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痛针灸治疗学案例教学.docx
腹痛【案例】刘某,男,40岁,工人,1963年10月25日初诊。左上腹持续性疼痛,阵发性呕吐2日。 患者2日前因进食过多而杂,致左上腹剧痛,持续不退,按之更甚,伴恶心呕吐,吐出不消 化之食物及酸水,吐后较舒,身热,不思食,大便秘结,小便黄少。检查:神志清楚,痛苦表情,心肺正常,腹平软,肝脾未扪及,左上腹肌紧张,压痛,无反 跳痛,肠鸣音减弱。舌苔厚腻,脉滑数,体温38.5C。实验室检查:白细胞9.8X109/L,中 性0.80,淋巴0.20;胃液检查,无异常发现;血清淀粉酶,128温氏单位;尿淀粉酶,256温 氏单位;尿蛋白(土);尿二色素( + )o西医诊断:急性胰腺炎;中医诊断:腹痛,证属饮食积滞。取穴:天枢、中院、足三里、三阴交;所有穴位只针不灸,泻法。腹痛发作时,足三里持续 强刺激13min,疼痛稍缓,留针至痛止或缓解。以上治疗每日1次,3次治疗后,疼痛基本消失,嘱其继续针灸以巩固疗效,连续治疗12 次后,症状完全消失,终止治疗。【临床诊疗思路】(一)主症分析患者主症为上腹部疼痛,从部位来看以左上腹明显,又伴有恶心、呕吐大便秘结等消化系症 状,故应诊断为腹痛。通常而言,腹痛需与胃院痛、淋证、外科腹痛等相互鉴别。一般腹痛是以胃院以下、耻骨毛 际以上的整个区域疼痛,一般无吐酸、嘈杂之症。其发生与进食有一定的关联,持续时间较 长,疼痛性质以胀痛为主,常伴有腹胀、恶心、呕吐、矢气、大便性状改变等脾胃功能失调 的症状;胃脱痛常以胃脱近心窝处疼痛为主,位置相对较高,多伴有暧气、泛酸、嘈杂等症。淋证虽也见少腹疼痛, 但其以尿频数短涩、尿痛尿血、欲出未尽,少腹疼痛拘急为特征;外科腹痛多在腹痛过程中 出现发热,即先腹痛后发热,其热势逐渐加重,疼痛剧烈,痛处固定,压痛明显,伴有腹肌 紧张和反跳痛,血象常明显升高,经内科正确治疗,病情不能缓解,甚至逐渐加重者,多为 外科腹痛。而内科腹痛常先发热后腹痛,疼痛不剧,压痛不明显,痛无定处,腹部柔软,血 象多无明显升高,经内科正确治疗,病情可逐渐得到控制。若主症不典型时,可按压右侧日月穴(莫菲征),若阳性则提示胆囊炎可能;按压右侧麦氏 点,若阳性提示阑尾炎可能。(二)诊断与鉴别诊断急性胰腺炎表现为剧烈的上腹部疼痛,通常于进食后出现;常伴有发热、腹胀、恶心以及频 繁的呕吐。实验室检查一般血清淀粉酶和尿淀粉酶短期显著升高。严重时,上腹或全腹肌紧 张,压痛、反跳痛存在,肠鸣音减弱或消失,易发生休克,并发症较多,病死率高。溃疡病急性穿孔在溃疡活动期也表现为突然剧烈疼痛,腹壁板样强直,但是血清淀粉酶一般 不超过500苏氏单位。胆石症与急性胆囊炎主要为右上腹绞痛样发作,向右肩部放射,莫菲 征阳性伴局部腹膜刺激征。发作时可伴黄疸、血与尿淀粉酶轻度增高。胆道超声检查或X 线造影检查可有胆石和胆囊炎的征象。为进一步明确诊断,通常可以做以下检查。(1)大便常规、腹部X线、B超、结肠镜等有关实验室检查有腹部相关脏腑的异常。能排 除外科、妇科腹痛,以及其他内科病证中出现的腹痛症状。(2)患者有恶心、呕吐、腹痛等胃肠症状,部分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常伴有此症状,心电 图检查,以排除急性心肌梗死。(3)淀粉酶清除率/内生肌好清除率的比值(Cam/Ccr),一般比值超过5.5%即有诊断意义。(三)辨证分析本例患者因进食过多而杂,致左上腹剧痛,持续不退,按之更甚,伴恶心呕吐,吐出不消化 之食物及酸水,吐后较舒,身热,不思食,大便秘结,小便黄少,故属饮食停滞。暴饮暴食, 损伤肠胃,致食积停滞不化,肠胃窒塞,气机不畅,腑气通降不利而成腹痛,且呈持续疼痛, 痛势剧烈,综合脉证,辨证为饮食积滞。需与以下证型相鉴别。寒邪内阻:腹痛急起,剧烈拘急,得温痛减,遇寒尤甚,恶寒身蜷,手足不温,口淡不渴, 小便清长,大便自可,苔薄白,脉沉紧。肝郁气滞:院腹疼痛,胀满不舒,痛引两胁,时聚时散,攻窜不定,得暧气、矢气则舒,遇 忧思恼怒则剧,苔薄白,脉弦。脾阳不振:腹痛绵绵,时作时止,痛时喜按,喜热恶冷,得温则舒,饥饿劳累后加重,得食 或休息后减轻,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形寒肢冷,胃纳不佳,大便澹薄,面色不华,舌质淡, 苔薄白,脉沉细。(四)治疗方案L治疗原则。治宜消积导滞,通腑止痛。取足阳明、足太阴、足厥阴经穴及相应脏腑俞、募 穴为主,泻法。2.针灸处方 足三里(先行泻法,后施补法,泻多于补)、中院(泻)、天枢(泻)、三阴交(泻); 下脱、梁门。其中,中院为胃之募穴,配合足三里,为募-下合配伍法,可通调腑气,消积导滞止痛。天 枢为大肠募穴,可通调腑气,三阴交通调足三阴经之气机,通则不痛。案例中,患者既为饮食积滞,天枢宜泻,足三里补泻兼施,一泻一补,一肠一胃,调理腑气, 疏通气血经脉,对症施针,以通治痛。加辨证辨病配穴,标本同治,传化畅通,腹痛即除。 3 .其他疗法(1)耳针:取腹、大肠、小肠、神门、脾、肝、交感。每次选用35穴,毫针强刺激;也 可耳针埋藏或贴压王不留行籽。(2)穴位注射:取异丙嗪和阿托品各50mg混合,注入天枢、足三里穴,每穴0.5ml。(3)药熨:取麦秋50g,葱白(切碎)、生姜(切碎)各30g,食盐15g,白酒30ml,食醋15ml。 混匀,放铁锅内炒热,布包,乘热熨疼痛处。药凉后再炒热再熨。适用于虚寒腹痛。【按语】(一)病证识别本病常由外感时.邪、饮食所伤、情志失调及气血不足、阳气虚弱等原因引起。其中外感时邪、 饮食不节、情志失调所引起的腹部冷痛、胀痛、绞痛多属实证;而久病、体虚引起的腹部隐 痛、空痛多属虚证。急性胰腺炎的诱发因素与进食无规律、多食油腻之品,或腹部受寒病史,或强烈的情绪变化 有关,其症状为突然出现的腹部剧烈疼痛、压痛,无反跳痛、肌紧张,严重者可出现急性腹 膜炎体征。血清、尿淀粉酶检查有助于诊断。(二)疗效特点及影响因素针刺治疗急腹痛具有疗效确切、止痛迅速、简便易行、无副作用、不掩盖症状、不影响进一 步诊治等优点。但由于急性腹痛的病因较复杂,而针灸获效又必须以明确辨病与辨证为前提, 因此,临证必须通过四诊八纲,辨明病位及病性,并据此拟定相应治则和治法,才能取得效 果。单纯性腹痛针灸疗效显著,针灸后可立即见效而痊愈;胃肠部分器质性病变所引起的腹痛针 灸也有很好的止痛效果,但仍需积极治疗原发病。若腹痛严重或施针后仍腹痛不得缓解者, 宜及时外科会诊,以免延误病情。腹痛一症,临证取穴或以局部中院、梁门、天枢、大横为主,或以胸背部脾俞、胃俞、章门 为主,配合下肢足三里、三阴交、公孙、太冲、阴陵泉等月俞穴。其中因于寒者,腹部诸穴多 可施用温针灸、隔姜灸,以温中散寒,行气止痛,配伍神阙、气海温中散寒;因肝郁气滞致 腹痛则当疏肝解郁、理气止痛,配伍太冲疏肝理气;脾阳不振者加脾俞、胃俞以健脾温中。 操作中,一般四肢远端月俞穴可起到移神止痛的效果,应给予较强刺激,并持续行针,转移患 者注意力,可有效提高针灸疗效;腹部月俞穴多可用灸法或温针灸,以温经散寒,通络止痛, 神阴穴可采用隔盐灸法。(三)预后和调养腹痛患者,根据病情轻重,可进食流质、半流质或软食,食物以清淡、易消化、营养足够为 原则,忌油煎厚味及辛辣刺激食品。注意保持大便畅通,便秘者应及时处理。病情观察中注 意腹痛的时间、部位、性质、伴发症状、诱发原因及寒暖、饮食、劳累等影响因素。慎用止 痛药,诊断不明者,禁用麻醉性止痛剂。平时要保持乐观情绪,心情舒畅,注意平素尽量减少情绪波动,防止七情内伤。注意气候寒 暖变化,避免六淫外袭。平时生活起居有规律。饮食有节,禁烟酒,勿恣食辛辣、油腻、肥 腥等,以免湿从内生,以有营养、易消化、无刺激食物为宜。应减少动物脂肪及含胆固醇丰 富的饮食,多食新鲜蔬菜、水果、食用植物油。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切勿延误病情。【古代经验】(1)腹痛,刺脐左右动脉,已刺按之,立已;不已,刺气街,已刺按之,立己。(灵枢杂 病)(2)大肠病者,肠中切痛而鸣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即泄,当脐而痛。不能久立,与胃同候, 取巨虚上廉。(灵枢邪气脏腑病形)(3)凡脐下绞痛,流入阴中,发作无时,此冷气,灸关元百壮天枢主腹中尽痛。(备 急千金要方)(4)腹痛公孙内关尔腹痛轻者只针三里。(医学入门)(5)腹内疼痛,内关、三里、中院如不愈,复刺关元、水分、天枢。(针灸大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