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音版 高中 少先队员采茶歌 教案.docx
常用歌曲结构形式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本节课是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选修创作第八单元的常 用歌曲结构形式,本课通过歌曲的形式来让同学们认识乐段的基本 构成,分为,一段体、二段体、三段体,让同学们从这节课清楚地认 识歌曲的结构形式,以便于对以后音乐的分析和理解能力。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音乐乐段的基本构成的知识,并能正确 运用歌曲中的结构形式。2 .过程与方法:在学习三首歌曲少先队员采茶歌让我们荡起双 桨和唱支山歌给党听过程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理解能力, 更好的分析三种乐段构成形式。3 .情感态度价值观:借助生活中不同的歌曲类型,帮助学生体会歌 曲不同的结构形式,和平时所听的歌曲结构对比、分析,使同学 们更好的从生活探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重难点:重点:让学生掌握、理解歌曲乐段的基本构成有哪些形式难点:学生对乐段的基本构成形式的概念和内涵的理解,如何让学生 灵活地运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教学过程:1 .导入:这节课我们来学习高中音乐鉴赏的选修创作这本书的 第四单元,第八节常用歌曲结构形式。在我们生活中几乎每天 都离不开歌曲,但是很少研究歌曲的结构形式,今天咱们这节课就学习下歌曲都有什么样的结构形式。2 .新知:(1)现在大家听一首少先队员采茶歌,边听边思考:歌曲的情绪 是怎么样的?(欢快、活泼)歌曲给你的感受是什么?(又开心,又 辛苦,采茶是辛苦的,但苦中作乐,当然感受快乐的同时我们也不能 忘了珍惜茶农的劳动成果)(2)看简谱少先队员采茶歌,分析歌曲的结构一一二段体第一乐段是典型的起承转合四个乐句。第一乐句开始的五度大跳的旋 律,一下子把少先队员采茶时的欢快情绪展现在我们面前。第二句是 第一句的节奏模仿。第三乐句分成两个小的分句,节奏发生了变化, 附点音符和八分休止符的运用,为歌曲增添了欢快的情绪。第四乐句 是第一乐句的变化重复,但由于只结束在一个八分音符的短音上,并 没有使人感到结束,而另一个八分休止符则为进入第二段做了呼吸的 准备。第二段连续用了八个XX的节奏,沿用了歌曲开始的音乐动机66 33 旋律活泼,跳跃,形象地表达了少先队员的动作和欢快的心情。切分 节奏的运用使旋律既有变化又保持了整个歌曲的统一。最后两小节中 的八分休止符运用别具特色,声断气连,寄托了少先队员热爱茶山的 感情。(3)引出二段体的概念:全曲结构为两段体AB, A段一般为歌曲的呈现部分,呈现歌曲的主 题形象和思想感情,为“主歌”,B段是A段的发展,它和A段有着 明显的对比,但在素材上又保持统一,是歌曲的高潮部分,称为“副 歌”。(4)接下来让我们看一段视频,背景介绍:北京市一小学的五年二班, 被评为最优秀的班级。为了庆祝同学们来到北海公园划着小船,微风 吹过脸庞,柳树在随风摇摆,美丽的白塔倒映在水中问:听完同学们有什么感受?(旋律高低起伏,很美,歌曲很抒情) (5)分析曲谱让我们荡起双桨,一目了然,这首歌是几段?(三段)三段体学唱乐谱歌曲开头有一个知识点,弱起:强拍处有空拍而且在最开头或称为不 完全小节。三段体:主要由三个乐段组成,但并非是三个完全不同的乐段,三段 体大致可以用简单的ABA (或AABD来表示,也就是说第一段和第 三段其实是有点相似,第二段可以是风格较为迥异的以作为对比。这 样前后呼应,第三段是一个回顾,让整首曲子听起来比较有整体感。(6)接下来让我们学唱下这首歌曲的乐谱(7)最后咱们再听一首经典的红歌问:同学们知道这首歌的歌名吗?(唱支山歌给党听)这首歌是1963年“向雷锋同志学习”运动中产生的红色歌曲,歌词原 为蕉萍(原名姚筱舟)的诗作,曲作者朱践耳在雷锋日记中读到 了雷锋摘抄的该诗的前两段,谱写成此曲。再看下这首歌的曲谱,是一段,所以是一段体,一段体:全曲只有一段旋律,没有变化起伏(8)最后我们看,通过这三首歌曲,学习了一段体,二段体,三段 体这些歌曲的结构,重新归纳下-3 .总结:今天我们通过学习三首不同风格的歌曲,从这三首歌曲中研 究了歌曲的乐段构成的基本形式,是一段体、二段体、三段体,以后 我们在生活可以的运用这些知识去更好地分析理和解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