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科版科学小学四年级上册同步配套教案(全册).docx
-
资源ID:97974601
资源大小:34.42KB
全文页数:1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湘科版科学小学四年级上册同步配套教案(全册).docx
第一单元声音第1课各种各样的声音教学目标::1 .科学知识认识声音的多样性,让学生初步建立音量和音调的概念。2 .科学探究能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结合辨听声音的有关活动,简单区分声音的大小、 高低,提出与声音有关的问题,并完成可研究问题的聚焦与整理。3 .科学态度能认真地感知声音,察觉声音对人的重要性,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声音秘密的兴 趣。教学准备::大小不同的锣和鼓、二胡、口琴、双响筒、电子琴等乐器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导入:一、导入体验:通过多媒体播放不同声音,让学生体验声音的多样性,感受不同物体发出 的不同声音(有的动听,有的刺耳,有高有低,有大有小)。二、认识声音的音量和音调1 .辨声活动:播放常见的不同动物以及乐器的声音,让学生猜,并让学生尝试说 出区分不同声音的理由。2 .播放同种乐器声音大小不一样的声音,让学生认识声音有大小区分。3 .介绍定义:声音的强弱大小叫音量。4 .听声活动:现场利用或者多媒体播放高低不同的双响筒、低八度高八度弹奏电 子琴、不同大小的锣声和鼓声;让学生通过不同乐器产生的不同声音,从听觉上 感性的了解声音的高低之间的差异,如鼓声和锣声。5 .介绍定义:我们把声音的高低叫音调。二、课后拓展1 .提出问题:我们感知了很多的声音,仔细辩听了很多高低大小不同的声音,那3421水 传 声空 气 传 声拓 展课 后 探 究通过模仿林奈克医生听声音的游戏,我们知道了声音可以通过尺子、桌子、 跷跷板、线绳进行传播。老师曾经看到过一项比赛,运动员可以根据音乐声,做出统一的动作视频出示进行水传声实验总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声音能在水中进行传播。声音能通过尺子、桌子、跷跷板、线绳和水这些物体进行传播。上课铃一响,我们都可以听到,上课铃的声音是通过什么传播到我们耳朵里 的呢?我们与电铃之间有什么物体吗?有的同学很快就想到了声音是通过空气进行传播的。如果没有空气,我们还 能听到声音吗?如果听不到了声音,就能说明声音是通过空气进行传播的。 下面我们一起来试一试:真空罩演示实验当真空罩中的空气被逐渐抽出,闹铃声变得越来越小,最后几乎听不到,反 之,随着空气逐渐进入真空罩内,闹铃声变得越来越大,这说明是空气传播 了声音。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知道了空气可以传播声音,水可以传播声音,尺子、 线绳、桌子、跷跷板等固体传播声音。同学们再回想一下,打上课铃的时候,为什么全校的同学都能听到呢?你认 为声音的传播还有什么特点吗?看来声音可以向四面八方进行传播。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林奈克医生的故事吗?他发现跷跷板可以传播声音后,思路顿开。返回医院后,他用纸卷成圆筒, 放在病人的胸部,倾听了一阵,他惊喜地发现,可以听到病人胸部内的声音 了。经过多次实验,林奈克最后制成了一个木质听诊器。同学们,我们也来 制作一个简易的听诊器,试试你能否听到自己的心跳声。制作简易听诊器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了声音是怎样传播的,课后大家可以利用土电话、简 易听诊器等进行传声游戏,想一想声音的传播还有什么特点。请你准备好以下材料,为下中课噪声防控的学习做好准备。今天的课就 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第5课控制噪音教学目标:科学知识了解噪声的危害和防治的方法,知道保护听力的方法。科学探究会利用分贝仪测量周边的声音环境,会利用多种方式展开关于噪声的来源与危害 的调查,能依据调查制定切实可行的控制噪声方案。科学态度增强环保的意识,认识保护听觉的重要性;感悟到科学、技术、社会、环境之间 的关联。教学准备:分贝仪、减少噪音危害的相关视频材料等。准备隔音比赛的材料:鞋盒、棉衣、废纸、毛巾、保温桶、泡沫塑料、玻璃瓶、 小闹钟或音乐贺卡等。课时建议: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活动:播放一段优美的音乐和嘈杂的噪音(不要过于刺耳,有损听力的声音) 谈话:声音给我们带来各种各样的信息,美妙的声音让人感到舒服,而有些声音 却让我们感到烦躁不安,音量过强甚至损危害人体健康,我们称之为噪声。人们 为了更好地监测音量对人体的影响,把音量分成“级”,其单位称为“分贝”(dB)。 二、测量周边的声音环境活动1:借助专用测量仪器分贝仪让学生分组分时段测量周边的音量大小,依据 测量结果,对照国家噪声标准,判断我们是否处在噪声区域里。(如果没有那么 多测量仪器,则老师进行测量,将屏幕实时投屏。如实在没有分贝仪,可以用智 能手机下载相关噪声测量App软件使用。教师也要提前做好教学准备,根据情 况选择好地点及不同时段,先行下水测量,做到心中有数。)2 .阅读环境噪声标准。教师引领学生阅读活动手册p4页中的GB3096-2008o类别区域(yO)白天夜昭0安龄疗养区、高级别空区、高级宾馆区等特别需要安 静的区域,位于城郊和乡村的这一类区域分别按严于 0奥标准5分贝执行50401居住、文教机关为主的区域,乡村居住环境可参照执 行该类标准L45n居住、商业、工业混杂区60;5()m工业区6555N城市中的道路交通干线道路两侧区域,穿越城区的内 河航道两侧区域。穿越城区的铁路主、次干线两侧区 域的背景噪声(指不通过列车时的噪声水平)限值也执 行该类标准7055GB30962008声环境质量标准单位:分贝3 .交流:解读表中栏目“类别、白天、夜晚、区域”中信息意义,理解相互间的 对应关系。4 .实地测量声音环境。测量地点建议选择选择在是学校,也可以考虑当地噪声危 害非常典型的区域(但测量时必须确保安全,可以教师带上学生代表一起去获取 测量数据),还可以问询学生家庭住址周边情况,是否有典型的噪声影响不堪其 扰,如有可以借给学生分贝仪,以获取这位学生居住地不同时段测量的数值。让 后续的调查及方案制定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5 .交流调查结果。依据测量结果,对照学生活动手册中的噪声标准,交流调查地 点是否处在噪声区域里。6 .阅读交流。阅读内容:指南车信箱资料“保护听力”。旨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 保护听觉的重要性。建议布置阅读指南车信息资料,结合自己查阅的损伤听觉的 途径、保护听觉的方法两方面的资料,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交流,教师可根据学 生交流的情况再进行适当的补充,最后让学生讨论在某些可能损伤听力的环境下 怎样避免听觉受损。例如:路经建筑工地捂耳朵、用耳机听音乐(MP3、收音机)别太久、遇上打雷时 张嘴,看电视音量别太大。三、课后拓展一一调查噪声的来源与危害1 .制订调查与测量计划。调查主要指向两个方面:一是开展实地调查找寻噪声的来源,并问询周边人们的 感受;二是通过资料调查,深入了解噪声的危害以及由此引申的问题“怎样保护 自己的听力:调查有利于学生认识控制噪声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产生自觉保 护声音环境的动机。2 .课后开展拓展。板书设计:噪音音量过强甚至损危害人体健康,我们称之为噪声。音量分成“级”,其单位称为“分贝”(dB)。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怎么控制噪声2 .通过隔音比赛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已有认知,引导他们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设 计出更好的隔音方案,同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教学过程:一、导入1 .讨论:组织分析研讨主题:听到声音的途径,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经过三 个途径:从声源处发出,经过介质传播,从人耳处接收,并在黑板上板书如下: 声源一传播一人耳2 .问题:怎样控制噪声?二、怎样控制噪声1 .通常我们可以从噪声的产生、噪声的传播、及噪声的接收这三个环节进行噪声 控制。2 .举例:让学生例举生活中从这三个环节控制噪声的实例,教师也可通过课件进 行适当补充。活动后可通过资料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人们生活中有哪些方法减少噪 声,并思考是从哪些环节上实现噪声控制的。三、隔音比赛1 .谈话:认识了怎么控制噪音,我们现场来进行一个“隔音”比赛。2 .确定隔音比赛的评价标准和操作要求:设计的隔音方案要简单实用、经济、隔 音效果好,且不能用减小声源发声大小的办法或在人耳处(如用耳塞)减小听到 的声音的办法。3 .确定判断隔音效果好坏的方法(同时也提示了学生实验的方法):如先将用隔音材料包装好的小闹钟放在桌面上,让一位学生逐渐远离桌边,当他 刚好听不到闹钟发出的声时,停止移动,用步数(或刻度尺)量出该学生到桌边 的距离S, S越小,说明隔音效果越好。4 .注意事项:为减小实验时小组间的相互干扰,保证实验效果,应保持室内安静, 用作声源的闹钟应采用秒钟转动时发出的机械声或闹铃声很小的,如果将音乐贺 卡做为声源,则应选用那些电源供电不足或音量较小的贺卡。5 .提供材料:为了增加学生的创新空间,教师应尽可能根据学生的设想提供材料。 实验时还可以提醒学生:如果你们小组选用的隔音材料或物体现在没有,也可以 用自己设想的材料或工具设计出可行的隔音方案参加评比,但汇报方案时还要说 明能提高隔音效果的理由。如果有学生能想到:将闹钟放在密封容器中,将容器 内的空气抽走,可达到完全隔音的效果;将音乐贺卡放入保温饭盒内,用盖子密 封;等等方案,说明这些学生创新的火花在迸发。由于对隔音材料这一变量(厚度、大小、密封状况、形状、结构等)的控制难度 太大,所以活动中并不要求学生在严格的控制变量的前提下进行对比实验。四、拓展活动制定控制噪声方案1 .阅读教材上三幅典型场景图:公路隔音墙(在传播过程中控制,选择隔音材料)、 电视机和音箱音量过大(在声源处,用遥控器控制音量大小),双手后住耳朵(在 人耳处),引导学生按控制噪声的三种途径,分类查阅控制噪声的方法。2 .制订控制噪声方案。教学时先可以让学生围绕“人们生活中有哪些方法减少噪 声这一主题谈谈课外的资料查阅和实地调查结果;然后让学生依据实地调查的情况,制订切实可行的控制噪 声方案。板书设计:控制噪声声源f传播f人耳从噪声的产生、噪声的传播、噪声的接收进行噪声控制。教学后记:第二单元消化与呼吸第1课我们的消化教学目标1 .科学知识(1)知道人体的消化道由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肛门组成。(2)能简述主要消化器官的功能。(3)知道组成消化系统的各个器官相互配合,将食物消化成维持我们生命活动 需要的营养物质。2 .科学探究(1)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感官观察人体消化道模型、描述组成人体消化 道的器官。(2)用直观体验、模拟实验、类比推理、资料阅读分析的方式了解口腔、胃、 小肠和大肠的功能,体会人体器官的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3)在探究过程中不断建构各消化器官分工配合,消化食物,摄取养分维持人 体生命活动的概念。3 .科学态度、STSE(1)愿意与同学相互交流,能够在合作中完成实验。(2)愿意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与他人分享研究结果。正确对待研究中不完善的 认识,善于在反复观察、研究中完善认识。(3) 了解人体消化的科学道理,意识到个人对健康负有责任。教学重点:建构“人体有摄取养分的器官”的大概念,这些器官尽管形态不同,作用不同, 但是它们相互协作消化食物,吸收营养,维持生命活动。教学难点:用直观体验、模拟实验、类比推理、资料阅读分析的方式了解口腔、胃、小肠和 大肠的功能,体会人体器官的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教学准备:分组实验材料:1.人体消化器官记录单;2.模拟胃蠕动实验用的透明袋子、水、切成小块并煮熟的蔬菜和馒头(模拟胃内的食物);3.新鲜的馒头(面包)等 教师演示材料:1.人体消化道模型;2.模拟小肠和大肠形态的管子;3.相关课件 及微课。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 激趣导入1 .提问:同学们,今天早上我们吃下去的食物,现在可能在哪里呢?2 .了解消化器官的名称。学生画出人体内的主要消化器官,说出这些器官的名称。3 .师:我们把这些用来消化食物的器官叫做消化器官。这些器官除口腔外其它都长在身体内部,从外面没法直接观察到,怎么知道画的 对不对呢?我们就带着这个疑问开启今天的科学探索之旅。4 .板书课题:我们的消化二、认识消化器官(一)人类认识内部器官的方法L师:我们人类在认识人体内部结构方面做了很多探索,能说说我们都用到了 哪些方法吗?5 .学生阅读科技史资料,交流。6 .师适时课件出示人类研究人体结构的历程以及解剖学、B超、X光片、CT、磁 共振等医疗技术图片。7 .总结:科学家们在研究人体内部结构的过程中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和艰难的探 索,做出了伟大的贡献。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对人体内部的认识越来越精 细、准确,很多疾病随着医学设备的发展得到了及早发现和对症治疗。(二)认识人体消化道1 .课件出示P19页人体消化系统图。2 .说一说:对照图片,按照先后顺序说出食物进入人体后经过的消化器官名称。3 .在自己的身体上指一指食管、胃、小肠的大概位置,同伴检杳对错。4 .猜想:根据各个消化器官的位置和形状,猜猜它们各有什么作用?(三)探究活动 验证猜想1 .口腔的作用(1)师出示自制消化道模型教具:漏斗模拟口腔、吸管模拟食管,袋子模拟胃, 弯弯曲曲的管子模拟小肠,粗一些的管子模拟大肠。(2)观察:将八宝粥从口腔送入胃里,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口腔、食管分别发 挥了什么作用?(3)咀嚼馒头,体验口腔的作用。感受: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总结:在口腔中,牙齿将食物磨碎,通过舌头的搅拌作用,食物与唾液混 合,进行初步消化,由食管送入胃部。2 .认识胃的作用(1)师:对于胃,大家有哪些认识呢?(2)模拟实验:胃的运动反复揉挤盛有八宝粥的透明密封袋,观察食物在胃里发生了什么变化?说明胃有 什么作用?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活动手册相应的位置。(3)小组合作,交流实验现象。发现:胃的蠕动可以将食物与胃液混合并磨碎,把食物变成食糜。3 .认识小肠和大肠的作用(1)猜想:小肠长5-7米,食物经过这么长的管道,有什么好处?(2)展示猪的大肠和小肠图片、资料,认识结构和功能。三、拓展活动1 .观看一段关于食物消化过程的视频,思考:食物在消化过程中各个消化器官之 间有着怎样的关系?消化后的营养物质是怎样到达人体各器官的?2 .活动:将分散的消化器官图按顺序固定在人体轮廓图上。3 .修改完善课前自己画的人体内主要消化器官图。板书设计我们的消化人体的消化道: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肛门教学后记第2课我们的呼吸教学目标1 .科学知识(1)知道人体的呼吸系统由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组成。(2)知道人体需要氧气,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增多,氧气减少。(3)知道当人体胸腔舒张时气体进入肺部,胸腔收缩时气体排出体外。2 .科学探究(1)能按照要求制作呼吸模型,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呼吸模型的工作原理,并能 迁移地解释吸气与呼气时胸部发生的变化。(2)按照教材提供的实验方法,能够注意到对比实验的控制条件等问题,并能 对实验现象加以分析。3 .科学态度、STSE(1)通过对比实验,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严谨的科学探究精神。(2)在实验现象的记录、处理中,培养学生尊重证据,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3)在了解自己身体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情感。4 4) 了解人体呼吸的科学道理,意识到个人对健康负有责任。教学重点:按照教材提供的实验方法,能够注意到对比实验的控制条件等问题,并能对实验 现象加以分析。教学难点:能按照要求制作呼吸模型,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呼吸模型的工作原理,并能迁移地 解释吸气与呼气时胸部发生的变化。教学准备:分组实验材料:1 .“认识呼吸的形成”活动:大饮料瓶一个,气球,气球皮,剪刀,皮筋。2 . “比较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实验:水槽、容积相同的两个集气瓶、两 片毛玻璃、等长等粗的两根细木条、火柴、大小一致的气球、打气筒、等量等浓 度的两份澄清石灰水。教师准备材料:相关课件及“呼吸过程”微课。么关于声音你想研究的你很好奇的有哪些问题,让学生在活动手册上写下来。2.整理问题:引导学生整理问题,首先判断是否为科学问题,然后判断这个科学 问题是否适合我们展开研究。依据这两点,组织学生在充分研讨的基础上,完成 对问题的整理,可用符号在对应问题上完成标注。板书设计:各种各样的声音1 .声音的强弱大小叫音量2 .声音的高低叫音调课后反思:第二课声音的产生教学目标:1 .科学知识声音是因物体振动而产生。2 .科学探究基于大量的物体发声事实,归纳提炼出声音的概念(声音产生的条件)。通过观察物体发声时及声音突然中断时的现象,能对现象进行细致的观察和描 述。3 .科学态度、STSE认真观察,及时记录,分析和描述现象如实严谨。教学准备:餐巾纸(棉花)、吉他(弦乐类乐器)、锣、鼓、音叉、乒乓球、水、水槽、小口 空瓶或饮料瓶、米粒或泡沫塑料碎片、水杯等。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L演示:老师现场利用一个物体生产声音(产生余音较长的比较好)2.问题:上节课我们聚焦了一些关于声音可以研究的问题,那么这节课我们开始研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二、认识固体的发声1 .表达:学生说说自己的看法.2 .活动:教师可以相继提供锣和餐巾纸(或展开的棉花),让学生进行敲击后仔 细辩听和观察,有什么发现。3 .讨论:教师可引导学生对这些现象进行分析,声音是不是拍打敲击就一定能产 生?还是怎样的?学生处在认知冲突中一时回答不上,教师顺势过渡进入下个教 学活动。4 .活动1观察发声的物体1)对比观察琴弦发声和不发声时的不同,聚集声音产生的条件(振动),即物体 发声的共同特征。2)指导学生利用好活动手册上的记录表,记录方式可以用简笔画或者图文结合 的方式。(如果学生没有小吉他,则老师准备吉他进行演示实验时,学生难以看 清弦的振动,教师可以将手机摄像投影到教室多媒体体屏幕上,如果用手机的慢 动作16-32倍摄像,再在屏幕上播放给同学们看,效果会更好。)5 .活动2观察音叉的发声1)观察音叉的发声情况。分发音叉,让学生敲击音叉进行观察。2)设计实验:如何观察到音叉的振动。需要借用其他工具间接观察,放大振动 的幅度。紧挨音叉的物体选择什么物体合适,可以让学生思考,轻小的乒乓球、 泡沫粒均可。还可以让振动的音叉放进水里,激起水花。也可以用手机的慢动作 功能,让学生清晰地观察到振动和振幅。3)动手实践:让学生组装好实验装置,对发声的物体与不发声的物体进行观察、 比较,从正反两方面取证,同时让学生自行完成活动手册上的记录。6 .活动3观察鼓的发声问题:现象不明显怎么办?让学生利用已有材料按科学探究的流程自主探究并完 成观察记录。(注意观察并非仅仅是眼睛的观察,皮肤、指尖能明显感受振动, 可以应用到这些案例中。)7 .活动4观察讲话发声时的状况教师先让学生的手触摸自己喉咙部位,对比说话时和说话前后手的感觉。让学生类比列举其他固体物发声,观察发声时是否振动。8 .归纳小结:引导学生分析归纳表中的记录,寻找这些固体发声时和不发声时的共同特点,这 些固体发声时都在振动,停止振动时,发声也停止(或不发声时,这些物体没有 振动。)说明这些固体发声是由振动产生的。三、认识液体、气体的发声L问题:教师继续追问学生气体和液体的发声,也是这样吗?2 .探究:学生借助已有材料,完成实验和对比观察,根据自己观察到的现象和其 他同学的观察记录,发现气体、液体发声也具有固体发声的共同特点。3 .小结:最后归纳出所有物体声音产生的原因,完成声音概念内涵的建构。四、终止物体发声1 .活动:利用不同乐器,让学生想办法让发声的物体声音突然终止,并观察操作 过程中的发现。想办法终止物体发声是对声音概念外延(声音产生条件)的迁移 应用,2 .总结: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那么要使声音突然终止,就必须不让物体 振动。板书设计:声音的产生1 .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2 .要使声音终止,让物体不振动课后反思:第3课声音的变化教学目标:1 .能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强弱、高低和物体振动的关系;知道声音的 强弱是由发声物体的振动幅度决定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强;振动幅度越 小,声音就越弱;知道物体振动的快慢决定了它发出声音的高低,振动越快,物 体发出的声音越高;振动越慢,物体发出的声音越低。物体的长短、松紧、大小、 厚薄、粗细等特性都会影响物体振动的快慢。2 .能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概括得出结论;能动手设计制作小乐器,进一步了 解声音与物体的材料、结构之间存在的关联。3 .形成善于观察,并把事物的特点和性质相联系的习惯,培养学生对现象发生 的条件、过程、原因等的探究兴趣。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比较,认识音量由物体的振动幅度决定,音高是由物体振动快慢决定 的。教学难点:观察感受声音的高低变化与振动快慢的关系。教学准备:可以调节音量大小的音箱、米粒、音叉、乒乓球、锣、皮筋、长短不同的木板、 铅笔、各种乐器、自制小乐器的材料,不同乐器发声时能体现内部物件振动情况 的视频资料。课时安排:2课时第1课时一、教学导入上节课我们研究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那声音的强弱和高低变化与什么有 关呢?我们今天这节课来研究声音的变化(板书课题)二、活动11 :研究声音强弱与振动的关系(流程:明确研究的问题一制订实验计划一观察比较,获取事实f获取更多的事 实一分析总结概括共同规律一得出结论)1 .明确问题并锁定研究方法:要研究声音强弱与什么有关,实验至少考虑哪些因素?引导学生分析至少要让观察物体发出音量大小不同的声音,由于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我们应 该要对比观察物体在发出大小不同的声音时振动有什么不同。2 .演示实验:借助可调节音量大小的音箱,观察喇叭的振动幅度。3 .分组实验:(观察更多的发声物体)让鼓和音叉发出音量大小不同声音,比较 观察音量大小不同时振动有什么变化,在活动手册上记录下发现。(提醒学生从 只关注物体发声会振动,到观察振动幅度与音量大小之间的关系,观察要更细致, 可以借助其它物体放大微小振动,更清晰的观察到微小振动和振幅。4 .分析与交流:依据哪些现象,发现了声音强弱与什么有关?是什么样的关系? 引导学生完成归纳和概括。教师板书结论。三、活动22 :研究声音高低与振动的关系1 .明确问题并锁定研究方法:要研究声音高低与什么有关,实验至少考虑哪些 因素?(选用橡皮筋作为实验材料,交代实验方法:自主实验,橡皮筋拉长量小 (松驰些),发出的声音音调高,拉长量大(紧)发出的声音音调高,并观察振 动的快慢)2 .学生实验,汇报交流。3 .教师可以用钢尺或锯条、玩具小电扇、疏密不同的梳子等器材实验,如下图 下所示,做演示实验或分组实验。(通过分别控制长度、转速、玻璃片拨动速度, 生辨听声音,观察振动快慢,学习实验设计方法,获取更多关于音调大小与振动 快慢关系的事实。)改变也风扇转速,辨听风扇叶击打纸片的声音改变留在桌边锯条的长度,辨听声音,观察振动慢匀速拨刮梳子疏,辨听声音疏密处的声音,改变速度再听4 .观察更多的乐器所发声音高低不同时,振动有什么变化。(吉他、编钟、古筝 等,借助一定的方式或信息技术手段,让学生发现乐器振动发音部分因为大小、 长短、厚薄、疏密、松紧的不同,导致振动的快慢不一样。)编钟视频百度搜索“24只编钟演奏笑傲江湖”5、分析与交流:在观察更多乐器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时,你有哪些发现?引导 学生完成归纳和概括。教师板书结论。四、布置作业:布置学生下节课需要设计制作小乐器,请学生做好材料上的准备。 板书设计:声音的变化强一一振动幅度大高一一振动快弱一一振动幅度小低一一振动慢第2课时一、 复习导入1 .我们上节课对影响声音的大小、高低等因素都有了科学的观察和研究,对一 些乐器的发声方式与声音的特点也有了初步的体验和认识,知道了声音是怎样 产生的,知道怎样控制音调、音量的方法。2 .今天我们就要利用所学知识来设计制作自己的小乐器。二、活动:设计制作小乐器(按创设需求一确定乐器f选择材料一设计制作一调试自评一展示互评流程进 行)1 .创设需求。老师演示水杯乐器制作并现场演奏,激发学生自己制作乐器的兴 趣。2 .确定乐器。学生确定模仿制作相应的乐器(如书中的吸管乐器)或根据自己 喜欢确定制作乐器类别。(打击乐器、管乐器、弦乐器)3 .选择材料。说说自己打算制作什么乐器,需要哪些乐器材料和制作工具。4 .设计制作:对材料做什么样的加工制作,希望制作出来的小乐器是什么样的, 有什么样的演奏功能?确定初步的制作计划。5 .调试自评:学生动手制作小乐器,从结构中发现问题,从自己演奏中发现问 题,并不断修改、调试,完善自制的小乐器;再在小组内演奏、交流介绍各自制 作的小乐器,让其他组员提出修改建议,借鉴别人的好办法,进一步完善 作品。6 .展示互价:(1)师生讨论确定好评价的要点。例如:能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能发出强弱 不同声音,乐意优美,不同音调数量多,材料环保,成本低,易获取,外观美观, 制作精致等。(2)开一个自制乐器演奏会,让每小组选派代表用自制乐器在班上独奏,再由 各小组分别合奏一小段简单的乐曲,其他同学评价正在演奏的小乐器。三、拓展。继续改进自己的乐器并给家人表演。板书设计:制作小乐器创设需求一确定乐器一选择材料一设计制作f调式自评一展示互评乐器展示区/教学后记:课程基本信息课例编号4学科科学年级 四年级学期第一学期课题声音的传播教科书书名:科学出版社: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日期:年7月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 .了解声音的传播需要空气。2 .知道声音能在空气、水和其他物体中向各个方向传播。3 .通过对“听诊器”的研究,培养学生初步的探究能力。教学重点:了解声音的传播需要空气。知道声音能在空气、水和其他物体中向各个方向 传播。教学难点:通过对“简易听诊器”的研究,培养学生初步的探究能力。教学过程时间教 学 环 节主要师生活动25导 入物 体 传 声1 ,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声音的产生和声音的变化。在生活中,我们还可以 利用声音来辨识事物。2 .例如,在挑选西瓜的时候,是怎样利用声音的呢?家里进行装修时,用手敲一敲墙面上不同的瓷砖,听一听声音,我们就可以 判断出墙面的瓷砖是否贴实了去医院看病时,医生经常会用听诊器听一听从病人胸口位置发出的声音,以 此来判断病人身体的健康情况。1.但是,在200多年前还没有听诊器的时候,医生直接将自己的耳朵贴在病 人的胸口来听声音。这样听很不方便,而且也很难听清从病人胸内发出的声 音。为此,一个名叫林奈克的法国医生感到很苦恼,他想,怎样才能听清病 人胸内的声音呢?有一天,林奈克医生来到公园散步。他突然听到 个小孩 开心的呼喊,听到了,听到了。他觉得很奇怪,那个小孩听到什么了?他突 然听到一个小孩开心的呼喊,听到了,听到了。他觉得很奇怪,那个小孩听 到什么了?走到近前,他看到一个小孩把耳朵贴在了跷跷板的一端,还在呼喊着,听到 了,听到了。明明自己什么也没有听到,这个小孩到底听到了什么呢? 他也赶快来到跷跷板前,学着小孩的样子听,嗯,听到了,听到了。同学们, 你们知道他听到了什么吗?原来还有一个小孩在轻轻地划着跷跷板的一端。在跷跷板的另外一端可以听 到微弱的划跷跷板声音,真是这样的吗?模仿实验划尺子、桌子和跷跷板发出的声音如何传到我们的耳朵中的?没错,声音是 通过这些物体传入我们耳中的。看来声音可以通过这些物体进行传播。我们 还可以制作一个土电话,看看土电话是靠什么传声的?土电话制作没错,家长说话的声音是通过长线传过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