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草原》教案.docx
第一单元单元说明八本单元以“感受大自然”为主题,包含草原丁香结古诗词三首花 之歌四篇课文,习作“变形记”和“语文园地”。本单元最重要的语文要素是“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所选的四篇 课文在表达上有一个共同点:作者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运用比喻、拟人等修 辞手法,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大自然的无穷魅力。教学时要以读为主,引导学生从 所读的内容想开去,培养他们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操。习作“变形记”要求学生想 象自己变成另一种东西,并把变形后的经历写下来。“语文园地”通过交流、朗 读、背诵等形式,学习“既读进去,又想开去”的阅读方法;体会排比句的特点, 了解分号的用法;借助拼音认识地名;积累描写田园风光的诗句。内容课时内容简说教学要点草原2本文描写了作者访问内蒙古 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 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表现 了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厚 情谊。1 .会写22个生字,会写36个词 语。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 课文的主要内容。3 .引导学生随着作者的叙述,在 头脑中想象画面,从而感受草原 风光与人情的美好,体会蒙汉两 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4 .理解丁香结的象征意义,体会 作者寄寓在丁香结中的情感。5 .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 边读边想象等方法,品味诗句, 感知诗词大意;指导背诵、积累 古诗词。6 .品味优美的语言,感悟作者笔 下花的形象。丁香结2文章从色、形、味等多个角度 细致地描绘了丁香花的高洁、 美丽,表达了作者对丁香花的 喜爱,并借象征着愁怨的丁香 结告诉我们要正确面对生活 中不顺心的事情。古诗词三首3宿建德江是一首刻画秋江 暮色的诗,诗人以舟泊暮宿为 背景,写出了羁旅之思;六 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描写 了诗人在望湖楼上饮酒时所学生对草原的热爱和对民族团结的赞颂之情。3.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教跳过程 f一、图片导入,重温美景L草原风光图(一碧千里的草原,四面有小丘,有成群的牛羊,还有骏马)。上节课,我们随着老舍先生一起走进了内蒙古大草原,领略了让他“何忍别” 的风光美,那奇丽的景色真是既令人惊叹,又叫人舒服。2.这节课,我们继续跟随老舍先生的脚步,去感受让他“何忍别”的人情 美。【设计意图】复习导入,重温草原的美丽风光,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再次走进草 原,走进文本,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二、合作共读,体味风情1 .音乐过渡,激发想象。(1) “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 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走了许久,远远地望 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一一河!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 子的轻响。”听!(播放音乐赛马,视频内容为万马奔腾,时长约30秒。)【设计意图】音乐可以启发人的想象。只要运用恰当,音乐绝对是一种优质教育资源。一 曲赛马,能把学生迅速带入到草原的情境中去。(2)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生:我仿佛看到蒙古族同胞骑着骏马在草原上奔驰,迎接客人。2 .自由朗读,概括场面。(1)老舍先生是怎样描绘见面后的动人场景的呢?请大家自由读第25 自然段,用你的朗读再现你所想象到的情景。(2)谁能用最简单的语言说说这一部分主要写了哪几个场面?(远迎、相 见、款待、话别)3 .问题入手,小组共学。老舍先生在课文结尾写道: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合作学习第25自然段,看看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了 “蒙 汉情深”?(点击课件,“蒙汉情深”变红色。)4 .交流品读,体味“情深”。(1)哪个小组先来汇报?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 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配图:蒙 古族同胞远迎来客)你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蒙古族同胞的热情好客?生:“男女老少”说明来迎接的人很多。(点击课件,“男女老少”变蓝色。)这么多人赶来迎接客人,说明蒙古族同胞很热情,还有哪些词语也能体现 出来?生:从“各色的衣裳”也能体现出来,因为蒙古族同胞把客人到来当成节日 一般,才会身穿节日盛装。(点击课件,“各色的衣裳”变蓝色。)是的,从图上我们看到蒙古族同胞身着鲜艳的节日盛装远迎来客,的确是 非常热情。请男生来读这个句子,让大家感受到他们的热情!(指名读)大家还有其他发现吗?生:我觉得“飞”字用得特别好,我体会到了马的速度非常快,说明蒙古族 同胞想快点儿见到客人,心情很急切。(点击课件,“飞”变蓝色。)一个,飞”字,为我们描绘了富有诗意的画面,更让我们感到蒙古族同胞 那种扑面而来的热情,我们一起来读。(全班齐读)小结:你们的朗读让老师看到了蒙古族同胞远迎客人时骏马疾驰、欢呼雀 跃的动人场景。这哪里是马在飞,人在飞,分明是我们的心在飞,是蒙汉两族人 民之间的情意在飞呀!师:还有哪个小组愿意交流?(2)示例一: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放。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 是一样。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蒙古族同胞和我们是怎样握手的?生1:总是握着,握住不散。我从这儿感受到蒙汉两族同胞见面时的激动心 情。生2:我补充一下,我觉得“热乎乎地”握着,不仅是手热乎乎地握着,而 且他们的心也是热乎乎的。(点击课件,“总是”“热乎乎地”“握住不放”变 蓝色。)“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他们的心愿都是什么呢?生:大家的共同心愿就是民族团结互助。谁来读读这几句话,读出蒙汉两族人民相见时兴奋、激动的心情。(指名 读,评价读)师:我们继续请小组来汇报。(3)示例二: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主客都盘腿坐下,谁都有礼貌,谁都又那么亲 热,一点儿不拘束。不大一会儿,好客的主人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你从这段话中读出了什么?生L主人用奶茶、奶豆腐和手抓羊肉来款待“我们”,我从这体会到了草 原人民富有民族风情的待客之道。生2:我从主客之间很亲热,一点儿不拘束体会到蒙汉两族人民的感情深, 就像是一家人。(点击课件,“奶茶”“奶豆腐”“手抓羊肉”变蓝色。)这样热闹的场面,让你想到了什么时候的情景?生:过节,一家人团聚的时候。啊,蒙汉两族人民多像一个和睦的大家庭啊!谁能读读这段话,让我们感 受这其乐融融的氛围?(指名读)(4)示例三:饭后,小伙子们表演套马、摔跤,姑娘们表演了民族舞蹈。客人们也舞的舞, 唱的唱,还要骑一骑蒙古马。出示套马、摔跤、民族舞蹈等图片,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蒙古族同胞的热 情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全班齐读,读出蒙汉两族人民同欢乐的场景。(5)示例四: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快乐的时光总是过得飞快,不知不觉,太阳已经偏西。分别在即,在夕阳 的余晖里,主人和客人依依不舍。正像作者说的那样一一(学生读齐读诗句:蒙 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让学生说说这句诗的意思。生: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舍得马上就分别!大家站在夕 阳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假如你们分别是主人和客人,你们会说些什么呢?(主人:尊贵的客人们,这次还没招待好,下次还要再来呀!客人:感谢你 们的热情款待,我们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情谊会一直延续下去的,也欢迎你们到 我们那儿做客。)小结:从喜迎远客、亲切相见、盛情款待到依依惜别,处处洋溢着“蒙汉 情深”,无不展现着草原的人情美。【设计意图】以“从课文哪些地方体会到蒙汉情深'”这一核心问题入手,引导学生走 进文本,走近作者,与草原人民来一次亲密的接触。学生从他们的行动一一“喜 迎远客、亲切相见、热情款待、联欢话别”中体会到草原的人情美,从而加深对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习的意义 不仅在于解决了问题,更在于经历了阅读的过程,享受了阅读的乐趣,习得了阅 读的方法一一体会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三、回顾全文,体会方法L这篇课文让我们感受了草原的风光美和人情美,文章是描写自然风光还是主客相见、联欢话别,处处都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2 .以课后第二题为例,体会情景交融的表达方法有什么好处。读下面的句子,回答括号里的问题。再从课文中找出其他类似的句子,读一 读,抄写下来。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 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哪句是直接写草原景色的?哪句写 了作者的感受?在写景中融入感受有什么好处?)生1:在写景中融入感受使景物更有感染力。生2:在写景中融入感受,能将作者的情感表达得更充分。3 .从课文中找出类似的句子,读一读。示例一: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示例二: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设计意图】借助课后习题,让学生体会本课最主要的特点一一情景交融,并在课文中找出其他类似的句子,强化对这一表达方法的理解。四、布置作业,拓展延伸L生活中你也有过与人惜别的经历吧,可以和同学交流,也可以写下来。4 .阅读推荐。艾平的新作聆听草原又用怎样的笔触介绍了呼伦贝尔大草原呢?【设计意图】抄写句子、课外拓展,都是为了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和阅读积累,并使书面 语言渐渐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形成语言表达特色,为学习语文打下扎实的基础。板书设计草原喜迎主客盛情联欢美景远客相见款待话别一、IIIII事情发展顺序与原景美Iiif一碧千里群马疾驰握了再握举杯敬酒套马摔跤翠色欲流襟飘带舞笑了再笑纵情歌唱跳舞骑马 = 0 S.1 .播放视频,创设美的意境。内蒙古大草原距离学生的生活比较遥远,为了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上课一开始,我就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的视 频,直观地把草原风光呈现在学生面前。悦耳的歌曲,美丽的画面,让学生对草 原的向往之情油然而生,产生“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效果。2 .启发想象,联想美的画面。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是一幅高远素雅的美丽图 画。精读时,我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展开想象的翅膀,把优美的语言变成一 幅幅具体可感的画面,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如让学生看课件,想象羊群在草原 上还可以比作什么,有的说像湖面上盛开着白莲花,有的说像大海上扬起的白帆。 将“话”与“画”融为一体,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3 .品读玩味,体会美的情感。教学中,我把“读”贯穿始终,通过多形式、 多层次的读,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草原及草原人民的赞美之情。如让学生唱着 “蓝蓝的天上白云飘”,把作者那种“总想高歌一曲”的喜悦心情读出来。不足之处是,教学中,我在“渲染”和“勾勒”的理解上时间用得过多,如 果直接展示这两种画法的图画,学生理解起来会更直观一些。另外,对学生的评 价语也较单调,应结合他们的具体表现灵活评价。见到的西湖山雨欲来和雨过 天晴后的景色;西江月夜 行黄沙道中描写了黄沙岭夜 里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 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的 情景,表达了诗人对丰收之年 的喜悦和对乡村生活的热爱。花之歌1这首散文诗以花的口吻,讲述 了花的成长、芬芳以及凋谢, 展现了一幅生动的大自然画 卷,赞美了花积极乐观的生活 态度和追求光明、“从不顾影 自怜,也不孤芳自赏”的精神。习作2变形记发挥想象,把重点部分写得详细一止匕."O语文园地2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1 .回顾本单元课文,学习“读进 去,想开去”的读书方法。2 .体会排比句在文章表情达意 上的作用。3 .学会借助拼音认识地名。4 .背诵过故人庄。草原优质教案教学1 .会写“毯、陈、裳”等8个生字,正确读写“绿毯、线条、柔美”等词语。2 .朗读课文,想象草原迷人景色,读出自己的感受。背诵第1自然段。3 .揣摩文中在写景中融入作者感受的句子,体会这样写的好处。4 .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试写与人惜别的经历。重点朗读课文,想象草原迷人的景色,体会“蒙汉情深”,读出自己的感受。难点、策略体会学习作者在写景中融入感受的写法。教学1 .字词教学本课共有8个生字,可以引导学生用找规律、猜字谜等方法来识记。如“蹄、 腐、裳、虹”都是形声字,就利用形旁表义的特点进行归类识记;“毯”字则用 猜字谜来记:一堆毛,两团火,睡在上面很暖和。生字的书写按结构进行归类, “陈、虹、蹄、稍”这四个左右结构的字中,注意“稍”右边“月”的撇变竖; “毯、腐”这两个半包围结构的字中,强调“毯”的最后一笔为点。2 .阅读理解本文语句优美,富有形象感和画面感,可引导学生细细品读,边读边想象画 面: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喜迎远客的热闹场景,敬酒联欢的开心场面。学生在 想象中披文入情,既习得了阅读方法,又品味了语言,深切地感受到草原的风光 美和人情美,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3 .表达运用学生通过一些精彩的语句领略草原的秀美景色,体会作者的感受,例:那些 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 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 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准备上面哪句是直接写草原景色的?哪句是写作者的感受的?在写景中融入感 受有什么好处?先让学生体会这样写的好处,然后进行迁移训练,达到举一反三 的目的。学刖4 .预习提纲(1)查阅书籍或上网查找资料,初步了解有关草原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 例如:服饰特点、生活习惯等。(2)搜集古今文人描写草原的诗词、文章。(3)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4)再读课文,思考:草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5 .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二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 .会写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绿毯、线条、柔美”等词语。2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3 .边读边想象画面,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草原的风光美。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 .课件出示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配视频,内容为草原风光,时长 约1分钟。思考:这首歌描述的是什么地方?2 .谈话:同学们,你们在课前都搜集了有关草原的自然风光、民族风情和 诗词方面的资料,谁愿意向大家介绍一下?(我国北部的内蒙古自治区有宽广无边的草原,景色优美,牛羊成群。蒙古 族同胞居住的地方叫蒙古包,他们喜欢喝奶茶,吃奶豆腐和手抓羊肉,擅长套马、 摔跤。描写草原的民歌有敕勒川等。)3 .我国现代杰出的文学家老舍先生也以清新隽永的笔墨描写了内蒙古大草 原,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课草原。(齐读课题)【设计意图】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 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内蒙古大草原距离学生的生 活比较遥远,因此,上课伊始,我通过播放歌曲、视频,让学生了解有关草原的 资料,营造气氛,将学生带入情境,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使他们对草原 充满了无限向往,为课文的学习奠定“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基调。二、交流预习,检查字词1 .检查学生对词语的认读情况。(1)课件出示本课词语:绿毯 线条 柔美 惊叹回味乐趣目的地 洒脱 衣裳 彩虹 马蹄 热乎乎礼貌拘束举杯感人会心微笑指名读,教师相机正音。学生齐读。(2)这里还有一组词语,自由读一读,你有什么发现?好客同行似乎蒙古包学生回答:这些词语都含有多音字。“好客”中的“好”读作“hdo” ; “同 行”中的“行”读作“xi'ng" ; “似乎”中的“似"读作"si ” ; “蒙古包”中 的“蒙”读作“mag”。(点击课件,“好”“行”“似”“蒙”变红色)2 .课件出示文中的两个长句:A.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 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B.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 们飞过来。师:草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预设:生L我觉得草原的景色很美,蔚蓝的天空中飘着朵朵白云,一碧千里的草 原上牛羊成群,骏马在尽情驰骋。生2:草原人民热情好客,为欢迎客人,小伙子们表演套马、摔跤,姑娘们 唱歌、跳舞,蒙汉两族人民情谊深厚。【设计意图】本篇课文生字词较多,只有读好生字词和长句,才能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为理解课文内容打好基础。检查预习情况既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又能让 教师做到顺学而导,以学定教。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课件出示自读要求,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读课文时你能想到 哪些画面?【设计意图】整体把握是阅读教学的起点。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作者思有路,遵路识 斯真。”如果我们抓住了课文的思路,也就抓住了组织阅读教学的准绳、筋骨和 架子。初读重在整体感知,我通过边读边思考“你能想到哪些画面? ”这个问题, 引导学生关注文本内容,把握课文的大体情节,理清作者的写作顺序。四、品读共赏,感悟美景1 .自主研读,勾画批注。(哪几句是直接写草原景色的?哪几句是写作者的 感受的?)草原的景色是怎样的?请大家默读课文第1自然段,边读边想象草原的美景, 把你感受最深的地方画出来,还可以做批注。学生默读,老师巡视,可以给出评价如“这个同学圈出了词语,并写上了自 己的感受”“那个同学用波浪线画出了重点语句,还做了批注”。2 .朗读课文,想象美景。学生交流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1)出示句子: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 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 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读句子,哪一句直接写了草原景色?根据读的内容你想象到了什么?哪一 句写了作者的感受?前一句写的是草原景色,(学生可根据生活经验谈自己的想象,把想象到的 美景用语言表达出来);后一句写的是作者的感受。去掉后一句,对比朗读,体会表达上有什么不同。作者的感受是作者看到美景后自然的真情流露,情真意切,情景交融。去掉 后表达效果没有原文好。教师归纳学法:我们都要像这样朗读,一边朗读一边想象画面,体会作者 在表达上的特点。(2)学生交流。示例一: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请学生说说读了这个句子后的体会。生1:作者将草原比作绿毯,让我们想象到那草地毛茸茸、蓬松松而又软绵 绵的样子,而羊毛也是这样的,所以把羊群比作绿毯上白色的大花,简直太形象 To生2:这里的色彩太美了,碧绿的草地,洁白的羊群,再加上蓝天白云,真 如仙境一般。品“绣”字之妙。请同学们再读读这个句子,你觉得哪个字用得最为巧妙? (点击课件,“绣”字变红色)生:“绣”字用得妙,羊群本来在吃草而随意走来走去,可在老舍的笔下, 它们就是能工巧匠,在精心为草原这块无边的绿毯绣上白色的大花,并且图案在 不断变化,真是美极了!请同学们看这幅图,向老舍先生学习,想象一下羊群在草原上还可以比作 什么?生L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像碧绿的大海上扬起了点点白 帆。生2:这种景象还像碧绿的湖面上盛开着朵朵白莲花。指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师小结:绿色与白色的搭配,这是一幅多么清新明丽、自然和谐的图画呀!指导书写“毯”字。师范写“毯”字,谈注意事项,指导学生正确书写,反馈评价。生自主练习 半包围结构的生字“腐、羞”,再交流写法,练习书写。示例二: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渲染”“勾勒”。请学过中国画的同学给大家解释一下 什么是“渲染”和“勾勒”。(点击课件,“渲染”变绿色,“勾勒”变黑色。)课件出示分别用“渲染”“勾勒”两种画法的中国画,学生进行对比,想 想课文中“渲染”这个词好在哪儿?这个句子里,还有哪个词让你感受到了草原的美?(翠色欲流,点击课件, “翠色欲流”变翠绿色)“翠”比“绿”好在哪儿?生1: “翠”字让人感觉特别通透,相比之下,“绿”显得死板。生2:感觉“翠”比一般的绿更鲜亮,更有光泽,绿得更丰富、更饱满,绿 得好像都快要流淌下来。请同学们再轻声读这句话,想象一下这“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是一 幅怎样的画面?生1:草原绿油油的,绿得发亮,看起来就像要流出来似的。草原还很辽阔, 就像与云天相接,仿佛绿色都渲染到了云层里。生2:草原的颜色非常有层次,前面是浅绿,由浅及深,并且草原一望无际, 就像与天空交接在一起,把那种绿色渲染到云朵里。请学生带着想象读这句话。(指名读、评价读、齐读)教师归纳读书方法:我们读书就要这样去读,不仅要读懂文字表面的意思, 还要用心去感悟、用情去体验、用想象去补充,读出文字背后隐含的意思。【设计意图】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在阅读中去体会、感悟怎样准确地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自 己的情感。通过品味“清鲜”“绣” “翠”等字词的巧妙之处,培养了学生对语 言的感受力和初步的审美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老师归纳出读书的 方法一一用心去感悟,用情去体验,用想象去补充,帮助学生读懂课文。3 .仿写句式,训练表达。(1)引出描写感受的句子。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 丽的小诗。(配图:草原风光图,图上有一碧千里的草原,洁白的羊群,四面有 小丘)师: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草原画卷呀!天空为草原涂抹了明朗的色彩,小丘 渲染了草原柔美的线条,牛羊赋予了草原生命的活力。置身于此情此景,老舍先 生不由得发出这样的感慨一一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 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全班齐读)(2)想一想,如果老舍先生坐下低吟小诗,他会吟些什么内容呢?(3)仿写感受。同学们,如果此时此刻,你也在这美丽的草原上,你最想 做的事情是什么呢?完成句式训练。这种境界,既,又,既,又 o(4)学生交流自己写的句子。生1:这种境界,我既想坐在小山丘上看着悠闲散步的牛羊,又想在草原上 奔跑,既想躺在柔软的草地上沐浴温暖的阳光,又想骑马尽情地奔驰。生2:这种境界,我既想静坐,又想高歌,既想独享美景,又想拍下来给我 的伙伴们欣赏。【设计意图】张田若先生说过,阅读教学要把写“挤”进去,要读写结合。读、写是语文 教学的两根“柱子”。此时学生领略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心中的情感喷薄欲出, 抓住“写一写自己最想做的事情”这个读写结合点,表达训练就水到渠成了。4 .了解观察顺序。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这些景物的?(从天空到地面,按从 上到下的顺序写。)1 .认清生字字形,描红、临写生字。2 .背诵第1自然段。【设计意图】通过描红、临写生字,帮助学生把字写规范、写美观,提高学生识字写字的 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背诵有助于学生积累优美语句,获得丰富的语言材 料。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 .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 .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的风土人情,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