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分+专项模块6+诗歌比较鉴赏题(Word教参)-2022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优化指导】高中总复习·第2轮(全国版)-高考语文总复习总结归纳汇总资料.docx
-
资源ID:97986868
资源大小:53.46KB
全文页数:12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第四部分+专项模块6+诗歌比较鉴赏题(Word教参)-2022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优化指导】高中总复习·第2轮(全国版)-高考语文总复习总结归纳汇总资料.docx
专项模块专项提升拓展专项模块6诗歌比较鉴赏题古代诗歌的比较鉴赏与单篇诗歌的鉴赏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有两点外在的、形式上的 区别:一是阅读的对象在数量上的区别;二是比较鉴赏多了一道“作比较”的程序。命题者 往往选取两首在主题、风格、题材、体裁、作者等方面有某些相同或相异之处的诗歌进行比 较。其比较点往往是两首诗歌的相同之处或相异之处。从设题来看,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不同诗歌对相同意象的比较或不同诗歌对同一对象描写优劣的比较;不同诗歌中同一 “炼字”的比较和同一诗歌不同版本用语的比较;不同诗歌对描写相同对象的表现手法的 比较;同一诗人抒写相似内容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比较等。因此,古代诗歌的比较鉴赏应 遵循的基本原则是“整体把握,知同辨异“知同”就是发现两首诗歌中相同、相似的东西, “辨异”就是分辨两首诗歌中不同乃至相对的东西。“知同”也好,“辨异”也罢,重点都要 落实到上面提到的一些主要对比点上,都要从诗歌中找到具体依据。诗人所处的时代特点 诗人的经历和遭遇诗人的理想抱负诗人的风格特征作品中写的人、景、物知作者懂诗家语为平仄、对仗,改变词序、句序 为含蓄蕴朝,省略、跳脱 为语言工整,炼字、炼句为典雅委婉,套用诗句,化用典故作品中的形象特点知形象懂诗包生词的含义、句的含意,诗歌整体表达的意思所写形象与作者的关系,借以抒发的情感乐府诗古体诗比较鉴赏期应占运川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律诗:起、承、转、介、 绝句:五绝:七可近体中,一般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旦 语言口,带有衬字L知章法知体知读法行时间、地点、对象读标题看事件、情感、缘由看诗眼、词眼、线索抓意象、情词、景词读正文看景、事、情,体会用意品结尾句,揣摩情感、主旨怀古诗、咏物诗、边塞诗、酬和诗等知题材-理解疑难词句、典故含意因抢分技法题比较型诗歌突的形破象(意对于诗歌形象(意象)的比较鉴赏,往往着眼于不同诗歌选用的同一 释义 形象(意象),但是这个形象(意象)又拥有不同的内涵,承载着不同 的情感内容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由景及情,层次清晰。解析:本题采用比较阅读的方式。解答本题要先比较两首诗选取的意象,再比较意境特 点。本诗一开首以雨后蝉鸣起兴。秋高气爽,雨过天晴,再加病愈登亭,十分畅快。连枝上 的蝉也仿佛有所领略而在欢快地鸣叫。二句由“听”转向“见”:秋雨新洗,值此黄昏之际, 行人渐少,尘土不扬,那通往故乡的道路显得分外清晰。这一句在眺望中透露出诗人的心事: 怀乡情重,思归心切,不曾有一日忘怀。本诗意象众多,首联写清蝉、颈联写斜阳、暮鸦、 衰草,尾联写秋风,这些意象营造出凄清萧瑟的意境。杜诗首联写急风、高天,颔联写无边 落木、不尽长江,这些意象营造出雄浑苍凉的意境。从章法结构上来讲:两者都是写景加抒 情,但是安排的位置不同,本诗首联颈联写景,颈联尾联抒情,两者穿插交错,景情转换灵 动自然,不呆板拘滞;杜诗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由景及情,先写景后抒情,采用惯常 方式,层次清晰。四、(2021 福建泉州高三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78题。青玉案送频统辖行张孝祥相春堂上闻莺语,正花柳芳菲处。有底尊前欢且舞。满堂宾客,紫泥丹诏,衮衮烟霄 路。君王天纵资仁武,要尺笔平骄虏。思得英雄亲驾驭。将军行矣,九重虚宁,谈笑清寰 宇。注统辖:官职名;频统辖,姓名不详,为作者友人。有底:有此。尺维:一 尺的马鞭。九重:指皇帝。虚宁:宽心安宁。7 .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写相春堂的莺语花柳,点明送别的地点和节令,营造出了热闹的氛围。8 .词中写“紫泥丹诏”,隐含作者对朝廷用人的赞同,为下阕的祝愿作了铺垫。C. “要尺筵平骄虏”与“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类似,都写出敌军不堪一击。D.上阕实写壮行,下阕虚写出征,全词内容丰富,意境开阔,富有昂扬之气。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内容,赏析诗歌形象、表达技巧的能力。C. “都写 出敌军不堪一击”错误,“尺筵”“长车”借指部队兵马,两个句子都写出了将帅统领兵马 抗击外敌的决心与必胜的信念,并非敌军真的不堪一击。 8.词结尾三句“将军行矣,九重虚宁,谈笑清寰宇”与“羽扇纶巾,谈笑间,橘橹灰 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都运用细节描写和衬托手法描绘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其运用的异同。答答案:同:两词都通过“谈笑”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前线将领指挥若定的气度。异:本词只用“行矣”叙写频统辖义无反顾的出征;苏词还用“羽扇纶巾”这一肖像 描写突出周瑜的儒将风范。本词写皇上宽心,天下安宁,从正面衬托了频统辖安定天下的 英雄形象;苏词写曹操水军灰飞烟灭,从反面衬托了周瑜大获全胜的将军形象。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回答本题,关键是审清题 干中的限制与提示。“细节描写和衬托手法”和“人物形象”规定了答题的内容和范围异 同”则提示了答题的思维方向。另外,“异同”是题干设问的中心词,答案组织时应以“异 同”为分点标准,即先分出“异同”之所在,再在“异同”里说明运用“细节描写和衬托手 法”表现“人物形象”的具体情况。比对两词用来比较的相关词句可以发现,“同”指的是 两首词都出现的“谈笑” 一词,除此之外的其他语句则为“异二先分析“同”的部分。根 据“细节描写和衬托手法”和“人物形象”的限制,我们可以判断出,“谈笑”属于直接描 写人物的“细节描写”,没有运用“衬托手法”;结合两首词的具体内容可以发现,“谈笑” 一词描写的都是将军征战沙场时面对敌军的情态和心态,从中体现的都是将军因为胸有成竹 而指挥若定的大将气度。再来看“异”的部分。两词中直接写将军的,张词中只有“将军行 矣” 一句,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看,此句属于叙述而非描写;苏词中还有“羽扇纶巾” 一句, 此句显然属于人物的肖像描写。张词的“将军行矣”用一个“行”直接写出将军出征的义无 反顾;苏词的“羽扇纶巾”则描写人物的儒生装束,体现了周瑜的儒将风范。两词中都还有 一些语句并非直接写将军,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说,这些语句运用了 “衬托手法二只是二者 的具体运用情况略有不同。张词写“九重虚宁”“清寰宇”,写出战争胜利给皇上、国家带来 的好处,属于从正面(我方)角度衬托将军,突出了将军安定天下的英雄形象;苏词写“橘橹 灰飞烟灭”,意思是曹操水军全军覆灭,这是从反面(敌方)的角度写出了周瑜在赤壁之战中 的胜利,突出周瑜战功赫赫的将军形象。五、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910题。月夜听卢子顺弹琴李白闲夜坐明月,幽人弹素琴。 忽闻悲风调,宛若寒松吟。 白雪乱纤手,绿水清虚心。 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听蜀僧;睿弹琴李白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注悲风寒松白雪绿水都是琴曲名。绿绮:古琴名。万壑松: 指万壑松声。这是以万壑松声比喻琴声。琴曲有风入松。9.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首前两联叙述并描绘卢子顺所弹琴声仿若寒松在风中发出的悲凉之音。B.第二首前两联叙述并描绘蜀僧弹奏的乐声像连绵的高山涧谷中的松涛一般。C.两首诗都重在表现琴乐的艺术魅力,所以诗人都没有写弹琴的时间和地点。D.两首诗不仅描绘了音乐所引发的听者的艺术想象,而且还暗示了乐曲名称。c 解析:C项,第一首诗提到了弹琴的时间“月夜”,第二首诗中“不觉碧山暮,秋 云暗几重”也暗示了弹琴的时间,故选项中“都没有写弹琴的时间”有误。 10.请结合诗句内容,简要分析两首诗的结尾方式有何不同。答:答案:(示例)第一首诗用议论的笔法结尾,“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两句直接表明 了诗人对世上没有人赏识弹琴者的感慨,也暗含了怀才不遇的伤感。第二首诗以景结情,用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诗句中碧山、黄昏、秋云显现的景象暗含了对弹琴者让人陶醉 的艺术水平的赞美。解析:第一首,“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此句借用“钟子期”“俞伯牙”典故喻己, 紧扣上文,这是采用议论的方式结尾,首尾呼应,使结构更为严谨,表达出诗人知音难觅的 孤寂落寞之情。第二首,“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以景结情,两句写诗人听完蜀僧弹琴,举目四望,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青山已罩上一层暮色,灰暗的秋云重重叠叠,布满天空。这是以感觉 时间过得快来表现听者沉浸于琴声达到入神的状态,衬托出弹者技艺高超。象)解题 方法分析形象(意象),首先要把握全诗的情感,在诗歌主题的统摄下, 把握诗人情感和诗中景物的内在关系。诗人的情感决定并影响着诗 人对意象的选择和描绘,意象又凝聚并表现着诗人的情感。不要单 就景物谈景物,那样可能会南辕北辙答题 模板这两首诗都写了XX形象(意象);前者侧重写了XX,抒发了XX 的情感,而后者则着重写了XX,抒发了XX的情感比较 诗歌 的语- >.、比较两首诗释义许多诗中都有一些特别值得重视的词语,这些词语通常使全诗增色 不少,甚至成为诗眼。不同的诗歌有时候也会运用同一个词语,但 是其表情达意的作用及效果会有所不同,因此在对比中鉴赏,体会 其不同的用法,就显得非常重要解题 方法明确所炼之字在诗歌中的位置,进而揣摩其在谋篇布局中的作用结合所用手法,分析其所写内容分析这个字对诗歌表情达意的作用组织答案时要注意分条作答,使答案条理清晰答题 模板两诗中都用了X字。在前诗中,X字XX(统领、引领)下文, 表现出对XX的XX(追求、向往),抒发了 XX的情怀。后诗中 的义字,则表现了诗人对XX的XX,抒发了 XX的情怀二、一首诗不同版本的比较释义古诗在流传过程中,同一首诗不同的版本有时有不同的用语,不 同用语在该诗中可能都有一定的道理解题 方法从修辞方法运用上进行比较,看哪种修辞方法更有表现力 联系诗歌描写的情景进行比较,看哪种用语更符合实际 从表达思想感情上比较,看哪种用语更能准确表现作者当时的 思想感情答题模板我认为义X X句更好,此句运用了 X义修辞方法,使句子更X义(生 动、凝练、具有表现力),更能表达出诗人义义的心情比较 诗歌 的表 达技 巧释义不1司的诗歌,在情感的表达上会有所侧重,表达技巧作为表情 达意的主要手段,在具体运用上也有异同解题 方法明确题干要求,注意题目是要求分析“相同点”还是“不同占“八、运用先分析相同点,再分析不同点的思路来答题要结合诗歌所写内容及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行具体分析,在分析中体现其相同点或不同点组织答案时,应先指出其所用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分析,最后指出其表达效果答题 模板前诗运用了 XX手法(具体分析),表现出诗人的XX ,抒发了 XX的情感;后诗则用了 XX手法(具体分析),表现出诗人的 XX,抒发了XX的情感比较 诗歌 的感 情态 度释义不同诗人的不同作品中或者同一诗人在不同阶段的作品中, 出现同一内容,往往寄托着不同的情感,抒发着不同的情志。 这都是由个人所处时代及经历的不同而导致的解题 方法联系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境遇,分析作者的心情根据诗歌的类型,分析诗人所表达的感情结合全诗内容,分析诗歌主旨,进行恰当的鉴赏答题 模板1 .相同点:两首诗都写了 xx,表现出XX的心情2.不同点:前诗侧重表现XX,后诗侧重表现XX通读要比较鉴赏的诗歌,把握其思想内 容和表达技巧,同时注意联系作者、写 作背景和注释等第一步读诗,把握大意,U 、第二步审题、找准异同a第三步作答,点面结合答 题 规 范要结合题干的比较角度(形象、语言、表达 技巧、思想感情等)来寻求诗歌的异同点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乂有具 体分析。表述时要条理清楚,层次分明E3即时训练一、(2021 山东淄博高三一模)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12题。孟子 王安石沉魄浮魂不可招,遗编一读想风标。何妨举世嫌迂阔,故有斯人慰寂寥。商鞅由王安石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注王安石因推行新法受到了多方责难,有人指责他违背先王之道,舍弃王道讲霸道。 本诗即为此事而做。1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虽逝,但他的文章遗留后世,阅读这些文章可想见其风度与品格。B.尽管很多人指责王安石迂腐,但孟子阔达乐观的性格足以给他慰藉。C.商鞅重视诚信,言出必行,取信于民,为治理国家留下了宝贵经验。D.作者认为商鞅能够让政令得到贯彻执行,告诫人们不要对商鞅非议。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B. “但孟子阔达乐观的性格足以给 他慰藉”错误。诗中并没有描写孟子的乐观性格,“何妨举世嫌迂阔”是诗人自喻。给王安 石慰藉从诗中也无法解读。2 .请简要概括这两首咏史诗在写法上的共同特点。答:答案:以议论入诗,通过对古代人物的评价和分析展开议论,观点明确。借古喻今, 借古人古事反驳政敌的非议,坚定自己的政治主张。议论、抒情有机结合,表明自己的心 迹与情感。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诗歌比较阅读诗歌的能力。两首诗都是对古代名人的评价,以议论 入诗。在孟子一诗中,作者通过阅读孟子的著作而想见其风度与品格,表达了作者对孟 子的推崇之意。而商鞅一诗中,作者对商鞅的政出必行的作风进行了赞扬。两首诗都是 对古代人物的评价,通过分析之后表明自己的观点,观点明确。作者表面是写古人,实际则 是写自己,运用了借古喻今的手法。当时作者推行新法改革,朝廷上各种势力对改革进行非 议和阻挠,作者借评价古人的形式来为自己辩护,反驳政敌的非议。如孟子中的“何妨 举世嫌迂阔,故有斯人慰寂寥”表明即使天下人都认为自己迂阔也没有关系,他会像孟子那 样坚定地推行自己的主张。而商鞅中的“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借为商鞅 辩护,表达自己坚定自己的政治主张的决心。因此可看出两诗都是议论、抒情相结合,表明 自己的心迹与情感。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34题。卜算子朱敦儒古涧一枝梅,兔被园林锁。路远山深不怕寒,似共春相躲。幽思有谁知,托契都难可。独自风流独自香,明月来寻我。3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阕前两句点明所咏对象为“梅”,在“古润”与“园林”两种环境的对比中自含 褒贬。B.上阕第三句写梅不怕路远山深和天气严寒,看似平淡的表达中蕴含着深深的赞美。C.下阕前两句写梅亦写人,借梅言己志,表达词人无人理解、知音难觅的深沉感唱。D.词人用字颇见功力,“锁”和“躲”都运用拟人手法,分别写环境和情态,非常传 神。D 解析:D项中“'锁'和'躲'都运用拟人手法”错误。用“躲”来写梅和春天, 符合拟人手法的特征;“锁”字在此处并未使用拟人的手法,“园林锁”仅仅是“锁于园林” 的意思。4 .同是咏梅,本词中“独自风流独自香,明月来寻我”与陆游卜算子咏梅中“零 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内涵有何异同?答:答案:相同点:两句词都借咏梅表达了词人坚守节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情怀。 不同点:朱词写梅在深山古涧中独自绽放,只有明月相伴,更强调远离世俗、孤高自守; 陆词写梅即便落入泥中化为尘土,其芳香依然如故,更强调对节操信守如一、生死不渝。三、(2021 .湖北孝感高三调考计利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56题。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杜牧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惆怅无因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注此诗写于唐文宗开成年间,杜牧任宣州(今安徽宣城)团练判官时。范蠡,春 秋时曾辅助越王勾践打败吴王夫差,功成后乘扁舟归隐于五湖一带。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写登楼所见之景,勾连古今,营造了一种笼罩全篇的氛围。B.颔联意在写“今”,鸟去鸟来,人歌人哭,描绘了一时见闻。C.颈联所写之景,一阴一晴,一朦胧一明丽,时间上并不连续。D.前三联情景交融,抒发了诗人的历史兴亡、人事变迁之感。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解读诗歌的能力。B. “意在写今'”有误,这首诗是 虚实结合,“勾连古今”。“鸟去鸟来,人歌人哭”也不只是“一时见闻”,这些景象都是 古已有之,也是诗人平时既已积累的印象,只是登览时被触发了。6 .与汪遵的五湖“己立平吴霸越功,片帆高扬五湖风。不知战国官荣者,谁似陶 朱得始终”相比,这首诗的尾联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答:答案:相同:两首诗都表达了对范蠡的缅怀仰慕之情。不同:杜诗表达了诗人无因会见 范蠡、无法像他那样泛舟五湖的“惆怅”之意,寄托了诗人厌倦官场、寄情山水的归隐之志; 汪诗则主要表达的是诗人对范蠡功成身退、善始善终做法的赞美之情。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本诗尾联“惆怅无因见范蠡,参差烟树 五湖东”,写诗人的心头浮动着对范蠡的怀念,无由相会,只见五湖方向,一片参差烟树而 已。他徜徉在大自然的山水中,为后人所艳羡。诗中把宣城风物,描绘得很美,很值得流连, 而又慨叹六朝文物已成过眼云烟,大有无法让人生永驻的感慨。这样,游于五湖享受着山水 风物之美的范蠡,自然就成了诗人怀恋的对象了,寄托了诗人厌倦官场、寄情山水的归隐之 志。而汪遵的五湖,结合“已立平吴霸越功” “不知战国官荣者,谁似陶朱得始终”及 注释内容“功成之后,为了避免越王的猜忌,乘扁舟归隐于五湖”分析,范蠡帮助勾践平定 了吴国,确定越国的霸主地位之后,就功成身退,驾舟于太湖去做生意去了,有一个很好、 很得人称羡的下场。汪诗主要表达诗人对范蠡的“功成身退,善始善终”的做法的赞美之情。 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对范蠡的缅怀仰慕之情。专项提升练6诗歌比较鉴赏题-、(2021 江苏淮安高三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赠怀素草书歌(节选)吾师醉后倚绳床,须臾扫尽数千张。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恍恍如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左盘右蹙如惊电,状同楚汉相攻战。湖南七郡凡几家,家家屏障书题遍。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诗题和诗句看,本诗属于古体诗中的歌行体,篇幅、声律、韵脚比较自由。B.本诗刻画了怀素酒后运笔挥洒时激情奔涌、痛快淋漓、狂放疾书的形象。C.诗中作者既是写自己的观感,又是描摹怀素书法的神韵,二者水乳交融。D.最后两句写湖南七郡虽人口不多,但家家都请怀素题字,表明其造诣非凡。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解读诗歌的能力。D. “最后两句写家家都请怀素题 字”理解错误。最后两句的意思是,湖南七郡多少名门大家,哪家的屏风和粉壁没有珍藏你 的笔墨?这是名门大家,而非“家家”,“家家”不合情理。2.南宋诗论家刘克庄高度评价本诗,说:“自有草书以来,未有能形容此妙者。”但 也有学者怀疑本诗非李白所作。请你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分析本诗(节选部分)与李白诗作的 相似之处,以作为本诗确为李白所作的佐证。答:答案:运用大胆的夸张、新奇的比喻等修辞手法来刻画形象,表现自己强烈的感情。 善于借助联想和想象来描摹事物,抒发情感。喜欢直抒胸臆,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与浪 漫主义情调。这些内容都能佐证本诗是李白所作。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及诗歌风格特点的能力。本题要求从表现手法的 角度鉴赏此诗,证明其确为李白所作。此诗以浪漫主义的笔调、奇特的想象力、极其夸张的 艺术手法,生动地再现了一幅怀素醉酒后恣肆张扬、挥笔疾书的场景,细致而惟妙惟肖地表 现出怀素极具张扬的个性特征。先写作者观看怀素草书的总体感受。说怀素坐在绳床上,乘 着酒兴,大笔如同扫帚一般,上下挥舞,一会儿就书写了数千张纸。这富有夸张色彩的诗句 形象地显示出怀素草书酣畅流利,书写速度极快。接着写作者观看怀素草书的具体感受。怀 素草书时而如疾风骤雨飒飒到来,令人震惊,时而如漫天飞雪,缓缓飘落,茫茫一片,急缓 交替,富有飞动感。怀素站起身来,面向墙壁,挥笔书写,一行只几个字,字字大如斗,仿 佛听到神惊鬼叫的声音,只见笔划字势如龙腾蛇行。左盘右蹙像长空闪电,那形状如同楚汉 相争,攻取退守,犬牙交错的廖战。这巧妙的比喻,生动地表现了怀素草书,俯仰进退,左 顾右盼,急缓交替,千变万化的无穷魅力。最后作者盛赞怀素草书的创新成就。说怀素草书 将湖南七郡家家屏障书题遍,显然是夸张之词,无非是强调当地民众喜爱怀素的草书。总体 来看,这首诗运用大胆的夸张、新奇的比喻等修辞手法来刻画形象,善于借助联想和想象来 描摹事物,抒发情感,又喜欢直抒胸臆,情感抒发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与浪漫主义情调。符 合李白诗作的风格特点。二、(2021 .山东章丘高三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34题。徙倚两陆游渔扉夕不掩,徙倚欲三更。月正树无影,露浓荷有声 峥喋岁将晚,悄怆恨难平。 坐念中原没,男儿恐浪生。注徙倚:徘徊。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综合运用叙述、描写、抒情等手法,既写徙倚所见,又写徙倚所思。B.本诗首联紧扣题目“徙倚”,既交代了徙倚的时间,又暗示诗人的境遇。C.本诗颔联写树木隐匿在昏暗的夜色中,寒露侵衣,营造了清冷阴森的意境。D.回顾往昔,作者慨叹时光易逝,内心怅恨不平,悲伤和遗憾之情溢于言表。C 解析: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 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 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 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C项,“树木隐匿在昏暗的夜色中”与原文不符,“清冷阴森”与原诗意境不符。“月正树 无影,露浓荷有声”意思是“月正当头,树木笼罩在月色中,没有树影;更深露重,时有露 珠滴落在荷叶上的声音传出”,营造了一种孤寂静谧的氛围。4.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此联与示儿中“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相 比,所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答:答案:因为挂念陷没的中原,内心怅恨,担心自己虚度一生。“坐念” 一句表达了 对中原陷落的悲痛,同时又有建功立业的愿望;“王师” 一句则表达了对后世北伐成功的期 待。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句含意及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理解诗句含意就是翻译诗句 大意;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 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二“坐念中原没,男儿 恐浪生”,意思是“白白地担心中原陷落,作为男子汉,恐怕要白来这世上一回二“坐”是 “徒”“白白”的意思;“坐念”是“白白地惦记”;“念”的对象是“中原没”,可见诗人是 挂念中原陷落,自己却又无可奈何,表达了对中原陷落的悲痛;而“男儿恐浪生”则是担心 自己此生无法建功立业,实则是有建功立业的愿望。“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无奈自己活着的时候已看不到祖国统一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于是深情地 嘱咐儿子,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他。“王师” 一句表达了对后世 北伐成功的期待。三、(2021 山东泰安适应性训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56题。病后登快哉号经雨清蝉得意鸣,征程断处见归程。病来把酒不知厌,梦后倚楼无限情。鸦带斜阳投古刹,草将野色入荒城。故园又负黄华约,但觉秋风发上生。注快哉亭:位于今徐州东南。本诗是诗人任职于徐州,病愈后登快哉亭有感之作。 黄华:菊花。5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以鸣蝉起兴,点明乡愁的主旨。“得意”二字,既写出了蝉鸣的神态,又微露 了诗人的欣羡之情。B.颔联言近旨远,字面上只写了病后,却透露出病前和病中的消息;字面上只写了梦 后,实则暗示出曾有数次的思乡梦。C.颈联虚写,乌鸦带引斜阳光芒投进古寺,小草带引野外景色进入荒城,一 “带” 一 “将”,景色融合自然。D.尾联“秋风发上生”儿字,用语新颖奇警,不落陈腐,不仅意指鬓发的斑白,而且 秋风萧萧,又给人以冷的感觉。C 解析:C项,“颈联虚写”错。颈联从上文的忆想回到现实,是实写。鸦投古杀I, 是黄昏时万物栖息的典型景象;而落日斜晖,也是作者的所见之景。6 .同是以多病之身登高望远,本诗与杜甫的登高相比,在意境营造和章法结构上 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答案:意境营造:本诗以清蝉、斜阳、暮鸦、衰草、秋风为主要意象,营造出凄清萧 瑟的意境;杜诗以急风、高天、无边落木、不尽长江为主要意象,营造出雄阔苍凉的意境。 章法结构:本诗一、三联写景,二、四联抒情,两者穿插交错,景情转换灵动自然;杜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