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讲文化常识(教师版).docx
第五讲:2024高考:文言文高分方案一文化常识对联是中高考常考的文化常识,本节内容以“王羲之三贴春联”的故事导入:王羲之三贴春联王羲之是东晋时期书法家,有“书圣”之称。他不仅书法艺压群芳,而且诗文也盖世无双。当时很多 人以得到他的书法和诗文为荣。有一年春节,王羲之乔迁新居。他才思萌发,挥毫写下了这样一副春联:春风春雨春色,新年新岁新 景。这副春联贴在大门上不久,就被人悄悄揭去了。羲之见状,付之一笑,又写了一副春联:莺啼北里, 燕语南邻。谁知这副春联贴在门上没多时,又被酷爱羲之手迹的书法爱好者偷偷揭去了。到了除夕之夜,王夫人急得团团转,催羲之赶快再写一副。王羲之沉思片刻,嬉笑着拿来文房四宝, 再写了一副春联:福无双至,祸不单行。这副春联太不吉利,也就无人来揭了。大年初一凌晨,幽默的王羲之在上、下联的后半部各写了三个字叫儿子贴上,全联方显出真面目。王 羲之在上联后半部添了 “今朝至”三个字,在下联后半部添了 “昨夜行”三个字。全联成为:福无双至今 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拜年的人看到这副有趣的春联,无不拍手称妙。第一部分:考情分析B.丁母丧是指遭逢母亲丧事。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谓之“丁忧”。C.征、辟指征召布衣出仕,与“察茂才”“举孝廉” 一样,是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D.乡、闾在古代各指一种行政区域名,合在一起还可以泛指家乡故里、父老乡亲。答案:C (“察茂才” “举孝廉”,是自下而上。)(5)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魏明帝太和年间始置进士科目。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B.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C.缘坐,是以家族本位、罪人以族的观念为基点,正犯本人和相关亲属连带受罚的原则。D.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休致等名称,来指官员辞职归家。答案:A (科举考试从隋朝开始,“魏明帝太和年间”错误,应为“隋炀帝大亚年间”)(6)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天干和地支循环相配得60组,古代既可用来纪年,也可用来纪日。B. “六部”中吏部主管的事有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及科举取士。C.国子监的掌管人员为祭酒、司业,进国子监读书的统称为监生。D.九品中正制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一种官吏选拔制度。答案:B吏部(管理文职官员的任免、考选、升降、调动等事)兵部(负责军事,入军队编制、武官选 授以及驻防、训练、检阅等政令)礼部(掌管典礼事务与学校、科举等)(7)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B. “振恤”,即赈济与抚恤,即面对灾荒来袭时,各级政府和民间做的相应的反应和对策。C. “诏”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D. “致仕”,“致”意思是“获得",“仕”意为“官职”,“致仕”指获得官职。答案:D (“致仕”指官员辞职回家)A. “兼”、“领”均表示兼任官职,“行”、"守”均表示代理官职,“署” “权”则表示暂代官职。B. “表”即“奏表”,是古代臣子呈给帝王的一种文书,常含表志陈情、诉说心曲之意,如出师表 陈情表。C. “视事”指官吏到职办公,“下车”指官吏初到任,“乞骸骨”指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致政”、 “致仕”则指退休。D.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 传”。答案:C (“致仕”指辞官或退休。)(9)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弹劾”是指君主时代担任监察职务的官员检举官吏的罪状。B “经略”是指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掌管一路或数路军、政事务,职位高于总督。C “世荫”是指在封建时代,子子孙孙因为先人或祖上有卓越的功勋而世袭官职。D. “屯田”是指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组织劳动者在官地上进行开垦耕作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有官屯与 民屯之分,以官屯为主。答案:D (“屯田”有军屯与民屯之分,以军屯为主。)(10)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谒庙,指古时帝后等外出或遇有大事,例须谒告于祖庙。庙指供奉祖先的房屋,如太庙。B.稽首,是古代汉族的一种跪拜礼,稽首与顿首、空首不同,一般说来,稽首是臣拜君之拜,顿首是 国君回礼臣下之拜,空首是地位相等者互拜之礼。C.太守,又称郡守,中国古代的一种地方职官,一般是掌管地方郡一级行政区的地方行政官。D.檄,是古代写在木简上的官方文书,是官府用于晓谕、征召、声讨等的文书,特指声词敌人或叛逆 的文书。答案:B (应为“顿首是地位相等者互相之拜,空首是国君回礼臣下之拜”。)第三部分:教育科举(一)基础知识L庠、序、学、国子监(1)庠(xiang)古代学校的名称。如“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孟子齐桓晋文之事)。(2)序古代学校的名称。“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孟子滕文公)。古人常以庠序称地方学校,或泛 指学校或教育事业。(3)国学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一国学和乡学。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大学和小学两种。大学、小学教学 内容都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小学尤以书、数为主。(4)太学、国子监古代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或两者同时设立,都是传 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如“因入京师,观太学”(张衡传)。(5)书院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是: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河南嵩山的嵩阳书院和河南 商丘的应天府书院。2.贡举、察举(1)贡举:古时官员向君王荐举人员,泛称贡举。(2)察举:汉代由丞相、列侯、刺史、守相等举荐,经考核合格即授予官职,有孝廉、贤良文学、茂 才(汉代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等科,叫察举。如“永元中,举孝廉不行”(张衡传),“前太 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陈情表)。(3)征辟:汉武帝时开始推行的一种自上而下的选拔官吏制度。指朝廷或三公以下招举布衣之士授以 官职朝廷召之称征,二公以下召之称辟如:“连辟公府,不就”“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 中”(张衡传)。(4)孝廉: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汉书武帝纪颜师古注云:“孝谓善事父母者,廉谓清洁有廉隅者O隋朝以后各王朝都有设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因分科取士,故称科举。到了明清,科举制度已达 鼎盛。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 注为准。(1)童生试:也叫“童试”。明清两代取得生员(秀才)资格的入学考试。明、清时人为了取得参加 正式科举考试的资格,都要先参加童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 如:“不是个秀才,也不是个童生,只是个小本生意人。”(儒林外史第十六回)。(2)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 (闱,科举时代称考场)。参加乡试的是秀才,但是秀才在参加乡试之前先要通过本省学政巡回举行的科 考,成绩优良的才能选送参加乡试。乡试取中后称举人,第一名叫解(jiB)元。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 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各省的举人皆可应考,考中者称为贡士,第一名叫解 yL o(3)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各省的举人皆可应 考,考中者称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4)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殿试 分三甲录取: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 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一、二、三甲统称进士。(5)会元参见“会试”条。举人参加会试,第一名称会元,其余考中的称贡士。(6)解元参见“乡试”条。生员(秀才)参加乡试,第一名称解元,其余考中的称举人。(7)鼎甲指殿试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称鼎甲。状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别称鼎元。(8)贡士参见“会试”条。参加会试而被录取的称贡士。(9)举人参见“乡试”条。参加乡试而被录取的称举人。举人可授知县官职。(10)生员即秀才,参见“童生试”条。通过院试(童试)的可称为生员或秀才。如王安石伤仲永“传一乡 秀才观之”。(11)连中三元: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凡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 中三元”。(12)八股文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文体,也叫时文、制义、制艺。这种文体有一套固定的格式,规定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 成,每一部分的句数、句型也都有严格的限定。“破题”规定两句,说破题目意义;“承题”三句或四句,承接“破题”加以说明;“起讲”概括全 文,是议论的开始;“入手”引入文章主体;从“起股”到“束股”是八股文的主要部分,尤以“中股” 为重心。在正式议论的这四个段落中,每段都有两股相互排比对偶的文字,共为八股,八股文由此得名。 八股文的题目,出自四书五经,八股文的内容,不许超出四书五经范围,要模拟圣贤的 口气,所谓代圣贤立言,考生不得自由发挥。明清三级科举考试简表:考试名称考试日期考试级别主考官中者称谓说明乡试子、卯、午、 酉年八月京城和各省皇雪普遣举人第一名“解元”会试乡试后 第二年春天亭坡皇金曹派贡士第一名"会元”股试食试后 彝四月皇宫IP皇帝进士第三名“换花”(1)学官古代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的统称。如祭酒、博士、助教、提学、学政、教授和教习、教谕等。(2)祭酒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战国时荀子曾三任稷下学宫的祭酒,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3)博士古为官名,现为学位名称。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 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三国志吕蒙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4)司业学官名。为国子监或太学副长官,相当于现在的副校长,协助祭酒主管教务训导之职。(5)学政学官名。“提督学政”的简称,是由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院试,并督察各地学官的官员。学政一般由 翰林院或进士出身的京官担任。促织“又嘱学使俾入邑庠”。学使即学政的别称。左忠毅公逸事 “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指左光斗任京城地区的学政。(6)教授原指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成为学官名。汉唐以后各级学校均设教授,主管学校课试具体事务。(7)助教学官名。是国子监或太学的学官,协助国子祭酒和国子博士教授生徒,又称国子助教。(8)监生国子监的学生。或由学政考取,或地方保送,或皇帝特许,后来成为虚名,捐钱就能取得监生资格。祝福中的“四叔”就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9)诸生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生员有增生、附生、縻生、例生等,统 称诸生。送东阳马生序“今诸生学于太学”,则是指在国子监学习的各类监生。(1)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院试,是各省学政来主考的。参加考试的叫童生(儒生)。考上了叫生员(秀才)。三年之内举行 两次。考中第一名叫“案首”。(秋闱),是由中央政府派官员主考的。参加考试的是生员及监生。考中的叫举人。考中第一名的叫 “解元”。(春闱),是由钦差大臣来主考的。参加考试的是举人。考中的叫贡土。考上第一名叫榜眼。D.殿试,是由皇帝来主考的。参加考试的是进士。考中第一名的叫状元。答案:C (会试(春闱),是由钦差大臣来主考的。参加考试的是举人。考中的叫贡士。考上第一名叫 会元。)(2)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诠,解释词义、字。如杨树达的词诠是解释文言文的。B.义疏,是古书的注释体制之一,内容为疏通原文和旧注的文意,阐述原书思想,或广罗材料,对旧 注进行考核、补充辩证。如南朝梁黄侃的论语义疏。C.义训,是指不通过对语音和字形的分析而解释词义的释词方法。是古训的基本方法。有的用词义解 释,如“逆,迎也。”有的用反义语加否定词来释词。如“旱,不雨也。有时还有下定义来释词。等等。D. “征、辟、察、举、召、荐、进、称、补、表、为、就”,这些词表示跟科举考试有关。答案:D (“征、辟、察、举、召、荐、进、称、补、表、为、就”,这些词表示被任以官职。)(3)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中“初举明经”的意思是起初通过明经科考试。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 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B. “甚得夷夏之心”中“夷夏”泛指少数民族和汉人。“夏”是古代汉民族的自称;在古代,以中原 为中心,人们将处于东、西、南、北方的少数民族分别称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C. “弱冠便自誓不受亲友赠遗”中“弱冠”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即戴上 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帽子,指代成年。D. “授”“迁”“补”“擢”是古代官职任免升降的术语,常见的还有“拜”“转”“徙”“升”等。 “授”“拜”“转”“补”是关于任职授官的,“擢” “升”是关于提升职务的,“徙” “迁”是关于调 动职务的。答案:D (“转”是关于职务调动的,张衡传中有“再转复为太史令”。)(4)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贞元,年号。年号是我国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古代帝王凡遇到大 事、要事,常常要更改年号。B.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C.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它地位很高的人)、平民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 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D.乞骸骨,乞求自己的尸骨能回到故乡安葬,指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回老家安度晚年。这是古 代官员请求退休的萎婉说法。答案:C (朝廷不会给平民封谥号。)(5)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男子18岁时举行加冠礼,叫作冠。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 “弱冠”,20岁才为成年。B. “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科举殿试时的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 称号,即状元、榜眼、探花。C.郊祭犹郊祀。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是儒教礼仪中的主要部分,祭对象分为 三类:天神、地祇、人鬼。D.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日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侯 蒙属大夫,故死为“卒”。答案:A (古代男子20岁成年,行加冠礼,又称弱冠,而非18岁。)(6)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古代的学校有“庠”“序”之称。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太学之名始于西周。B.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进士是通过最初一级朝廷考试者,意为可进授爵位之人。C.陛下是对帝王的尊称,可译为“您”。陛下的“陛”原指帝王宫殿的台阶。D.降级授予官职,贬谪官员,不限降低几级,称责授。其它降级授官的词语还有左迁、迁谪等。答案:B (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7)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字,又称“表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名定字。B.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C.比部,魏晋时设,为尚书列曹之一,尚书、门下、内史三省是隋唐时的中枢权力机构。D.勤王,指君主制国家中君王有难,而臣下起兵救援,称为“勤王”是因为夏商周时只天子称王,其 他是公侯伯子男等诸侯。答案:A (字是成年时才取的,名不是)(8)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称自己往往称字,称别人往往称名。B.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C.擢,一般表示升官,“左迁”是降职的委婉说法,“徙”则表示一般的调职。D.谥号是人死之后给予的称号,有官谥、私谥之分,有褒有贬。答案:A (称自己往往称名,称别人往往称字)(9)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殿试,是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宫廷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策问一场。B.中书舍人、给事中、吏部尚书是古代官职;“政和''、"建炎''和“绍兴''是皇帝年号。C.补,指官员由候补而正式上任;出,指京官外任;除,指降职或免去官职。D.行伍,我国古代兵制,五人为伍,五伍为行,后用“行伍”泛指军队。答案:C (“除”,任命官职。)(10)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太学:古代设在京城的最高学府B.上林苑:古代帝王打猎的地方。C.床:古代的坐具。D.肃宗:皇帝的谥号,肃,恭敬、肃穆之意。答案:D (皇帝的庙号。)第四部分:天文历法(1)阴历我国长期采用的一种传统历法。它依据天象定月的长短,大月30日,小月29日,年的长短是月的整 倍数。又称农历、夏历。古人写文章,凡用序数纪月的,大多以农历为据。如“元丰七年六月丁丑”(石 钟山记)O(2)二十四节气我国古代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根据太阳一年内的位置变化把一年分成二十四段,分列在十二个 月中,以反映四季气温、物候等情况,这就是二十四节气。每月分为两段,月首叫“节气”,月中叫“中 气”。名称顺序春: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夏: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秋: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冬: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和大寒。命名依据表示寒来暑往变化: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个节气。象征温度变化: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反映降水量: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七个节气。反应物候现象或农事活动: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四个节气。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古代纪年法主要有三种:(1)干支纪年法东汉时开始通行的纪年法。A.衅鼓,指古代战争时杀人或杀牲取血涂在鼓上以举行祭祀仪式。B.庙社,庙指宗庙,社指社稷,庙社在古代常用来借指国家朝廷。C.闰月,农历逢闰年加一个月,闰某月指加在某月之前的那个月。D.辎重,文中指行军时随军运载的军械、粮草、被服等军用物资。例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犯颜,指敢于冒犯君王或尊长的威严,常常用于表示直言敢谏的执着态度。B.抵极刑,抵刑即处刑,抵极刑指犯人受到死刑外加上尸体示众的极端刑罚。C.减膳,古代帝王遇到天灾等让自己感到内疚的情况时,常食素或减少肴馔。D.大理丞,大理丞是大理寺的重要官员,大理寺是我国古代掌管刑狱的官署。例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穷,指困窘、困厄,与送东阳马生序中“穷冬烈风”的“穷”意思相同。B.出入,表示“大约”,与愚公移山中“出入之迂也”的“出入”意思不同。C.血食,指受享祭品,古代祭祀时宰杀牛、羊等做祭品,取血以祭,称为血食。D.绝世,指断绝了诸侯的世系传承,与成语“绝世无双”的“绝世”意思不同。第二部分:职官常识九卿。九卿之说始于秦汉,秦汉通常指奉常(太常)、郎中令(光禄勋)、卫尉、廷尉、太仆、典 客(大鸿胪)、宗正、治粟内史(大司农)、少府九个官职。三公.周时一说指太师、太傅、太保,一说指司马、司徒、司空。西汉以丞相(大司徒)、太尉(大 司马)、御使大夫(大司空)为三公。到东汉时,名称有所改变,指太尉、司徒、司空。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 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如汉初刘邦既封皇子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为王,彭越为梁王。再如宋代王安 石封荆国公,明代刘基封诚意伯;清代曾国藩封一等毅勇侯,李鸿章封一等肃毅伯。丞相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用天干和地支循环搭配,单数对单数,双数对双数,组成甲子、乙丑、丙寅癸亥,配出六十对, 通常叫六十花甲子。循环使用,周而复始。如“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林觉民与妻书)。近代还常 用干支纪年来表示重大历史事件,如“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庚子赔款”“辛丑条约”“辛亥革命”。(2)帝王纪年法我国最早的纪年法是用王公即位的年次表示。以“元,二,三”为序数,至去世为止。如:鲁僖 公元年,鲁庄公十年。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耍改元,并以年号纪年。如:“庆历四 年春”(岳阳楼记)指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 o(3)帝王纪年和干支纪年兼用法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如“永和九年,岁在癸丑”(兰亭集序)。古人纪月,除了用序数,还有一些特殊的称谓。以“孟”“仲”“季”来区分每个季节中的三个月份。用“朔” “望” “晦”分别表示每月的初一、十五、月末。如“戊申晦”(登泰山记),“晦” 表明看日出是在月末。古人用十二地支表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恰好等于现代两个小时。古人把第一个小时叫做初,第二 个小时叫做正。例:在子时,第一个小时叫做子初,第二个小时叫做子正。十二个时辰具体如下:子时:半夜,又名子夜、丑时:鸡鸣,又称荒鸡。寅时:平旦,又称黎明、卯时:日出,又称日始、辰时:食时,又称早食。中夜。十二个时辰的第一个时辰(23: 0001: 00)十二个时辰的第二个时辰(01: 0003: 00)早晨、日旦。是夜与日的交替之时(03: 0005: 00)破晓、旭日。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05: 0007: 00)古人“朝食”之时,就是吃早饭的时间(07: 00-09: 00)巳时:隅中,又称日禺。临近中午的时候(09: 0011: 00)午时:日中,又称日正、中午(11: 0013: 00)未时:日跌,又称日跌、日央。太阳偏西(13: 0015: 00)申时:哺时,又称日铺、夕食。吃晚饭的时间(15: 0017: 00)酉时:日入,又称日落、日沉、傍晚。太阳落山的时候(17: 0019: 00)戌时:黄昏,又称日夕、日暮、日晚。天将黑未黑,天地黄昏,万物朦胧(19: 0021: 00)亥时:人定,又称定昏。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 (21: 0023: 00)(1)七曜:日、月、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2)二十八宿又叫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是古人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用来说明日、月、 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每宿包含若干颗恒星。二十八宿的名称,自西向东排列为:东方苍龙七宿、北方玄 武七宿、西方白虎七宿、南方朱雀七宿。(3)四象参见“二十八宿”条。古人把东、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为四种动物形象,叫作四象。东 方七宿如同飞舞在春天夏初夜空的巨龙,故而称为东官苍龙;北方七宿似蛇、龟出现在夏天秋初的夜空, 故而称为北官玄武;西方七宿犹猛虎跃出深秋初冬的夜空,故而称为西官白虎;南方七宿像一展翅飞翔的 朱雀,出现在寒冬早春的夜空,故而称为南官朱雀。(4)分野古代占星家为了用天象变化来占卜人间的吉凶祸福,将天上星空区域与地上的国州互相对应,称作分 野。具体说就是把某星宿当作某封国的分野,某星宿当作某州的分野,或反过来把某国当作某星宿的分野, 某州当作某星宿的分野。如王勃滕王阁序:“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是说江 西南昌地处翼宿、轸宿分野之内。(5)参(shen)商参指西官白虎七宿中的参宿,商指东官苍龙七宿中的心宿,是心宿的别称。参宿在西,心宿在东,二 者在星空中此出彼没,彼出此没,因此常用来喻人分离不得相见。如曹植“面有逸景之速,别有参商之阔”, 杜甫诗“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6)流火流,下行;火,指大火星,即东官苍龙七宿中的心宿。诗经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七月相当于公历的八月,流火是说大火星的位置已由中天逐渐西降,表明暑气已退。(7)北斗又称“北斗七星”,指在北方天空排列成斗形(或杓形)的七颗亮星。七颗星的名称是:天枢、天璇、 天矶、天权、玉衡、开阳、摇光。排列如斗杓,故称“北斗”。根据北斗星便能找到北极星,故又称“指 极星”。屈原九歌:“操余弧兮反沦降,援北斗兮酌桂浆。”古诗十九首:“玉衡指孟冬,众星 何历历。”玉衡是北斗星中的第五星。小石潭记中用“斗折蛇行”,形容像北斗星的曲线一样弯弯曲 曲。(8)北极星星座名,是北方天空的标志。古代天文学家对北极星非常尊崇,认为它固定不动,众星都绕着它转。 其实,由于岁差的原因,北极星也在变更。三千年前周代以帝星为北极星,隋唐宋元明以天枢为北极星, 一万二千年以后,织女星将会成为北极星。(9)彗星袭月彗星俗称扫帚星,彗星袭月即彗星的光芒扫过月亮,按迷信的说法是重大灾难的征兆。如唐雎不辱 使命“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10)白虹贯日“虹”实际上是“晕”,大气中的光学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往往是天气将要变化的预兆,可是古 人却把这种自然现象视作人间将要发生异常事情的预兆。如唐雎不辱使命“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 日”。(11)运交华盖华盖,星座名,共十六星,在五帝座上,今属仙后座。旧时迷信,以为人的命运中犯了华盖星,运气 就不好。鲁迅自嘲诗“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12)月亮的别称月亮是古诗文提到的自然物中最突出的被描写的对象。它的别称可分为:因初月如钩,故称银钩、玉钩。因弦月如弓,故称玉弓、弓月。因满月如轮如盘如镜,故称金轮、玉轮、银盘、玉盘、金镜、玉镜。因传说月中有兔和蟾蛛,故称银兔、玉兔、金蟾、银蟾、蟾宫。因传说月中有桂树,故称桂月、桂轮、桂宫、桂魄。因传说月中有广寒、清虚两座宫殿,故称广寒、清虚。因传说为月亮驾车之神名望舒,故称月亮为望舒。因传说嫦娥住在月中,故称月亮为嫦娥。因人们常把美女比作月亮,故称月亮为婵娟。(13)东曦古代神话说太阳神的名字叫曦和,驾着六条无角的龙拉的车子在天空驰骋。东曦指初升的太阳。促 织:“东曦既驾,僵卧长愁。” “东曦既驾”指东方的太阳已经出来了。(14)天狼星为全天空最明亮的恒星。苏轼江城子词:“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其中用典皆出 自星宿,雕弓指弧矢星,天狼即天狼星。屈原九歌中也有“举长矢兮射天狼”,长矢即弧矢星。(15)牵牛织女“牵牛,即牵牛星,又叫牛郎星,是夏秋夜空中最亮的星,在银河东。“织女”即织女星,在银河西, 与牵牛星相对。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唐代诗人曹唐织女怀牵牛:“北斗 佳人双泪流,眼穿肠断为牵牛。”(16)银河又名银汉、天河、天汉、星汉、云汉,是横跨星空的一条乳白色亮带,由一千亿颗以上的恒星组成。 曹操观沧海:“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秦观鹊桥仙词:“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J(17)文曲星星宿名之一。旧时迷信说法,文曲星是主管文运的星宿,文章写得好而被朝廷录用为大官的人是文曲 星下凡。如吴敬梓范进中举:“这些中老爷的都是天上的文曲星。”(18)天罡 gang古星名,指北斗七星的柄。道教认为北斗丛星中有三十六个天罡星、七十二个地煞星。小说水浒 受这种迷信说法的影响,将梁山泊一百零八名大小起义头领附会成天罡星、地煞星降生。(19)云气古代迷信说法,龙起生云,虎啸生风,即所谓“云龙风虎”。又说真龙天子所产生的地方,天空有异 样云气,占卜测望的人能够看出。如鸿门宴:“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我国长期采用的一种传统历法,它以朔望的周期来定月,用置闰的办法使年平均长度接近太阳回归年, 因这种历法安排了二十四节气以指导农业生产活动,故称农历,又叫中历、夏历,俗称阴历。古人写文章, 凡用序数纪月的,大多以农历为据。如游褒禅山记“至和元年七月某日",石钟山记“元丰七年 六月丁丑”,农历的六月、七月相当于公历的七月、八月。(1)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国古代为了观测天象,把天空可见的星分成二十八组,称为“二十八宿”。“星分翼轸” “光射 斗牛之墟”中的“翼”“轸”“斗”“牛”都属于二十八星宿。B.流火,流,下行;火,指大火星,即东官苍龙七宿中的心宿。诗经“七月流火”中的七月相当 于公历八月,流火指大火星的位置已由中天逐渐西降,表明暑气已退。C.北斗,又称“北斗七星”,指在北方天空排列成斗形(或杓形)的七颗亮星。小石潭记中用“斗 折蛇行”,形容像北斗星的曲线一样弯弯曲曲。D.北极星,星座名,是北方天空的标志。古代天文学家对北极星非常尊崇,认为它固定不动,众星都 绕着它转。其实,由于岁差的原因,北极星也在变更。答案:A,二十八个星区,共分二十八星宿。(2)下列有关古代天文现象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彗星袭月,彗星俗称扫帚星,彗星袭月即彗星的光芒扫过月亮,按迷信的说法是重大灾难的征兆。 如唐雎不辱使命:“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B.白虹贯日,“虹”实际上是“晕”,大气中的光学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往往是天气将要变化的 预兆,可是古人把这种自然现象视作人间将要发生喜事的预兆。C.运交华盖,华盖,星座名。旧时迷信,以为人的命运中犯了华盖星,运气就不好。鲁迅自嘲诗: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D.云气,古代迷信说法,龙起生云,虎啸生风,即所谓“云龙风虎”。又说真龙天子所产生的地方, 天空有异样云气。如鸿门宴:“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答案:B,古人却把这种自然现象视作人间将要发生异常事情的预兆。(3)下列有关“四象”“分野”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四象,古语“四象”说法不一。其中之一是把东、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为四种动物形 象,叫作四象。B.东方七宿如同飞舞在春天夏初夜空的巨龙,故而称为“东官苍龙”;北方七宿似蛇、龟出现在夏天 秋初的夜空,故而称为“北官玄武”。C.南方七宿犹猛虎跃出深秋初冬的夜空,故而称为“南官白虎”;西方七宿像一展翅飞翔的朱雀,出 现在寒冬早春的夜空,故而称为“西官朱雀”。D.分野,与星次相对应的地域。古代天文学说把十二星辰的位置跟地上州、国的位置相对应。如王勃滕 王阁序:“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是说江西南昌地处翼宿、轸宿分野之内。答案:C,西方七宿犹猛虎跃出深秋初冬的夜空,故而称为“西官白虎”;南方七宿像一展翅飞翔的朱 雀,出现在寒冬早春的夜空,故而称为“南官朱雀”。(4)下列有关“月亮”别称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因初月如钩,故称银钩、玉钩;因弦月如弓,故称玉弓、弓月;因满月如轮如盘如镜,故称金轮、 玉轮、银盘、玉盘、金镜、玉镜。B.因传说月中有兔和蟾蛛,故称银兔、玉兔、金蟾、银蟾、蟾宫;因传说月中有桂树,故称桂月、桂 轮、桂宫、桂魄。C.因传说嫦娥住在月中,故称月亮为嫦娥;因人们常把美女比作月亮,故称月亮为婵娟。D.因传说月中有广寒、清虚两座宫殿,故称广寒、清虚;因传说为月亮驾车之神名曦和,故称月亮为 曦和。答案:D,月亮驾车之神名望舒,故称月亮为望舒。(5)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天狼星,为全天空最亮的恒星。在过去,这颗星指代入侵的异族,它的明暗变化预示了边疆的安危。 屈原九歌中有“举长矢兮射夭狼”。B.银河,又名银汉、天河等,是横跨星空的一条乳白色亮带,由一千亿颗以上的恒星组成。中国著名 的神话故事牛郎织女鹊桥相会,这鹊桥就是铺设在这天河之上。C.文曲星,星宿名之一。旧时迷信说法,文曲星是主管文运的星宿,文章写得好而被朝廷录用为大官的人是文曲星下凡。D.天罡,古星名,指北斗七星的柄。道教认为北斗丛星中有三十六个天罡星、七十二个地煞星。小说 水浒传受此影响,将梁山108将附会成天罡星、地煞星降生。答案:A,天狼星是夜晚最亮的恒星。(6)下列有关二十四节气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二十四节气是我国民间传统节令。早在周朝和春秋时代就用“土圭”测日影办法而定夏至、冬至、 春分、秋分。B.二十四节气是根据一年内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和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将全年平分为二 十四等份,并给每个等份起名,这就是24节气由来。C.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别表示春、夏、秋、冬四季的开始,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季节的 转折点。D.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是表示最热、最冷的出现时期;惊蛰、清明、小满、端午 是反应物侯特征和农作物生长情况。答案:D,端午是节日,应是芒种。(7)下列有关“天干地支”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干支法在中国古代一直使用,从未间断,根据现有的考古材料,古人早在殷商时代就开始用天干地 支纪日,大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这也代表着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B.中国古代纪年法,用天干地支组合起来恰好共60个(60年),甲子也就是第一个组合,十天干与十 二地支按顺序两两相配。C.十二生肖: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D.古代将一昼夜分为十二时辰,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每一时辰 相当于现代的两个小时,子时是2224点。答案:D,子时是231点。(8)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更,我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作五更、五鼓,或称五夜。五更是13点。B.鼓,古代计时单位。因击鼓报时,故称。敲钟击鼓,历朝历代每有规定。唐代实施晨钟暮鼓,鼓响, 城门关闭,实行宵禁;钟鸣,城门开启,万户活动。C.漏,古时用滴漏纪时,夜间凭漏刻传更。根据刻度分夜漏和昼漏。夜漏尽,乃夜时将尽,天将明; 昼漏尽,则日时将尽,夜已临。D.亥商周时期,人们把一昼夜分为100亥U,一刻相当于今天的14. 4分钟;清初定为96亥IJ,如同现 行的一刻即15分钟。答案:A,五更是35点。(9)下列有关“阴阳”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阴阳者,“阴”者暗也;“阳”者明也。“阴阳”是古人对宇宙万物两种相反相成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