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高考》考点22诗歌的表现手法(检测)(原卷+解析)-高考语文大一轮单元复习(全国).docx
考点22诗歌的表现手法膜揪纸7一、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蚕妇杜荀鹤粉色全无饥色加,岂知人世有荣华?年年道我蚕辛苦,底事浑身着芭麻?蚕妇来鹄晓夕采桑多苦辛,好花时节不闲身。若教解爱繁华事,冻杀黄金屋里人。1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杜诗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对比,如粉色与饥色对比、贫穷和荣华对比。B.来诗“晓夕”直述采桑时间之长,“多苦辛”表现出作者对蚕妇的同情。C.两首诗都以养蚕妇的口吻讲述了养蚕过程的艰辛与所得劳动报酬的微薄。D.杜诗和来诗都形象反映了封建时代劳动者难享其劳动成果的黑暗现实。2 .这两首诗结尾的写法有哪些不同?请简要分析。二、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送柴侍御王昌龄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送日本国僧敬龙归韦庄扶桑已在渺茫中,家在扶桑东更东。此去与师谁共到? 一船明月一帆风。断云孤鹫青山极。楼上徘徊,无尽相忆。这首词主要是通过什么表现手法来表达怀人思归的情感的?请简要分析。2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桃夭诗经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藁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注】归:出嫁。(Mn):草木果实繁盛硕大的样子。藁(zhen)藁:草木茂盛 的样子。 请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全诗。3 .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后面的题目。双调蟾宫曲自乐元孙周卿草团标正对山凹。山竹炊粳,山水煎茶。山芋山薯,山葱山韭,山果山花。山溜响冰敲月牙,扫山云惊散林鸦。山色元佳,山景堪夸,山外晴霞,山下人家。(选自太平乐府)【注】草团标:茅屋。山溜响:山间泉流叮咚作响。溜,小股水流。“扫山云惊散林鸦”与“月出惊山鸟”(王维鸟鸣涧)两句中“惊”的起因各是什 么?有什么相同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4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青玉案贺铸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飞云冉冉蕃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情都几许?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三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赏析。二、结合上面所讲知识,辨析下面的诗句使用的表现手法,并简要说明其表达效果。(1)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 咏柳)(2)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白居易长恨歌)(3)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元稹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4)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5)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陆游诉衷情)(6)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李商隐锦瑟)(7)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白居易 杨柳枝词)1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梦寻梅宋方岳野径深藏隐者家,岸沙分路带溪斜。马蹄残雪六千里,山嘴有梅三四花。黄叶拥篱埋药草,青灯煨芋话桑麻。 一生烟雨蓬茅底,不梦金貂侍玉华。【注】方岳:字巨山,号秋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金貂:汉代的宫饰。玉 华:宫殿名。也有人认为“玉华”指精美的玉石。(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中的“野径”“隐者家”及“岸沙”“带溪斜”等词语,点出了梅花生长环境的幽 美和僻静,也从侧面表现出梅花高雅脱俗的特质。B.颔联中“六千里”表明寻梅过程的执着与艰辛,“三四花”则与之形成对照,突出了梅 花的可贵,也透露出梦中人寻梅有收获后的欣喜。C.颈联写出了作者真实的生活状态,他虽生活在蓬茅下,晚上点着昏暗的油灯,但可以在 火炉旁边烧烤山芋,与朋友谈论农作物种植的事情,抛弃了尘世的纷杂,何不乐哉!D.尾联中“烟雨蓬茅”和“金貂” “玉华”对举,有“实”和“虚”的对比,也有“取” 和“舍”的对比,其中反映出诗人的志趣追求。(2)本诗题为“梦寻梅”,而颈联两句却是写“黄叶拥篱埋药草,青灯煨芋话桑麻”, 似乎与“梅”没有关联,如何理解?2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送王昌龄李顾漕水东去远,送君多暮情。淹留野寺出,向背孤山明。前望数千里,中无蒲稗生。夕阳满舟楫,但爱微波清。举酒林月上,解衣沙鸟鸣。夜来莲花界注,梦里金陵城。叹息此离别,悠悠江海行。【注】莲花界:佛寺,诗中指洛阳白马寺。这首诗与柳永雨霖铃词都运用了点染手法,试赏析本诗的点染手法。培1蟒1 .阅读卜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Q早雁杜牧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回。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注本诗作于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年),这一年回纥南侵,百姓流亡。仙掌:汉代 建章官内有铜铸仙人举掌托起承露盘。菰米:一种生长在浅水中的多年生草本植物的果 实。莓苔:一种蔷薇科植物。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虏弦开” 一语双关,既指回纥挽弓射猎,又指发动军事侵略活动。B.三、四句绝佳,承“四散”而来,描绘出一幅清冷孤寂的孤雁南飞图。C.前四句写雁之南飞,接下来遥想雁之北归,寄托作者情感,引人深思。D.本诗风格婉曲细腻,语言清丽而含蓄,代表着诗人的整体创作风格。采桑子润州多景楼与孙巨源相遇苏轼多情多感仍多病,多景楼中。尊酒相逢,乐事回头一笑空。停杯且听琵琶语,细捻轻拢。醉脸春融,斜照江天一抹红。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采桑子开篇从“多景楼”的“多”字获取灵感,连用三个“多”字引出“情” “感” “病”而不赘叙,令人印象深刻。B. “空”字写出“一笑”之后,“回头”来眼前的“乐事”便会消失而“空”无所有, 只有“多情”“多感”“多病”依然。C.采桑子上阕前二句先言事后言情,后二句先言情后言事,借眼前之景,写心中之 情,言事与言情结合,意蕴盎然。D. “细捻轻拢”句,由白居易琵琶行中的诗句“轻拢慢捻抹复挑”化出,赞美弹奏 琵琶的技艺。念奴娇赤壁怀古【北宋】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才啬橹灰飞烟灭。故国神 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赤壁【唐】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4.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两句总结上片,带起下片,前句对大自然发出由衷的 赞叹,后句则由“江山”引出“豪杰”。B.念奴娇赤壁怀古整首词环环相扣,一气呵成,气势磅礴,格调清新,上片侧重 写景,下片因景生情,极豪放之致。C.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这两句描写看似平淡实为不平,点出了历史风 云,暗含着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的感叹。D. “铜雀春深锁二乔”不直接铺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迁,而是通过间接描绘二乔将要承 受的命运,把战争胜负写得含蓄蕴藉。太湖恬亭王安石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日落断桥人独立,山涵幽树鸟相依。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更待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船归。【注】徙倚:徘徊,流连不去。5.对下面这首清词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的题目一个“恬”字点明恬亭环境清幽、静谧的特点,是放松心情的好去处,也 流露出了诗人此时的清静安闲。B.首联由远及近写了恬亭临水而建,恬亭的栏杆就如同悬在溪水之上,周围是浓浓的绿 树,小溪两岸高高低低的美景。C.诗歌的第二联描绘了人景相融的宁静画面:断桥边夕阳西下,树影倒映水中,鸟雀在 枝头相互依偎,诗人独自欣赏美景。D.第三联表现诗人正因能“清游”“静处”,享受清幽美景,才能放下身边的俗事,心 无挂碍,表现诗人宅心事外的闲适之心。念奴娇周瑜宅郑燮周郎年少,正雄姿历落,江东人杰。八十万军飞一炬,风卷滩前黄叶。楼胪云崩,旌 旗电扫,堞射江流血。咸阳三月,火光无此横绝。想他豪竹哀丝,回头顾曲,虎帐谈兵歇。公瑾伯符天挺秀,中道君臣惜别。吴蜀交 疏,炎刘鼎沸,老魅成奸黠。至今遗恨,秦淮夜夜幽咽。注释:燥(biao):迸飞的火焰。炎刘:汉朝。老魅:指曹操。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词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一样,开篇先宕开一笔,由“古迹”引出“古 人”,塑造了青春年少、雄姿英发的周瑜形象。B.在对赤壁之战的描写上,词人不仅运用了夸张、比喻、对比等手法,还精选了 “卷” “崩”等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场面悲壮惨烈,如在眼前。C.词人借用“曲有误,周郎顾”的典故,假想周瑜是在军帐中听着音乐指挥了这场战 争,更加显示了他胸有成竹、指挥若定的军事才能。D. “公瑾伯符天挺秀,中道君臣惜别”,是说周瑜、孙策都是天资卓越的人才,因君臣 二人皆英年早逝,导致大业未成。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柳梢青春感刘辰翁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那堪独坐青灯,想故 国、高台月明。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注】刘辰翁,南宋词人。晚年隐居于故乡江西庐陵山中,从事著述,以此终老。汉书苏武传记载:“武既至海上,縻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 卧起操持,节施尽落。”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题为“春感”,然春景不多。从词中出现的物象,如“银花”“戏鼓” “月明”等 推断,该词应是作者在元宵节有感而作。B.春天给人以希望,但在作者的笔下,处于元军铁蹄蹂蹒之下、曾经锦绣的江南此刻毫 无生气,处处充满哀愁。C.词中“番腔”“戏鼓”与辛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神鸦社鼓”,都表 达出对沦陷之地民众麻木不仁的激愤。D.全词以整齐的四字句的句法结构为主,搭配两字一顿的节奏和内涵丰富的典故,生出 一种沉郁苍凉、欲说还休的情致。7 .阅读诗歌,完成题目。蝶恋花月下醉书雨岩石浪辛弃疾九田宛芳菲兰佩好。空谷无人,自怨蛾眉巧。宝瑟泠泠千古调,朱丝弦断知音少。冉冉年华吾自老。水满汀洲,何处寻芳草?唤起湘累歌未了,石龙舞罢松风晓。【注】雨岩:地名,在江西省。石浪:雨岩的一块巨石,长三十余丈,状甚怪;篇末 “石龙”指此。湘累:指屈原。屈原离骚中有“制美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等句,辛弃疾词深受屈原作品的影 响,试结合本词的上片对这种艺术手法加以分析。江行宋严羽暝色兼葭外,苍茫旅眺情。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离家今几宿,厌听棹歌声。注释暝:黄昏。兼葭:芦荻,芦苇。兼,没有长穗的芦苇。葭,初生的芦苇。雁 断:大雁的鸣声中断。杪:树枝的细梢。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中前三联融情于景,写自己旅途所见,诗人在江边行走,景致多变,焕然一新。8 .颔联两句对仗工整,表达了诗人心中的无奈和绝望。C.尾联写诗人离家日久,思乡情切,厌倦了长期的漂泊生活,所以听到棹歌声便心生厌 倦。D.全诗融情于景,以描写“雪、雁、月”等景致,寄寓了诗人的羁旅之情、思乡之感。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采桑女【唐】彦谦春风吹蚕细如蚁,桑芽才努青鸦嘴。侵晨采桑谁家女,手挽长条泪如雨。去岁初眠当此时,今岁春寒叶放迟。愁听门外催里胥,官家二月收新丝。【注】唐彦谦,唐末诗人。朝廷财政入不敷出,统治者就加紧掠夺,把征收夏税的时 间提前到阴历二月。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运用了比喻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蚕之细小,桑芽之嫩的特点。B.颈联通过对比,写出因倒春寒,今年的桑叶长势堪忧,暗示了收成可能不好。C.尾联一个“愁”,诗人直抒胸臆,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对下层人民的同情。D.诗人刻画采桑女,把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融为一体,使采桑女形象感人至深。10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奉酬李都督表丈早春作(唐)杜甫力疾坐清晓,来诗悲早春。转添愁伴客,亚蛋老随人。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望乡应未已,四海尚风尘。(注)力疾:病中用力起身。来诗:指杜甫的表丈李都督写给杜甫的诗,杜甫此诗为 应和之作风尘:指天下尚处于战乱之中。“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表示颜色的“红”和“青”与其他词语的特殊搭配,使静 止的景物有了动感,与此写法完全不同的一项是()A.青惜峰峦过,黄知橘柚来。(杜甫放船)B.红浸珊瑚短,青悬薜荔长。(杜甫观李因请司马弟山水图三首之三)C.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杜甫绝句二首其二)D.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杜甫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11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唐杜甫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冬温蚊她在,人远凫鸭乱。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伤时愧孔父,去国同王粲。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注此诗作于公元762年。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孔父即孔子。王粲,东汉末年诗人,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表。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溪行衣自湿” 一句侧面描写路上雾气之浓重,“亭午气始散”表明雾气持续时间很 长,直到正午才散。B.诗人冬季出行,蚊蛆仍在飞舞,岸边的野鸭被诗人的到来惊扰,乱入河中。一路行 来,层云密布,山路崎岖。C.在观览通泉山水的途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诗人所见景色呈现不同面 貌,情感也产生了变化。D.诗人借用孔子、王粲的典故寄托深沉情感,运用“登顿”“绮丽”等词使诗歌音韵铿 锵,全诗体现了 “沉郁顿挫”的风格。12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春日忆李白.杜甫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注】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熙,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渭北、江东:分别 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论文:此处指论诗。“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13 .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正宫】塞鸿秋潺阳即景周德清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注】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淀:即蓝靛,蓝色染 料。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涪阳山水图。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 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14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咏素蝶诗刘孝绰【注】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3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诗首句点出了友人的目的地;江河相连,道无艰阻,再加上“接”字,更给人一种 两地比邻相近之感。B.韦诗前两句写扶桑远得渺茫,而敬龙的家乡在扶桑“东更东”,把敬龙的家乡写得神 秘而远不可及。C.王诗后两句写青山云雨相同,明月共照两乡,表达了对友人的宽慰;韦诗后两句表达 了对友人的祝愿。D.这两首诗都是惜别之作,饱含离别的伤感和对友人的思念,相比而言,王诗乐观豁 达,韦诗缠绵诚挚。4 .请分析这两首诗后两句在表现手法上有何相同之处。三、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山园小梅其一林逋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注】林逋,北宋著名隐逸诗人,隐居西湖孤山,终生不仕不娶,惟喜植梅养鹤,自谓 “以梅为妻,以鹤为子”,人称“梅妻鹤子”。暄(xuan)妍:景物明媚鲜丽,这里是 形容梅花。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诗人极目骋怀,写百花凋谢时,只有梅花独自开得热烈而美丽。一个“独” 字,突出了梅独特的生活环境和孤傲的品格等。B.颈联,诗人实写眼前“霜禽”“粉蝶”对梅花的反应,从客观上着重渲染梅花的与众 不同,也体现了诗人对现实事物的细致观察。C.尾联,诗人在赏梅中低声吟诗,在恬静的山林里自得其乐,别具风情,无须热闹的俗情凑趣,也把诗人的理想、情操、趣味全盘托出。D.全诗之妙在于脱略花之形迹,着意写意传神,从各个角度渲染梅花清绝高洁的风骨,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 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15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移居(其二)陶渊明春秋多佳日, 过门更相呼, 农务各自归, 相思则披衣, 此理将不胜, 衣食当须纪, 【注】将:岂。纪:经营。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到的乐趣, 样表现的?登高赋新诗。有酒斟酌之。闲暇辄相思。言笑无厌时。无为忽去兹。力耕不吾欺。请具体说明表现了什么乐趣,这种乐趣是怎16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雨后池上刘分攵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17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春日秦国怀古周朴荒郊一望欲消魂,泾水萦纤傍远村。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注】周朴(? 一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 愁。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纤:旋绕曲折。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考点22诗歌的表现手法膜揪纸1一、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蚕妇杜荀鹤粉色全无饥色加,岂知人世有荣华?年年道我蚕辛苦,底事浑身着芸麻?蚕妇来鹄晓夕采桑多苦辛,好花时节不闲身。 若教解爱繁华事,冻杀黄金屋里人。1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杜诗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对比,如粉色与饥色对比、贫穷和荣华对比。B.来诗“晓夕”直述采桑时间之长,“多苦辛”表现出作者对蚕妇的同情。C.两首诗都以养蚕妇的口吻讲述了养蚕过程的艰辛与所得劳动报酬的微薄。D.杜诗和来诗都形象反映了封建时代劳动者难享其劳动成果的黑暗现实。2 .这两首诗结尾的写法有哪些不同?请简要分析。【答案】L C 2.杜诗结尾以反问手法,借蚕妇之口进行控诉:都说我年年养 蚕辛苦,为什么穿不上漂亮的丝绸衣服,浑身只穿粗糙的芝麻之衣?鞭挞了封建社会统治 者的不劳而获;来诗大胆想象,提出假设:如果蚕妇也像那些贵族妇女喜爱繁华热闹, 只怕哪些住在“黄金屋里”的人只好冻死,不平之中表达了对不劳而获者的轻蔑和嘲笑。【解析】1.本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C.“两首诗都以养蚕妇的口吻讲述”错误。杜诗模拟蚕妇的口吻来诉说养蚕之苦与回报之 微,充满了怨愤不平之气;来诗则以作者的口吻假设没有蚕妇的劳作,富人将无衣可穿, 语调冷峻而尖锐。故选C。2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杜诗尾联的意思是:年年都说我养蚕辛苦,为什么身上穿的是芭麻做的衣服?来诗尾联的意思是:若教村姑了解赏花之类事,便会冻死富家太太小姐们。表述口吻上,杜诗模拟蚕妇的口吻来诉说养蚕之苦与回报之微,充满了怨愤不平之气; 来诗则以作者的口吻假设没有蚕妇的劳作,富人将无衣可穿,语调冷峻而尖锐。句式运 用上,杜诗用反问句,揭示了蚕妇劳而无获的悲惨境遇,将质问的矛头指向了不劳而获的 统治者;来诗用感叹句,揭露了富人生活以穷人劳作的痛苦为代价的事实,表达了对不合 理社会制度的愤慨之情。修辞手法上,杜诗以蚕妇自身付出与收获的反差作比,形象地 展现了蚕妇遭遇之不公;来诗运用假设或夸张的手法,揭露了权贵者靠剥削劳动人民而生 活的事实。二、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送柴侍御王昌龄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送日本国僧敬龙归韦庄扶桑已在渺茫中,家在扶桑东更东。 此去与师谁共到? 一船明月一帆风。3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诗首句点出了友人的目的地;江河相连,道无艰阻,再加上“接”字,更给人一种 两地比邻相近之感。B.韦诗前两句写扶桑远得渺茫,而敬龙的家乡在扶桑“东更东”,把敬龙的家乡写得神 秘而远不可及。C.王诗后两句写青山云雨相同,明月共照两乡,表达了对友人的宽慰;韦诗后两句表达 了对友人的祝愿。D.这两首诗都是惜别之作,饱含离别的伤感和对友人的思念,相比而言,王诗乐观豁 达,韦诗缠绵诚挚。4 .请分析这两首诗后两句在表现手法上有何相同之处。【答案】3. D 4.相同点:都借景抒情(融情入景),两首诗最后一句都借明月抒发情感,以景结情。两首诗最后两句都是通过想象来表现内容,表达情感的。【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D. “这两首诗都饱含离别的伤感和对友人的思念”错,王诗的三四句“青山一道同 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运用想象,出人意料,不觉有离伤之感在情理之中,表达了人分 两地情同一心的深厚情感。故选D。4 .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王诗“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意思:两地的青山同承云朵荫蔽、雨露润 泽,同顶一轮明月又何曾身处两地呢?诗人表达的意思是:你我虽然分隔两地,但有青山 相连,同沐云雨,在同一轮明月照耀之下,彼此心意相通,就如同身处一地,何必悲伤 呢。诗人借明月之景抒情,想象自己和友人在明月的照耀下,彼此心意相通,抒发对朋友 的宽慰之情,以及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厚情感。“此去与师谁共到? 一船明月一帆风”,意思:此去谁能与你一起到家乡?唯有一船明月 和满帆清风。韦诗借“明月”和“帆风”等景物,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通过想象,表达 了诗人希望友人能平安抵达家乡的关心和良好的祝愿,表达了诗人对敬龙法师远归的不舍 和留恋,以及对其清风明月般品质的赞美。三、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山园小梅其一林逋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注】林逋,北宋著名隐逸诗人,隐居西湖孤山,终生不仕不娶,惟喜植梅养鹤,自谓 “以梅为妻,以鹤为子”,人称“梅妻鹤子”。暄(xuan)妍:景物明媚鲜丽,这里是 形容梅花。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诗人极目骋怀,写百花凋谢时,只有梅花独自开得热烈而美丽。一个“独” 字,突出了梅独特的生活环境和孤傲的品格等。B.颈联,诗人实写眼前“霜禽”“粉蝶”对梅花的反应,从客观上着重渲染梅花的与众 不同,也体现了诗人对现实事物的细致观察。C.尾联,诗人在赏梅中低声吟诗,在恬静的山林里自得其乐,别具风情,无须热闹的俗 情凑趣,也把诗人的理想、情操、趣味全盘托出。D.全诗之妙在于脱略花之形迹,着意写意传神,从各个角度渲染梅花清绝高洁的风骨, 这神韵也是诗人幽独清高、自甘淡泊的人格写照。6 .本诗的颔联与颈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作简析。【答案】5. B 6.正侧结合:颔联直接写梅花稀疏、横斜的姿态和清幽的芬 芳;颈联从霜禽、粉蝶对待梅的态度中侧面描绘梅花之美。虚实结合:颈联上句霜禽欲下是实写;下句,梅花开放时并没有粉蝶,所以用“如” “合”这样假设猜度的语言,是虚写。视嗅结合:颔联上句侧重从视觉角度绘其倒映在清澈水里的横斜、疏淡的梅影;下句则 从嗅觉角度写黄昏月下暗中浮动的缕缕清香,传其神韵。拟人:“霜禽”想落下先偷看一眼梅花、“粉蝶”如果知道会销魂失魄,生动形象,富 有情趣。【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B. “实写从客观上着重渲染细致观察”说法错误。“粉蝶”对梅花的反应是想象 的,是虚写,不是客观描写,也不能说是“现了诗人对现实事物的细致观察” 故选B。6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本诗的颔联“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是历来被诗家所赞颂的名句,意思是稀 疏的影儿,横斜在清浅的水中,清幽的芬芳浮动在黄昏的月光之下。这是直接写梅花稀 疏、横斜的姿态和清幽的芬芳,属于正面描写;而颈联“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 魂”的意思是寒雀想飞落下来时,先偷看梅花一眼;蝴蝶如果知道梅花的妍美,定会销魂 失魄。这是从霜禽、粉蝶对待梅的态度中侧面描绘梅花之美,属于间接描写。所以此两联 采用了正侧结合的描写方式。颔联“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是实写梅花的形态与芬芳,而颈联“霜禽欲下 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则是通过霜禽、粉蝶对待梅的态度虚写梅花的形态与芬芳,两 联构成了虚实结合的结构。颔联“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是眼睛看到的情景, “暗香浮动月黄昏”则是写梅花的香气,是嗅觉的感受,所以,颔联采用了视嗅结合的手法来描写梅花。最后,颈联“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还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霜禽”想 落下先偷看一眼梅花、“粉蝶”如果知道会销魂失魄,将“霜禽”“粉蝶”人格化,赋予 它们人的感情感受,生动形象,富有情趣。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乌栖曲李白姑苏台上乌栖时,吴王宫里醉西施。吴歌楚舞欢未毕,青山欲衔半边日。银箭金壶漏水多,起看秋月坠江波。东方渐高奈乐何!【注】 乌栖曲:乐府清商曲辞西曲歌旧题。银箭金壶:指刻漏,为古代计时 工具。7 .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姑苏台上乌栖时,吴王宫里醉西施”两句通过具体描绘吴宫的豪华和宫廷生活的淫 靡,勾画出日落乌栖时分,姑苏台上吴宫的轮廓和宫中美人西施醉态朦胧的剪影。B. “吴歌楚舞欢未毕,青山欲衔半边日”中的“未”和“欲”两字,紧相呼应,微妙而 传神地表现出吴王那种惋惜、遗憾的心理。C. “东方渐高奈乐何”的结尾意味深长。这一句,既像是恨长夜之短的吴王所发出的欢 乐难继、好梦不长的叹喟,又像是诗人对沉溺不醒的吴王敲响的警钟。诗就在问中陡然收 煞,特别引人注目,发人深省。D.这首诗在构思上有显著的特点,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写出吴宫淫靡生活中自日至 暮,又自暮达旦的过程,在形式上也做了大胆的创新。8 .整首诗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案】7. A 8. (1)对比(反衬):诗人将吴宫昏林暮鸦的幽暗气氛与“吴王 宫里醉西施”的纵情享乐情景形成鲜明对照,又用吴宫歌舞宴乐过程的狂欢极乐与西边的 山峰已经吞没了半轮红日,暮色就要降临了形成对照。(2)借古讽今(用典):引用吴国因为吴王荒淫纵欲而亡国来讽谏当时的唐玄宗。暗示 吴国荒淫纵欲者的悲剧结局以及借吴宫荒淫来托讽唐玄宗的沉湎声色,迷恋杨妃。(3)直抒胸臆“东方渐高奈乐何! ”“高”是“崎”的假借字。东方已经发白,天就要 亮了,寻欢作乐不能再继续下去了。这孤零零的一句,既像是恨长夜之短的吴王所发出的 欢乐难继、好梦不长的叹喟,又像是诗人对沉溺不醒的吴王敲响的警钟。(4)白描:姑苏台上乌栖时,吴王宫里醉西施。【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A. “具体描绘吴宫的豪华和宫廷生活的淫靡”错误,并不是具体描绘。这两句的意思是姑 苏台上的乌鸦刚刚归窝之时,吴王宫里西施醉舞的宴饮就开始了,写的是晚上很早就开始 这样的生活,并没有具体描绘豪华。故选A。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变现手法的能力。诗歌的前两句写到日落乌栖时分,姑苏台上吴宫的轮廓和宫中美人西施醉态朦胧。诗人将 吴宫昏林暮鸦的幽暗气氛与宫中美人的纵情享乐形成鲜明的对比。诗歌的三四句写到轻歌 曼舞,朱颜微配,吴王的享乐还正处在兴奋之中,却忽然发现西边的山峰已经吞没了半轮 红日,暮色就要降临了,用吴宫歌舞宴乐过程的狂欢极乐与西边的山峰已经吞没了半轮红 日,暮色就要降临了形成对照。所以诗歌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本诗的作者是李白,生活在唐玄宗时期,而本诗却是在描写吴宫荒淫的生活,目的是引用 吴国因为吴王荒淫纵欲而亡国来讽谏当时的唐玄宗,暗示吴国荒淫纵欲者的悲剧结局以及 借吴宫荒淫来托讽唐玄宗的沉湎声色,迷恋杨妃。所以诗歌运用了借古讽今的手法。诗歌最后一句写到东方的太阳渐渐升起,寻欢作乐不能再继续下去了。诗就在这冷冷的一 问中陡然收煞,既像是恨长夜之短的吴王所发出的欢乐难继、好梦不长的叹喟,又像是诗 人对沉溺不醒的吴王敲响的警钟。所以运用了直抒胸臆的手法。诗歌的一二两句勾画出日落乌栖时分姑苏台上吴宫的轮廓和宫中美人西施醉态朦胧的剪 影。运用了白描的手法。五、阅读下文,完成各题。葬花诗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未闻。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9.对下列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未若锦囊收艳骨:比不上B.尔今死去侬收葬:你,我C.未卜依身何日丧:不知道D. 一朝春尽红颜老:有一天早上10.下列对“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有误的一项是()A.这四句诗描写了 “谢了春红”的暮春景色。此处旨在借物起“兴”,引出“闺中女 儿”,该传统来自诗经。B. “花谢花飞花满天”,运用了赋的手法,淋漓尽致地铺排了百花凋零场景,渲染了凄 凉的氛围,又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C. “游丝软系飘春燃,落絮轻沾扑绣帘”,意思即柔软的蜘蛛丝儿似断似连,飘荡在春 天的亭台楼阁之间,满天飘的柳絮随风扑来,沾满了那锈着花的门帘,营造了凄美迷茫的 思境。D. “红消香断有谁怜”黛玉将自己比拟成落花,一方面是因为黛玉父母双亡,寄人篱 下;另一方面是由于黛玉多愁善感,孤傲尖刻。11.林黛玉葬花吟选段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任选两种分析其在表达情感上的作用。【答案】9.D 10. D 11. (1)用典,“洒上空枝见血痕"化用娥皇女英 哭于九嶷,血泪洒于青竹之上的典故,表面是在表达对落花的痛惜,实则含蓄深沉地表达 了黛玉对自己身世的悲伤。(2)比喻,“柳丝榆荚”喻别人,“桃李”喻自己,由花及人,以花自喻,表达了她对 无情世道的控诉。【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在句中的含义的能力。D.句意:等到有一天春天已尽,美丽的少女老去。一朝,一旦、有一天。 故选D。10.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的能力。D. “黛玉将自己比拟成落花”错误,不是“比拟”,应是“比喻”。 故选D。11.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林黛玉葬花吟选段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比如“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以花喻人,把花的命运与人的命运紧相联系,有力地控诉了那些摧残花的自然界和扼杀人 的黑暗社会恶势力;比如以花魂鸟魄比喻自己的精神世界,幻想自己肋下生出翅膀,随花飞到那个自由、干净 的“天尽头”,从此完全脱离这个冷酷的世界;比如“洒上空枝见血痕”使用典故,以湘妃之悲含蓄深沉地表达自己之悲; 比如“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以“桃李再发”衬托自己的命运无常; 比如“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使用了拟人的手法,与落花你我相称,生动形 象,情感浓烈。六、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定风波次高左藏使君韵宋黄庭坚万里黔中一漏天,屋居终日似乘船。及至重阳天也霁,催醉,鬼门关外蜀江前。莫笑老翁犹气岸,君看,几人黄菊上华颠?戏马台南追两谢,驰射,风流 犹拍古人肩O这神韵也是诗人幽独清高、自甘淡泊的人格写照。6 .本诗的颔联与颈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作简析。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乌栖曲李白姑苏台上乌栖时,吴王宫里醉西施。吴歌楚舞欢未毕,青山欲衔半边日。银箭金壶漏水多,起看秋月坠江波。东方渐高奈乐何!【注】 乌栖曲:乐府清商曲辞西曲歌旧题。银箭金壶:指刻漏,为古代计时 工具。7 .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姑苏台上乌栖时,吴王宫里醉西施”两句通过具体描绘吴宫的豪华和宫廷生活的淫 靡,勾画出日落乌栖时分,姑苏台上吴宫的轮廓和宫中美人西施醉态朦胧的剪影。B. “吴歌楚舞欢未毕,青山欲衔半边日”中的“未”和“欲”两字,紧相呼应,微妙而 传神地表现出吴王那种惋惜、遗憾的心理。C. “东方渐高奈乐何”的结尾意味深长。这一句,既像是恨长夜之短的吴王所发出的欢 乐难继、好梦不长的叹喟,又像是诗人对沉溺不醒的吴王敲响的警钟。诗就在问中陡然收 煞,特别引人注目,发人深省。D.这首诗在构思上有显著的特点,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写出吴宫淫靡生活中自日至 暮,又自暮达旦的过程,在形式上也做了大胆的创新。8 .整首诗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注】气岸:意气高昂。华颠:白头。戏马台:项羽所筑,今江苏徐州城南。刘裕 北征,会僚属于此,赋诗为乐,谢瞻和谢灵运各赋九日从宋公戏马台集送孔令一首。 追:赶得上,比得上。两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