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徐州市树恩高级中学高一下学期3月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docx
-
资源ID:97982098
资源大小:24.14KB
全文页数:1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江苏省徐州市树恩高级中学高一下学期3月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docx
江苏省徐州市树恩高级中学高一下学期3月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题(含解析)树恩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在论语里孔子被描写成一个教育家。从某种观点看来,也的 确如此。他期望他的弟子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成人”(论 语.宪问),所以教给他们以经典为基础的各门知识。作为教师,他觉 得他的基本任务,是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论语)记载,孔子 说他自己“述而不作”(论语.述而),就是这个缘故。不过这只是 孔子的一个方面,他还有另一方面,这就是,在传述传统的制度和观 念时,孔子给予它们的解释,是由他自己的道德观推导出来的。例如在 解释“三年之丧”这种古老的礼制时,孔子说:“子生三年,然后免于 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论语.阳货)换句话说, 儿子的一生,至少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因此父母死后他应当以同样 长的时间服丧,表示感恩。还有在讲授经典时,孔子给它们以新的解释。 例如讲到诗),他强调它的道德价值时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 曰'思无邪(论语为政)这样一来,孔子就不只是单纯地传述 了,因为他在“述”里“作”出了一些新的东西。这种以“述”为“作”的精神,被后世儒学传之永久,经书代代 相传时,他们就写出了无数的注疏。后来的十三经注疏,就是用 这种精神对经书原文进行注释而形成的。(摘编自冯友兰孔子:第一位教师)材料二:“述”的内涵非常丰富。说文解字将“述”解释为“循”; 在现代汉语中,“述”可以理解为“叙述”“陈述”“讲述” “论述"或 “阐述”等等。在中庸中,儒家德性“孝”的定义和“述”是相关的。中C. “子”是中国古代对老师或有道德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D. “侯”是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二等,比它高一等的是“伯”, 低一等的是“公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庄周撰写的书籍,大都是寓言之类。庄周在著书时,善于运 用曲笔和叙事寓情的手法;用语一点也不拘束,肆意汪洋,然而都是 空话,没有事实。B.楚威王听说庄周很有才干,便派使者送给他丰厚的礼物,并 请他做宰相。庄周以牺牛为喻,表明了自己不愿为官的立场。C. “涸辙之船”比喻处在困境中急待救援的人。这个寓言故事 表达了庄周对监河侯之流不能急人所困的言行的不满。D.在楚王派遣两位大臣想请庄周出仕时,庄周说宁愿拖着尾巴 生活在烂泥里,也不愿意做死去后珍藏在宗庙里以显示尊贵的神龟。13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 快吾志焉!(2)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3)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14 .庄子不愿出仕为官的原因是什么?(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春江夕望 卢纶 洞庭芳草遍, 经难人空老, 东西兄弟远, 独立还垂泪,楚客莫思归。 逢春雁自飞O 存没友朋稀。 天南一布衣。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上句诗人选取“芳草”这一意象,着一 “遍”字,既描 摹出春回大地、生机勃勃的景况,又紧扣了题目。B.首联下句的“莫思归”,写出了诗人面对春景喜出望外的情感,庸:“夫孝者,善继人之态,善述人之事者也。“如果我们将“孝” 的这种解释和孔子在论语述而第一章中的自我描述联系起来,“述”的深层含义便跃然纸上,也就是“述”表达了 “孝”的德性。 孔子践履“孝”这种德性的对象是天。论语.八伶)讲到,“天下之无 道也久实,天将以夫子为木铎二孔子道德追寻的是天的使命。对于 孔子而言,他的工作就是传天道,兴天道。在论语.阳货第十八 章中,孔子说他不想再说话,但是他的弟子子贡说:“子如不言,则 小子何述焉”孔子回答:“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 哉!”从这段话中可以得出两点:第一,孔子述的是天道,天是最终的 创造者;第二,孔子认为自己是天道的述者,子贡则将自己看作是孔 子思想的述者。孔子践履德性的活动表达了对天的“孝”,而子贡践 履德性的活动则表达了对孔子的“孝二因此,孔子将他对经典的传承比作一个孝子做的事情。儿子对父 亲最大的孝是对父亲志向、事业、梦想的继承、实现和发扬光大。同 样孔子述的天道也是对天的孝。对于孔子而言,他的智力活动是恢复 天道,这就是对天尽孝,在孔子那里,“孝”的含义涉及了延续文化 传统和历史传承的义务。孔子不是唯一把哲学活动与“孝”联结起来的人。孔子与柏拉图 早期的作品游叙弗伦对“孝”的定义殊途同归。苏格拉底的话问 对象游叙弗伦得出“孝”是公正的一部分,“孝”是人类对上帝的侍 奉。苏格拉底认为自己的哲学活动就是对神灵的侍奉,自己的问答法 就是对神灵的侍奉。基于苏格拉底对上帝侍奉的论证,苏格拉底提供 的答案就是进行哲学活动是对上帝真正的“孝二对哲学活动与孝的 密切联系,亚里士多德也有所表述。他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说,“孝”要求更加尊重真理而不是尊重你的朋友。他认为“孝”的对象 是真理,而不是上帝。践行“孝”这一德性活动是追求哲学的严肃义 务,因为追寻哲学是为了探寻真理。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把哲学活动和“孝”联 结起来,尽管每一个人对“孝”的理解不同,这也反映了他们做哲学 的方法不同。苏格拉底通过诘问的方式审查人的信念;亚里士多德更 多地是通过对前人理论的考察、批判发现真理;孔子则认为从事“孝”的活动就是对天道的传承。(摘编自余纪元金小燕韩燕丽“述而不作”何以成就孔子)材料三:“述而不作”的信条影响深远,达两千年之久,成为风气。自孔 子以后,儒家教育多遵从这一原则,以传授、注解经典为己任。要从事 这一学问,必然熟记经文才能言而有据。因而,熟记经典成为学生的 基本功。孔子教育弟子是为了让他们从政,用子夏的话说是“学而优则仕” (论语子张)。隋唐以后,科举盛行,官方明确规定了读书人的出路, 只有为官一途。学校成为向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之一。科举使用八股 文体,专以四书五经命题,以儒家经典考学生,答案阐释以经典为准, 不允许有超出范围的见解。可以说,孔子“述而不作”的信条,使得他在教学中有偏重继承、 轻视创新的倾向;伦理关系与师生关系的结合,造成学生对教师的依 赖,这使人们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减少或部分失去了探索未知的兴趣。 这样使得传统教育以教师解释、学生背诵为基本方式,因循以往,缺 乏创新精神。(摘编自李杨“述而不作”与传统教育)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论语中虽然记录孔子说自己“述而不作”,其实孔子在传 述文化遗产同时,也“作” 了一些新的东西,后孔子时代的儒学都长 期传承并发展着这种精神。8. “述而不作”中的“述”内涵非常丰富,在古代辞书中解释 为“循”,但在现代汉语中这一含义被“叙述”“陈述”“讲述”“论述” 或“阐述”等含义所取代。C.在儒家经典著作中庸一书中,认为“孝”应包括“善述 人之事也”,也就是说,“述而不作”中的“述”与“孝”是统一的, 这种理解恰好切合孔子的观点。D. “述而不作”的信条,后来成为儒学教育的一条重要原则, 熟记经典成为学生的基本功,这一传统一直影响到后来的科举考试, 并且命题答案均以四书五经为限。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为第一位教师,孔子期望把学生培养成对国家和社会有用 的人;作为伟大的思想家,他认为从事“孝”的活动是对天道的传承。B.孔子认为,儿子出生的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故父母死后孩子 应以同样的时长服丧以表感恩,于是提出了 “三年之丧”的礼制。C. “孝”在儒家思想学说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孔子看来,“孝” 不仅限于父母,也体现在对历史的传承和对文化传统的延续。D.孔子、柏拉图、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等人都将哲学活动与 “孝”联结起来,因做哲学的方法不同,对“孝”的理解也有差异。3 .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主要观点的一项是A. “上帝为每个人灵魂提供了选择机会:或是拥有真理,或是 得到安宁。你可以任选其一,但不能兼而有之。”B. “倘若没有天地,哪里会有人类生存发展的空间。因此,敬 天祈福正是对天地自然献上的一份崇高敬意。”C.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 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D. “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 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4 .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5 .对影响两千年之久的孔子“述而不作”的信条,你是如何看 待的?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二)、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无法完成的画像刘建东屋子里弥漫着一股淡淡的烧焦的味道。女孩被一个中年妇女领进 来,中年妇女是女孩的舅妈。她粗声说:“我外甥女,小卿J时间停留在1944年的春末。这一年我十五岁,师傅杨宝丰大约 四十岁,是城里唯一的炭精画画师。专门给人画像,给活着的人画, 也为故去的人画,大约一天时间就能完成。师傅保持着一个传统,画 遗像一定得到死者的家里去画,我想,可能是不想把晦气留在自己家 里吧。舅妈说:“我这小姑子三年前不见了,小卿也不知道她娘去了哪 里。我们找了她整整三年,慢慢地,我们也就不抱什么希望了,就当 我这小姑子死了,所以才请您来给画一张像。”“我需要她的照片,你们找出来,我来挑一张舅妈转向小卿:“快去把照片拿出来。”小卿指着墙角处放着的一 个陶瓷脸盆,小声凄凄地说:“喏,都在那里。”我们顺着她手指的方向看,脸盆底有一层燃烧后的灰烬。那可怜 的灰烬还保持着照片的模样。舅妈声音尖厉起来,抓住小卿的细胳膊: “你把照片都烧了!这是为啥? ”“我娘没死,她找我爹去了。”小卿嘤嘤地哭出声来,她不相信 母亲离世了。舅妈最终找到一张泛黄的照片,递给我师傅:“您看,这个行不 行?我只找到这一张。您说一个年轻女子,天天在外面疯跑,净和一 些陌生的人打交道。”师傅盯着照片,似是在认真辨认照片中的人, 半天没有说话。“这张照片是什么时候的? ”“大概十三年前吧。”舅妈说。我看到的那张旧照片,在时间无情的作用下,有些暗淡模糊,我 很奇怪,以往,师傅对照片质量很挑剔,而这一次,他是在勉为其难, 在冒一个很大的险。一切准备停当,师傅开始作画,每一次,都是从眼睛画起,这是 老规矩。师傅告诉我,眼睛是幅肖像画的魂魄,只要魂魄活了,这幅 画就成功了一大半。而这一天,1944年春天的一天,面对草稿,他 稍微犹豫了片刻,然后,用小楷毛笔沾上炭精粉,笔落在了鼻子上, 直到第四天傍晚,漫长的作画过程还未能结束,只留下一只眼睛,他 再也画不动了,那一小块空白,像是一个深不见底的洞,特别突兀刺 眼,我看到,师傅的右手手背上已经布满了密密的汗珠。从来没有, 从来没有过,这么难熬的作画过程,我反复看着那张旧照片,看着照 片上青春而朦胧的脸庞。再看看素描纸上,那一个意气风发而清晰的 面孔是多么得来之不易啊。师傅疲惫不堪地说:“明天早晨收尾。”第五天一早,我掀开宣纸,惊得大叫一声:“哎呀!”宣纸下西是 空荡荡的东西,桌上桌下,都找了个遍,也未见踪影。舅妈把小卿从院子外引进来,师傅和蔼地拍拍她的头,问:“你 见过那张画没? ”整晚,只有她一个人在屋里。小卿摇摇头,又摇摇头。师傅挥了挥手,然后坐在椅子上,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我胆战 心惊地地看着他,束手无策。重画的过程是一场灾难。他甚至茶饭不思,每天傍晚回店的路上, 走得比平日里要慢许多。偶尔有辆自行车响着铃铛急驰而过,都把他 惊得歇息几分钟才继续前行。又过了五天,小卿母亲年轻时的画像,即将大功告成。除了要修 正一下头发等细微处,连最后的那只眼睛都已经画好了,那一刻,师 傅四肢摊开,瘫坐在椅子上,面色苍白,汗湿衣袖,头发打着缗垂在 额头上。小卿看到画像,突然间趴在桌子上,放声痛哭。为了保护,我背着画夹,回到了店里,画夹被我放在柜台上。临 睡前,我看了画夹最后一眼,眼睛才沉沉地闭上。不知睡了多久,我 突然醒来,暗夜中恍若传来细碎的声音。我从床铺上爬起来,蹑手蹑 脚地摸向柜台,柜台上的画夹已经不见了,我惊出了一身的冷汗。声 音仿佛来自屋外,店门虚掩着。我轻轻推开它,脚落下去,感觉像是 落进了深渊之中。借着淡淡的月光;我发现浓浓的夜色中隐约有个人, 正静静地站在那里。那人终于有了动静,他打着了火,在烧什么东西。他点了几次, 才点着。燃烧的面积越来越大,被火映照的地方也扩展得越来越大。 视线顺着火光向上移动,我一屁股坐到了地上一一那个人竟是师傅, 我的脑子瞬间便凝固了。画像的事就此结束。师傅彻底放弃了为小卿母亲画像。我和师傅, 谁也没有再提起画像的事。一年之后的某一天,我在店里等着师傅, 等了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没有等到他。师傅再也没有出现, 我不死心,走了整个城里,也没有见到他的踪影。没有人告诉我发生 了什么。1951年的一天,我的画店里走进来一个年轻的姑娘,她面色凝 重,年轻的脸上写满了哀伤。“我是小卿,”她说,“我想请你画一张 肖像。”我急忙热情、手忙脚乱地请她坐下来,小心地问她:“找到你娘 了吗? ”小卿努力克制着悲伤,对我说:“邯郸解放后,有一天,舅舅突 然拉着我狂奔到烈士纪念堂里。我们站在一张合影前,合影上是两个 年轻的男人和两个年轻的女人。我越看其中一个年轻女人越像我娘。 我确信:她就是我娘。我站在那里失声痛哭。后来,一个陌生的女人 走到我身边,问我为哈哭泣。我指着照片说:那是我娘。她把我揽在 怀里,也是放声大哭。等我们哭完,她告诉我说,她是照片中的另一 个女人,他们四个是曾经的战友。她让我叫她黄姨,又指着我娘左边 的那个年轻男子,说是我爹。”“我想请你给我娘画一张像。"我跟着小卿来到烈士纪念堂,看 到了那张照片。我的目光落到照片上,紧紧盯着照片右首的那个男人, 我有点怀疑自己的眼睛,使劲揉了揉,指着照片惊呼道:“小卿,你 看,那个人,那人是我师傅黄姨领着我和小卿来到一个烈士墓前,告诉我说,这就是我师傅。 这里面埋着他的一项帽子,黄姨说,他曾经化名杨宝丰,在城里工作 过几年,他在南关开了一家画像馆。专门给人画像。我这才知道,师 傅叫宋威德。我潸然泪下。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舅母请人画像,急切地承认小姑了已死亡,反映了她对小姑 子的长期不满的心理。B.师傅技艺高超,凭借质量很差的照片就将小卿娘意气风发而 清晰的形象描绘出来。C.自行车铃声给师傅带来巨大惊扰,暗示师傅对画像失踪后可 能带来的风险的担忧。D.我潸然泪下的原因是知道师傅的真实身份太晚,以致于过去 长时间的找寻白费了。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我是故事讲述者,小说从“我”的角度去观察揣摩人物, 抒发情感,这与茹志鹏百合花中“我”的作用是相似的。B.时间背景1944年,1951年,使小说描写的环境有了象征性, 如“暗夜”象征了白色恐怖。“火”燃烧面积扩大,象征了革命的兴 盛。C.小说善于借助物象推进故事发展,如合影照片的出现,交代 了人物之间的关系,解答了前文的悬疑,故事情节有了突转。D.小说只叙述了画像未完成和烈士纪念堂的故事,而革命者的 形象需要读者自己构想,这种留白艺术使小说显得含蓄而有张力。8 .师傅为什么要烧掉倾注了大量心血且即将完成画像?请结合 文本简要说明。9 .小说情节主要围绕“画像”展开,一波三折,画像最终也无 法完成,作者这样安持有何效果?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 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 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肱箧,以诋詈孔子之徒,以明老 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 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 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 “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 衣以文绣,以入太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小猪),岂可得乎?子 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 以快吾志焉!”(节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乙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日:“诺。我将得邑金, 将贷子三百金,可乎? ”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 船鱼焉。周问之曰酎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 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 可乎?'船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 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节选自庄子外物)丙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君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 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 乎? ”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节选自庄子秋水)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周问/之曰船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 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B.周问之日/船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 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C.周问之日/船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 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D.周问/之曰船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 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 或长辈称字是出于礼貌和尊敬。B.谥号是在皇帝、贵族、大臣等死后,对其一生做的概括性的 评价,如惠王、宣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