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市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
-
资源ID:97985794
资源大小:28.93KB
全文页数: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吉林省长春市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
2022-2023 学年东北师大附中高一年级(语文)学科试卷下学期期中考试一、现代文阅读(31分)(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4小题,1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材料一批判” 一词来自德国古典哲学,特指人类勇敢地运用理性来解决自身面临的一切问题的 崇高的“权衡较量”的思维活动,比如康德著名的三大“批判”。鲁迅的“批判”也具有独特的哲思魅力,但并不囿于哲学和理论。竹内好认为,鲁迅一 开始就不喜欢摆弄单纯的抽象理论,后来也无意于此。但这并不是说,鲁迅更偏重于“行动”。 尽管鲁迅渴望“行动”,赞美“立意在反抗,指归在动作”的“摩罗诗人”,但他终于并不 是行动家,他的小说、杂文和散文随笔无不显明他主要还是思想文化领域的一个批评家(批 判者)。而且他的批判并不仰仗也并不追求高深玄妙的概念理论的架构,乃是整个生命(活 泼的智慧、情感与意志)的全然投入。表现出来,更偏重于苏珊朗格所谓“情感的形式”, 也就是文学。鲁迅遗产也可以说就是批判的文学或文学的批判。这具体就是他所提倡的“社会批判和 文明批判”:直接批判社会现实并进而批判一定的社会现实所依托的一定的精神传统。其核 心,就是“批判国民劣根性”。为什么“社会批判和文明批判”最后落实为对“国民性”或“国民劣根性” “坏根性” 的批判?这是因为在鲁迅看来,社会现实的改造直至文明传统的更新,关键在“人”,“人”的 关键在“精神”,即通常所谓“人心”。人心坏了,外在的社会设施乃至文明的一切其他内 容不管涂抹得怎样漂亮,都不可能真正好转,反而越来越坏。他虽然经常从直接的乃至高度 敏感的社会政治入手,虽然也像学问家们那样进行深入广泛的历史文化的阐释,但他的真正 目标仍然是坚定不移地“直指本心”:“批判国民劣根性”。(摘编自部元宝鲁迅六讲(增订本)材料二鲁迅在写于世纪初的文化偏至论里,所要讨论的是新世纪的中国文化的战略选择问 题,同时提出的是中国要建立什么样的“新文明”,也就是如何赶上世界新潮流,实现中国 的“现代化”的问题。为此,他对于“西方文明史”,特别是19世纪西方现代化道路,进 行了专门的考察。针对当时流行的关于中国的“现代文明”的种种设想,他明确提出,无论 是“以富有为文明”“以路旷(即科技引者注)为文明”,还是“以众治(即以议会民 主为代表的现代民主)为文明”,都是片面的,只抓住了 “现象之末”,而放弃了 “本原”; 他因此提出“根柢在人”,中国在新世纪里,要“生存两间,角逐列国”,“其首在立人”, 也即人的彻底解放,这是中国现代化的出发点,也是最后的归宿。他又进一步回答了 “怎样立人”的问题,指出:“若其道术,乃必尊个性而张精神”, 他的结论是:“国人之自觉至,个性张,沙聚之邦,由是转为人国。人国既建,乃始雄厉无 前,屹然独见于天下”。这就是说,鲁迅在思考中国所要建立的“现代文明”、所要实现的 “现代化”目标时,他并非不重视民族国家的独立、富强与民主,但他更重视与强调“人的 个体生命的精神自由”:他认为二者之间存在着“本末之分”,因此他赋予后者以哲学上绝 对的终极的意义与价值,同时在现实层面的现代化(“现代文明”)目标与道路上,强调“立 人”是“立国”的前提与基础。(摘编自钱理群绝对不能让步)材料三一个人的精神发展要经过奴性、悟性、理性这三个阶段,一个民族直至整个人类同样也 要经过这三个阶段。而民族和人类的精神自觉就需要本民族和全人类的思想家、文学家,对 本民族的精神以至全人类的人性进行内审与反省,并以文学为途径把自己反思的结晶传达给 人民,以改变本民族的精神和人类的人性。鲁迅毕生所致力的,就在于对中国人精神的反思,启悟中国人“悟己之为奴”,从奴性 状态上升到悟性境界。这是鲁迅所承担的历史的职责,也是他恒久的一直延续到当代的最重 要的价值。这不是从某个人或某个政治集团的角度得出的结论,而是从普世的,即中国人以 至全人类精神文化发展的视角进行观照所总结出的鲁迅的当代价值。正因为鲁迅具有这样的 价值,是从根柢上深刻反思中国人的精神和思维方式,所以必然触动了每个中国人的神经中 枢,牵扯到所有文化论战的核心问题,因为种种文化论战争论的根柢,说到底也是应该怎样 认识人类自己与外部世界的问题。因而至今总有人骂他,攻击他,也总有人推崇他,纪念他, 每一次的文化论战也都要把鲁迅牵连进去。(摘编自张梦阳鲁迅的科学思维)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鲁迅主要通过思想文化领域的批判来唤醒“人心”,他的批判不涉及抽象的概念理论, 借助的是“整个生命的全然投入”的文学形式。B.在思考中国建立的“现代文明”的目标时,鲁迅更重视“人的个体生命的精神自由”, 甚至甚于“国家的独立、富强与民主”,他认为前者是“本”。C.从普世的层面进行观照,鲁迅的价值体现在他所承担的历史职责,即引导人们“悟己之 为奴”,摆脱精神的奴役状态,重新回归理性境界。D.至今总有人骂他,攻击他,也总有人推崇他,纪念他,这是因为鲁迅是从根柢上深刻反 思中国人的精神和思维方式,所以常招致误解。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三则材料都谈到了鲁迅对中国人精神的反思,不过三则材料所论述的核心各有侧重。B.鲁迅将自己所提倡的“社会批判和文明批判”的核心落实为批判“国民劣根性”。C.面对新世纪中国文化战略选择及建立新文明的问题,鲁迅考察了 19世纪西方现代化道路。 D.鲁迅对本民族精神和全人类的人性所做的反省,改变了本民族的精神和人类的人性。3 .下列信息不属于鲁迅批判的“国民劣根性”的一项是(3分)A.鲁迅在论照相之类中提到S城就有利用照片的合成而制作的“求己图”:“一个自 己傲然地坐着,一个自己卑劣可怜地,向了坐着的那一个自己跪着。”B.鲁迅在为了忘却的记念中写道:“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吟罢低眉无 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C.在记念刘和珍君中,提及刘和珍之死,鲁迅写道:“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 徒!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D.在论睁了眼看中,鲁迅说道:“中国人的不敢正视各方面,用瞒和骗,造出奇妙的 逃路来,而自以为正路。”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二)现代文阅读II (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5-8题。一步之遥 言非我姓言,是一个石匠。当我可以讲述这个故事的时候,是在李晓曼找我刻碑并将那捧砂安 葬之后的事了。我曾以为李晓曼悲戚的神情里刻下的只是生活的艰辛,却不曾想到两个生命 轰轰烈烈的过往竟让我这双见惯了生死的老眼泛起泪花。毕竟,面对生命里那些撕心裂肺的 痛,谁又能讲得云淡风轻?故事还要从那捧砂说起。在一个冬末春初稍显落寞的午后,李晓曼瘦削的身影出现在了我的作坊门口。 “言师傅, 我想请您刻两块碑,相隔一步并肩而立,然后葬一捧砂。”干了这么多年刻碑行当,这样稀奇的事还是头一次遇到,我停下手里的活抬起头,打量着 面前的这个女人。她身量高挑,五官像玉器上恰到好处的纹饰一样精致,大大的眼睛里嗡满 的却是黯然的悲伤。“呃能告诉我原因吗?”晓曼怔了一下,踌躇中开始了艰难的讲述。时空也回到了 20世纪60年代的越南。孙逸尘同晓曼一样,是中国援越专家的孩子,在那个以主义和路线划分阵营的时代随同 家人来到了越南。他的父母在一次架桥事故中因公殉职,他本应被送回国内,但受国内政治 形势的影响,逸尘成为了孤儿,被留在河内福利院里生活,那一年他八岁。时间就像风吹起的砂土一样,在阳光下翻腾,然后消失得无影无踪。十五年后,直到越 南姑娘阮云慧的出现,才像一道光,照亮了他原本黯淡的生命。如果日子就这样按部就班地 流逝,那么故事的结局也许就会平淡无奇。然而,平静的生活往往因为风云突变而乍起波澜, 恣意的青春也常常由于激情燃烧而变得壮阔伟岸。受国际局势影响,1979年,中越关系交 恶,战争一触即发,中方援建人员必须撤回国内。逸尘迎来了他人生中第一次也是唯次 抉择。“云慧,跟我一起走,好吗?”望着一片狼藉的街巷和高喊口号的人群,逸尘棱角分明 的脸庞在夕阳的映照下显得有些晦暗。云慧沉默着,紧紧地咬着嘴唇。渗出的血和着那无声的泪,一滴一滴落下,砸进了脚下 的砂土,消失不见。“为什么?就因为你是越南人?难道我们就不能跨过这个界线?”“不要再说了。”云慧踉跄着后退了一步。她知道,这触手可及的一步之遥隔着的不止 是现实的千山万水,更是两个生命的咫尺天涯。“我生在中国但已经没有亲人,长在越南又失去了父母。在这个世上,我已经什么都没 有了。直到遇见你,我才发现,我还是一个活着的人。可老天却要把这最后一点希望都夺走! 这是为什么,为什么啊?“逸尘的呼喊湮没在悄悄挂上天幕的暗夜里,一如天边最后那抹晚 霞,苍凉而悲壮。“这就是命!”云慧绝望地看着逸尘,“人生往往就是这么荒唐,美好的愿望总是与现 实格格不入。逸尘,你要知道,夺走这一切的是不同的观念,是残酷的战争。如果你真的爱 我,就离开我,回去,去做一个真真正正的人,担起你的责任! ”晓曼的手紧紧地攥在一起,似乎在努力平复着情绪。“其实看法相比于活法而言,是多 么微不足道。”她自顾自地说着。我望着晓曼似乎有些神经质的样子,突然发现,其实我们 都一样,都是那样渺小而无助,只能被生活肆意地欺凌,然后留下斑驳伤口,在现实的结局 里凝结成疤,在未来的回忆里泛滥成灾。“逸尘捧起脚下的一杯砂土,他说他要带走这山这水,还有一颗破碎的梦里的心。其实, 我知道云慧是爱着逸尘的,因为她望着逸尘远去的背影喃喃地说她会一直等,等砂子们不再 分离,等逸尘给她穿上新娘的嫁衣。这就是这捧砂的由来。”晓曼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半晌 才轻轻地呼了出来。“那后来呢?”我不由得好奇这故事的结局了。晓曼的目光仿佛穿过我,望见了过往。“辗转回国后,我和逸尘都参了军,只是逸尘没有活着回来。我们都是医务兵,在一次 阵地守卫战中,为了营救受伤的战友,我们几个人被越南兵包围。战斗中逸尘身中三弹英勇 牺牲,临死时他掏出那捧浸透了血的砂,嘱托我在战争结束后亲手交给云慧。二十年里我多 方寻找,却一直没有找到云慧。有人说,云慧因为和逸尘的爱情在越南国内大清洗运动中饱 受摧残,在逸尘走后不久就失明了。还有人说,她直到死都在等一个人,等一件嫁衣。”晓曼是什么时候离去的,我不知道。我凝视着这一步之遥的两座碑,突然发现故事的结 局已不再重要。也许只有英雄式的死亡才能让破碎的梦重生吧。我相信,那片天空是因为砂 子们的哭泣才变得蔚蓝而美丽;我也相信,总有一天,那片天空会变得苍凉而壮阔,只是因 为砂子们的重聚。只不过,在那时的阳光里,没有了你也没有了我。5.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中逸尘“为什么?就因为你是越南人? ”的追问,表现了主人公面对爱情理想与现 实抉择的痛苦。B.幼儿时随父母来D.孙逸尘为爱而死与阮云慧为爱而等的故事,体现了在社会现实重压下人无法主宰自己命 运的悲剧性。6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以言石匠遇到刻碑葬砂的稀奇事开篇,以言石匠为线索人物,通过他的所见所闻展 开了故事的讲述。B.言石匠“能告诉我原因吗? ”的疑问,带领读者进入到孙逸尘与阮云慧的爱情故事,推 动了情节发展。C.作者从自然环境光影变幻的角度描述逸尘和云慧分别的场景,对天边晚霞的描写渲染了 悲凉的氛围。D.小说塑造人物时运用了外貌和神态描写,“大大的眼睛里噫满的却是黯然的悲伤”暗示 了故事结局。7 .小说的叙事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8 .小说标题“一步之遥”具有多重意蕴,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本题共7小题,36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T2题。(17分)智伯当政,与韩康子、魏桓子宴于蓝台。智伯戏康子而侮段规。智国谏日:“主不备,难到 越南援建,成为孤儿后被留在福利院成长的经历,使得逸尘对祖国的情感变得复杂。C.李晓曼不曾理会言石匠的疑问而自顾自地讲述,说明战争的残酷与打击使她的精神处于 崩溃的边缘。必至矣! “智伯日:“难将由我。我不为难,谁敢兴之!”对日:“今主一宴而耻人之君 相,又弗备,日不敢兴难'无乃不可乎!“弗听。智伯请地于韩康子,康子欲弗与。段 规日:“智伯好利而愎,不与将伐我,不如与之。彼犯于得地,必请于他人,他人不与,必 向之以兵。然则我得免于患,而待事之变矣。”康子日:“善。”使使者致万家之邑于智伯。 智伯悦。又求地于魏桓子,桓子欲弗与。任章日:“何故弗与? ”桓子日:“无故索地,故 弗与。”任章日:“无故索地诸大夫必惧吾与之地智伯必骄彼骄而轻敌此惧而相亲以相亲 之兵待轻敌之人智氏之命必不长矣周书日:'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 与之。'主不如与之以骄智伯,然后可以择交而图智氏矣,奈何独以吾为智氏质乎! “桓子 日:“善。”复与之万家之邑一。智伯又求蔡、皋狼之地于赵襄子,襄子弗与。智伯怒,帅 韩、魏之甲以攻赵氏。襄子将出,日:“吾何走乎? ”从者日:“长子近,且城厚完。”襄 子日:“民罢力以完之,又毙死以守之,其谁与我? ”从者日:“邯郸之仓库实。”襄子日:“浚民之膏泽以实之,又因而杀之,其谁与我?其晋阳乎.先主之所属也。,乃走晋阳。三家以国人围而灌之,城不浸者三版。智伯行水,魏桓子御,韩康子醪乘。赵襄子使张孟 谈潜出见二子,日:“臣闻唇亡则齿寒。今智伯帅韩、魏而攻赵,赵亡,则韩、魏为之次矣!” 二子日:“我心知其然也,恐事未遂而谋泄,则祸立至矣。”张孟谈日:“谋出二主之口, 入臣之耳,何伤也!''二子乃阴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 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遂杀 智伯,尽灭智氏之族。(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卷一三家分晋)9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无故索地/诸大夫必惧吾/与之地/智伯必骄/彼骄而轻敌/此惧而相亲/以相亲之兵/待轻 敌之人/智氏之命必不长矣/B.无故索地/诸大夫必惧/吾与之地/智伯必骄/彼骄而轻敌/此惧而相亲/以相亲之兵待/轻 敌之人智氏之命必不长矣/C.无故索地/诸大夫必惧吾/与之地/智伯必骄/彼骄而轻敌/此惧而相亲/以相亲之兵待/轻 敌之人智氏之命必不长矣/D.无故索地/诸大夫必惧/吾与之地/智伯必骄/彼骄而轻敌/此惧而相亲/以相亲之兵/待轻 敌之人/智氏之命必不长矣/1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智伯当政”与“人君当神器之重”(谏太宗十思疏)两句中的“当”字含义不同。 B. “奈何独以吾为智氏质乎”与“援疑质理”(送东阳马生序)两句中的“质”字含 义不同。C. “城不浸者三版”与“朝济而夕设版焉”(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版”字含义 不同。D. “入臣之耳,何伤也”与“无伤也,是乃仁术也”(齐桓晋文之事)两句中的“伤” 字含义相同。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智伯狂妄自大,与人宴饮却戏弄对方。智国良言相劝,他却不听从,贪于得地,四处索 要。B.面对智伯的无理要求,魏桓子不愿给地,任章力劝其给地满足对方,以等待事情的发展 变化。C.智伯率三家军队包围赵,并引水淹城。智伯巡视水势时,魏桓子为其驾车,韩康子充当 护卫。D.张孟谈被赵襄子秘密派出城,用唇亡齿寒的道理说服韩康子、魏桓子,三家终于合作灭 掉智氏。12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今主一宴而耻人之君相,又弗备,日“不敢兴难”,无乃不可乎!(2)浚民之膏泽以实之,又因而杀之,其谁与我?(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3-14题。(17分) 贺新郎辛弃疾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 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 回首叫、云飞风起。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注】此词作于宋宁宗嘉泰元年,此时距绍熙五年秋辛弃疾从福建安抚使任上罢职,被投 闲置散已有七年。词人仿陶渊明停云“思亲友”之意,闲居铅山县自建“停云堂”感怀 而作。“甚矣吾衰矣”语出论语述而,是孔子感慨自己“道不行”之语。公:诗 人自称。13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上阕由“甚矣吾衰矣”起意,词人感慨自己此时谪居一隅,虽壮志依旧,却已“白发空 垂”,英雄迟暮。B.下阕借饮酒抒怀,想象停云诗成时的情状,借渊明自省,感叹世上已无人能如渊明 “识浊醪妙理”。C.结尾“知我者,二三子”照应“只今余几”,更显词人知音难觅、知交零落的情状,言 有尽而意无穷。D.词人采用诸子散文的语汇入词,并且灵活巧妙地运用散文化的句法,使全词语言变化多 端,雅俗并陈。14 .本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词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1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 里沐浴临风、闲适自在的景象:“, (2)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向唐太宗建议要赏罚得当:君王在向臣民施恩时应做到“” ;而在动用惩罚时应做到“”。(3)在谏逐客书中,李斯先后以泰山高大和河海深邃的例子为喻,目的是向秦王阐明“, ”的道理。(4)古往今来,人才都是国家发展的第一资源。苏洵在六国论中提到,如果六国“, ",秦国人必定寝食难安。(5)杜牧阿房宫赋中“"一句用比喻手法写阿房宫建筑之密集,“” 一句则用夸张手法写宫中建筑之高大与数目众多。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4小题,13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9分)文艺创作的低俗化现象,以及文艺评论对低俗化的抵制与评论乏力等症候由来已久,并 且呈现出 的状态。在新时代文艺大局下,我们必须直面这一棘手问题。文艺的低俗现象,或者以通俗之名,或者以低俗可憎的面目存留于一时一 隅。低俗文艺时有滥觞,部分原因是因为文艺评论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没有原则地对它 妥协、给它让路,导致良木式微而野草疯长。面对文艺的低俗化现象及其表现,文艺评论 必须有所为,广大文艺评论工作者必须站在新时代文艺评论的角度去 o首先,(),这一思想武器通常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在这一方面的精辟论述。其次,新时代的文艺 评论不能缺席,必须时刻在场,在夜晚也要像猫头鹰一样。再次,积极建构文艺评论 的生态环境,正视存在的短板与不足。去低俗化,是文艺评论的时代使命,让低俗文艺逐渐萎缩,逐渐失去发展、生存的空间, 文艺评论大有可为!16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盘根错节 B.根深蒂固 C.盘根错节 D.根深蒂固蔚然成风 大行其道 大行其道 蔚然成风开源节流 正本清源 正本清源 开源节流风清气正风平浪静风清气正风平浪静17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18 .文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低俗文艺时有泛滥,部分原因是因为文艺评论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没有原则地对它妥协、 给它让路,导致良木式微而野草疯长。B.低俗文艺时有滥觞,部分是因为文艺评论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没有原则地对它妥协、给 它让路,导致良木式微而野草疯长。C.低俗文艺时有滥觞,部分原因是文艺评论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没有原则地对它妥协,、给 它让路,导致良木式微而野草疯长。D.低俗文艺时有泛滥,部分原因是文艺评论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没有原则地对它妥协、给 它让路,导致良木式微而野草疯长。(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题。(4分)19 .下面一段话是对“微公益”特点的说明,请提取主要信息,写出四个关键词,每个词不 超过四个字。(4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开始参与到公益事业中来, 于是一种平民化公益应运而生,这就是微公益。微公益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人们将微不 足道的爱心汇集起来,积少成多,就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社会力量。微公益关注贫困,关注教 育,关注社区发展,关注生物保护和低碳等,具有很强的利他性。它没有过去大慈善者那种“行侠仗义” “扶贫济困”的远大抱负,取而代之的是寓善于乐的参与方式。四、作文(40分)20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完成作文。在信息盛宴中,有太多的人不会对事情的原委进行深究,浏览新闻,刷朋友圈,浅阅 读忙忙碌碌之间,他们已深陷于“知道主义”。“那件事我知道!” “那本书我知道!”是的,在这个知识现场里,能有什么是你不知道的呢?不过,你知道的,很可能并不是真正“知道”。真正的知道恰如管子戒所言“闻一言以贯万物,谓之知道”。你对此有什么体验和思考?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 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1-3BDB4.材料一首先提出“批判”的概念,引出话题;然后指出鲁迅的“批判”是一种文学的批判; 再指出鲁迅的“批判”的核心是“批判国民劣根性”;最后分析鲁迅将“批判”的核心确定 为“批判国民劣根性”的原因,即社会现实的改造直至文明传统的更新,关键在“人”的精 神。5-6CA7. (1)叙事顺序上,运用了倒叙方式。开篇写李晓曼请求言石匠刻两块碑葬一捧砂,制造 了悬念,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2)叙事结构上,采用嵌套结构(内外双循环结构)。通过李晓曼的讲述,将她与言石匠、 孙逸尘与阮云慧的故事串联起来,形成了内外双循环的故事结构;(3)叙述视角上,在对话中采用第三人称视角讲述故事,李晓曼是整个故事的见证者和讲 述者,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与深刻性,将主人公的故事与文本的现实世界结合,打破了时空 的局限;(4)叙事技巧上,父母亡故成为孤儿在福利院成长的经历,为逸尘对祖国的情感产生隔膜 埋下伏笔;以言石匠的疑问推动情节的发展。(5)艺术手法上,运用了象征。砂土是渺小、易散的,既是两个人情感纠葛的见证,也象 征了相爱却被迫分离的命运;两块相隔一步并肩而立的石碑象征了两个人终至错过的命运轨 迹。8. (1)表面上,“一步”极言其近,“遥”极言其远。写出了两座碑相距的客观距离;(2)深层上,“一步之遥”写出了孙逸尘与阮云慧爱情悲剧中愿望与现实的距离,暗示了 两个人终至错过、不可重合的命运轨迹;(3)主旨上,“一步之遥”揭示了,个体生命在被动承受现实重压的同时,一步步拼尽全 力反抗,但面对希望却遥遥无期最终失败的悲剧性主题,体现了作者对个人命运与社会现实 关系的思考。9-11DAB12. (1)如今主公一次宴会就使他人的君主与谋士受到羞辱,又不防备,说“他们不敢发起 灾祸”,这种态度恐怕不行吧!(2)搜刮民财使仓库充实,又由此引来战争使他们送命,难道谁还能亲附我?14. (1)知音难觅的感伤。词人感慨平生交游之人,如今已零落四散,而能了解自己心志的 人,更是寥寥无几。(2)仕途坎坷仍保持乐观。与青山为友,人间万事都付之一笑,含笑面对人生,含笑化解 苦闷。(3)豪迈不羁的狂放之情。哪怕谪居失意,但仍有“回首叫、云飞风起”的豪气,感慨“不 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可谓狂放。(4)不屑追名逐利的高洁情操。作者倾慕陶渊明的人生态度,耻于与“江左沉酣求名”者 为伍,可谓清高自诩。15. (1)浴乎沂 风乎舞雪(2)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3)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4)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5)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16-18CCD19.平民化、积少成多、(强)利他性、寓善于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