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无衣》学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docx
-
资源ID:97962831
资源大小:20.93KB
全文页数: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古诗词诵读《无衣》学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docx
古诗词诵读诗经秦风无衣学案一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无衣1诗经秦风岂曰无衣?与子同袍2。王于兴师3 ,修4我戈矛5 ,与子同仇,岂日无衣?与子同泽7。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8。岂曰无衣?与子同裳9。王于兴师,修我甲兵10 ,与子偕行,【1】选自诗经注析(中华书局1991年版)。秦风,十五"国风"之一,今存十篇。诗经秦风无衣(选自程俊英、蒋建元著诗经注析,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356358页)2袍长袍,类似于斗篷。行军者白天当衣服穿,晚上当被子盖。【3】王于兴师周王出兵打仗。王,秦人对秦君的称呼。于,句中助词。4修整治。5戈矛二者都是古代长柄兵器。6同仇指共同对付敌人。7泽同 僻(ze)H,贴身穿的衣服。8偕作一同起来,指共同行动。作,起。【9】裳下衣,战裙。10甲兵铠甲和兵器。11偕行(遵奉君王的命令)共同出征。怎么说没有衣服可穿?我与你共用长衣。君王起兵,我整治我的戈与矛,和你一起应敌。怎么说没有衣服可穿?甥口你共用贴身的衣物。君王起兵,我整治我的矛和戟,和你一起行动。怎么说没有衣服可穿?我与你共用战裙。君王起兵,我整治我的铠甲和兵器,和你一起行进。诗经秦风无衣:秦地士卒的慷慨军歌周代秦地崇尚骁勇重武之风,朱熹诗集传在评秦风无衣篇时便道:"秦人之 俗,大抵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故其见于诗如此。1"秦本是生活在甘肃天水一带 的古老部落,商时因有战功而被封为诸侯。西周灭商之后,秦沦为周的奴隶,到周孝王时 才上升为周的附庸。加之秦地地处西北,时常受到西戎侵犯,生存的艰难造就了秦地尚武 重勇的风气2。朱熹在诗集传中也分析了秦地地理条件对民风的影响:"雍州土厚水 深,其民厚重质直以猛驱之,则其强毅果敢之资,亦足以强兵力农而成富强之业, 非山东诸国所及也。nr秦风无衣全篇洋溢着团结一心、英勇乐观的战斗精神,正是 秦地刚毅民风的写照。王夫之诗经稗疏有这样一条记录:"春秋申包胥乞师,秦哀公为之赋无衣。"认 为无衣是秦哀公出兵救楚抗吴而作。但结合诗篇内容来看,无衣并不似出于秦王 语气,而有较大可能是流传于民间的战歌。根据诗篇内容与史书记载,这首诗歌可能创作 于周平王时期。据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曰:"汉书赵充国辛庆忌传赞:山西天 水、陇西、安定、北地处势迫近羌胡,民俗修习战备,高上勇力鞍马骑射,风流犹存耳。" 可见秦地尚武以御外的民俗流传之长远。王先谦又言:"王于兴师。于,往也。泰自襄公 以来,受平王命以伐戎。""西戎杀幽王,于是周室诸侯为不共戴天之仇,奏民敌王所后, 故日同仇也。"西戎杀害幽王,周据此与西戎不共戴天,故而在周平王的命令下,秦军出 战,君民一心,共克仇敌,符合诗歌的语境。诗歌的解读重点之一在于"无衣”的真正内涵。对此比较通行的一种理解是:"无衣" 是实指,指战士衣物不足。军情紧急,军队来不及备足物资,导致兵士衣物匮乏,足见作 战条件之艰苦。由此,作战后备物资短缺的现实状况更与士兵之间"与子同衣""与子同 泽""与子同裳”的铿锵态度形成鲜明对比,彰显出士兵们团结友爱的温暖人情和直面战 争的英勇乐观的战斗精神,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除此之外,对"岂曰无衣?"还有另 一种解释:这是一句反诘.反问"岂日无衣"实为肯定"有衣",即战衣数量满足现实作战需 要。从"同"的词义看,"同"的常见义为"相同",故而"与子同袍"也可以解释为"士 兵们穿同样的衣服”。毛传将"仇"解释为"仇,匹也",而"匹"有"同类,同辈" 的含义(如诗经大雅假乐:"无怨无恶,率由群匹"),于是"同仇"便可以视作"共同形成队伍"之意。这样诗篇中"同仇、偕作、偕行"即为"共同形成队伍、共同振 作奋起、共同出征赴战",在语义逻辑上能够前后承接3。艺术手法方面,秦风无衣运用了诗经经典的重章叠句手法,在反复的吟唱咏 叹中营造出战争广阔的时空场景。"与子同袍”"与子同泽""与子同裳"三句,勾勒出 士兵们的不同活动场景:在战场上,他们身着战袍奋力拼杀,在营帐里,他们共享内衫和 下裳。士兵们同尝冷暖、互相关爰,亲密的战友之情跃然纸上。诗歌着笔于士兵修缮戈矛、 矛戟和甲兵的备战细节,营造出兵马众多、武器充足、士兵积极备战的恢弘场面。战斗与 生活的空间场景交织穿插,形成一幅生动的战事画卷。诗歌本就用于歌唱,重叠复沓的形 式不仅深化了气氛,突出了主题,更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与节奏感,强化了情感的抒发。 在诗歌的反复咏叹中,士兵们的情绪层层递进、逐渐高涨。"与子同仇”是刚刚形成队伍 或刚涌起同仇敌忤的情绪,"与子偕作”是共同奋起,振作备战,"与子偕行"是整装出 发,奔赴战场,这三句在时间上逐步推进,渲染出战争渐近的紧张而严肃的气氛,又充满 军士们亲密团结、坚定无畏的乐观情绪,洋溢着军队保家卫国、力取战争荣誉的必胜信心。 澎湃热血的国家情怀与 厌战恋乡的个体情感从诗经战争诗看周人对战争的双面态度战争是诗经诗篇的重要题材来源,诗经中的战争诗反映了周人对战争的双面 态度:既歌颂征战军队的威仪和赫赫战功,表达对国家的责任感和战争胜利的荣誉感;又 注重抒发战争之下个体朴素真挚的私人情感,展现人的基本精神需求和战争给人带来的心 灵创伤。可以说,诗经中的战争诗融合了周人集体的国家情怀和个体的深层情感,折 射出周人面对战争的复杂心理。诗经记录或反映的战争,根据性质,大体可以分为两种:一是经营或开拓领土的 征战,二是抵御蛮族侵犯的保卫战争。西周自昭王末年到宣王时期,持续经营东南地区, 因而与东南人群(东夷、淮夷)冲突频频,战争不断,这些战争就反映在诗经的部分 战争诗中。此外,诗经还有表现周初周公东征的诗篇,这些诗篇创作的时间较晚。到 了西周后期厉王和宣王时,又有周王朝与西北藕猊的激烈争斗。频繁的战事,汇成了诗 经战争诗的创作源泉。周人的战争观念,重德化,轻用兵。国语周语上记载:“穆王将征犬戎,祭公谋 父谏日:不可。先王耀德不观兵。夫兵戢而时动,动则威,观则玩,玩则不震。"左 传宣公十二年:"楚子日:非尔所知也。夫文,止戈为武,武王克商。"周人重 德轻兵的战争观可见一斑。但是为了争夺资源和谋求族群的壮大,周人又不得不进行征战。 在周人的战争历史上,既联合姜姓举兵东进剪商,又有周公、成王、康王奠定周人八百年 基业的北征和东征,更有为了争夺资源(如耕地、财富等),抵御西北族群和镇压东南人 群的战争。周人面对这些不可避免的战争时呈现出的姿态昂扬、勇于担当的一面,在诗经的 战争诗里,就表现为对军队浩大严整军容的赞叹以及对战争功勋的颂扬等。小雅六月: "织文鸟章,白旅央央。元戎十乘,以先启行。"大雅江汉:"江汉汤汤,武夫洸洸。经营四方,告成于王。"小雅采芭"旗旗央央,方叔率止。乘其四骐,四骐翼翼。" 花纹精美的旗帜扬扬,征战的车驾碌碌前行,出征的士兵勇猛威武,这些对庞大军备规模、 恢宏军队气势、杰出战争领袖的刻画,既是农业民族军队纪律严明的体现,又展现了周人 为国出战义无反顾的责任感与自信感,以及取得胜利战果后产生的深切自豪感,洋溢着朴 素的爰国热情。战争诗中将描写战争的笔触集中于土兵的代表作当属秦风无衣。它以 士兵为抒情主体,从士兵之口发出"与子同袍""与子同泽""与子同裳”的慷慨强音, 充分体现了周人在君王号召和国家需要面前团结无畏的铮铮铁骨与豪情壮志,展现了周人 昂扬的斗争状态。然而,战争不仅仅是战场上两方军队的博弈,更关乎全社会,关乎每个士兵背后千千 万万的家庭。战争给参战士兵与其家庭带来的创伤,往往是深刻而难以磨灭的。诗经 中的战争诗不仅有讴歌战事功勋、表现士兵的英勇气概的颂歌,也有传达个体精神需要与 深层情感的抒情之作。这些诗篇真挚恳切的哀告与呼唤,能让我们跨越几千年的时光鸿沟, 倾听战争之下周人内心深处的声音,触及他们鲜活的心灵。保家爰国的热情只是士兵情感 的一面,战争的非正常生活往往使士兵的身心饱受折磨,滋生厌战情绪。战争生活,其一 意味着辛劳。出征的长途跋涉不可避免,"山川悠远,维其劳矣",征途漫漫而坎坷,令 人疲惫。且出征途中天气不定,"有豕白蹒,烝涉波矣。月离于毕,俾滂沱矣。","匪 风飘兮,匪车瞟兮",雨水灾害和大风加重了出征的艰辛。对出征的战士来说,既要忍受 艰苦的行军生活条件:"敦彼独宿,亦在车下",在车下蜷缩休息,又要应对频繁的战事:"王事靡蹙,不遑启处",还要面临死亡的威胁。其二,战争生活意味着孤独,这种孤独, 既有那风击鼓中"我独南行”的不同于国内同胞服劳役生活的远征式的孤独,也有远 离家乡、不见亲人的"我戌未定,靡使归聘”的思乡式孤独。长期的战争生活,无疑令出 征的士兵身心俱疲。思家念乡是远行人的普遍心理,在面临生死挑战的士兵身上,这种思乡恋家的情感更 包含了一层对结束战争,回归平静美好生活的向往。"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 与子偕老。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邺风击鼓)与爱人相守 的期盼和从征难以生还的绝望在征人心中激起了强烈的矛盾冲突。豳风东山中,征人 无法确定曾经结下美好约定的妻子是否还保有婚姻的初心:"亲结其缄,九十其仪。其新 孔嘉,其旧如之何。"信任的动摇使得士兵心中更添愁苦。在战争结束后,思乡的情感又 表现为生还将士回乡途中溢于言表的喜悦。"春日迟迟,卉木萋萋。仓庚喈喈,采繁祁祁。 执讯获丑,薄言还归。"充满生机活力的春景传达着士兵心中的喜悦。"四方既平,徐方 来庭。徐方不回,王日还归。"战士因胜利和返乡的兴奋跃然纸上。而返乡的情感也并不 只是纯粹的喜悦,"哀我人斯,亦孔之将"传达了经历生死的士兵的复杂心理:既为自己 的侥幸生存而庆幸,又为目睹过的战友死伤和经历过的苦难而悲哀,喜悦与悲伤叠加交织。 豳风东山的主人公在返乡途中仿佛看到家乡荒败的景象,一时恐惧和喜悦涌上心头, 可谓近乡情更怯。澎湃热血的国家情怀与厌战恋乡的个人情感,统一于周人的战争态度中。透过周人的 战争诗,我们既看到了周人无畏的家国担当,又与他们细腻真挚的情感相通。爱国的热血 固然在无畏的勇士身上奔流激荡,回归和平安宁的渴望却是人的灵魂之声。一、理解性默写1、泰风无衣中,描写将士们团结友爱,穿同样战袍的句子是"?2、秦风无衣中,描写士兵修理好戈矛准备战斗的句子是"3、秦风无衣中表现战士们有着共同的敌人的句子是"",表现战士们共 同奋起行动的句子是"",表现战士们一起上战场的句子是""。二、基础知识巩1、下列有关诗经常误,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 诗歌305篇,有"诗三百”之称。B.诗经为我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滥觞,汉代儒家将其奉为经典,列为“五 经”之首;楚辞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以离骚为代表,因此又称"骚体" 诗。c.诗经依据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又称为 "国风",艺术成就最高。诗经的形式以四言为主,普遍采用赋、比、兴的手法,与 风、雅、颂合称为诗经六义。D.雅分大雅和小雅,作者多属贵族阶级;诗作以歌颂和维护其统治为基 本倾向。采薇是大雅中的一篇。2.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诗经有的六义”,即是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下面对诗经六义的理解正确的是()A. 颂是正声雅乐,即贵族享宴或诸侯朝会时的乐歌,共105篇。B. 风是国风,即西周时期各国的民间歌谣,诗经中的精华,共305篇。C."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即先用其它事物引出要说的内容。D."赋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比喻,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3、对无衣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每章开头都有一句"岂日无衣",似自责,似反问,洋溢着不可遏止的愤怒与愤慨, 表达了自己没有衣服穿还要作战的痛苦。B.无衣是秦国的军中歌谣,从诗的意境看,将士们一边行军一边歌唱,显示出这 是一支威武雄壮之师。C.这是一首出征三部曲。诗中的同仇 偕作 偕行,充分表现了秦军的统 思想,统一行动,奠定了诗篇慷慨高亢的基调。D.无衣是一首赋体诗。赋就是铺陈,它在一咏三叹中表现了将士们的英勇精神和 昂扬斗志,也在一咏三叹中展现出诗歌的艺术魅力。4、对无衣中的词语理解及评价有误的一项是()A.袍:长衣,即战袍。于:语气助词,不译。兴师:出兵。同仇:你的仇人就是我的仇人, 引申为共同对敌。B译:同"襟",即内衣。偕作:一起行动。裳:下身的衣服,即战裙。偕行:一同出发。-"袍",或同穿一"泽",或同穿一"裳",是说明百姓们从军时贫穷"无衣", 反映了他们悲愤哀怨、无可奈何的感情。D."同仇"、偕作"、"偕行",正好显示出战前动员,整理行装,一同出发这一过 程。表现了战士们不断高涨的斗志。【参考答案】一、理解性默写1、岂日无衣?与子同袍。2、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3、与子同仇,与子同作,与子偕行。二、基础知识巩固L Do采薇出自小雅。2、Do"赋"是平铺直叙,铺陈、排比。"比"是类比或比喻,比喻有明喻和暗喻。3、A。将士们对"无衣”的态度是积极乐观的。4、Co理由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