 个问句用了反问修辞手法。2 .第二则:从曾子“三省”来看,古代治学之人非常重视的是什么?你怎样看 待这种做法?重视品德修养。德乃为人之本,治学之基。一个人首先应该有德,有才 无德,其人会遭人鄙视,其才也不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却会引起消极的影响。曾子经 常反思的一些事是什么?(用原文答)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不习乎? (用自己的话答)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老师传授的 学业是不是复习过。3、第三章,本章是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高修养的过程,我们从这一章中可以得 到什么启示?道德修养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循序渐进。3 .第四则:(1) “温故”和“知新”是否是并列关系?作者强调了什么?为什 么?不是。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复习旧知识中有所 发现,才“可以为师”。所以,关键是要“知新”,这就要独立思考。(2) “温故知新”的学习方法对你有怎样的启发?在学习中要及时温习旧知识, 通过独立思考,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有新发现,从而将知识融会贯通,增长自己的 能力。4.第五则:(1)这一则阐述了怎样的内容?你从中掌握了什么学习方法?阐述 了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告诉我们要学思结合,二者不可偏废。(2)为什么要将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学是基础,只学不思,是死学;只思不 学,是空想。只有将二者结合,才能真正领悟知识的精髓。5、第六章本章赞扬了颜回乐于学习、安于贫困的品质。第七章本章阐述了学习 态度:以学习为快乐第八章,本章讲人的道德修养6.第九则:(1)这则讲了怎样的学习态度?要善于向一切人学习。既要学习长 处,又要借鉴短处,从而反省自己。2)用一个成语概括第七则的主要意思。取长补 短。(3)唐太宗李世民有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你能联想到孔子的哪 句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7、第十则本章讲时光易逝,应珍惜时间。本章运用了什么修辞?比喻,用流水 日夜不停、一去不返比喻时间的飞逝,指明时间的宝贵。8、第十章本章讲一个人应当坚定信念、矢志不渝。第十一章,本章讲坚定信 念、广泛学习。宋开国丞相赵普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这句 话的意思是说精通了半部论语就可以治理天下。这句话道出了论语在修身、 治国方面的作用。5.学了本文,你受到哪些教益?或读完本文后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本文告诉我们的道理:学习要有端正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方法,做人要有 很好的道德修养。虽有嘉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日:“学学半。”其此之谓乎?18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嘉着(yao)自弓星(qiang) 克命(yu。)学学半 (xiao)19 .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星有嘉肴即使在食不 不知其官也甘美不知其善也好处,益处能. 庭也自我勉励虽有主道达到极点教学相良增长,促进息*所以教然后知由 不通,理解不了20 .翻译下列句子。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理解不透。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知道自己的知识不足,然后才能反省自己;知道自己理解不通,然后才能自我勉励。故曰:教学相长。所以说,教导和学习能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 问。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 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21 .本文节选自学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 仪论著的选集,共鲤篇。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 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专著。该文中隐藏一个流传至今的成语是教学相长。22 .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作者是怎么论述的?(论证思路)本文主要论述了教 与学是互相促进的道理。本文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 继而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 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用原文填空)23 .开头“虽有嘉肴” 一句有什么作用?用嘉肴比喻至道,运用了类比论证,是为了衬托至道的好处,也起到了引出论点的作 用。24 .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 的看法。只有学习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学以后才能知道有理解不了的地方。 教和学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 iWj O25 . “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相同点:两者都强调了 “教”是学习、进步和提升的重要环节。不同点:前者是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来说明教和学的关系:二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 进、共同提高的,说的直接全面,是作者要表达的主要观点。后者则只从教的角度 来说明,将学的部分暗含其中,说得含蓄委婉,是对前者的补充论证。二者关系:前者是全文的观点,后者是引用论据来补充强调观点的,二者并非并列关 系,而是主从关系。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11.给加点的字注音:与人期行()12.解释加横线的字词。(1)与友期行( )(4)待君久不至(去()(7)包()(2)太丘舍去()(5)尊君在丕(8)下车引_之(尊君在木()(3)去后乃至)(6)相委而)(9)元方入门不13.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14. “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陈太丘的朋友是个 的人,“友人便怒”,从友人的话中我们又看到了友人是个的人,从“"还可看出友人是个 的人。陈元方维护了父亲的尊严,显示了聪明才智,体现这一天资的语言是“",也表现出对客人无信无 礼 的 不 满, 体 现 不 满 的 行 动 是15 .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16 .从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17 .你知道哪些有关诚信的词语或名言?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故事?(各举出两 例)词语:故事:论语十二章、文学常识填空1 .论语是 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论语与、并称“四书”。共 篇。2 .孔子(公元前551 -公元前479),名,字,时期 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的创始人。相传 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战国 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论语(不亦说乎(不愠() 三省吾身(传不习乎(不惑(不逾矩(不思则罔(不学则殆(一箪食曲肱而枕()() 好之者(笃志(解释加点词语1.学而时习之(2.有朋自远方来(3.人不知()而不愠4.不亦君子乎(5.吾日三省吾身)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7.传不习乎8.三十而立9.四十不惑10.不逾(11.温故(而知()12.学而不思则罔()13.思而不学则殆)14.可)以师矣15.人不堪其忧(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17.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18.饭)疏食()饮水(19.曲肱()枕之20.不义而富且贵21.于我如浮云(22.)人行必有我师焉(23.择其善者而从之()24子在川上日25.者如斯夫(26 .不舍昼夜27.三军可夺帅也(28.匹夫不可夺志也(29.博学而笃志()30.切问()而近思四、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2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译文:3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译文:4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 浮云。”译文5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6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译文:7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译文:8、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译文:9、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译文:10、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译文:11、子曰:“学 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译文:12、子曰:“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 乐。贤哉,回也! ”译文:13、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译文:14、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译文:15、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译文:五、通假字1 .不亦说乎 通,意思是2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通 ,意思是六、古今异义词语1 .学而时习之(时,古义:习,古义:2 .吾日三省吾身(日,古义: 义:今义:3.温故而知新(古义:;今义:4 .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古义:从,古义5.可以为师矣(古义: 七、一词多义;今义:1.为:为人谋而不忠乎可以为师矣(2.而:人不知而不愠温故而知新3.知:人不知而不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温故而知新(4.乐:不亦乐乎(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八、词语活用归类1.学而时习之(2.吾三省吾身(3.传不习乎(4.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乐:(5 .板疏食饮水()6.择其耆者而从之()7 .温故而知新故:()新:()九、成语归类1. () 2. () 3.()十、阅读探究1 .第一则:(1)这一则告诉我们要有怎样的学习方法、学习乐趣(态度)和为 人态度(个人修养)?学习方法:学习乐趣:为人态度:(2)学后复习本是一件艰苦的事,孔子怎么说是愉快呢?(3) “有朋自远方来”,孔子为什么会感到快乐?(4)从第三句来看,我们应学习孔子什么美德?(5)三个问句用了 修辞手法。2.第二则:从曾子“三省”来看,古代治学之人非常重视的是什么?你怎样看 待这种做法?曾子经常反思的一些事是什么?(用原文答)(用自己的话答)

    注意事项

    本文(统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文言文专项练习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docx)为本站会员(太**)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