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诗词赏析:陶渊明《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其一》.docx
-
资源ID:9796861
资源大小:19.86KB
全文页数: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2年诗词赏析:陶渊明《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其一》.docx
2022年诗词赏析:陶渊明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其一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汉族,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今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下面是本站为大家带来的陶渊明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其一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其一 魏晋:陶渊明 行行循归路,计日望旧居。 一欣侍温颜,再喜见友于。 鼓棹路崎曲,指景限西隅。 江山岂不险?归子念前涂。 凯风负我心,戢楪守穷湖。 高莽眇*,夏木独森疏。 谁言客舟远?近瞻百里余。 延目识南岭,空叹将焉如! 译文 归途漫漫行不止,计算日头盼家园。 将奉慈母我欣欢,还喜能见兄弟面。 摇船荡桨路艰难。眼见夕阳落西山。 江山莫非不险峻?游子归心急似箭。 南风违反我心愿,收起船桨困湖边。 草丛深密望无际,夏木挺立枝叶繁。 谁说归舟离家远?百余里地在眼前。 纵目远眺识庐山,空叹无奈行路难! 注释 计日:算计着日子,即数着天数,表示急迫的心情。旧居:指老家。 一欣:首先感到欢欣的是。温颜:温柔慈爱的容颜。诗人这里是指母亲。侍温颜:即侍奉母亲。 友于:代指兄弟。尚书·君陈:“孝乎惟孝,友于兄弟。” 鼓棹(zhào):划船。棹:摇船的甲具。崎曲:同“坎坷”,本指地面凹凸不平的样子,这里用以比方境况困难,史记·燕召公世家):“燕北迫蛮貉,内措齐晋,坎坷强国之间。” 指:顾。景:日光,指太阳。限西隅(y):悬在西边天际,指太阳即将落山。限:停止。隅:边远的地方。 归子:回家的人,作者自指。念:担忧。前涂:前路,指回家的路程。涂同“途”。 凯风:南风,尔雅·释天:“南风谓之凯风。”负我心:违反我的心愿。 戢(jí):保藏,收敛。枻(yì):短桨。穷:谓偏远。 高莽:高深茂密的草丛。眇:通“渺”,辽远。*:无边。 独:特殊,此处有挺立的意思。森疏:繁茂扶疏。 瞻:望。百里余:指离家的距离。 延目:放眼远望,“南岭:指庐山。诗人的家在庐山脚下。 将:当。焉如:何往。这首诗慨叹行役之苦,思念美妙的田园,因而决心辞却仕途的艰辛,趁着壮年刚好归隐。 赏析 第一首诗总的调子是抑郁的,但前四句并不沉闷,抑郁中有欢快,泪与笑俱,起伏多变。“行行循归路,计日望旧居”。归心似箭,匆忙赶路,心里计算着到家的日子。为了表达归家的急迫心情,诗人留意了词语的选择,“行行”是重言,富有表达力,写出了诗人奔跑不停的祥子;“计日望旧居”的“计”和“望”,精确而形象地反映出诗人归家途中的心理活动,诗人很想回到自己久别了的“旧居”,去探望自己的亲人,他唱道:“一欣侍温颜,再喜见友于。”在行役路上动乡关之思,盼与家人团聚,这是人之常情,陶渊明用诗的语言道出了这种人之常情,最简单引起共鸣。 “计日望旧居”的陶渊明不希望在路上停留。然而,偏偏行船遇风,*在穷湖停船,这当然使他苦恼。离家只有百余里,却回不去,他只好遥望南岭,对空长叹,心情是无可奈何的。诗人不仅写了这种欲归不得的苦恼,他还借叹行役的机会表示了对*的厌倦,对仕途的忧惧,对明珠暗投的*。有了这些内容,就望见了诗人的心,感觉到了他跳动的脉搏。 在表现这些内容的时候,诗人没有直说,而是含蓄地表现出来,为了诗意的含蓄,诗人采纳了三种手法。一种是借景抒情,借景达意,字面上是写景,字里行间却藏着诗人的寓意,“言在此而意在彼”。“鼓棹路崎曲,指景限西隅”。从字面看,这不过是诗人在叹“行路难”,在埋怨日落黄昏夜幕驾临得太早;透过字面,便不难发觉,诗人是在借助眼前的景物流露自己对官宦生活的厌倦心情。他怨天恨地,没有一点快乐的心情。在他的眼里,江南夏日的风光也变得那么荒芜,那么可怕,没有快乐的心情:“高莽眇*,夏木独扶疏”。不是风光不美,而是诗人的心情不佳。诗人不去赞美行役途中的风光,正说明他想结束劳累的行役生活,想离开厌烦的*。 另一种是用双关语达意。“江山岂不险,归子念前涂”。字面是说行路难,征途艰险可畏,可实际是说*多风险,吉凶难料。当时,东晋王朝奄奄一息,孙恩在浙江领导的农夫起义军渐渐靠近京师,陶渊明的上司桓玄屡次上表要求讨伐孙恩。王室*,义军攘起,军阀桓玄又野心勃勃,社会极具*,想到这些诗人不能不瞻“念前涂”。由此看来,诗人笔下的“江山”,决不仅指自然界的山川,而是指国家社稷,“前涂”也不仅仅是指征途,而且是指诗人自己在社会*时的仕宦前途。“江山”和“前涂”都是一语双关,值得玩味。 除了上两种,诗人还运用了隐喻的手法。“凯风负我心,戢枻守穷湖”,这两句是说风不从人愿,阻延归期。其实,诗人的命意远不止于此,他一连用了三个隐喻,来描述自己明珠暗投的境况。“凯风”是可恨的,它与诗人的心相违;凯风在这里暗指压制陶渊明的世族权贵。“戢枻”是可叹的,因为“枻”的作用在于划船,当“枻”被“戢”起来以后,就失去作用了。“穷湖”是荒芜的地方,船泊穷湖是无可奈何的事情。作者陶渊明是有才能的,然而,他只能在桓玄手下当幕僚,而且还要行役千里,致使自己无所作为。桓玄的慕府就犹如“穷湖”,陶渊明发出“戢枻守穷湖”的叹息是很自然的,并非无病*。 最终,诗人慨叹只有百里之远,因风受阻,不能及早返回旧居,发出了“将焉如”的叹息,但只不过是空叹而已,与前面的“归子念前涂”一句联系起来看,这几句诗真实地抒写了诗人“出仕”与“归隐”的冲突苦痛心情。 从全诗看,首尾两部份的抒情基本上是采纳直说的方法,感情真挚热情。诗的中间部份则采纳借景达意、一语双关和隐喻的方法,表现出诗人的隐衷,富有意趣。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东晋隆安四年(400年),作者陶渊明三十六岁。作者此时在荆州刺史桓玄的幕府中任职。此前,陶渊明奉桓玄之命出访京都建康(今南京市),完成使命后,返途中路过江西,打算顺道回家省亲,然而被风阻在途中。这首诗就是写在途中受阻时的情景。 第6页 共6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