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专练122.docx
高三语文优选组合专练(第122练)基础题组现代文阅读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中国式现代化主要是相对于西方现代化提出的,二者根本的区别就是各自所遵循的逻辑 不同。西方是资本逻辑,以资本为中心;而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的逻辑,坚持人民至上。资本 是西方现代化发展的轴心,也是各种矛盾危机的原因;与之相反,把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 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最终实现社会全面进步、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 特征。因此,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深刻的人学内涵。何谓“人的逻辑”?简单说,就是人的发展规律,包括发展的起点和归宿、发展的推进 方式、发展的实现条件等。而中国式现代化就是按照人的逻辑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现代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完成的目标、任务很多,但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一个, 就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实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是人发展的逻辑主线。依 据这个逻辑,现代化建设与人的生活密切联系,如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就是要使经济发展 更适合人的发展;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就是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也 正因如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把满足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 作为社会主要矛盾,而现代化的推进就是要不断解决这一矛盾。当然,讲美好生活需要,必 须注意需要的合理性。这里涉及内在、外在两个尺度,分别看的是需要的提出和满足是否符 合人的正常生存发展,并有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及是否从实际出发,以现有条件为前 提。两大尺度的确立,事实上提出了需要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问题,以及二者的有机统一。 中国式现代化既遵循规律,又突出人民至上,从而形成了一条新型的现代化道路。人的发展逻辑是渐进的,现代化的全面建设也需要稳健推进,那就又涉及到如何看待人 是目的还是手段的问题。应当肯定,人在现实的生产、生活和各种关系中,始终是社会生活 和社会发展的中心和目的,“人是目的”的价值指向和基本原则不能动摇。但是,坚持“人 是目的”,不能忘了 “人是手段”。如果人人都把自己当作目的而不当作手段,那么现代化 的发展一定会落空。强调人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那就是社会主义现 代化强国不是等来的,而是团结奋斗出来的,而这又在客观上对人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新的 要求。(摘编自丰子义从人的逻辑看中国式现代化)材料二:现代化与文艺息息相关,中国式现代化尤其如此。文艺是宏大的现代化工程中精神文明 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见,文艺自身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之一。同时,中国式现代化 为新时代社会主义文艺提供了广阔舞台,而且提出了更高要求。在人类现代化发展史上,早期现代化国家如英法,基本是单一的工业化;之后的德日俄 等,扩展到经济、政治等领域,但都很少触及文化;“亚洲四小龙”注意到了文化,却主要 以儒学为思想根基,现代化与文化传统之间常常处于紧张对峙的状态。相比之下,美国对文 化产业予以大力支持,百老汇、好莱坞等,几乎成为全球流行文化的主宰;日本把动画片、 漫画、电子游戏等加以整合,形成庞大的文化传播系统,使文化艺术深度嵌入现代化进程。 在各国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文艺扮演了不同角色,这当然与各国国情密切相关,但都可以给 我们提供一些启示。中国式现代化,要吸取他国经验,同时注意规避它们的失误。其中,美式现代化集中体 现了西方现代化区域失调、两极分化、物欲膨胀等“现代病”。吸取这些前车之鉴,中国号 巨轮才可行稳致远。新时代代文艺要根植传统,吸取精髓,以优秀作品使现代与传统实现契合。【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由“中国式现代化,要吸取他国经验,同时注意规避它们的失误。其中,美式现代化集 中体现了西方现代化区域失调、两极分化、物欲膨胀等'现代病'。吸取这些前车之鉴,中 国号巨轮才可行稳致远”“具有开创意义的中国式现代化征程,虽有可借经验,却没有先例 可循,必定是荣耀伴着艰辛。因此文艺不仅要呐喊助威,还应激励士气,补偏救弊”可知, 新时代中国文艺要吸取他国经验、教训,但更要根据自己的国情和时代条件从实际出发,建 设新时代的文艺事业和产业。“由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就是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中国式现 代化既遵循规律,又突出人民至上,从而形成了一条新型的现代化道路”可知,新时代文艺 要遵循人民至上的原则,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由“根植于深厚传统土壤的文艺,深得优秀文化的精髓,这样的文艺作品就可以使现代 与传统实现契合”可知,新时代代文艺要根植传统,吸取精髓,以优秀作品使现代与传统实 现契合。现代文阅读II6、A【解析】“对此,'我'既有褒奖,也有批评”错误,根据文章内容可知,写父亲的生 命中呈现的只有河流和庄稼,是为了体现父亲的勤劳与奉献,“我”对此表示赞美,并没有 批评。故选Ao7、B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8. “表现了父亲的固执”错,“移栽”一词运用拟物手法,形象地说明父亲对故乡的依 恋,他离不开故乡。D.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错误,文章中说“水鸟飞过来,支着长腿,把乡下用旧的日 子一个个择出来,在水里洗净。也把父亲掉在河里的眼神捞上来,在风里晾干"把水鸟”拟 人化”,把“旧日子”和“父亲的眼神”当做可以打捞'晾晒的“物”,运用的是拟物的修 辞手法。8、(1)运用短句,用一系列动词描写父亲劳作的内容,形象地写出父亲劳作的繁忙, 也表现了一个庄稼人对土地的热爱;(2) “长”字运用比拟手法,生动地写出父亲与土地 与庄稼的亲密关系;(3)运用对比,写出父亲用自己的辛劳得到丰收;(4)照应上文父亲 不肯随“我”回城,也为下文写“弯着的腰,是对大地和河流最大的敬畏“做了铺垫。9、不矛盾。(1) “我们愿望的归结点是城市”,指出年轻人的生活状态,体现了年轻 人对城市生活的追求与向往;年轻人的愿望与父亲”一辈子圈养在田地里”的做法形成对比, 衬托出父亲对乡村的坚守精神。(2) “为我们定格出故乡的坐标,距离再远,也不会迷失自 己”,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的是父辈的精神的指引作用,让后辈不会迷失他们的人生方 向。(3)两句话并不矛盾,一个人走得再远,也不能忘了父亲和故乡,不能丢失精神家园。 表达了年轻一代要以父辈为榜样,向父辈学习,才不会迷失自己的人生方向的观点。能力题组现代文阅读I1. B【解析】据原文第3段“因此,孟子毅然将父母俱存,兄弟无故'视为君子一乐, 旗帜鲜明地将家庭幸福纳入到幸福观的范畴,把孝悌'视为幸福起点,使幸福从虚幻世界 拉向现实生活,使得每一个人都具备追求幸福的权利与能力。这不仅丰富和发展了儒家德性 幸福观,也使得儒家幸福观更加贴近实际,走近生活”,原文只是说“使幸福从虚幻世界拉 向现实生活”,但并没有说不再关注虚幻世界的幸福。2. C【解析】A,由原文“孟子的道德哲学力图建构的是一个以血缘亲情为纽带的社会伦理 道德体系”可知,是力图构建,并非构建了。B因果倒置,原文为“孟子将父慈子孝,兄友 弟恭的家庭幸福视为幸福之源,使得孟子幸福观具有平民化的特点”。D中国哲学的乐感文 化是成果,由原文“'乐'在中国哲学中正是一种天人合一的成果和表现”可知,不是 乐感文化孕育,而是“天人合一”产生了 “乐”的成果3. D【解析】ABC的观点都注重以自我的向善、家庭的孝慈为首或为起点,是儒家德性幸福 观的理念;D强调以爱他、利他为起点,达到兼爱的境界,是墨家的理念。4.幸福的对象平民化。“孔颜之乐”是圣人之乐,“君子三乐”包括君子和普通百姓, 是力争让每一个人都具备追求幸福的权力和能力。幸福的内容生活化。由道德理想境界到现实生活的转变,更加贴近现实,走进生活。幸福的内容多元化。将家庭之乐、育才之乐纳入德性幸福观,是对儒家德性幸福观的 创新与发展。每点2分,任意答出两点即给4分。5. 李大钊所提倡的青年之“乐”渗透了儒家的德性幸福观。主张青年塑造青春之“我”,即主张青年以个体向善为根本,修身正己,追求人的精 神自由自觉,保持青年的活力,在生生不息的奋斗中塑造青春的自我。主张青年创建“青春之家庭”,即主张青年孝敬父母、友爱兄弟,营造和谐的家庭, 开掘幸福的起点。主张创建“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即主张青年投身家国,努力奋斗,追求国 家的富强和民族的复兴。主张“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创建“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即 主张青年将个人的仁爱之心、自由自觉的活力推广惠及到世界,惠及到人类;心怀天下,为 构建和谐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每点2分,任意答出三点即给6分。要求结合材料的观点,不能完全脱离材料。仅答概 括句得1分,如有其他符合题意答案,酌情给分。现代文阅读II6. (3 分)B7. (3 分)C8. (6 分)答案示例:句中写到以前的驴骄傲地劳作,而现在只能被卖到驴肉馆,结局悲惨,二者形成反差, 表达了作者对失去劳作价值后的驴的同情。还写到以前的农人在山野中充实、自信地劳作, 而现在只能对来访者神采飞扬地讲解,二者呼应,表达了作者对这位农人熟悉、留恋传统劳 作方式的尊重,对其没有用武之地的惋惜。【评分参考】画线句子写到了 “驴”和“农人”,这两个要点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 有其他答案视其合理程度给分。9. (6 分)答案略。【评分参考】作者认为寻访失败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所寻找到的事物并不真实:被美化、不完整 或没有被深入理解。其二,现代化的发展注定会让一些传统的事物失去价值,这种寻访在“滚 滚向前的潮流”前不见得有意义。答题至少要针对其中的一个原因,并要结合阅读或生活经验分析。能针对“失败的原因” 2分,结合阅读或生活经验分析4分。文艺往往是时代最敏锐的感应器和重要的助推器。新时代的中国文艺应该成为中国式现 代化的重要助力,以不断涌现的优秀新作,激发亿万人民团结一心,阔步前行。具有开创意义的中国式现代化征程,虽有可借经验,却没有先例可循,必定是荣耀伴着 艰辛。因此文艺不仅要呐喊助威,还应激励士气,补偏救弊。现代化需要“现代人”,只有 具备现代素质和现代人格的人,才能承担现代化的使命。作为培根铸魂的当代文艺,在培育 “现代人”、防治“现代病”方面具有独特的效果。所谓“现代病”,固然是社会病,其实 也是心理病。心病当用心药医,文艺常常就是最好的一剂“心药”。根植于深厚传统土壤的文艺,深得优秀文化的精髓,这样的文艺作品就可以使现代与传 统实现契合,其中最根本的就是对“义与利”、“礼与力”的协调,对“利”与“力”的节 制。在这方面,近年获得好评的山海情人世间就很有代表性。它们分别聚焦乡间、 城区,恰好全面展示了现代化进程中城乡的蜕变与新生。其成功的经验之一,就是唤醒了受 众的传统美德,助其以昂扬进取的姿态进入个体生活和沸腾的现代化建设中。我们有理由相信,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新时代社会主 义文艺一定铸就新的辉煌。(摘编自朱辉军文艺的繁荣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全面推进)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式现代化遵循的逻辑是人的发展规律,这是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深刻人学内涵的 重要前提。B.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与人民生活密切联系,这是我党确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要 矛盾的依据。C.文艺与现代化的关系非常密切,但在世界各国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文艺发挥的作用 差异很大。D.现代化进程离不开具备现代素质和现代人格的“现代人”,文艺在这方面的培育作 用特别突出。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两则材料都谈到了西方现代化发展中产生的矛盾危机,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 同。B.需要既要体现合目的性,也要体现合规律性,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美好生活需要的 尺度。C.只要中华民族不断提高全民的素质和能力水平并团结奋斗,中国现代化就能稳健发 展。I).借鉴他国发展的教训,汲取自身优秀文化传统的精髓,对我国防治“现代病”都很 重要。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一项是()A.中国式现代化走和平发展之路,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8. 2022年互联网“清朗”系列专项行动的一项任务是正确引导未成年人合理消费的行 为。C.中国各地持续打好碧水净土生态战,牢牢守住“米袋子”“菜篮子”“水缸子”安 全。D.港澳青年积极开展“河西走廊”研学之旅活动,传承经典文化,充当文化交流的桥 梁。4 .同样是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论述,材料一和材料二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 分析。5 .有观点说中国在努力寻找适合自己国情、获得人民支持的现代化之路。请结合材料, 谈谈新时代中国文艺现代化应如何做。现代文阅读I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父亲的河流潘新日河边的民谣都是野生的,和桃花红、梨花白一起,用花朵上的时光喊疼故乡。村子里, 年轻人都成了河里的水,随着风四处漂流,都跟着河水走远了。一下子,村庄空了,老人就 成了剩下的根,在土做的乡下,顶着最后的果实,用一枚粮食味的野草帖慰藉亲人和自己的 晚年。我的父亲就是暴露在地上的那根沧桑的根,满脸皱纹,历经风霜,他一辈子就是把自 己的营养,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我们身上,我们丰满起来,他却慢慢干枯成一棵树,干巴巴的 在家里支着。我一次次想把父亲树一样移栽到我们的城市,可他却偏偏俨然如门前的那条河流,自 顾沿着自己的河道流淌着,头也不回。这老头固执得要命。我明白,他这一生注定要和河流 一起变成沙砾,变成沙滩。他在用最后的生命,为我们浇灌乡情。农忙的时候,父亲佝偻着身子,在田间劳作。他割麦、插秧、收稻、种菜,用一生的 劲儿把自己长到庄稼里,越老,越是保持着劳动的姿势。稻子、麦子都直起了腰身,他的腰 却弯了下去。变形的骨头是他对河流弯曲的模仿。这辈子,他的青春豪迈和坚挺早交给了河岸,文 给了土地,交给了我们。弯着的腰,是对大地和河流最大的敬畏。本来,我们也应该和父亲一样,一辈子圈养在田地里,但我们的生命里,早已厌倦了 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乡下模式,拼命地从父亲身边挣脱和逃离,把父亲的庄稼和河流远远地抛 在身后。当然,我们愿望的归结点是城市,只有城市里的灯光和车流才能点燃我们的内心。 我们留给父亲的,只有村庄和河流,还有一望无际的庄稼和叹息。闲不住的父亲,就是灌进水田里的河水,只要有一点空隙就把自己耗进去。这辈子, 他是在用一整条命滋润土地,养育庄稼。不管何时何地,每一天、每一根神经、每一条血管 都连着河流,他和河水一起奔涌,把思念当作沙沉淀在水底,安静地等待打捞。门前的柳树长大了,长高了,父亲却矮了下来。他在用身体,建立起内心的精神高地。遥远的故乡里,父亲在田野里站成一棵树。他的一生很简单,树是他的时钟,河水是 他的季节,指引着他的劳作和一日三餐。与土地打交道,河流永远都是庄稼生生世世相伴的 情侣,父亲是乡村最老的庄稼。离乡的人,总喜欢用河流去丈量一个人的心。河流是一个人的精神闪电,刹那间的光 亮可以燃烧每一个人的情怀,也照亮了每一个人的内心。邻居、父亲、坟地,死去的、活着 的,只不过是黄河这条线上的一个小小的标点,小得就像一个沙粒。©可水静静地流淌,就像外出的人急着归家,各种方言交织在一起,各种清亮的语言交 织在一起,黄河就变得浑浊。在这些迁徙的水珠里,有父亲的眼神,有母亲的泪水,有无数 游子纷乱的脚步。当岸边的灯光亮起,好多人的眼睛都是湿的。一盏灯就是一颗心。河流之外,遍布的辉煌里,万家灯火深不见底,都是一个一个用 家叠出来的故园。母亲说,走得再远,黄河都会跟在我们的身后,河水牵着大地的衣襟,是 最顽皮的小孩。题不止一次地拜父亲为河上的王,一年四季在心里默默地朝拜他,敬仰他,把他放在 心灵的最高处。然而,父亲更是庄稼的王,他有十万麦子,千万桃花,黄河是他的轿子。他 就是一个会伺弄庄稼的土著,一天一天,不停地用土镶濯洗自己的灵魂,一辈子都把自己交 给田地,交给会走路的*良食。向也不停地劳作,河流成了他的精神领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简单得就像河水, 安静而柔软着。颂不愿意像父亲一样一辈子当庄稼的王,我的精神世界里,有很多山头,每一个山头 都绚烂无比,这些充满诱惑的精神栖息地,时常弥漫着花香和朝气。而远方的父亲,他固守 的领地一直不变,整个生命呈现的,只有河流和庄稼。色戒很明白,一个人从出生到老去,一生要经历很多,像父亲这样的农民,黄土快埋到 脖子了,还依然把家乡当作自己的封地,那么虔诚地与土地为伍,他只把自己看作一株庄稼, 在属于自己的天地里开花,结果,了了一生。即便这样,父亲内心是丰富的,充满希冀的,但他老了,已经不善表达了。这辈子, 他的语言都交给了手掌,手掌成了他和植物们交流的桥梁。可,是人和庄稼匍匐在水里的血。父亲把它当作亲成,时常坐在一起。水鸟飞过来, 支着长腿,把乡下用旧的日子一个个择出来,在水里洗净。也把父亲掉在河里的眼神捞上来, 在风里晾干。父亲,作为岸边的第一高峰,为我们定格出故乡的坐标,距离再远,我们都不会迷失 自己。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父亲的一生既是忙碌的,又是简单的,他不停地劳作,生命中呈现的只有河流与庄 稼,对此,“我”既有褒奖,也有批判。B.文章开头通过对乡村现状的描绘,既突出了乡村空巢老人生活的孤独与伤感,同时 也为下文描写父亲做了铺垫。C.父亲的生活与河水融为一体,不可分割,河水在父亲心中的分量很重,它照亮了父 亲的内心,也寄寓着父亲的精神世界。D.文章写岸边灯光亮起时“好多人的眼睛都是湿的”和河流之外万家灯火的场景,意 在借灯火的意象表明人们对故乡的深切思念。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A. “我们丰满起来”与“他却慢慢干枯成一棵树”形成对比,体现了父亲对孩子们的 爱和伟大的自我牺牲精神B.文章写父亲不肯跟“我”到城市生活时,用词形象生动,“移栽” 一词运用拟物的 修辞手法,表现了父亲的固执。C.文中写河流是父亲的“精神领地”,土地是父亲的“封地”,父亲是“庄稼的王”, 通过夸张的手法,写出父亲对故乡乡土的虔诚。D.文中写水鸟把旧日子在河水中“择出来”“洗净”,把父亲的眼神“捞出来”“晾 干”,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用水鸟串联起对故乡生活的怀念和父亲对于故乡生活的守望。E.文章语言既平实质朴,意蕴悠长,又富有哲理性,作者大量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 手法,强化了情感表达。8、文中画线的句子语言上具有怎样的艺术表达效果?9、作品为何先写“我们愿望的归结点是城市”,在结尾处又说“为我们定格出故乡的 坐标,距离再远,也不会迷失自己”?这样写矛盾吗?能力题组现代文阅读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儒家推崇的道德至善蕴含着中华民族对幸福问题的深刻思考。“孔颜之乐”是一种克己 向善、安贫乐道的德性幸福观,孔子旗帜鲜明地主张“贫且乐”的德性幸福,获得幸福生活 的首要标志就是德性的完满,反对世俗的物质幸福,也就是强调道德境界的提升与精神境界 的升华,将幸福上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级。孟子的道德哲学力图建构的是一个以血缘亲情为 纽带的社会伦理道德体系,进一步追求个体向善的道德人格境界,进而实现“天人合一”的 终极幸福。孟子提出“君子三乐”是对孔子的德性幸福观的创新与发展。孟子曰:“君子有 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作于人,二乐 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尽心上)孟子提出的君子三乐,从自身 的品行、家庭的美满以及对社会的贡献三个维度道出了人生幸福之真谛。孟子毅然将“父母俱存,兄弟无故”视为君子一乐,旗帜鲜明地将家庭幸福纳入到幸福 观的范畴,把“孝悌”视为幸福起点,使幸福从虚幻世界拉向现实生活,使得每一个人都具 备追求幸福的权利与能力。这不仅丰富和发展了儒家德性幸福观,也使得儒家幸福观更加贴 近实际,走近生活。孟子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家庭幸福视为幸福之源,使得孟子幸福观 具有平民化的特点,但孟子的幸福绝非仅仅包含功利幸福,其幸福的实质为精神的自由、道 德境界的提升,因而又具有道德超越性。君子二乐为“仰不愧于天,俯不作于人”的天人合一之乐,道出了天与人的紧密关系, 天道与人道的互通,具有强烈的道德意蕴。孟子“天人合一”之乐主要是对道德问题进行考 察,是道德完满后与天地合为一体的精神自由。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 (孟子离娄下)君子必怀有一颗赤子之心,不为外物叨扰,犹如婴孩一样单纯洁净, 具备天真淳朴的本性。“仁义礼智,非由外钱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告子上) 孟子认为人人具有善良本心,即恻隐之心、羞愧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四心乃仁义礼 智之端,犹如人之四体,甚为关键。人人都有道德需要,道德需要得到满足,内心会产生获 得感、满足感,孟子将这种内心的愉快情感称作“乐”。孟子又曰:“万物皆备于我,反身 而诚,乐莫大焉。”(孟子尽心上)孟子道德哲学的至高境界就是“天”,而“万物 皆备”体现的就是一种天地境界,人对幸福的追求超越了世俗的限制,通晓万事万物之本性, 实现人精神的自由自觉。“诚”乃立身之本,处世之道,在“万物皆备”的基础上,反躬自 省诚实守信,达到至诚境界,是人生一大乐事。人与天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 “尽其心者, 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性,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孟子尽心上)孟 子看来“心”“性”“天”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尽心方能知性,知性即可知天。人之本心根 源于人之本性,不断挖掘内在的恻隐、羞愧、辞让、是非四心,就会了解人的善良本性,而 人心中的善即为天道,“养浩然之气”进而实现“天人合一”之道德境界。孟子一书中多次出现“教”字,并将育才视为君子第三乐,这是从社会幸福的角度 出发的“教育之乐” O孟子为何将育才视为君子一大乐事?这就需要从孟子对于教育的理解 角度出发来考察这一问题,君子自身可以节制欲望,躬行道德实践,进而获得幸福。独乐乐 不如众乐乐,但怎样将仁爱之心惠及更多人呢?唯有通过教育这一途径。“夫子之设科也, 往者不追,来者不拒。”(孟子尽心下)对于前来求学者不拒绝,怀着一颗广育英才 之心去从事教育事业,培育贤德人才。“则斯道之传得之者众”,君子之间相互切磋交流, 传播“善端”思想的过程也可称之为教育。”而天下后世无不被其泽矣”,圣人先贤思想、 主张广为流传,也是人生一大乐事。育才之乐是对儒家德性幸福的创新与发展,为当今社会 人们追求幸福生活提供了指引。(摘编自从“孔颜之乐”到“君子三乐”:儒家德性幸福的现代生活化启示)材料二中国哲学要求为生命、生存、生活而积极活动,要求在这活动中保持人际的和谐、人与 自然的和谐(与作为环境的外在自然的和谐,与作为身体、情欲的内在自然的和谐)。因之, 要求在现实的世俗生活中取得精神的平宁和幸福亦即“中庸”,就成为基本要点。实际上, 它乃是一种体用不二、灵肉合一,既具有理性内容又保持感性形式的审美境界,而不是理性 与感性二分、体(神)用(现象界)割离、灵肉对立的宗教境界。审美而不是宗教,成为中 国哲学的最高目标。“乐”在中国哲学中正是一种“天人合一”的成果和表现。就“天”来说,它是“生生”, 是“天行健”。就人遵循这种“天道”说,它是孟子和中庸讲的“诚”,“诚者,天之 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而“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它所指向的最高境界即是主观心 理上的“天人合一”,到这境界,人与整个宇宙自然合一,即所谓尽性知天、穷神达化,从 而得到最大快乐的人生极致。可见整个极致并非宗教性的而毋宁是审美性的。(摘编自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孔颜之乐”超越了世俗物质层面的幸福,其道德至善的理念将中华民族的幸福观 升华至道德和精神的崇高境界。B. “孔颜之乐”强调克己向善、安贫乐道;“君子三乐”起于家庭幸福,不再关注虚 幻世界的幸福,更贴近生活。C.孟子之所以提出育才之乐,是因为他认为教育是将个人的仁爱之心、圣人先贤的思 想主张广为传播的唯一途径。D.无论“孔颜之乐”或“君子三乐”,都以现实中世俗生活的精神平宁为基点,以体 用合一的审美境界为最高目标。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提出的“君子三乐”贵在以血缘亲情为纽带,从自身、家庭和社会三个维度构 建了社会伦理道德体系。B.孟子秉持平民化幸福观,所以将家庭的“孝悌”看作幸福的起点,以让每个人拥有 追求幸福的权力和能力。C.孟子以人之本性为源,以人心之善为天道,向往“心” “性” “天”内在的一致性, 这种境界是人生极致。D.中国哲学的“乐”强调天道生生不息和人至诚至信的自然合一,孕育了主观心理上 的“天人合一”的境界。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与儒家德性幸福观有差别的一项是()A 若干曾干辛 同昆兴干仁B.仁道及先¥莪亲,推其余,“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而况故旧乎?C.尧,立孝慈仁爱,使民如子弟。D.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4 .相较“孔颜之乐”,孟子提出的“君子三乐”在德性幸福的对象和内容两方面有哪 些开拓?请依据文本,简要概括。(4分)5 .李大钊说:“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 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请结 合材料,说说你对李大钊提倡的青年之“乐”的理解。(6分)现代文阅读I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失败的寻访去看那条千年古道。村子临河而居,碎石沿着河岸垒出齐整的层次感。胡同仅容一人走过,像一抹被遗弃 的瘦长的影子。出了村,是一片浩荡的水。堤岸有两棵柿子树,隔了很远依然可以看到它的 苍老;一头无所事事的驴,静默在水边,比眼前的这片水还要安详;几辆小车停在不远处, 有人正在钓鱼。山野中的这片水,我还没有来得及细细体味,车子就一晃而过了。路的尽头, 竹林茂密。因为山太深,人迹罕至,竹林才完整地留存下来。很多人从远方蜂拥而来,则是 近年的事情了。通往竹林的,是一条千年古道,狭窄,凹凸不平,向险而去。为方便更多人 抵达那片原生态竹林,当地人把原来的河道改造成一条水泥路。新开辟的水泥路在古道下方, 即使是旅游旺季,也没人留意这条古道。人们奔走在新路上,直抵想象中的那个原生态景点。 千年古道成为一个被封存悬置的景观。路边有溪水流过,不知名字的鸟,在水流声中穿过。 一块并不规则的金黄麦地,镶嵌在山坡上,让人格外空落和孤单。这个守着千年古道的村子,居然有一个铁匠铺。多年来,我游走乡间,在找寻农具的 同时,隐隐盼望着哪天遇到一个铁匠。童年记忆里红彤彤的打铁情景,一直灼烫在我的心头。 我从千年古道失意而归,却在村子里意外发现了那个铁匠铺。它比破落的村庄更破落,但看上去并没有彻底被遗弃。我很快就找到了它的主人位76岁的老铁匠。他几乎符合我关于铁匠的所有想象,苍老,敦厚。稍感惊讶的是,他竟然那么健谈,让人很难将他的言谈 举止与木讷表情联系到一起。他一边口沫纷飞地讲解打铁知识,一边手舞足蹈地演示,比如 火候如何掌控,比如落锤时的角度和力度。他似乎等待了很久,孤独了很久,对我这个陌生 人的来访异常兴奋。他打了一辈子的铁。每逢镇上赶集,他就去摆摊收农具,直到攒够了一 定的数量才开炉打铁,过上一把瘾。其实他早就不需要依靠打铁来维持生计,他的手艺已经 没有多大的现实意义。村里用上了机器设备,播种和收获都很少使用传统农具,铁匠成为一 个多余的角色。他说他舍不得丢下这门手艺。那些打铁的岁月,没有仅仅成为苦难记忆。乡 村铁匠赤膊抡动手中铁锤的童年记忆犹在眼前,那些火焰中纷纷落下的铁屑藏有我们最奇幻 的想象和最简单的快乐。三十多年后的今天,那个曾经的孩童不需要任何解释,就理解了眼 前这个打铁老人的热情。那天我亲见了他打铁的整个过程。他的表情有些悲壮,好像多年来 的坚守就是为了等待这一天。他光着膀子,在通红的炉火前,酣畅淋漓地表演了所有手艺, 认真,郑重,像在重温往昔岁月。我向他投去敬重的目光,并且按动快门,将某个瞬间定格。走出铁匠铺,我看到一个老农蹲在地头抽烟。这是农村的一个普通场景,可是我仍然 忍不住把它解读成了所谓的“守望”。我羞于将自己的解读告诉眼前这个老农,我知道他心 里装的,与我心里想的,截然不同。听到我要找寻农具,他兴奋地起身,领我拐了一个弯, 再爬过一条长长的坡路,来到一座老宅前。院子里长满齐腰的荒草,有浓烈的植物气息。我是陌生的闯入者,闯入一段被遗忘的 时光。这栋老宅像一个农具陈列馆,各式各样的农具覆盖了一层厚厚的灰尘。他说三十多年 来没有外人进过这个屋子。屋里从来不曾通过电,我擎着火机,在微光中逐一察看那些农具, 心里有些激动。也许,这是三十年中唯一降临的光。置身这个昏暗的记忆库,我仿佛听到了 时光流淌的声音。那些农具被我们搬到院子里,摆放,拍摄,他也像受到了格外尊重一般, 脸上满是欢喜。他把一套驴具挂到院墙上,用手指着告诉我每个部件的名字和功能,他越讲 越来劲,简直是神采飞扬。粗糙的驴具,原来凝结着这么多民间智慧。他的讲解让我好似看 到一头驴在山野里骄傲地劳作;让我想起了那些久远的日子,坑坑洼洼的山野,想起农人们 的劳作,想起他们充实、自信的表情。也让我想起近年来在乡村游走的日子里常见到的农家 圈养的驴,它们不是用来劳作的,养大了直接卖给城里的驴肉馆。暮色中,下起了小雨。院落里齐腰的荒草经过雨丝的清洗,新鲜了许多。邻家的烟囱 冒出一缕炊烟,在细雨中若有若无,像是一丝乡愁。时光就这样打磨着村庄和村庄里的人。我以审美眼光从取景框里截取了乡村中那些将 被遗忘的事物。它是真实的,但我所留存的,并不是一个完整的真实的乡村,更多的艰辛被 所谓的美遮蔽了。我的这种寻访,在滚滚向前的潮流中是否真的有意义?我从来就没有真正理解过这些农具。对农具的理解,只有在经年累月的劳作中才可以 真正抵达。我只是浮光掠影的寻访者,我的寻访注定是失败的,无能为力的失败。我在乡村 奔走与找寻,不过是为了一个不合时宜的“梦想”。我所拍摄和记录的,仅仅是村庄的一个 截面。截面承载的,是一段完整的隐秘记忆。(取材于王月鹏同名散文)6.A.B.C.D.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千年古道成为一个被封存悬置的景观 一直如缠在我的心头他几乎符合我关于铁匠的所有想象,苍老,敦厚 他似乎等待了很久,孤独了很久7.A.B.C.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悬置:供人仰望灼烫:印象深刻,感受热烈敦厚:身体结实孤独:独自生活,寂寞无聊(3分)第二段通过写水泥路的热闹来突出千年古道的冷清,表达了作者的遗憾。 作者能够轻易理解眼前打铁老人的热情,与童年记忆里的打铁情景有关。 76岁的老人能完成打铁的全过程,体魄强健,作者为此投去敬重的目光。D.“我”把老农蹲在地头抽烟的普通场景理解成守望,有一厢情愿的意味。8.请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文章第段中画线的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6分)9.作者认为自己的寻访是“失败的寻访”,你同意这一看法吗?请结合你的生活经历 或阅读体验谈谈你的理解。(6分)2024届高三语文优选组合专练答案与解析(第122练)基础题组现代文阅读I1. 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8. “这是我党确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要矛盾的依据”错误。由材料一 “不断实现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是人发展的逻辑主线。依据这个逻辑,现代化建设也正因如 此作为社会主要矛盾”可知,确定社会主要矛盾的依据也是人的发展的逻辑。故选Bo2. 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C. “只要就”逻辑关系错。由材料一 “如果人人都把自己当作目的而不当作手段, 那么现代化的发展一定会落空”可知,“人是手段”只是“现代化发展”的必要条件。而“不 断提高全民的素质和能力水平并团结奋斗”就属于“人是手段”的范畴,所以选项说法过于 绝对。故选Co3. 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C.强调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人学内涵”的具体表现,和其他选项相比,与材料一的讨 论最为相符。故选Co4. 材料一从是什么的角度,依据人的逻辑分析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刻内涵,强调了其 起点归宿、推进方式、实现条件等。材料二从怎么办的角度,分析中国式现代化对新时代文艺提出的更高要求,强调了文 艺在中国式现代化中占据的地位、能够发挥的作用和怎样更好地发挥作用。【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由“中国式现代化主要是相对于西方现代化提出的,二者根本的区别就是各自所遵循的 逻辑不同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深刻的人学内涵”“何谓'人的逻辑'?简单说,就是人 的发展规律,包括发展的起点和归宿、发展的推进方式、发展的实现条件等。而中国式现代 化就是按照人的逻辑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以及标题“从人的逻辑看中国式现代化”可知,材 料一从是什么的角度,依据人的逻辑分析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刻内涵,强调了其起点归宿、推 进方式、实现条件等。由“中国式现代化,要吸取他国经验,同时注意规避它们的失误。其中,美式现代化集 中体现了西方现代化区域失调、两极分化、物欲膨胀等'现代病'。吸取这些前车之鉴,中 国号巨轮才可行稳致远”“新时代的中国文艺应该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助力,以不断涌 现的优秀新作,激发亿万人民团结一心,阔步前行”“文艺不仅要呐喊助威,还应激励士气, 补偏救弊。现代化需要'现代人',只有具备现代素质和现代人格的人,才能承担现代化的 使命”“根植于深厚传统土壤的文艺,深得优秀文化的精髓,这样的文艺作品就可以使现代 与传统实现契合”以及标题“文艺的繁荣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全面推进”可知,材料二从怎 么办的角度,分析中国式现代化对新时代文艺提出的更高要求,强调了文艺在中国式现代化 中占据的地位、能够发挥的作用和怎样更好地发挥作用。5. 新时代中国文艺要吸取他国经验、教训,但更要根据自己的国情和时代条件从实 际出发,建设新时代的文艺事业和产业。新时代文艺要遵循人民至上的原则,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繁荣文化事 业和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