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承德实验中学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2第1课《荷塘月色》学案(2).docx
-
资源ID:97922753
资源大小:17.36KB
全文页数: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河北省承德实验中学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2第1课《荷塘月色》学案(2).docx
承德实验中学高一年级语文导学案班级:;小组:;姓名:;评价:课题荷塘月色课型新授课课时第2课时主备人李希亭审核人李希亭时间学习目标1、理解散文情与景的关系,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达技巧。.2、培养诵读的能力,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3、品读文本优美的语言。勾画自己喜欢的词句或语段,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以点 评。重点难点1 .学习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2 .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的复杂思想感情。方法1、通过听录音或默读,让学生读文入境。2、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品味作品语言。3、通过提问思考讨论,体会作者的感情。自主学习学生随 堂笔记一、【课文助读】1、散文包括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写景散文、哲理散文等。散文重在抒情,但情有独钟,情有所系。她就像一壶清茶,在炎热的夏季带给我们清 凉的慰藉;在深秋的寒气中送来舒心的温暖。文心雕龙说:“人禀七情,应物而动。物色三动,心亦摇焉/眼前的物象唤 醒记忆中的表象,情感体验也 同苏醒,于是心物感应,情景相生,触景生情,缘情 造景。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郁达夫在论及现代散文时说:“作者处处不忘自我,也处处不忘自然与社会。 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现代散文的特征之一。”由此可见要热爱生 活,用心体验生活就能写出好文章。写景是为了抒情,客观事物都深深地打上了作者主观情感的烙印! 2.朱自清先 生一生极朴实、极谨慎,在毁灭一诗中曾有“自描”,从此我不再仰脸看天,不再低头看白水,只谨慎着我双双的脚步,我要,步步 踏在泥土上,打上深深的脚印3.读一副挽联:教书三十年,一面教,一面学,向时代学,向青年学,生能如斯,君诚健者;生存五一载,愈艰苦,愈奋斗,与丑恶斗,与暴力斗,死而后已,我哭斯人通感,就是在人们的审美活动中使各种审美感官,如人的视觉、听觉、嗅觉、触 觉等多种感觉互相沟通,互相转化。钱钟书先生说过,“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 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 可以不分界线可见,通感广泛的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感受之中,就像你看着满园的春色,会 哼起“春之歌” 一样。现实生活的文字的印记也不可避免地打下了 “通感”的印记。例如,“摇曳的音调”、“表情冷漠”、“一弯寒月”等词语中,视觉、听觉、触觉构 成了通感。人们常用“甜美”形容歌声,“甜”本属于味觉印象,“美”属于视觉印象, “歌声”则属于听觉感受。人的五种感官,“通”得最普遍的,是视觉与听觉。运用 通感,可突破人的思维定势,深化艺术二.自主检测:问题:本文属于写景散文,即“荷塘”和“月色”,课文哪些段落是描写这两种景 物的呢?合作探究三、诵读、鉴赏第4段:1 .学生朗读此段。2 .问题:这一段写什么景,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3 .分组探究:作者是怎样从这五个方面描绘这月下荷塘美景的,请找出这些句子,展 开想象,阅读品味它的妙处。讨论、展示:四、诵读、鉴赏第5段:讨论、展示:1 .这一段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荷塘上的月色的?2 .作者选用了哪些动词来描写月光,有什么好处?3 .作者为什么又要写月影?哪个动词用得精妙?4 .写光与影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好处?5 .荷塘上的月色总体特点是什么?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五、朗读鉴赏第6自然段:讨论、展示:1 .问题:本段写了荷塘四周的景色,与课文第2段照应,试比较两段写景的异同。2 .问题:作者选用了一些叠字叠词(如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重重、阴阴、隐隐约 约等),试结合语境,说说这些词语的妙处。3 .问题:本段写月下荷塘的景色,作者选用了一些叠字叠词(如远远近近、高高低低、 重重、阴阴、隐隐约约等),试结合语境,说说这些词语的妙处。总结叠词的作用:六、学生找自己喜欢的句子,说明原因。拓展应用七、下面四句诗,哪一句最符合作者写荷塘月色一文的动机和心情?1 .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消愁愁更愁2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3 .欲上高楼去避愁,愁还随我上高楼4剪不断,理还乱,才下眉头,又上心头理由:八、词句集锦写出咏荷吟月的诗句.第二课时(一)诵读、鉴赏第4段2 .提问:这一段写什么景,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明确:月下荷塘美景,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五个方面3 .提问:作者是怎样从这五个方面描绘这月下荷塘美景的:清找出这些句子,展开想象,阅读品味 它的妙处明确:(第1组)荷叶:“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运用比喻手法写出荷叶的风姿由“出水 很高”联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两者不仅相似,而且写出其动态美(第2组)荷花:“层层的叶子中间,.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袅娜”写出荷 花的饱满盛开状,“羞涩”写荷花含苞待放这两个词本是用来描写女子娇美姿态、羞涩神情的,现在用来 写荷花,赋予物以生命力和感情这是拟人写法接着连用三个比喻,分别描绘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 的闪光,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写出了荷花的神韵,倾注了作者的 主观感情,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第3组)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提示学生参看“练 习二”)由嗅觉向听觉转移“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如时断时续、若有若无、 轻淡飘渺、沁人心脾等,其间感觉的转移伴随想象的跳跃“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的事物,把“清香”比喻 成远处的“歌声”,烘托出几分幽雅和宁静来(第4组)荷波:“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运用拟人的手法, 写出微风过处叶花颤动的情状,既有视觉形象,叶子“有一丝的颤动”化为“一道凝碧的波痕”;又有听觉 形象,风吹花叶的颤动声音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创造出了清幽恬静的氛围(第5组)荷韵:“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作者 把所见与想象结合,“脉脉”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来表情传意,这里用来写流水,塘水在茂密的荷叶 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却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那叶子下的水“脉脉”有情,真正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4 .师生共同小结本段写景重点本段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手法,描绘了月下荷塘的美景,这些手 法令人浮想联翩更绝的是全段不着一个“月'字却处处有月请同学们朗读品味5 .齐声朗读课文第4段,品味其写景特点(二)诵读鉴赏第5段(仿照第4段的鉴赏方法,引导学生自己分析)6 .提问:本段写荷塘上的月色,月色本是难写之景,作者借哪些景物,写出荷塘上月色的特点?明 确:叶、花、树,写出了月色朦胧飘渺的特点7 .提问:月色本是难状之景,作者用了一些传神的动词:(如:“泻”"浮”“洗”"画"等),描绘出了可 感的月光形象,试结合语境分析这些动词的特点(可分成4组讨论后回答)明确:泻既照应了以流水喻月光,又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动感浮写深夜水气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景,描绘雾的轻飘状态洗写“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一种奶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状态画有“人为”动作含于其中,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倩影”,写出了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真、 之美8 .师生共同小结:本段虽着意写月色,但又处处不忘荷塘,用几个传神的动词,从不同角度写出淡 月辉映下荷塘里雾光叶色、水气交相杂糅而形成的朦胧景象,使难状之景如在眼前请同学们看着挂图展 开想象,进入情景,朗读课文9 .齐声朗读第5段,体味作者写景的高明手法(三)诵读、鉴赏第6段2 .提问:本段写了荷塘四周的景色,与课文第2段照应,试比较两段写景的异同(阅读比较后回答) 明确:相同:都写了荷塘四周景物,都写了树、小路不同:第2段重点写了小煤屑路的寂静、阴森,写得简略而本段则以树为着眼点,由近及远,写了 树色、烟雾、远山、灯光,再由静到动,写到蝉声、蛙声,显然,3 .提问:本段写月下荷塘的景色,作者选用了一些叠字叠词(如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重重、阴阴、 隐隐约约等),试结合语境,说说这些词语的妙处(学生阅读后回答)明确:远远近近、高高低低 写出了树的错落有致,既开阔又有立体感,用语平实自然重重、阴阴、隐隐约约传神地描述出特定 环境中的景物特点,不仅写出了树木之多,而且加强了叶色的浓重气氛叠字叠词的运用,不仅传神地描写了事物的特征,而且照应了第2段中“蓊蓊郁郁”的树,“阴森森” 的小路读起来节奏鲜明,韵律协调,富有音乐美请大家再次朗读体会5 .齐声朗读第6段,体会其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