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被动句教案.docx
高考文言文被动句教案【篇一:文言文特殊句式教案】2017高三语文复习讲义文言句式标:复习掌握文言文各种特殊及固定句式;在了解句式用法,特点的基础上提高文言文阅读和翻译能力。复习内容: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特殊句式一.判断句: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 式有以下几种:1 苦”也 ”T?也 'F T?者也 ”2者 > ”2者 22者也 n77 77" 1=3 , , r K=4 iLj 1=4 r 1=3 , ES f 等形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在这种句式中,“者"表示停顿,“也”表示判断)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2.采用副词乃“即 则“皆 是 诚”为 惟”等表示判断。如:此 乃臣效命之秋也。但要注意是“在文言文中常常是作为代词表示这,例如:”是寡人C.下之疾其上甚矣疾:痛恨.d.宗君而处身宗:尊崇.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如此,则诸侯其至矣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b .服之轻重便于身青,取之于蓝.【篇二: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教案】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复习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并熟记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2 .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第一课时【考点简说】一.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层级为b级。不同的句式主要有判断句. 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固定句式等。我们谈论文言文的句式,是相对于现代汉语而言的, 在古代实际是一种正常的句式,这些句式随着语言的发展逐步发生了改变,在现代汉语中却成 了变式句或特殊句式。二.命题规律近年来,这一考点的考查类型有两类,一类是理解文言词语涉及词类活用;一类是翻译文 言句子涉及特殊句式用法。高考命题中,句式往往是单独命制选择题或隐含在文言文主观翻译 题中作为采分点,从命题的技术处理层面来讲,后一种的可能性更大(-)判断句1.总结以下判断句的特点及规律。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汝是大家子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梁将即楚将项燕。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臣本布衣。且相如素贱人。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予本非文人画士。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1)用“者?也”表判断(2 )句末用"者也”表判断(3 )用“者"表判断(4 )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5 )用即 乃"则"皆"本”诚” 亦 素”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用非表示否定判断(6)无标志判断句【特别提醒】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 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 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 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二)倒装句(1)把握倒装句式的特点并总结归纳。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 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L宾语前置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如:“洎不之 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译文:“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时人莫之许(隆中对)译文:“可当时的人并不赞许他(这么看)”秦人不暇自哀(过秦论)译文:“秦人来不及哀叹自己”。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译文:这样还不能称王天下,没有这样的事”还有如:毋吾以也,莫己若也(译:不能因为我,(他)还不如自己成语有:我无尔诈,尔无我虞(译:我不欺骗你,你不欺骗我)格式:主十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十宾【余、吾、尔.文之.是】十动从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否定句中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 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 定的不定代词"莫"。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1)宾语在动词前面良问日:"大王来何操?“鸿门宴译文:“张良问道:大王来的时候拿了什 么?“问女何所思?(木兰辞)译文:“问女儿在思考什么?”王见之日:"牛何之?"(晏子使楚)译文:“大王看见了问道:把牛牵到哪 里?“何伤乎?(齐桓晋文之事)译文:“有什么妨碍呢?”王日:“缚者曷为者也?”(晏子使楚)译文:"大王问:绑着的人是干什么 的?"吾谁敢怨?(捕蛇者说)译文:“我敢埋怨谁呢?”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译文:况且把土石放置在哪里? 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十动?(2)宾语放在介词前面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译文:“不这样,我(项羽)凭什么到这个地步呢?”谁为哀者?(五人墓碑记)译文:(你们在)替谁哀哭呢? 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蟹龙说赵太后)译文: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站住脚呢? 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译文:国家用什么来救济老百性呢? 臆!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译文:哦!除了这样的人,我能同谁在一起呢? 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苏武传)译文:即使活着,(我)凭什么脸面回汉朝去呢? 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十介十动?3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叶公好龙)译文:“用钩子来画龙,用凿子来雕刻龙”余是以记之(游褒禅山记)译文:我因此记下了这件事一言以蔽之译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勾践灭吴)译文:楚国的战士没有谁不用一个抵挡十个来拼命 的作战的。成语有:夜以继日(译:用夜晚来接着白天)格式:宾十介十动4用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夫晋,何罪之有?(烛之武退秦师)译文:“晋国,有什么罪过呢?”唯弈秋之为听(弈秋)译文:只听弈秋的教导(唯译为只,下同)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译文:“不了解句读,不能解答疑惑”唯陈言之务去(答李翔书)译文:“只是务必除去那些陈旧的话“父母唯其疾之忧译文:“父母只忧虑他的疾病”唯马首是瞻(冯婉贞)译文:只看我的马头行事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译文:我们的国君(晋惠公)不怜恤自己流亡在外,却忧虑着 我们群臣还有如成语:唯利是图(译:只图有利益的)唯贤是用(译:只任用有才能的人)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孔雀东南飞)译文:我已经对她没有情义了,决不会答 应你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孔雀东南飞)译文:尽心侍奉婆婆,好好服侍她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回乡偶书)译文:小孩子看见了我却不认识我府吏见丁宁(孔雀东南飞)译文:(我回来时)府吏叮嘱我“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项脊轩志)译文:生下我六个月,父亲就背弃了我(意思是 父亲就去逝了)这种情况在现代汉语里也有保留,如:望见恕(希望你宽恕我);有何见教(有什么指教我 的);让你见笑了(让你笑话我了 );望见谅(希望你原谅我X亚父南向坐(鸿门宴译文:亚父范增面向南坐着“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秋水)译文:”到达北海,向东看去,看不到水的 尽头“相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译为我,你,他(她),这时相”是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见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解释为我,这时见是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2 .定语后置在现代汉语中,定语是修饰和限制名词的,一般放在中心词前,这种语序古今一致,在文 言文中,除此情况外,也可以放在中心词后。定语放在中心词后面,用者煞尾,构成定语 后置的形式。那么,在翻译的时候,要注意把后置定语提到中心词前面去翻译。11求人可使报奏者。(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寻找可以出使秦国回来复命的人楚 人有涉江者。(刻舟求剑)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荆州之民附操者。(赤壁之战)译文:荆州依附曹操的老百姓四方之士来者。(勾践灭吴)译文:方前来投奔吴国的士人村中少年好事者。(黔之驴)译文:村中有个喜欢多事的年青人马之千里者(马说)译文:千里马僧之富者不能至译文:“富有的和尚却不能到达“国之孺子之游者(勾践灭吴)译文:“吴国出游的年青人”石之铿然有声者。(石钟山记译文:“铿然有声的石头”格式:中心词+之+定语+者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译文:“蚯蚓没有尖利的爪牙和强健的筋骨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译文:在朝廷作官(或居在高高 的庙堂),就要忧虑老百姓的疾苦,退隐江湖远离朝廷(或身处遥远的江湖),就要为国君担忧格式:中心语+之+定语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与?(五人墓碑记)译文:能够不改变自己 志向的官员,普天之下,有几个人呢? 之过也”例如:(1)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2 )即今之俅然在墓者也。(3)四月惟夏,序属三秋(4 )梁父即楚将项燕。(5 )以其乃华山之阳而名之也。(6)予购三百盆,皆病者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例(1)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2 )明E不高也,城非不深也,兵草非不坚利也。(3)非蛇鳍之穴无可寄托者,用躁心也4、判断句的活用一有些判断句并不是对名词概念进行解释,而只是表达上下句之间的因 果关系。例如:(1)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后私仇也(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而+定语5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译文:等到了陈这个地方,有六七 百辆车,千多名骑兵,数万名士兵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译文:吃东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格式:中心语十数量定语3 .状语后置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我们知道,在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 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即翻译时大多数时候要提到谓语前面去翻译。如:贫 者语于富者日 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1)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张衡传)译文:用篆文山龟鸟兽的形状来装饰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伶官传序)译文:把箭放回先王灵位之前,禀告大功告成 请其矢,盛以锦囊(伶官传序)译文:并请出那三枝箭,装进锦方其系燕父子以组,(伶官传序)译文:当庄宗用绳索捆绑燕王父子申之以孝悌之义(齐桓晋文之事)译文:“把孝敬父母敬重兄弟的事向他们反复讲述“覆之以掌(促织)译文:“用手掌覆盖(蟋蟀)“格式:动十以十宾(2)使归就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译文:让他回去向孙将军求救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能够在集市上指出我的过错的人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译文:并且在他们的墓门前建立石碑“生乎吾前(师说)译文:生在我的前面风乎舞雪(四子侍坐)译文:在舞雪台上吹风”格式:动十于(乎,相当于")十宾长于臣(鸿门宴)译文:(他,指项伯)比我长(大)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张衡传)译文:虽然才能比世人高,但却没有骄傲的情绪”【篇三:2017届高考文言文复习教案】寿县二中2017届高考文言文复习教案文言句式【考点提示】文言句式主要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及一些固定句式。在高考中很少直接 命题来考查文言句式,但在文言翻译、文言断句中往往涉及,因此在复习时,要抓住每种特殊 句式的难点或易混淆点。【真题回放】1 .人之所有,惟恐其不吾予也。(2009全国高考浙江卷)此题涉及到省略句和宾语前置句的知识。人之所有”的后面,省略了 书画要补充完整;“惟恐其不吾予也的正确语序应为惟恐其不予吾也。全句翻译为:别人拥 有的(书画),只担心他们不肯给我。此题涉及到被动句的知识。2 .甫数以其术干诸公卿。常不见听信。(2010全国高考山东卷)常不见听信中的见表被动。全句翻译为:申甫屡次把他的谋略陈述给各位公卿,却常常不被听从信任。3、敛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2010全国高考江苏卷)此题涉及到省略句.状语后置、主语后置的知识。正确的语序应为以(其)嫁时之衣殓, 吾贫甚矣可知也。全句翻译为:用(她)出嫁时的衣服(给她)穿上放人棺材,我太贫穷, 就可以知道了。【内容详解】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1)用者也表判断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陈涉世家)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2 )句末用者也“表判断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3 )用者表判断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4 )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司马光赤壁之战)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北朝民歌木兰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5)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臣本布衣。”“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出师表)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且相如素贱人。(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庄子鱼我所欲也)(6 )用表示否定判断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庄子秋水)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7 )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例如:刘备天下枭雄。(司马光赤壁之战)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日:是吾剑之所从坠。(吕氏春秋察今)划线的这个句子同样是判断句。主语由是充当,翻译为这;谓语是名词短语,由 所字结构(所?的地方)充当的。全句翻译为:这(就是)我的宝剑所掉下去的地方啊。注意 点: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 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 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 断词则多起来。讨论: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以上两句是判断句吗?被动句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 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 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也叫意念被动句。(-)古代汉语中有标志的被动句式主要有四种:(1)用“于"表示被动关系。用介词"于"引出行为的主动者,“于"放到动词后,它的形式是:“动词+于+主动 者“。例如:王建禽于秦。(禽,通"擒")句中的"于"用在动词"禽”的后边,弓I出动作行 为的主动者“秦”,表示被动。“于"可译为"被"。这种被动句有两个条件:一是主语是被 动者,二是句子里有表示被动的词"于"。(2)用“见”来表示被动关系。在动词前用“见”或又在动词后加"于"引进主动者。它的形式是:“见+动词”或者 “见+动词+于+主动者”。例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我担心被您欺骗而对不起赵国)(3)用“为"表示被动关系。“为"放在动词前边引出行为的主动者,它的形式是:”为+主动者+动词”或者“为+ 主动者+所+动词”。例如:若背其言,臣死,妻子为戮,无益于君。(如果背弃了他所说的话,我死了,妻子儿女也 将被杀,对君王您也没有好处)茅屋为秋风所破(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司马光赤壁之战)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4)用“受“ "被”"受于"表示被动关系。它的形式是:“被(受)+动词"或者"被(受)+动词+于+主动者”。例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见”也表被动)(司马迁屈原列传)予犹记 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司马光赤壁之战)(二)古代汉语中无标志的被动句,是指句子不含有被动词的被动句,也就是意念上的被动句,这需要根据上下文的语义来判别。例如:注意点: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 也。(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 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就是此种用法。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 其中的“见”不表示被动,可以理解为“我"。还有,“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孔雀 东南飞“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同上)上面的两个“见”都相当于代词“我”,指的 是刘兰芝,后面都接动词。这是一个难点,注意理解掌握。倒装句式倒装句式也称变式句,有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语后置等几种类型。(-)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 “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 后。例如: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寡人之于国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否)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韩愈师说)古之人不余欺也!(苏轼石钟山记)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I (屈原离骚)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 . 何 . 奚 . 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良问日:大王来何操? (司马迁鸿门宴)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彼且奚适也?彼且恶(何)乎待哉?(逍遥游(庄子)沛公安在?(司马迁鸿门宴)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左传)吾实为之,其又何尤(怨)?(韩愈祭十二郎文)3、介词宾语前置: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 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例如: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3 )良庖岁更刀,割也。课堂练习:高考例句翻译(1)翔E儒,奈何以儒者责我。(2)官爵者,天下之公器,德里为先,劳旧次焉。(3)古制侵官之法,非恶其勤事也,诚以所益者也,所堕者大也。(4)使吾不以富贵贫贱累其心者,抑吾妻之助也。二.被动句(-)结构被动句例(1)智勇多困于所溺(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3)臣诚恐见欺于王(4)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5 )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6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二)意念被动句例(1)洎牧以谗诛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情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孟子)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何以能田(畋)猎也?(庄暴见孟子(孟子) 不然,籍何以至此?(司马迁鸿门宴)奚以知其然也?(逍遥游庄子)4 .特殊结构:用之.是将宾语提前。惟命是听(成语)惟利是图(成语)惟马首是瞻冯婉贞惟兄嫂是依(韩愈祭十二郎文)5 ."相"字表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充当宾语放在谓语动词之前,可译为"期、"你"或"他(她)"。例如: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孔雀东南飞)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孔雀东南飞)6 .见字表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充当宾语放在谓语动词之前,可解释为我“。 例如:府吏见丁宁。(丁宁通叮咛”)(孔雀东南飞)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李密陈情表)R宾语前置小结I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 其条件是: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 (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1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 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 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 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 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取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 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 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 图"、"唯命是从”"唯你是问"等。第四、介词宾语前置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 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二)状语后置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位置 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例如: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战河(北)南”即 战(于)河(北)南,应理解为于河(北)南战。促织:覆之以掌”即以掌覆 之“应理解为用手掌覆盖(蟋蟀)。状语后置最常见一种形式是介词结构后置。例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得双石于潭上。(苏轼石钟山记)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韩愈师说)为坛而盟,祭以尉首。(司马迁陈涉世家)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诗经?静女)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苏轼赤壁赋)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苏轼赤壁赋) 柱以白壁,砌以青玉,床以珊瑚,帘以水晶。(李朝威柳毅传) (三)定语后置定语是修饰和限制名词的,一般放在中心词前,这种语序古今一致,在文言文中,除此情 况外,也可放在中心词后,这种将定语移置在中心词之后的现象,称为定语后置。定语后置一 般有以下四种句式:.中心词+定语+者求人可使报秦者。(司马迁鸿门宴)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司马迁陈涉世家)楚人有涉江者。(吕氏春秋察今)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张溥五人墓碑记)遂率 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列子)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苏轼赤壁赋)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司马迁苏武传)(2) .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荀子劝学)高余冠 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屈原离骚)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云霞雕色,有喻画工之妙,草木贵华,无待锦匠之奇。(云霞绘出色彩,已超过巧妙的画 师;草木装饰鲜花,不依靠神奇的绣工)(刘勰文心雕龙)(3)、中心词+数量词(定语)(2)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矩,可怜焦土 (3)故刑当罪,则威;不当罪,则侮三.倒装句: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 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1.宾语前置: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 (2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 )借助”之” 是将宾语提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4 )借助是将宾语提前,如:惟命是从。(5 ) 何?之有句式中,将宾语提前,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如夫晋,何厌之有(6 )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 余是以记之“2.定语后置(1)用“之使定语后置。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2 )用“者”使定语后置。“如"缙绅而能不易其者”(3 )用“之?者”使定语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3、状语后置例如1.国不以山溪之险2.农人告余以春及3.疑畏死而辞服于贼4.主谓倒装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美哉,我少年中国。在主谓倒装句中,谓语往往都是形容词。反馈练习:指出下列句式特点1、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2、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3 .德何如,则可以王矣?()4 .何由知吾可也?()5 .惟兄嫂是依()6 .大王来何操()7 .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9 .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10.!1!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11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12 .异乎三子者之撰()高考语句翻译(1)殓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2 )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并兵御之。(3 )是区区者,何难之有?吾侪愿尽力焉,沿途以行乞所得,供先生食。(4 )君,我辈中人也,勿辱于县。四.省略句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1.省略主语。(1)承前省。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2)承后省。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3 )自述省。(予)爰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4 )对话省。如:(孟子)日: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2 .省略谓语。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3.省略宾语。可烧而走(之)也。4 .省略介词宾语。如:旦日飨士卒,为(余)击破沛公军5 .省略介词于。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焉。”注意:省略句在高考中的考查有两种方式:一是在文意理解中题中注意因为主语的省略而 造成陈述事实的张冠李戴;二是翻译时注意省略句,尤其是主语的省略,因为古汉语主语的省略并不是承前省略,故一旦陈述的对象发生改变,一定要补出来;三是介词于的省略,如 果介宾短语后置句中的于省略,那么翻译时也要注意句子顺序的调换。例1 : 2016江苏高考:友人以经书题相商,入耳文立就,后有言及者,辄塞耳不敢听例2 : 2016上海高考:(羊祜)每与吴人交兵,克日方战,不为掩袭之计。将帅有欲进遹 诈之策者,辄饮以醇酒,使不得言。例3:南京三模: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课外文言文阅读晏子对日:法其节俭则可;法其服,居其室,无益也。三王不同服而王,非以服致诸侯 也。诚于爱民,果于行善,天下怀其德而归其义,若其衣服节俭而众说也。夫冠足以修敬 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古者尝有处槽巢窟穴而不恶,予 而不取,天下不朝其室,而共归其仁。及三代作服,为益敬也。服之轻重便于身,用财之费顺 于民。其不为槽巢者,以避风也;其不为窟穴者,以避湿也。是故明堂之制,下之湿润,不 能及也;上之寒暑,不能入也。土事不文,木事不镂,示民知节也。及其衰也,衣服之侈过足 以敬,.宫室之美过避润湿,用力甚多,用财甚费,与民为仇。今君欲法圣王之服,不法其制,若 法其节俭也,则虽未成治,庶其有益也。今君穷台榭之高,极污池之深而不止,务于刻镂之巧, 文章之观而不厌,则亦与民而仇矣。若臣之虑,恐国之危,而公不平也。公乃愿致诸侯,不亦难乎?公之言过矣。景公禄晏子以平阴与藁邑。晏子辞日:吾君好治宫室,民之力敝矣;又好盘游玩好,以 饬女子,民之财竭矣;又好兴师,民之死近矣。弊其力,竭其财,近其死,下之疾其上甚矣!.此婴之所为不敢受也。“公日:是则可矣。虽然,君子独不欲富与贵乎? 晏子日:“婴闻为人臣者,先君后身,安国而度家,宗君而处身,曷为独不欲富与贵也! .公日:然则曷以禄夫子?.晏子对日:“君商渔盐,关市讥而不征;耕者十取一焉;弛刑罚,若死者刑,若刑者罚,.若罚者免。若此三言者,婴之禄,君之利也。”公日:”此三言者,寡人无事焉,请以从夫子。”公既行若三言,使人问大国,大国之君日:“齐安矣。”使人间小国,小国之君日:“齐 不加我矣。”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若其衣服节俭而众说也说:同悦,高兴.b.土事不文,木事不镂文:花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