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15文言断句【亮点练】(解析版)-【过高考】2023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单元复习课件与检测(全国)-高考语文总复习总结归纳汇总资料教案课件.docx
-
资源ID:97916631
资源大小:45.57KB
全文页数:1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考点15文言断句【亮点练】(解析版)-【过高考】2023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单元复习课件与检测(全国)-高考语文总复习总结归纳汇总资料教案课件.docx
考点15文言断句膜揪缔7一、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1)(2)题。五年,高祖为雍州刺史,景宗深自结附,数请高祖临其宅。时天下方乱,高祖亦厚加 意焉。永元初,表为冠军将军、竟陵太守。及S匝M景宗聚众遣亲人杜兔冲及选迎南康王(节选自梁书列传第三)参考译文:建武五年,高祖担任雍州刺史,曹景宗用心结交亲附他,多次邀请高祖到他家去。当 时天下正处于动乱时期,高祖也情意深厚地对待他。永元初年,上表(让曹景宗)做冠军将 军、竟陵太守。等到高祖的义军起兵,曹景宗聚集了很多人,派遣亲信杜思冲劝说(高祖) 先迎接南康王在襄阳即帝位,然后再出兵,(把这)当作万全之计。1 .掌握实词数、方、表(1)(2023新编,3分)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数请高祖临其宅数:时天下方乱方:表为冠军将军、竟陵太守表:答案:多次 正,当 上奏章(每题1分)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句,“数”在动词“请”前,因此“数”应为 副词,意为“多次”;句,“乱”是动词,“方”修饰动词“乱”,应为副词,意为“ 正,当”;句,“为冠军将军、竟陵太守”的是前文提到的“景宗”,即“表景宗为冠 军将军、竟陵太守”,“表”在这里应为动词“上表”,前面省略了主语“高祖”。2 .利用语法断句,掌握客观断句题分析思路(2)(2023新编,3分)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及义师/起景宗聚众/遣亲人杜思冲/劝先迎南康王于襄阳即帝位/然后出师/ 为万全计/B.及义师/起景宗聚众/遣亲人杜思冲劝先迎南康王于襄阳/即帝位然后出师/ 为万全计/C.及义师起/景宗聚众/遣亲人杜思冲劝先迎南康王于襄阳即帝位/然后出师/ 为万全计/D.及义师起/景宗聚众/遣亲人杜思冲/劝先迎南康王于襄阳/即帝位然后出师/ 为万全计/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题时,要先观察各选项:选项中断句相同的地方一定正确,可 以帮助理解句意;断句不同的地方是分析的重点。本题中,“及义师起”“即帝位然后出 师”之间的断法是分析的重点。“及”位于句首,是“等到”的意思,“义师起”是主谓 结构的句子,后面应断开,据此可以排除A、B两项。“于襄阳”是“即帝位”的地点状 语,中间不能断开。“然后”承接“迎南康王”和“即帝位”两个动作,前面可以断开。呢?4.(2023新编,3分)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将曰老画就休耶 青,取之于蓝,画青于蓝B.咸无名需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C.若苟焉以图寿为道 寿毕,请以剑舞D.夫形躯2寓于土躬耕于南阳.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A项,第一个“而”是连词,表承接;第 二个“而”是连词,表转折。两者意义不同。A项不符合要求。B项,第一个“焉”为句 末语气词,无实义,可不译;第二个“焉”是兼词,相当于“于此”。两者意义和用法不 同。B项不符合要求。C项,第一个“以”与后面的“为”连用,意为“把当作 ”,故第一个“以”是介词,“把”;第二个“以”是介词,意为“用,拿”。两者意义 不同。C项不符合要求。D项,“寓”是动词,意为“寄居”,“土”是名词,“于”位 于两者之间,作介词,与“土”构成介宾短语,意为“寄居在泥土中”,由此可推知第一 个“于”是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土”,意为“在”;第二个“于”是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南阳”,意为“在”。两者意义和用法相同。D项符合要求。故答案为D项。5.(2023新编,4分)用7”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今将以呼嘘为食咀嚼为神无事为闲不死为生则深山之木石大泽之龟蛇皆老而久其于道 何如也答案:今将以呼嘘为食/咀嚼为神/无事为闲/不死为生/则深山之木石/大泽之龟蛇/皆老而久/其 于道何如也/(每两处1分,全对得满分)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此类题目,可以在通读原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借助重点 虚词和句式等断句。句中“为”字出现了四次,且“呼嘘为食”“咀嚼为神”“无事为闲 ”“不死为生”这四个句子结构相同、意思完整,构成排比句,因此可在“食”“神” “ 闲,“生”后断开;“之”字出现两次,且“深山之木石”和“大泽之龟蛇”这两个句子 结构相同、意思完整,为对偶句,因此可在“石” “蛇”后断开;“其”为主语,“何如 ”是谓语,句子结构完整,因此可以在“其”前断开。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题。周昌者,沛人也。其从兄曰周苛,秦时皆为泗水卒史。沛公立为汉王,以周苛为御史 大夫,周昌为中尉。汉王四年,楚围汉王荥阳急,汉王遁出去,画使周苛守亲阳城。楚破 荥阳城,欲令周苛将。苛骂曰:“若趣降汉王!不然,今为虏矣!.”项羽怒,亨周苛。于 是乃拜周昌为御史大夫。昌为人强力,敢直言,自萧、曹等皆卑下之。昌尝燕时入奏事, 高希方拥戚姬,昌还走,高帝逐得,骑周昌项,问曰:“我何如主也? "昌仰曰:“陛下即桀、纣之主也。“壬是上笑之然尤懊周昌及去欲废太壬面立戚姬壬如意为太壬太臣固曳之篡能程上以留侯策即止而周昌廷争之强,上问其说,昌为人吃,又盛怒,曰:“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虽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上欣然而笑。既罢,吕后 侧耳于东箱听,见周昌,为跪谢日:“微君,太子几废。”(选自史记张丞相列传)参考译文:周昌是沛县人。他的堂兄叫周苛,秦朝时他们都是泗水郡的卒史。沛公刘邦被封为汉 王,任命周苛为御史大夫,周昌担任中尉。汉王四年,楚军在荥阳将汉王包围,情况紧 急,汉王逃出重围离开,命令周苛留守荥阳城。楚军攻破荥阳城后,(项羽)想任命周苛担 任将领。周苛痛斥道:“你赶快投降汉王!不这样的话,你们很快就会被俘虏!”项羽听 罢十分生气,烹杀了周苛。因此,汉王任命周昌担任御史大夫。周昌为人强悍有力,敢于 直言进谏,像萧何、曹参这些人都敬畏他。周昌曾经有一次在高帝休息时进宫报告事情, 高帝正抱着戚夫人,周昌见状转身便跑,高帝连忙上前追赶,追上之后,骑在周昌的脖子 上问道:“你看我是什么样的君主? ”周昌挺直了脖子,昂着头说:“陛下就是夏桀、商 纣一样的君主。”高帝听了之后哈哈大笑,但还是敬畏周昌。等到高帝想要废掉太子,立 戚夫人所生的儿子如意为太子时,大臣们都坚决反对,但是都没能制止这件事。(后来)皇 上因为留侯的计策打消了这个念头。周昌在朝廷上极力争辩,高帝问他理由,周昌本来就 有口吃的毛病,再加上非常气愤,他说:“我口吃说不好话,但是我期期知道这 样做是不行的。陛下您即使要废掉太子,我是期期不能接受诏令的。”高帝高兴 地笑了。事过之后,吕后因为在东厢房听到上述对话,她见到周昌时,就跪着感谢说:“没有您据理力争的话,太子险些就要被废掉了。”1. (2023新编,3分)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汉王遁出去去:离开B.曹等皆卑卞之下:地位低下C.高帝方拥獭姬方:正在D.然臣期期知其不可期期:拟声词,形容口吃答案:B角星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A项,结合语境,汉王是从楚军的围困中逃出来 的,“遁”有“逃跑”的意思,“去”在此处译为“离开”,符合语境。A项正确。B项 ,“曹等”为主语;“卑下”为形容词,此处活用作动词,作谓语;“之”为代词,指周 昌,作宾语。“下”在此处应译为“在之下”。选项中解释为“地位低下”错误。B 项错误。C项,“高帝”为主语,“拥”为谓语,“戚姬”为宾语,“方”位于谓语动词 “拥”之前,应为状语,解释为“正在",符合语法,句意通顺,C项正确。D项,结合前文“昌为人吃”“臣口不能言”可知周昌有口吃的毛病,说话不利索,选项中的句子是 周昌说的话,再结合语境,可验证“期期”是周昌口吃时发出的声音,为拟声词,D项正 确。故答案为B项。2.(2023新编,3分)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以周苛为御史大夫项伯赤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B.而使周苛守荥阳线秦以标求璧而赵不许C.于是乃辞周昌为御史大夫乃重修岳山楼D.而周昌廷争之强*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A项,前句中“以为”译为"让 作”,“以”在这里是介词,表示行为的对象,译为“让”;后句中“以”是介 词,表示行为的工具,译为“用”。两个“以”意义不同。A项不符合要求。B项,前句 中“而”连接的前后事件在时间上是顺承关系,“而”在这里作连词,表顺承,译为“于 是”;后句中“秦以城求璧”与“赵不许”是转折关系,“而”在这里表转折,译为“但 是"。两个“而”意义和用法不同。B项不符合要求。C项,前句中“于是”意为“因此 ”,与前句构成因果关系,“乃”译为“于是,就”,表示情理上的顺承关系;后句中“ 重修岳阳楼”承接“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而来,在情理上是顺承关系,“乃”可译为“ 于是,就”。两个“乃”意义和用法相同。C项符合要求。D项,前句中“廷争”是在朝 廷上争辩,“强”是形容词,此处作“争”的补语,“之”位于中心词和补语之间,相当 于“得”;后句中“利”是形容词,译为“锋利的”,作定语,修饰名词“筋骨”,“之 ”在这里是助词,无实义,是定语后置的标志。两个“之”意义和用法不同。D项不符合 要求。故答案为C项。3 .(2023新编,3分)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于是上笑之/然尤惮周昌/及帝欲废太子而立/戚姬子如意为太子/大臣固争之/莫能得 /上以留侯策即止/B.于是上笑之/然尤惮周昌及帝/欲废太子/而立戚姬子如意为太子/大臣固争之/莫能/ 得上以留侯策即止/C.于是上笑之/然尤惮周昌/及帝欲废太子而立/戚姬子如意为太子/大臣固争之/莫能/ 得上以留侯策即止/D.于是上笑之/然尤惮周昌/及帝欲废太子/而立戚姬子如意为太子/大臣固争之/莫能得 /上以留侯策即止/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题时,可用语法分析法。找出句中的名词、动词,确定主、谓 、宾,完成断句。“上”指高帝,“笑”是动词,作谓语,“之”代指前文周昌的回答, 作“笑”的宾语,“之”后要断开。“惮”是动词,作谓语,主语“上”承前省略,“周 昌”是人名,作“惮”的宾语,“周昌”后要断开。据此可排除B项。“废”是动词,作 谓语,主语是“帝”,宾语是“太子”,“太子”后应断开,据此排除A、C两项。“而 ”是连词,“立”为谓语动词,“立”的对象是“戚姬子如意”,“为太子”是其补语, “为太子”后应断开。“大臣”为主语,“争”为谓语,“之”代指废太子的事,“莫能 得”是“争之”的结果,“莫能得”前后应断开。“上”是主语,“止”作谓语,其后省 略了宾语,即“废太子立如意”之事,后接完整句“而周昌廷争之强”,故“止”后应断 开。故答案为D项。4 . (2023新编,3分)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表现周昌性格耿直、敢于直言的一组是()若趣降汉王!不然,今为虏矣自萧、曹等皆卑下之陛下即桀、纣之主也然尤惮周昌而周昌廷争之强臣期期不奉诏A.B.C.D.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此类题需认真审题。根据题干,表现对象是“周昌”,表现 对象的特点是“性格耿直、敢于直言”,表现方式是“直接”,可以据此去排除不符合要 求的句子。是周苛所说,表现周苛不畏强权、誓不投降的气节。据此可排除A项。是 通过与萧何、曹参等人的对比,侧面表现周昌强悍有力、敢于直言进谏的特点,不是“直 接表现”。据此可排除C项。是周昌对高祖说的话,直接表现周昌性格耿直、敢于直言 的特点。是通过写高祖忌惮周昌,侧面表现周昌强悍有力、敢于直言进谏的特点,不是 “直接表现”。据此排除D项。的意思是,周昌在朝廷上和皇帝争辩时最为强硬;是 周昌所说,表示拒不接受高祖改立太子的决定。两句都直接表现了周昌性格耿直、敢于直 言的特点。据此,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项。5 .(2023新编,3分)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周昌和堂兄周苛原本都是泗水郡的士兵,后来追随刘邦,二人都被封官。周苛留 守荥阳城时因不肯投降项王,被烹杀。周昌接替周苛担任御史大夫。B.周昌为人强悍耿直,敢于直言进谏。文中写高祖骑在他脖子上问他自己是怎样的 皇帝,周昌挺直脖子骂皇帝,鲜明地表现了周昌耿直、敢于直言的性格特点。C.周昌据理力争,力保太子。高祖欲废太子时,大臣无法阻止,周昌据理力争,口 气很强硬。这件事后,吕后对他很感激,认为没有他的话,太子可能就要被废黜了。D.周昌有口吃的毛病,在气愤时更加严重。周昌曾经在高祖打算废黜太子,立戚姬 所生的儿子如意为太子时据理力争,但由于口吃,被高祖嘲笑了。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理解文章内容。A项,对应原文“周昌者,其从兄曰周 苛,秦时皆为泗水卒史。以周苛为御史大夫,周昌为中尉。欲令周苛将。项 羽怒,亨周苛。于是乃拜周昌为御史大夫”,A项表述正确。B项,对应原文“昌为人强 力,敢直言,昌尝燕时入奏事,高帝逐得,骑周昌项,陛下即桀、纣之主也 ”,这段内容从正面写出了周昌耿直、敢于直言的性格特点,B项表述正确。C项,对应 原文“及帝欲废太子大臣固争之,莫能得。而周昌廷争之强,既罢,吕后 见周昌,为跪谢曰:'微君,太子几废。'”,C项表述正确。D项,曲解文意,对应 原文“昌为人吃,又盛怒,上欣然而笑”,“上欣然而笑”是指皇帝高兴地笑了,并非嘲 笑周昌。D项表述错误。故答案为D项。6 .(2023新编,10分)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苛骂曰:“若趣降汉王!不然,今为虏矣! ”项羽怒,亨周苛。答案:周苛痛斥道:“你赶快投降汉王!不这样的话,你们很快就会被俘虏! ”项羽 听罢十分生气,烹杀了周苛。(2)既罢,吕后侧耳于东箱听,见周昌,为跪谢曰:“微君,太子几废。”答案:事过之后,吕后因为在东厢房听到上述对话,她见到周昌时,就跪着感谢说:“没有您据理力争的话,太子险些就要被废掉了。”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1)句采分点:“骂”,痛斥;“趣”,同“促”,赶 快;“不然”,不这样;“为”,表被动,被;“亨”,同“烹”,烹杀。每点1分。(2) 句采分点:“箱”,同“厢”;“侧耳于东箱听”,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于东箱侧耳 听";“微”,没有;“儿”,差一点、儿乎。每点1分,句意通顺1分。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李百药,字重规,定州安平人。隋内史令德林子也。幼多病,祖母赵以“百药”名之 。七岁能属文,父友陆乂等共读徐陵文,有“刈琅邪之稻”之语,叹不得其事。百药进日 :“春秋'邮子藉稻',杜预谓在琅邪。"客大惊,号奇童。引荫补三卫长。乃性疏 傥,喜剧饮。开皇初,授太子通事舍人,兼学士。被谗,辄谢病去。十九年,召见仁寿宫 ,袭父爵安平公。仆射杨素、吏部尚书牛弘爱其才,署礼部员外郎。奉诏定五礼、律令、 阳阴节。.而,以疾去舍人也,炀帝在扬州,召不赴,衔之。及即位,夺爵,为桂州司马。官废 ,还乡里。大业九年,戍会稽,管崇乱,城守有功,帝顾其名谓虞世基EI: ”是子故在, 宜斥丑处。”乃授建安郡丞。至乌程,江都难作,沈法兴、李子通、杜伏威更相灭,百药 转侧寇乱中,数被伪署,危得不死。会高祖遣使招吠威百药劝朝哀匝既至历阻史悔欲杀之 饮以石灰酒因大利死既而痛痛皆愈伏威诒书辅公祐使杀之,为王雄诞保护得免。公祐反,授吏部侍郎。贞观元年,拜中书舍人,封安平导涉。明年,除礼部侍郎。时议裂士与子弟功臣,百 药上封建论,理据详切,帝纳其吉而止。四年,授太子右庶子。夫字数戏媒无度,乃 作赞道赋以讽。它日,帝日:“朕见卿赋,述古储贰事,劝励甚详,向任卿,固所望 耳!”赐彩三百段。帝尝与偕赋帝京篇,叹其工,手诏日:“卿何身老而才之壮,齿 宿而意之新乎? ”卒,年八十四,谥日康。百药,名臣子,才行世显,为天下推重。侍父母丧还乡,徒跣数千里。服虽除,容貌 癖瘠者累年。好奖荐后进,得俸禄与亲党共之。翰藻沉郁,诗尤其所长,樵厮皆能讽之。 所撰齐史行于时。(选自新唐书李百药传)参考译文:李百药,字重规,定州安平人。他是隋朝内史令李德林的儿子。李百药幼时体弱多 病,祖母赵氏因此给他取名“百药”。李百药七岁时就会写文章,父亲的朋友陆乂等人一 起读徐陵的文章,其中有“刈琅邪之稻”这样一句话,大家因不知道这句话表达的是什么 意思而叹息。李百药走上前说:“春秋中说邮人藉稻',杜预注解说邮国在琅 邪'。”客人感到非常惊奇,称他为神童。李百药因祖上的功德补官为三卫长。他性情放 达,不受拘束,喜欢畅饮。开皇初年,李百药被授任为太子通事舍人,兼任学士。后来他 因被谗言诋毁,于是托病请求辞去官职。开皇十九年,皇帝在仁寿宫召见他,让他承袭父 亲的爵位,封他为安平公。仆射杨素、吏部尚书牛弘欣赏他的才华,安排他担任礼部员外 郎。后来李百药奉诏修订五礼、律令、阴阳书。当初,李百药托病辞去太子通事舍人一职,那时炀帝在扬州,召他前往而他不去,炀 帝因此怀恨在心。等到炀帝即位,削夺了他的封爵,让他担任桂州司马。官爵被废后,他 返回乡里。大业九年,李百药戍守会稽,遇上管崇作乱,他守城有功,炀帝看着他的名字 对虞世基说:“这个人还在,应该把他贬到边远偏僻之地。”于是授官为建安郡丞。到了 乌程,江都发生了叛乱,沈法兴、李子通、杜伏威相继灭亡,李百药辍转于寇乱之中,多 次被伪政权署任官职,虽经历危难而得以不死。恰巧高祖派遣使者招抚杜伏威,李百药劝 说杜伏威去京师朝见,杜伏威到历阳后,心中懊悔,想要杀掉李百药,让他喝下石灰酒, 他因大泄不止,差一点死去,后来他的所有旧病都痊愈了。杜伏威写信给辅公祐让他杀死 李百药,李百药靠着王雄诞的保护而幸免。辅公祐反叛,授任李百药为吏部侍郎。贞观元年,李百药被授予中书舍人一职,封安平县男。第二年,授任礼部侍郎。当时 朝中商议分封土地给皇族子弟和功臣,李百药进上封建论,论据翔实确切,太宗采纳 了他的建言而终止了此事。贞观四年,授任他为太子右庶子。太子多次嬉戏媒狎过度,于 是他写了赘道赋来劝谏太子。后来有一天,太宗说:“朕见到你所作的赘道赋, 详细叙述了古来太子所做的政事之外的事情,劝谏、勉励很是详细恳切,此前任用你为此 官,正是希望这样啊!”于是赏赐给他彩色布帛三百段。太宗曾与李百药一同创作帝京 篇,赞叹他的诗作得工巧,下亲笔诏说:“你为何身衰而才壮,年老而意新呢? ”后来 李百药去世,享年八十四岁,谥号康。李百药,是名臣之子,才能和品行彰显于世,被天下人推重。他护送父母的丧柩还 乡,光着脚步行几千里。丧服虽已除去,容貌仍连年消瘦。李百药喜欢奖掖、引荐年轻 人,得到的俸禄和亲朋幕僚共同分享。他的文辞深沉蕴藉,尤其擅长作诗,连樵夫、厮役 都能吟诵他的诗作。他所撰修的齐史在当时很流行。7. (2023新编,3分)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会高祖遣使/招伏威/百药劝朝京师/既至历阳/中悔欲杀之/饮以石灰酒/因大利/濒死/ 既而宿病皆愈/B.会高祖遣使招伏威/百药劝朝京师/既至历阳中/悔欲杀之/饮以石灰酒/因大利/濒死/ 既而宿病/皆愈/C.会高祖遣使/招伏威百药/劝朝京师/既至/历阳中悔/欲杀之/饮以石灰酒/因大利濒死/ 既而宿病皆愈/D.会高祖遣使招伏威/百药劝朝京师/既至历阳/中悔/欲杀之/饮以石灰酒/因大利/濒死/ 既而宿病皆愈/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解答断句题要根据上下文内容,从前后文的提示信息中得到启 发,同时还要注意句首、句末的标志词。根据上下文及常识,本题中指人的名词有“高祖 ”“伏威”“百药”;表示地名的名词有“京师”“历阳”;常用在句首的词语有“既至 ”“既而”。根据上下文可知本句主要讲高祖派人招降杜伏威及招降过程中发生的事情。 “遣使” “招”是动作的承接,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不必断开,排除A、C两项。传主李百药劝杜伏威进京朝见高祖,表达的是一个完整的意思。“伏威”是上句中招降的 对象,“百药”是“劝”这一动作的发出者,因此“伏威”与“百药”之间应断开。“历 阳”是地名,而“中”本有“心里,心中”的意思,应与“悔”联系在一起,“历阳”和 “中”之间断开,故排除B项。根据后文可知,杜伏威想要杀李百药,而“悔欲杀之”连在一起意为“后悔想要杀掉李百药”,表意不合语境,杜伏威“悔”的是“朝京师”这件 事,因此“悔”与“欲”之间应断开。此处断开后,后面就是讲杜伏威“杀之”的行动一“饮以石灰酒”,“酒”后应断开。“大利”和“濒死”是这一行动的两个结果,应分别 断开。这里的“利”是通假字,同“痢”。“既而”是句首标志词,前面应断开。故答案 为D项。8.(2023新编,3分)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内史令,隋时内史省的长官。唐时改内史省为中书省,内史令为中书令。B.阴阳书,本指战国时邹衍、邹爽等所作阴阳历律之书,后多指择日、占卜、星相 等书。' C.县男,古代官爵名,以县为封地。男,五等爵中的第五等,其他四等为公、侯、 伯、子。、D:裂土,古代分封诸侯的一种方式,君王对有功之臣予以重赏,将某地赏赐给臣子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D项,“裂土”是古代的一种分封制度, 分封的对象不只是有功之臣,还包括皇亲国戚。因此,D项错误。A、B、C三项表述无误 ,故答案为D项。9.(2023新编,3分)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百药出身名门,聪明颖悟。他的父亲是隋朝官吏,李百药七岁便会写文章,而 且对春秋有一定的了解。B.李百药刚正不阿,不屈己逢迎。被人诋毁,他也不屑为自己辩白,甚至不怕得罪 皇帝,导致被远贬广西。C.李百药品行高洁,为世人所推重。父母去世,他光脚步行几千里护送灵柩返乡; 他奖励提拔后学,重义轻财。D.李百药学识渊博,才华出众。他受命修订与礼法相关的书籍,作文讽谏太子并受 到皇帝的赏识,撰修史书流行当世。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A项,根据“隋内史令德林子也”,以及“ 袭父爵安平公",再结合第一段所述事件可知,A项正确。B项,说李百药“不屑为自己 辩白”于文无据。且文中炀帝“衔之”时,炀帝尚未登基,不能说是“不怕得罪皇帝”。 B项错误。C项,由最后一段“才行世显,为天下推重”可知,他品行、才华为世人所推 重。根据最后一段“侍父母丧还乡,徒跣数千里。好奖荐后进,得俸禄与亲党共之” 可知选项后半部分表述正确。C项正确。D项是对文章多段内容的概括、总结。从李百药 奉命修订五礼、律令和阴阳书,与太宗共作帝京篇,撰编齐史等可以看出李百药 学识渊博。而他的作品受到皇上的青睐,并且流传于世,均是其才华出众的表现。D项正 确。故答案为B项。10 . (2023新编,8分)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帝顾其名谓虞世基曰:“是子故在,宜斥丑处。”答案:福炀帝看着他的名字对虞世基说:“这个人还在,应该把他贬到边远偏僻之地。”(2)朕见卿赋,述古储贰事,劝励甚详,向任卿,固所望耳!案:朕见到你所作的赞道赋,详细叙述了古来太子所做的政事之外的事情,劝谏、勉 励很是详细恳切,此前任用你为此官,正是希望这样啊!角星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文言文翻译要遵循“信、达、雅”原则。(1)句,“ 顾”是“看”的意思。“是子”是“这个人”的意思。“丑处”指边远偏僻的地方。每点 1分,句意通顺1分。(2)句,“储”指太子。“贰事”本指从事本职以外的事,文中指政事 以外的事。“向”是“以前,此前”的意思。每点1分,句意通顺1分。11 .(2023新编,3分)根据第二、三段,说说李百药在军事、政治上的主要建树。答案:军事上,管崇作乱,成功戍守会稽;(1分)政治上,劝止皇上分封土地,讽谏太子媒狎。(2分)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第二段中涉及军事的是“大业九年, 戍会稽,管崇乱,城守有功”。第三段记叙的是李百药政治上的建树,他作封建论劝 止皇上分封土地,作赞道赋讽谏太子过度媒狎。据此排除D项。故答案为C项。二、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3)(4)题。丙寅,诏日:“朕以眇末,承奉鸿烈。阴阳不和,水旱违度,济河之域,凶馍流亡,而未获忠言至谋,所以匡救之策。寤寐永叹,用思孔疚。惟宜人丕得王上黎民丕安王工有 司丕念宽和血竞为苴刻覆案丕急以妨民事甚韭班以上当宏心访元元也思得忠良之士,以辅朕之不逮。”(节选自后汉书孝和孝荡帝纪第四)参考译文:(永元六年三月)丙寅这天,(和帝)下诏说:“我凭借卑微的身份,继承宏伟光明的事 业。(正赶上)天地阴阳不和,水旱之灾无常,济河流域,灾年饥荒不断,百姓流亡,却没 有得到忠诚的进言和好的谋划,以及可以用来拯救国家百姓的策略。(我)日夜长久地感 叹,内心非常愧疚。官员没法好好在朝廷做官,百姓没法在民间安心生活。官吏们不考虑 待人宽厚仁和,却竞相做苛待百姓的事,查究案件不及时,以致妨害百姓的生活,这绝不 是对上替皇帝尽责,对下为百姓尽力啊。我想要得到忠诚优秀的人才,来弥补我的不足之3.掌握虚词以(3)(2023新编,3分)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朕以眇末*A.不赂者以赂者丧B.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C.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D.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先看例句,“朕以眇末”中“眇末”是同 义复词,“眇”和“末”都有“渺小”之意,“眇末”意为“渺小,微小”,在这里为形 容词活用作名词,是皇帝对自己身份的一种谦虚的说法。联系后句,“承奉鸿烈”指继承 江山大业,也是一种谦虚的说法。“以”在这里是介词,译为“凭借”。再看选项:A项 中的“以”为介词,表原因,译为“因为”;B项中的“以”为连词,表原因,译为“因 为";C项中的“以”为连词,表目的,译为“来” ;D项中的“以”为介词,译为“凭 借”。故答案为D项。4 .掌握据修辞断句的方法(4)(2023新编,3分)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惟官人不得于上黎民/不安于下有司/不念宽和/而竞为苛刻/覆案不急/以妨民事/甚非所以上当天/心下济元元也/B.惟官人不得于上/黎民不安于下/有司不念宽和/而竞为苛刻/覆案不急/以妨民事/甚非所以上当天心/下济元元也/C.惟官人不得于上/黎民不安于下/有司不念宽和/而竞为苛刻/覆案不急/以妨民事/甚非所以上当天/心下济元元也/D.惟官人不得于上黎民/不安于下有司/不念宽和/而竞为苛刻/覆案不急/以妨民事/甚非所以上当天心/下济元元也/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比较四个选项的异同,“黎民”“有司”前后的断法和“上当天 心”的断法是分析的重点。观察句子结构,“官人不得于上”“黎民不安于下”句式结构 相同、意思相对,构成对偶,“上” “下”之后应断开。而且“有司不念宽和”是主谓宾 结构的完整句子,“有司”后面不应断开。据此可排除A、D两项。“上当天心” “下济元元”中,“上”和“下”相对,“天心(皇帝)”和“元元(百姓)”相对,构成对偶句, 中间应断开。据此可排除C项。故答案为B项。三、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5)(6)题。刘因,字梦吉,保定容城人。述,因之父也。发壬辰述始北归刻意间学邃性理之说好 长啸空匹比未直壬叹曰:“天果使我无子则已,有子必令读书。”因天资绝人,甫弱冠, 才器超迈。欧阳玄尝赞因画像曰:“微点之狂,而有沂上风雪之乐;资由之勇,而无北鄙 鼓瑟之声。”(节选自元史列传第五十八)参考译文:刘因,字梦吉,保定容城人。刘述,是刘因的父亲。壬辰年,刘述刚刚回到北方,潜 心追求学问,深入钻研理学,喜好长啸。到了四十岁还没有儿子,感叹道:“上天如果真 是想让我没有儿子就罢了,有了儿子一定让他读书。”刘因天分超过一般人,刚成年,才 华和气量就超凡脱俗。欧阳玄曾称赘刘因的画像说:“没有曾点的狂放,却有沂水沐浴舞 零的快乐;具有子路的勇猛,却没有北部边境鼓瑟的杀伐之音。”5 .掌握实词微、资、鄙(5)(2023新编,3分)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微点之狂微:资由之勇资:而无北鄙鼓瑟之声鄙:答案:没有 具有 边境(每题1分)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句,将词语放在语境中分析,“微点之狂,而 有沂上风雪之乐”,“而”在两句间,应为连词,表示并列、顺承或者转折。如果“而” 在这里表转折,“而”后是“有”,那么“微”应译为“没有”。将“没有”代入句中翻 译,“没有曾点的狂放,却有沂水沐浴舞雪的快乐”,符合语境,故“微”应译为“没有 ”。也可以联想岳阳楼记中“微斯人,吾谁与归? ”推测词义。句,观察句子,“ 资由之勇,而无北鄙鼓瑟之声”与前句句式相同,但相同位置词语意思相反,“而”后是 “无”,那么“资”应译为“具有”,代入验证,语意通顺。句,“鄙”有“边远的地 方,浅陋,轻视”等意思,这里是名词,为“边境”之意,代入句中翻译,意思为“没有 北方边境鼓瑟的杀伐之声”,句意通顺,符合语境。故“鄙”应译为“边境”。6 .掌握“一词一句”断句法(6)(2023新编,3分)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岁壬辰述始北归刻意间学邃性理之说好长啸年四十未有子(每两处1分)答案:岁壬辰/述始北归/刻意问学/邃性理之说/好长啸/年四十未有子/(每两处1分)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本题可根据“一词一句”法分析断句,即找到句中可作谓语的动 词或形容词,再找出谓语对应的主语或宾语,确定完整句子,从而断句。本题中,“岁壬 辰”位于句首,是时间状语,后面一般断开。“归”是谓语,主语是“述”,宾语是“北 ”,“北”在这里宾语前置,“归”后应断开。“问”是谓语,“刻意”是状语,修饰“ 问”,主语“述”承前省略,“学”是宾语,“学”后应断开。“邃”在这里形容词活用 作动词,是谓语,意为“深入钻研”,主语“述”承前省略,“性理之说”是宾语,“说 ”后断开。“好”是谓语,主语“述”承前省略,“长啸”是宾语,“啸”后应断开。“未有”是谓语,“年四十”是状语,主语“述”承前省略,“子”是宾语,“子”后应断 开。7 .利用句式特点、标志词断句,掌握主观断句题分析思路四、用给下面的文言语段断句。(7)(2023新编,5分)臣闻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今天下郡县至广官吏至众而赃污据发无日无之洎具案 来上或横贷以全其生或推恩以除其衅虽有重律仅同空文(5分)(节选自乞不用赃吏)参考译文:我听说清官是百姓的表率,贪官是百姓的祸害。现在国家郡县分布很广,官员众多, 因此受贿贪污被揭发,没有一天不这样。等整理成案卷呈上来,有人枉法宽赦以使犯人保 命,有人私自施恩来消除犯人的罪名;虽然有严厉的法律,却如同一纸空文。答案:臣闻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今天下郡县至广/官吏至众/ 而赃污摘发/无日无之/洎具案来上/或横贷以全其生/或推恩以除其衅/虽有重律/ 仅同空文/(5分)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要学会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断句。本题中,“廉者民之表也”“贪 者民之贼也”是两个“者,也”形式的判断句,“者” “也”后应分别断开。“ 郡县至广” “官吏至众”和“或横贷以全其生” “或推恩以除其衅”是两组句式结构相同 的对称句,每句之后均应断开。“赃污摘发”是主谓结构的完整句子,后面应断开。“洎 具案来上”中,“洎”是句首标志词,前面应断开;“具案来上”中“具案”是整理成案 卷,“来”是连词,连接“具案”和“上”,“上”后应断开。“有重律”与“同空文” 构成转折关系,都是动宾结构的句子,中间要断开。真题缔71.(2023新编,3分)下面对文段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开元五年,帝将幸东都而太庙坏,姚崇建言:“庙本苻坚故殿,不宜罢行。”无量鄙 其言,以为不足听,乃上疏曰:“王者阴盛阳微,则先祖见变,今后宜韭t屋者宜悉出之以应变导举唆良携翼靡轻赋慎刑纳谏金察谢谀继绝世则天人和会,灾异讫息。”帝是崇语,车驾遂东。(节选自新唐书褚无量传)A.今后宫非御幸者宜悉/出之/以应变异/举峻良/搏奢靡/轻赋/慎刑/纳谏/ 争察谄谀/继绝世/8 .今后宫非御幸者/宜悉出之/以应变异/举峻良/搏奢靡/轻赋/慎刑/纳谏/ 争察谄谀/继绝世/C.今后宫非御幸者宜悉/出之/以应变异/举峻良/搏奢靡/轻赋/慎刑/纳谏争/ 察谄谀/继绝世/D.今后宫非御幸者/宜悉出之/以应变异/举峻良/搏奢靡/轻赋/慎刑/纳谏争/ 察谄谀/继绝世/参考译文:开元五年,皇帝将要到东都去,可是太庙坍塌了,姚崇提议说:“太庙本是苻坚时修 建的宫殿,不应当停止这次行程。”褚无量鄙弃他的话,认为不值得听信,就上奏章说: “帝王如果过于柔弱,不够刚强,先祖就会显现灾变。如今后宫未被宠幸过的宫女,应当 全部遣散、放出宫去,来应对灾变。选拔贤良的人才,抑制奢靡之风,减轻赋税,谨慎施 刑,采纳劝谏之言,明察谄媚的人,让断绝禄位的世家得以继承禄位,这样就会天人和 谐,灾祸平息。”皇帝认同姚崇的话,于是驾车向东进发。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此类题目,可在通读原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根据标志词 、句式特点等断句。首先,借助标志词断句,如“者”作为语气词一般放在句末,其后可 断开。据此可排除A、C两项。其次可根据对偶和排比的修辞断句,“举峻良”“搏奢靡” 句式相同,构成对偶,单句前后断开;“轻赋”“慎刑”“纳谏争”“察谄谀”“断绝世 ”则是动宾结构的排比句,应单独断开。据此可以排除B项。故答案为D项。2.(2023汇编,22分)用给下面的文言语段断句。(1)国知患此吏议必曰禁之禁之不得其术其伤必大令禁铸钱则钱必重重则其利深盗铸如 云而起弃市之罪又不足以禁矣(节选自资治通鉴卷十四)参考译文:朝廷了解到它的祸患,大臣们必定会说“禁止私人铸钱”。如果禁止的方法不对,就 会造成很大的危害。假如禁止私人铸钱,就必然导致钱币减少、币值增加,铸币的获利就 更大,私人违法铸币就如同风起云涌,用死刑也不能禁止。答案:国知患此/吏议必曰禁之/禁之不得其术/其伤必大/令禁铸钱/则钱必重/ 重则其利深/盗铸如云而起/弃市之罪又不足以禁矣/ (每两处1分)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时,主要可利用顶真修辞、标志词等进行断句。“国知患此 ”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可在“此”后断开。两个“禁之”,是顶真修辞,中间应断开。“ 其术”是“不得”的宾语,应在“术”后断开。“必大”是对“其伤”的阐释,应在“大 ”后断开。“则”是标志词,表承接的连词,应在它前面断开。两个带“重”的句子是顶 真句,前一个“钱必重”是“铸钱”的结果,后一个“重”是“利深”的原因,应在它们 中间断开,“深”后也应断开。“盗铸如云而起”是个完整的主谓句,应在“起”后断开 O “弃市之罪”是主语,“不足以禁”是谓语,“矣”是句末虚词,表肯定,这部分是完 整的句子,无须断开。(2)时京仓主计吏以仓縻多罅漏惟久雨米坏请覆糠批其上因揉诸米中以给内外工人及宿 卫者让察其奸以藁秸易之奸弊悉除(节选自元史谢让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