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四 教案.docx
语文园地语文园地一共编排了三个板块。“交流平台”呈现了一些有特色的文章的开头和结尾; 十六年前的回忆的开头和结尾;藏戏和草原的开头;匆匆和那个星期天 的结尾。这个板块旨在让学生阅读的时候能关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体会这样写的好处,提 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词句段运用”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呈现了三句诗:第一句出自清代郑燮的竹石, 第二句出自元代王冕的墨梅,第三句出自宋代苏轼的赠刘景文。这一部分旨在让学生 联系读过的古诗,说说有哪些事物在诗中被古人赋予了人的品格和志向。第二部分呈现了人 物外貌和神态描写的三个语句,分别出自十六年前的回忆小英雄雨来和他像一棵挺 脱的树,旨在让学生体会外貌和神态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好处。“日积月累”旨在引导在学生朗读并背诵有劝勉意义的俗语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感 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积淀文化素养。教学目标1 .梳理学过的课文,体会好的开头和结尾对文章的好处。2 .回忆学过的古诗,感受诗人运用托物言志的表达效果。3 .回忆已学课文,体会外貌和神态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及文章表达效果的作用。4 .背诵并默写“日积月累”中的名言警句,体会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 .梳理学过的课文,体会好的开头和结尾对文章的好处。2 .回忆学过的古诗,感受诗人运用托物言志的表达效果。教学难点回忆已学课文,体会外貌和神态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及文章表达效果的作用。教学策略1 交流平台“交流平台”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感受开头、结尾描写的好处,学习作者前后照应的写作 手法。教学时,教师先让学生朗读这些开头和结尾,交流发现这些开头和结尾的特点,体会 其作用。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印象深刻的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和同学们交流这样写的好处。 教师引导学生读读自己以前写过的习作的开头和结尾,交流自己满意的地方,还可以说说不 足之处,以及可以怎样改进。2 .词句段运用针对“词句段运用”中的古诗,教师让学生反复朗读,引导学生联系原诗,疏通诗句的 意思,并说说这些诗句把哪些事物赋予了人的品格和志向。让学生拓展自己读过的其他古诗, 说说还有哪些事物在古诗中被赋予了人的品格和志向。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将这些句子 还原到课文中,思考:如果删去这些外貌和神态描写会影响课文的表达效果吗?学生自主对 比原文片段和删去的片段,感受外貌描写和神态描写在刻画人物形象上的作用,再展开交流。3 .日积月累通过师生对读、生生对读等多种朗读形式,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疏通俗语的意思。 教师应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依据情境,说出相应的俗语。教师引导学生背诵 并默写“日积月累”中的名言警句,体会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课前准备1 .学生复习回顾课文主要内容和部分语句。2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 .交流文章开头和结尾的方法,在朗读中感受这样写的好处。2 .通过朗读、想象等方法感受诗句中隐藏的诗人的品格和志向。教学过程板块一交流平台1 .谈话导入:一个好的开头,可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一个好的结尾,可以增强文章 的感染力,令人回味无穷。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第73页,读一读书上罗列出的开头和结尾,并 说说有什么发现。2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写好开头和结尾的方法,并进行拓展。(1)文章开头的方法:首尾呼应,巧妙设问,杼发情感,开门见山,形象描绘,巧引妙改, 设置悬念,巧用修辞。(2)文章结尾的方法:首尾呼应,景物烘托,自然收束,卒章显志,引用佳句,巧妙设问, 抒发情感,出人意料。3 .教师出示交流平台课件。4 .教师引导学生对语段依次进行理解。(1)关注首尾呼应:句段1: 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那是父亲的被难日,离现在已经十六 年了。十六年前的回忆句段2:我又哭了,从地上捡起那张报纸,咬紧牙,又勉强看了一遍,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日。”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师让学生齐读这两个语段,并思考采用的什么方法?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两个语段采用了首尾呼应的方法。这样写更能够突出“我”和母亲对父亲的怀念,牢 牢记住父亲的被难日,使文章结构篇幅紧凑。师:请同学们朗读下面的语段,并把课本翻到第8课匆匆,想一想它采用了什么方 法,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句段3: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匆匆学生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指导。教师指名学生回答。这个语段也采用了首尾呼应的方法,文章的第一段出现“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 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与这个语段前后照应,这样写更能体现作者对时光匆匆的感慨。(2)关注设问式开头:句段4: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在演出时是没有舞台的呢?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的呢? 藏戏指名学生朗读。教师引导学生说说采用了什么样的方法,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指名学生回答,教师相机指导。囱图图显这个语段采用了设问式开头。这个开头表达方式新颖独特,用反问、排比的形式先声夺 人,强调藏戏戴着面具演出等方面的突出特点,同时,也为下文着力描述面具的颜色、形状 及作用埋下伏笔。(3)关注开门见山式开头:句段5: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 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草原教师让学生读一读,并谈谈这样写的好处。学生交流,教师相机指导。这个语段采用了开门见山的方法。开头直抒胸臆,开门见山,只用一个简洁的短句“这 次,我看到了草原”,抒发了作者为终于能见到美丽的草原而感到自豪。通过景物描写,融 情于景,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草原一碧千里、明朗宽广的特点,激发了读者的兴趣。(4)关注景物烘托:句段6:男孩儿蹲在那个又大又重的洗衣盆旁,依偎在母亲怀里,闭上眼睛不再看太阳, 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那个星期天教师让学生读一读,说说这样结尾的好处。学生交流,教师相机补充。囱图陶国这个语段采用了景物烘托的方法。借助景物描写,烘托人物心情,如描写光线的消逝其 实就是表达男孩的期盼彻底破灭。5.师:同学们,我们学习了关于文章开头和结尾的方法,接下来请同学们尝试运用一两 种开头方法修改心愿一文。(1)学生自由修改。(2)学生互相交流各自新改的开头。板块二词句段运用1 .教师指名学生背诵本单元的古诗三首。2 .师:古代的诗句除了告诉我们人生的道理之外,还常常隐藏着作诗之人的品格和志向。 请同学们看到课本第74页,齐读诗句。3 .教师出示课件。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清郑燮竹石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元王冕墨梅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宋苏轼赠刘景文4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三句诗的意思,并指名学生回答。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译文:经历千万次的磨炼仍然坚韧挺拔,任尔 东西南北风的呼啸也不动摇。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译文:不要旁人来夸梅花的颜色好,只需要清新的香气留在这天地间就足够了。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译文: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的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5.师:我们了解了这些诗句的大意,思考几个问题。(1)诗中写的是什么事物?(2)在诗中,这些事物有什么特点?(3)每句诗隐藏着诗人怎样的人生志向?(1)学生交流,教师相机补充。诗中写了竹子、梅花、菊花。这些事物的特点:坚劲、清气、傲霜。咏竹子是诗人借竹子坚韧的傲气,表达自己的刚正不阿、铁骨铮铮;墨梅反映了诗人 的高尚情趣和淡泊名利的胸襟,表明了他不向世俗献媚的操守;残菊反映了诗人孤高傲世的 高洁品格。(2)学生自由朗读熟记。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 .体会外貌和神态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及文章表达效果的作用。2 .背诵并默写“日积月累”中的名言警句,体会其中蕴含的人生道理。教学过程板块一词句段运用1 .教师指名学生背诵“词句段运用”第一部分的诗句。2 .师:古人用简练的诗句表达志向,今人用细致的描写刻画人物。接下来我们学习“词 句段运用”的第二部分,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本第74页的三个外貌' 神态描写。3.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思考:这些外貌和神态描写对刻画人物有什么作用?如果删掉这 些内容,是否会影响文章的表达效果?句段1: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 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父亲被抓后跟“我们”见面前插入对父亲外貌、神态的特写,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如果去掉,会不会影响父亲这一形象?(2)学生交流,教师巡视指导。(3)指名学生回答。这段外貌、神态描写不仅可以展现特殊环境中人物的内在情绪,更可以反映李大钊作为 一名共产党坚贞不屈的性格。如果去掉,不仅父亲在监狱中的平静表现不出来,而且“我” 在后面受父亲影响变得机智也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句段2:扁鼻子军官的目光立刻变得凶恶可怕,他向前弓着身子,伸出两只大手。啊! 那双手就像鹰的爪子,扭着雨来的两只耳朵,向两边拉。(4)教师出示小英雄雨来原文,让学生讨论:如果去掉这段描写,直接写鬼子往两边 扯雨来的耳朵,有什么不一样?(5)学生交流,教师补充。作者抓住鬼子军官的目光和双手进行重点描写,展示了鬼子的无比凶恶。去掉以后虽然 有动作描写,但是体现的只是军官在目的达不到之后的恶劣和暴躁,只有这个外貌描写才能 表现其“凶狠”之相。句段3:他没有什么模样,使他可爱的是脸上的精神。头不很大,圆眼,肉鼻子,两条 眉很短很粗,头上永远剃得发亮;腮上没有多余的肉,脖子可是几乎与头一边儿粗。(6)教师出示骆驼祥子原文,让学生思考:这样写的好处,去掉外貌描写后有什么不 同?(7)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指名学生回答。通过外貌描写,把祥子这一普通但又有自己特点的北京劳动人民形象展现在我们眼前, 也突出了祥子十足的精神气。如果去掉,只看到他不注意自己的模样,而看不出其内在的精 神。4.教师小结:外貌、神态描写对人物刻画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有时候能展现人物在特 定环境下的特定情绪、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表现人物的喜好、身份、生活态度等。不论是 写人还是叙事的文章,我们都可以尝试运用,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事件叙述更加具体。板块二日积月累1 .师: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祖先留给我们的名言警句,句句都是精华。今天我们就来 学一学吧。2 .教师让学生齐读“日积月累”的名言警句。(教师出示课件)3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这些句子分别是什么意思。“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出自增广贤文,大意是:用心去栽花,花 却始终不开放;无心去插柳,柳却自然地长大成荫。比喻有心去做某件事情,往往惨遭失败; 反倒是无心去做的某件事竟然成功了。“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出自孔子家语,大意是:良药多数是带苦 味的,但有利于治病;而教人从善的语言多数是不动听的,却有利于人们改正缺点。它旨在 教育人们要勇于接受批评,现在常用来说明应该正确对待别人的意见和批评。“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出自孔子家语,大意是:树想要静止,风 却不停息地刮得它摇动;儿女想要孝敬父母了,父母却已过世。多用来劝诫人们要及时孝敬、 陪伴父母。“常将有日思无日,莫把无时当有时。”出自名贤集,大意是:在生活富足的时候 要经常想想贫困的日子,生活困顿时不要像以前富裕时那样铺张浪费。它教育人们应居安思 危,注意节俭,不要浪费。“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出自名贤集,大意是:需要知识的时候, 才悔恨自己读书太少,没有亲身体验过的事就体会不到它的困难。劝诫人们多读书,多积累 知识,多实践,多取得真知。4 .学生再次朗读句子,用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交流对句子中所说道理的认识。5 .教师引导学生背诵。教学反思总结注重授之以渔,发展思维。语文园地是将本单元的专题学习成果展示出来的一个版块, 不仅加深了对单元课文的理解,还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教学时,教师更多的是教授学生学 习的方法,而不是一味地灌输。如教授“交流平台”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怎样写好文章 的开头和结尾,可以让学生将这些方法运用到作文中,提高写作能力。教授“词句段运用” 时,教师应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回忆之前学过的古诗,起到巩固加强的作用;在教学体会外 貌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时,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课文,体会这样写的表达效果,同样可以使 作文增彩。对于“日积月累”中的这种名言警句,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背诵,对学生来说将 会是一生的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