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高考》考点15文言断句(检测)(解析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单元复习(全国).docx
-
资源ID:98002759
资源大小:46.86KB
全文页数:2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点亮高考》考点15文言断句(检测)(解析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单元复习(全国).docx
考点15文言断句膜揪纸7一、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1)题。五年,高祖为雍州刺史,景宗深自结附,数请高祖临其宅。时天下方乱,高祖亦厚加 意焉。永元初,表为冠军将军、竟陵太守。及义姬起景宗聚众遣亲人杜恩冲劝先迎南康王 (节选自梁书列传第三)参考译文:建武五年,高祖担任雍州刺史,曹景宗用心结交亲附他,多次邀请高祖到他家去。当 时天下正处于动乱时期,高祖也情意深厚地对待他。永元初年,上表(让曹景宗)做冠军将 军、竟陵太守。等到高祖的义军起兵,曹景宗聚集了很多人,派遣亲信杜思冲劝说(高祖) 先迎接南康王在襄阳即帝位,然后再出兵,(把这)当作万全之计。1 .掌握实词数、方、表(1)(2023新编,3分)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数请高祖临其宅数:时天下方乱方:表为冠军将军、竟陵太守 表:答案:多次 正,当 上奏章(每题1分)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句,“数”在动词“请”前,因此“数”应为 副词,意为“多次”;句,“乱”是动词,“方”修饰动词“乱”,应为副词,意为“ 正,当”;句,“为冠军将军、竟陵太守”的是前文提到的“景宗”,即“表景宗为冠 军将军、竟陵太守”,“表”在这里应为动词“上表”,前面省略了主语“高祖”。2 .利用语法断句,掌握客观断句题分析思路(2)(2023新编,3分)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及义师/起景宗聚众/遣亲人杜思冲/劝先迎南康王于襄阳即帝位/然后出师/ 为万全计/B.及义师/起景宗聚众/遣亲人杜思冲劝先迎南康王于襄阳/即帝位然后出师/判断句的标志词“者也”等进行断句。名词性短语“进言者”作"曰”的主语,二者 中间不能断开。"曰"是对话标志词,可在其后断开。“天下”是主语,“安”“治”是 并列谓语,“矣”是句末语气词,表达肯定语气,应在“矣”后断开。“臣独以为未也” 中的“也”是句末语气词,表判断语气,“也”后应断开。第二个"曰"后不能断开,它 同后面的“安且治”构成动宾短语,再跟“者”连用,相当于“(那些)说的人”,所 以应该在“者”后断开。“非愚则谀”表判断,后面应断开。“皆非者也”是一个否 定判断句,应在“也”后断开。“夫”是句首发语词,“抱火”“厝之积薪之下” “寝其 上”是三个连续的动作,主语相同,用连词“而”连接。“厝”和“而”前若断开,会影 响动作的连续性,一般不断,但“上”后应断开。“火未”主语变成“火”,其前应 断开,“未及燃”是其谓语,构成主谓结构的完整句子,后面应断开。“因”是句首关联 词,“方”是句首虚词,前面应分别断开。“今之势”,名词性结构作主语,其后断开有 强调主语的作用,故在“势”后断开。3.(经典题,20分)将下面的文言选段翻译成现代汉语。今王公大人其所富其所贵皆王公大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也今王公大人骨肉 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焉故必知哉若不知使治其国家则其国家之乱可得而知也今天下之 士君子皆欲富贵而恶贫贱然女何为而得富贵而辟贫贱哉曰莫若为王公大人骨肉之亲无故富 贵面目美好者王公大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此非可学能者也使不知辩德行之厚若 禹汤文武不加得也王公大人骨肉之亲蹩瘩聋暴为桀纣不加失也是故以赏不当贤罚不当暴 若此则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乱者不得治(节选自墨子尚贤下) 答案:现在的王公大臣们,他们所使富裕的、所使显贵的,都是他们的骨肉亲人、无缘无故 富贵和相貌美丽的人。如今王公大臣的这些骨肉亲人、无缘无故富贵和相貌美丽的人,难 道一定有智慧吗?如果是没有智慧的,让他们来治理国家,那么国家的混乱就是可想而知 的了。现在天下的士人、君子,都想富裕显贵而厌恶贫贱,然而你要怎样做才能得到富贵 ,避开贫贱呢?答道:不如做王公大臣的骨肉亲人、无缘无故富贵以及相貌美丽的人。然 而王公大臣的骨肉亲人、无缘无故富贵以及相貌美丽的人,却并不是可以通过学习就能做 到的。如果不会分辨,即使德行敦厚如大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那样,也不会得到富 贵;而王公大臣们的骨肉亲人,即使是跛子、哑巴、聋子,甚至残暴得像夏桀、商纣那样 ,也不会失掉富贵。所以,奖赏的不是贤才,惩罚的不是暴徒都像这样,那么饥饿的 人就不会得到食物,寒冷的人就不会得到衣物,社会混乱的状况就不能得到治理。 析:本题考查理解和翻译文言语段。在解答此类题目时,需先准确断句,然后才能正确翻 译。断句时首先要仔细阅读文段,把握语段的基本意思,然后充分利用各种标志词及句式 特点断句。具体做法,可以找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等),找虚词(如句首发语词 、句末语气词、句首关联词、句首时间词等),找对话(注意曰、云、言等词),找修辞(如 对偶、反复之类),找固定结构(如“是以"“是故”等),找对称句式。本题所给文段加标 点应为:今王公大人,其所富,其所贵,皆王公大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也。今 王公大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焉故必知哉?若不知,使治其国家,则其国 家之乱可得而知也。今天下之士君子皆欲富贵而恶贫贱,然女何为而得富贵,而辟贫贱哉 ?曰:莫若为王公大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王公大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 、面目美好者,此非可学能者也。使不知辩,德行之厚若禹汤文武,不加得也;王公大人 骨肉之亲,壁、瘠、聋,暴为桀、纣,不加失也。是故以赏不当贤,罚不当暴若此, 则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乱者不得治。翻译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设 置的采分点。“所富”“所贵”,即“使富裕、显贵的人";“故”,缘故;“焉”,什 么;“知”,同“智”,有智慧;“治”,治理;“女”,同“汝”,你;“何为”,“ 为何”的倒装,做什么;“辟”,同“避",躲避、避开;“辩”,同“辨”,辨别;“ 壁”,跛脚;“瘩”,同“喑”,哑;“是故”,因此,所以;“得治”,得到治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13题。回疆壬(王鼎山遗画功加太壬太保绘像紫光阁二±zr至夏河决桂符命偕侍郎慧成往迨之昱署河督议者以水势方涨,不宜遽塞,请迁省城以避其冲,鼎持不可,疏言:“河 灌归德、陈州及安徽亳、颍,合淮东注洪泽湖,湖底日受淤。万一宣泄不及,高堰危,淮、扬成巨浸,民其鱼矣!无论舍旧址、筑新堤数千里,工费不赞,且自古无任黄水横流之 理。”(节选自清史稿列传第一百五十)参考译文:道光八年,平定回疆,(王鼎)因为辅佐、谋划有功,加封太子太保,并画了他的画像 挂在紫光阁。道光二十一年夏天,祥符一带的黄河决堤,皇帝命令王鼎和侍郎慧成一起去 治理。不久,(王鼎)代理了河督的职务。言官认为黄河水势正在上涨,不适合马上重筑河 堤,请求迁走省城来躲避洪峰,王鼎坚持认为不可行,上疏说:“洪水流入德州、陈州和 安徽的亳州、颍州,在淮东汇合流入洪泽湖,湖底天天都会有淤泥流入。万一来不及流 走,高高的围堰就有危险,淮河、扬州一带就会大面积地被洪水淹没,老百姓都要成为游 鱼了!更不用说要在旧址上重建屋舍,修筑几千里的新堤岸,工程费用不是一笔小数目, 况且自古以来就没有任由黄河水泛滥的道理。”1. (2023新编,3分)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议者以水势方涨,不宜遽塞 方:正在B.鼎持不可,疏言 疏:劝导C.淮、扬成巨浸,民其鱼矣 鱼:成为游鱼D.无论舍旧址、筑新堤数千里数:几,表示约数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A项,“方”作“涨”的状语,修饰“涨”的时 态,表示“正在”,即水势正在上涨。A项正确。B项,可联系谏太宗十思疏,“疏 ”为一种文体,此处名词活用作动词,译为“上疏”,而非“劝导”。(提示:不要理解 为“疏导”。汨项错误。C项,说的是水势成灾,百姓受难,主语“民”后没有谓语,故“鱼”在这里是名词活用作动词,充当谓语,译为“成为游鱼”。C项正确。D项,“数 ”,表约数,“数千里”在句中作宾语“新堤”的数量补语,补充说明新堤修筑的长度。 D项正确,故答案为B项。2. (2023新编,3分)下列句中虚词“以”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完全相同的一项是()例:请迁省城以避其冲 A.王好战,请以战喻*8.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C.臣以险衅,夙遭闵凶D.何可废也,以羊易之*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例句中的“以”为连词,表目的, 译为“来”,即“避其冲”是“迁省城”的目的。而B项的“以”也表目的,译为“来”,“阙秦”的目的是“利晋”,故B项“以”的意义*口用法与例句相同。A项,“以”作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工具,译为“用”,即“用战争作比喻”。C项,“以”为 介词,作状语,表原因,即“我因为命运不好,很早就遭遇了不幸”。D项,“以”为介 词,意为“用”,“以羊易之”即“用羊来换它”。故答案为B项。3.(2023新编,3分)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八年回疆平(王鼎)以赞画功加太子太保绘像紫光阁二十一年夏河决祥符命偕侍郎慧成 往治之寻署河督答案:八年/回疆平/ (王鼎)以赞画功/加太子太保/绘像紫光阁/二十一年夏/河决祥符/命偕侍郎慧成往治之/寻署河督/(每三处1分)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此类题目,可以在通读原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先借助标 志词断句,再根据动词及语法推断。“八年”和“二十一年夏”是时间状语,前后均应停 顿。“以赞画功”是“加太子太保”的原因,应在其前后停顿。“河决祥符”结构意思完 整,是一个单句,前后断,内部不断。“命”是动词,据“命令某人做某事”可知,代词 “之”后应断开。“寻署河督”省略了主语,但语意完整,前后均应断开。二、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45题。今天下理平,主上亟下求士之诏,娄君智可以任职用事,文可以宣风歌德,行于世, 必有合其道而进荐之者。遽而为处士,吾以为非时。将日老而就休耶?则甚少且锐;羸而 自养耶?则甚硕且武。问其所以处,咸无名焉。若苟焉以图寿为道,又非吾之所谓道也。 夫形躯之寓于土,非吾能私之。幸而好求尧、舜、孔子之志,唯恐不得;幸而遇行尧、舜*、孔子之道,唯恐不愫,若是而寿可也。求之而得,行之而愫,虽天其谁悲?金将以啜嘘(节选自柳宗元送娄图南秀才游淮南将入道序)参考译文:现在天下被治理得很太平,皇上多次颁布寻访贤能的诏书,娄先生论智慧可以担任职 位管理大事,论才学可以宣扬风尚、歌颂德政,思想推行于世,一定会有和他意见相合并 愿意推举他的人。娄先生这么着急地去做隐士,我觉得不合时宜。难道是觉得一天天衰老 就要到达生命尽头了吗?其实还很年轻,还有从政的锐气;难道是因为身体疲弱想要调养 自己吗?其实身体高大且勇猛。问和他一起相处的人,都是些无名之辈。隐居不仕的原 因,他没有给我一个很好的答案。假使真的只是把谋求长寿当作“道”,又不是我所讲的“道”。人的肉体存在于这个世界上,并不是我们自己能够左右的。幸亏喜欢探求尧、 舜、孔子的主张,唯恐自己探求不到;幸亏生在施行尧、舜、孔子之道的时代,唯恐不能 够彻底地将其施行,如果是这样,长寿是可以做到了。寻求圣人之道能够获得,推行圣人 之道能够达成,即使寿命短暂,又有谁会悲伤呢?现在,娄先生把呼吸的阴阳之气作为食 物,把咀嚼药饵作为精神,把无所事事称为清闲,把生命不死称为生存,那么深山中的树 木石头、大湖中的乌龟和蛇,年岁都很高且生命持久,它们对于“道”的推行又怎么样 呢?4.(2023新编,3分)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将日老而就休耶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咸无名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C.若苟焉以图寿为道 寿毕,请以剑舞D.夫形躯之寓于土躬耕于南阳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A项,第一个“而”是连词,表承接;第 二个“而”是连词,表转折。两者意义不同。A项不符合要求。B项,第一个“焉”为句 末语气词,无实义,可不译;第二个“焉”是兼词,相当于“于此”。两者意义和用法不 同。B项不符合要求。C项,第一个“以”与后面的“为”连用,意为“把当作 ”,故第一个“以”是介词,“把”;第二个“以”是介词,意为“用,拿”。两者意义 不同。C项不符合要求。D项,“寓”是动词,意为“寄居”,“土”是名词,“于”位 于两者之间,作介词,与“土”构成介宾短语,意为“寄居在泥土中”,由此可推知第一 个“于”是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土”,意为“在”;第二个“于”是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南阳”,意为“在”。两者意义和用法相同。D项符合要求。故答案为D项。5.(2023新编,4分)用“尸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今将以呼嘘为食咀嚼为神无事为闲不死为生则深山之木石大泽之龟蛇皆老而久其于道 何如也答案:今将以呼嘘为食/咀嚼为神/无事为闲/不死为生/则深山之木石/大泽之龟蛇/皆老而久/其 于道何如也/(每两处1分,全对得满分)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此类题目,可以在通读原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借助重点 虚词和句式等断句。句中“为”字出现了四次,且“呼嘘为食” “咀嚼为神” “无事为闲 ”“不死为生”这四个句子结构相同、意思完整,构成排比句,因此可在“食”“神” “ 闲,“生”后断开;“之”字出现两次,且“深山之木石”和“大泽之龟蛇”这两个句子 结构相同、意思完整,为对偶句,因此可在“石” “蛇”后断开;“其”为主语,“何如 ”是谓语,句子结构完整,因此可以在“其”前断开。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题。周昌者,沛人也。其从兄曰周苛,秦时皆为泗水卒史。沛公立为汉王,以周苛为御史*大夫,周昌为中尉。汉王四年,楚围汉王荥阳急,汉王遁出去,而使周苛守荥阳城。楚破 荥阳城,欲令周苛将。苛骂曰:“若趣降汉王!不然,今为虏矣! ”项羽怒,亨周苛。于是乃拜周昌为御史大夫。昌为人强力,敢直言,自萧、曹等皆卑下之。昌尝燕时入奏事, 高帝方拥戚姬,昌还走,高帝逐得,骑周昌项,问曰:“我何如主也? "昌仰曰:“陛下 即桀、纣之主也。”壬是上笑之然尤懊囿昌及登欲废太壬直立戚姬王如意为太壬大臣固金之票能得上以留候第即止而周昌廷争之强,上问其说,昌为人吃,又盛怒,曰:“臣口不 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虽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上欣然而笑。既罢,吕后 侧耳于东箱听,见周昌,为跪谢日:“微君,太子几废。”(选自史记张丞相列传)参考译文:周昌是沛县人。他的堂兄叫周苛,秦朝时他们都是泗水郡的卒史。沛公刘邦被封为汉 王,任命周苛为御史大夫,周昌担任中尉。汉王四年,楚军在荥阳将汉王包围,情况紧 急,汉王逃出重围离开,命令周苛留守荥阳城。楚军攻破荥阳城后,(项羽)想任命周苛担 任将领。周苛痛斥道:“你赶快投降汉王!不这样的话,你们很快就会被俘虏!”项羽听 罢十分生气,烹杀了周苛。因此,汉王任命周昌担任御史大夫。周昌为人强悍有力,敢于 直言进谏,像萧何、曹参这些人都敬畏他。周昌曾经有一次在高帝休息时进宫报告事情, 高帝正抱着戚夫人,周昌见状转身便跑,高帝连忙上前追赶,追上之后,骑在周昌的脖子 上问道:“你看我是什么样的君主? ”周昌挺直了脖子,昂着头说:“陛下就是夏桀、商 纣一样的君主。”高帝听了之后哈哈大笑,但还是敬畏周昌。等到高帝想要废掉太子,立 戚夫人所生的儿子如意为太子时,大臣们都坚决反对,但是都没能制止这件事。(后来)皇 上因为留侯的计策打消了这个念头。周昌在朝廷上极力争辩,高帝问他理由,周昌本来就 有口吃的毛病,再加上非常气愤,他说:“我口吃说不好话,但是我期期知道这 样做是不行的。陛下您即使要废掉太子,我是期期不能接受诏令的。”高帝高兴 地笑了。事过之后,吕后因为在东厢房听到上述对话,她见到周昌时,就跪着感谢说:“没有您据理力争的话,太子险些就要被废掉了。”1. (2023新编,3分)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汉王遁出去去:离开*B.曹等皆卑下之下:地位低下C.高帝方拥戚姬方:正在D.然臣期期知其不可期期:拟声词,形容口吃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A项,结合语境,汉王是从楚军的围困中逃出来 的,“遁”有“逃跑”的意思,“去”在此处译为“离开”,符合语境。A项正确。B项 ,“曹等”为主语;“卑下”为形容词,此处活用作动词,作谓语;“之”为代词,指周 昌,作宾语。“下”在此处应译为“在之下”。选项中解释为“地位低下”错误。B 项错误。C项,“高帝”为主语,“拥”为谓语,“戚姬”为宾语,“方”位于谓语动词 “拥”之前,应为状语,解释为“正在",符合语法,句意通顺,C项正确。D项,结合 前文“昌为人吃”“臣口不能言”可知周昌有口吃的毛病,说话不利索,选项中的句子是 周昌说的话,再结合语境,可验证“期期”是周昌口吃时发出的声音,为拟声词,D项正 确。故答案为B项。2.(2023新编,3分)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以周苛为御史大夫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B.而使周苛守荥阳城*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C.于是乃拜周昌为御史大夫 乃重修岳阳楼D.而周昌廷争之强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A项,前句中“以为”译为"让 作”,“以”在这里是介词,表示行为的对象,译为“让”;后句中“以”是介 词,表示行为的工具,译为“用”。两个“以”意义不同。A项不符合要求。B项,前句 中“而”连接的前后事件在时间上是顺承关系,“而”在这里作连词,表顺承,译为“于 是”;后句中“秦以城求璧”与“赵不许”是转折关系,“而”在这里表转折,译为“但 是" o两个“而”意义和用法不同。B项不符合要求。C项,前句中“于是”意为“因此 ”,与前句构成因果关系,“乃”译为“于是,就”,表示情理上的顺承关系;后句中“ 重修岳阳楼”承接“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而来,在情理上是顺承关系,“乃”可译为“ 于是,就"。两个“乃”意义和用法相同。C项符合要求。D项,前句中“廷争”是在朝 廷上争辩,“强”是形容词,此处作“争”的补语,“之”位于中心词和补语之间,相当 于“得”;后句中“利”是形容词,译为“锋利的”,作定语,修饰名词“筋骨”,“之 ”在这里是助词,无实义,是定语后置的标志。两个“之”意义和用法不同。D项不符合 要求。故答案为C项。3 .(2023新编,3分)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于是上笑之/然尤惮周昌/及帝欲废太子而立/戚姬子如意为太子/大臣固争之/莫能得 /上以留侯策即止/8 .于是上笑之/然尤惮周昌及帝/欲废太子/而立戚姬子如意为太子/大臣固争之/莫能/ 得上以留侯策即止/C.于是上笑之/然尤惮周昌/及帝欲废太子而立/戚姬子如意为太子/大臣固争之/莫能/ 得上以留侯策即止/D.于是上笑之/然尤惮周昌/及帝欲废太子/而立戚姬子如意为太子/大臣固争之/莫能得 /上以留侯策即止/答案:D解 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题时,可用语法分析法。找出句中的名词、动词,确定主、谓、宾,完成断句。“上”指高帝,“笑”是动词,作谓语,“之”代指前文周昌的回答, 作“笑”的宾语,“之”后要断开。“惮”是动词,作谓语,主语“上”承前省略,“周 昌”是人名,作“惮”的宾语,“周昌”后要断开。据此可排除B项。“废”是动词,作 谓语,主语是“帝”,宾语是“太子”,“太子”后应断开,据此排除A、C两项。“而 ”是连词,“立”为谓语动词,“立”的对象是“戚姬子如意”,“为太子”是其补语,“为太子”后应断开。“大臣”为主语,“争”为谓语,“之”代指废太子的事,“莫能 得”是“争之”的结果,“莫能得”前后应断开。“上”是主语,“止”作谓语,其后省 略了宾语,即“废太子立如意”之事,后接完整句“而周昌廷争之强”,故“止”后应断 开。故答案为D项。4. (2023新编,3分)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表现周昌性格耿直、敢于直言的一组是()若趣降汉王!不然,今为虏矣自萧、曹等皆卑下之陛下即桀、纣之主也然尤惮周昌而周昌廷争之强臣期期不奉诏A.B.C.D.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此类题需认真审题。根据题干,表现对象是“周昌”,表现 对象的特点是“性格耿直、敢于直言”,表现方式是“直接”,可以据此去排除不符合要 求的句子。是周苛所说,表现周苛不畏强权、誓不投降的气节。据此可排除A项。是 通过与萧何、曹参等人的对比,侧面表现周昌强悍有力、敢于直言进谏的特点,不是“直 接表现”。据此可排除C项。是周昌对高祖说的话,直接表现周昌性格耿直、敢于直言 的特点。是通过写高祖忌惮周昌,侧面表现周昌强悍有力、敢于直言进谏的特点,不是 “直接表现”。据此排除D项。的意思是,周昌在朝廷上和皇帝争辩时最为强硬;是 周昌所说,表示拒不接受高祖改立太子的决定。两句都直接表现了周昌性格耿直、敢于直 言的特点。据此,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项。5 .(2023新编,3分)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周昌和堂兄周苛原本都是泗水郡的士兵,后来追随刘邦,二人都被封官。周苛留 守荥阳城时因不肯投降项王,被烹杀。周昌接替周苛担任御史大夫。B.周昌为人强悍耿直,敢于直言进谏。文中写高祖骑在他脖子上问他自己是怎样的 皇帝,周昌挺直脖子骂皇帝,鲜明地表现了周昌耿直、敢于直言的性格特点。C.周昌据理力争,力保太子。高祖欲废太子时,大臣无法阻止,周昌据理力争,口 气很强硬。这件事后,吕后对他很感激,认为没有他的话,太子可能就要被废黜了。D.周昌有口吃的毛病,在气愤时更加严重。周昌曾经在高祖打算废黜太子,立戚姬 所生的儿子如意为太子时据理力争,但由于口吃,被高祖嘲笑了。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理解文章内容。A项,对应原文“周昌者,其从兄曰周 苛,秦时皆为泗水卒史。以周苛为御史大夫,周昌为中尉。欲令周苛将。项 羽怒,亨周苛。于是乃拜周昌为御史大夫”,A项表述正确。B项,对应原文“昌为人强 力,敢直言,昌尝燕时入奏事,高帝逐得,骑周昌项,陛下即桀、纣之主也 ”,这段内容从正面写出了周昌耿直、敢于直言的性格特点,B项表述正确。C项,对应 原文“及帝欲废太子大臣固争之,莫能得。而周昌廷争之强,既罢,吕后 见周昌,为跪谢曰:'微君,太子几废。'”,C项表述正确。D项,曲解文意,对应 原文“昌为人吃,又盛怒,上欣然而笑”,“上欣然而笑”是指皇帝高兴地笑了,并非嘲 笑周昌。D项表述错误。故答案为D项。6 .(2023新编,10分)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苛骂曰:“若趣降汉王!不然,今为虏矣! ”项羽怒,亨周苛。答案:周苛痛斥道:“你赶快投降汉王!不这样的话,你们很快就会被俘虏! ”项羽 听罢十分生气,烹杀了周苛。既罢,吕后侧耳于东箱听,见周昌,为跪谢曰:“微君,太子几废。”为万全计/C.及义师起/景宗聚众/遣亲人杜思冲劝先迎南康王于襄阳即帝位/然后出师/ 为万全计/D.及义师起/景宗聚众/遣亲人杜思冲/劝先迎南康王于襄阳/即帝位然后出师/ 为万全计/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题时,要先观察各选项:选项中断句相同的地方一定正确,可 以帮助理解句意;断句不同的地方是分析的重点。本题中,“及义师起”“即帝位然后出 师”之间的断法是分析的重点。“及”位于句首,是“等到”的意思,“义师起”是主谓 结构的句子,后面应断开,据此可以排除A、B两项。“于襄阳”是“即帝位”的地点状 语,中间不能断开。“然后”承接“迎南康王”和“即帝位”两个动作,前面可以断开。 据此排除D项。故答案为C项。二、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3)(4)题。丙寅,诏日:“朕以眇末,承奉鸿烈。阴阳不和,水旱违度,济河之域,凶馍流亡, *而未获忠言至谋,所以匡救之策。寤寐永叹,用思孔疚。惟宜人丕在王上黎民丕安壬工有: 司丕念宽和而竟为苛刻覆案丕急以妨民事甚韭所以上当天心工法元元也思得忠良之士,以 辅朕之不逮。”(节选自后汉书孝和孝荡帝纪第四)参考译文:(永元六年三月)丙寅这天,(和帝)下诏说:“我凭借卑微的身份,继承宏伟光明的事 业。(正赶上)天地阴阳不和,水旱之灾无常,济河流域,灾年饥荒不断,百姓流亡,却没 有得到忠诚的进言和好的谋划,以及可以用来拯救国家百姓的策略。(我)日夜长久地感 叹,内心非常愧疚。官员没法好好在朝廷做官,百姓没法在民间安心生活。官吏们不考虑 待人宽厚仁和,却竞相做苛待百姓的事,查究案件不及时,以致妨害百姓的生活,这绝不 是对上替皇帝尽责,对下为百姓尽力啊。我想要得到忠诚优秀的人才,来弥补我的不足之 处。”3.掌握虚词以(3)(2023新编,3分)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朕以眇末A.不赂者以赂者丧B.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答案:事过之后,吕后因为在东厢房听到上述对话,她见到周昌时,就跪着感谢说:“没有您据理力争的话,太子险些就要被废掉了。”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1)句采分点:“骂”,痛斥;“趣”,同“促”,赶 快;“不然”,不这样;“为”,表被动,被;“亨”,同“烹”,烹杀。每点1分。(2) 句采分点:“箱”,同“厢”;“侧耳于东箱听”,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于东箱侧耳 听";“微”,没有;“几”,差一点、几乎。每点1分,句意通顺1分。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李百药,字重规,定州安平人。隋内史令德林子也。幼多病,祖母赵以“百药”名之 O七岁能属文,父友陆乂等共读徐陵文,有“刈琅邪之稻”之语,叹不得其事。百药进日 :“春秋邮子藉稻',杜预谓在琅邪。"客大惊,号奇童。引荫补三卫长。乃性疏 傥,喜剧饮。开皇初,授太子通事舍人,兼学士。被谗,辄谢病去。十九年,召见仁寿宫 ,袭父爵安平公。仆射杨素、吏部尚书牛弘爱其才,署礼部员外郎。奉诏定五礼、律令、 阴阳书。 初,以疾去舍人也,炀帝在扬州,召不赴,衔之。及即位,夺爵,为桂州司马。官废 ,还乡里。大业九年,戍会稽,管崇乱,城守有功,帝顾其名谓虞世基口:“是子故在, 宜斥丑处。”乃授建安郡丞。至乌程,江都难作,沈法兴、李子通、杜伏威更相灭,百药 转侧寇乱中,数被伪署,危得不死。会高祖遣使招伏威亘药劝的京J匝既至历阳生悔欲杀之 伏威诒书辅公祐使杀之,为王雄诞保护得免。公祐反,授吏部侍郎。贞观元年,拜中书舍人,封安平县男。明年,除礼部侍郎。时议裂土与子弟功臣,百 药上封建论,理据详切,帝纳其言而止。四年,授太子右庶子。太子数戏媒无度,乃 作赞道赋以讽。它日,帝曰:“朕见卿赋,述古储贰事,劝励甚详,向任卿,固所望 耳!”赐彩三百段。帝尝与偕赋帝京篇,叹其工,手诏曰:“卿何身老而才之壮,齿 宿而意之新乎? ”卒,年八十四,谥曰康。百药,名臣子,才行世显,为天下推重。侍父母丧还乡,徒跣数千里。服虽除,容貌 癖瘠者累年。好奖荐后进,得俸禄与亲党共之。翰藻沉郁,诗尤其所长,樵厮皆能讽之。 所撰齐史行于时。(选自新唐书李百药传) 参考译文:李百药,字重规,定州安平人。他是隋朝内史令李德林的儿子。李百药幼时体弱多 病,祖母赵氏因此给他取名“百药”。李百药七岁时就会写文章,父亲的朋友陆乂等人一 起读徐陵的文章,其中有“刈琅邪之稻”这样一句话,大家因不知道这句话表达的是什么 意思而叹息。李百药走上前说:“春秋中说鄙人藉稻',杜预注解说邮国在琅 邪'。”客人感到非常惊奇,称他为神童。李百药因祖上的功德补官为三卫长。他性情放 达,不受拘束,喜欢畅饮。开皇初年,李百药被授任为太子通事舍人,兼任学士。后来他 因被谗言诋毁,于是托病请求辞去官职。开皇十九年,皇帝在仁寿宫召见他,让他承袭父 亲的爵位,封他为安平公。仆射杨素、吏部尚书牛弘欣赏他的才华,安排他担任礼部员外 郎。后来李百药奉诏修订五礼、律令、阴阳书。当初,李百药托病辞去太子通事舍人一职,那时炀帝在扬州,召他前往而他不去,炀 帝因此怀恨在心。等到炀帝即位,削夺了他的封爵,让他担任桂州司马。官爵被废后,他 返回乡里。大业九年,李百药戍守会稽,遇上管崇作乱,他守城有功,炀帝看着他的名字 对虞世基说:“这个人还在,应该把他贬到边远偏僻之地。”于是授官为建安郡丞。到了 乌程,江都发生了叛乱,沈法兴、李子通、杜伏威相继灭亡,李百药辍转于寇乱之中,多 次被伪政权署任官职,虽经历危难而得以不死。恰巧高祖派遣使者招抚杜伏威,李百药劝 说杜伏威去京师朝见,杜伏威到历阳后,心中懊悔,想要杀掉李百药,让他喝下石灰酒, 他因大泄不止,差一点死去,后来他的所有旧病都痊愈了。杜伏威写信给辅公祐让他杀死 李百药,李百药靠着王雄诞的保护而幸免。辅公祐反叛,授任李百药为吏部侍郎。贞观元年,李百药被授予中书舍人一职,封安平县男。第二年,授任礼部侍郎。当时 朝中商议分封土地给皇族子弟和功臣,李百药进上封建论,论据翔实确切,太宗采纳 了他的建言而终止了此事。贞观四年,授任他为太子右庶子。太子多次嬉戏媒狎过度,于 是他写了赞道赋来劝谏太子。后来有一天,太宗说:“朕见到你所作的赞道赋, 详细叙述了古来太子所做的政事之外的事情,劝谏、勉励很是详细恳切,此前任用你为此 官,正是希望这样啊!”于是赏赐给他彩色布帛三百段。太宗曾与李百药一同创作帝京 篇,赞叹他的诗作得工巧,下亲笔诏说:“你为何身衰而才壮,年老而意新呢? ”后来 李百药去世,享年八十四岁,谥号康。李百药,是名臣之子,才能和品行彰显于世,被天下人推重。他护送父母的丧柩还 乡,光着脚步行几千里。丧服虽已除去,容貌仍连年消瘦。李百药喜欢奖掖、引荐年轻 人,得到的俸禄和亲朋幕僚共同分享。他的文辞深沉蕴藉,尤其擅长作诗,连樵夫、厮役 都能吟诵他的诗作。他所撰修的齐史在当时很流行。7.(2023新编,3分)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会高祖遣使/招伏威/百药劝朝京师/既至历阳/中悔欲杀之/饮以石灰酒/因大利/濒死/ 既而宿病皆愈/B.会高祖遣使招伏威/百药劝朝京师/既至历阳中/悔欲杀之/饮以石灰酒/因大利/濒死/ 既而宿病/皆愈/C.会高祖遣使/招伏威百药/劝朝京师/既至/历阳中悔/欲杀之/饮以石灰酒/因大利濒死/ 既而宿病皆愈/D.会高祖遣使招伏威/百药劝朝京师/既至历阳/中悔/欲杀之/饮以石灰酒/因大利/濒死/ 既而宿病皆愈/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解答断句题要根据上下文内容,从前后文的提示信息中得到启 发,同时还要注意句首、句末的标志词。根据上下文及常识,本题中指人的名词有“高祖 ”“伏威”“百药”;表示地名的名词有“京师”“历阳”;常用在句首的词语有“既至 ”“既而”。根据上下文可知本句主要讲高祖派人招降杜伏威及招降过程中发生的事情。 “遣使” “招”是动作的承接,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不必断开,排除A、C两项。传主李百药劝杜伏威进京朝见高祖,表达的是一个完整的意思。“伏威”是上句中招降的 对象,“百药”是“劝”这一动作的发出者,因此“伏威”与“百药”之间应断开。“历 阳”是地名,而“中”本有“心里,心中”的意思,应与“悔”联系在一起,“历阳”和 “中”之间断开,故排除B项。根据后文可知,杜伏威想要杀李百药,而“悔欲杀之”连 在一起意为“后悔想要杀掉李百药”,表意不合语境,杜伏威“悔”的是“朝京师”这件 事,因此“悔”与“欲”之间应断开。此处断开后,后面就是讲杜伏威“杀之”的行动一“饮以石灰酒”,“酒”后应断开。“大利”和“濒死”是这一行动的两个结果,应分别 断开。这里的“利”是通假字,同“痢”。“既而”是句首标志词,前面应断开。故答案 为D项。8.(2023新编,3分)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内史令,隋时内史省的长官。唐时改内史省为中书省,内史令为中书令。B.阴阳书,本指战国时邹衍、邹爽等所作阴阳历律之书,后多指择日、占卜、星相 等书。C.县男,古代官爵名,以县为封地。男,五等爵中的第五等,其他四等为公、侯、 伯、子。D.裂土,古代分封诸侯的一种方式,君王对有功之臣予以重赏,将某地赏赐给臣子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D项,“裂土”是古代的一种分封制度, 分封的对象不只是有功之臣,还包括皇亲国戚。因此,D项错误。A、B、C三项表述无误 ,故答案为D项。9.(2023新编,3分)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百药出身名门,聪明颖悟。他的父亲是隋朝官吏,李百药七岁便会写文章,而 且对春秋有一定的了解。B.李百药刚正不阿,不屈己逢迎。被人诋毁,他也不屑为自己辩白,甚至不怕得罪 皇帝,导致被远贬广西。C.李百药品行高洁,为世人所推重。父母去世,他光脚步行儿千里护送灵柩返乡; 他奖励提拔后学,重义轻财。D.李百药学识渊博,才华出众。他受命修订与礼法相关的书籍,作文讽谏太子并受 到皇帝的赏识,撰修史书流行当世。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A项,根据“隋内史令德林子也”,以及“ 袭父爵安平公”,再结合第一段所述事件可知,A项正确。B项,说李百药“不屑为自己 辩白”于文无据。且文中炀帝“衔之”时,炀帝尚未登基,不能说是“不怕得罪皇帝”。 B项错误。C项,由最后一段“才行世显,为天下推重”可知,他品行、才华为世人所推 重。根据最后一段“侍父母丧还乡,徒跣数千里。好奖荐后进,得俸禄与亲党共之” 可知选项后半部分表述正确。C项正确。D项是对文章多段内容的概括、总结。从李百药 奉命修订五礼、律令和阴阳书,与太宗共作帝京篇,撰编齐史等可以看出李百药 学识渊博。而他的作品受到皇上的青睐,并且流传于世,均是其才华出众的表现。D项正 确。故答案为B项。10. (2023新编,8分)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帝顾其名谓虞世基曰:“是子故在,宜斥丑处。”案:隋炀帝看着他的名字对虞世基说:“这个人还在,应该把他贬到边远偏僻之地。”朕见卿赋,述古储贰事,劝励甚详,向任卿,固所望耳!答案:朕见到你所作的赞道赋,详细叙述了古来太子所做的政事之外的事情,劝谏、勉 励很是详细恳切,此前任用你为此官,正是希望这样啊!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文言文翻译要遵循“信、达、雅”原则。(1)句,“ 顾”是“看”的意思。“是子”是“这个人”的意思。“丑处”指边远偏僻的地方。每点 1分,句意通顺1分。(2)句,“储”指太子。“贰事”本指从事本职以外的事,文中指政事 以外的事。“向”是“以前,此前”的意思。每点1分,句意通顺1分。11. (2023新编,3分)根据第二、三段,说说李百药在军事、政治上的主要建树。答案:军事上,管崇作乱,成功戍守会稽;(1分)政治上,劝止皇上分封土地,讽谏太子媒狎。(2分)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第二段中涉及军事的是“大业九年, 戍会稽,管崇乱,城守有功”。第三段记叙的是李百药政治上的建树,他作封建论劝 止皇上分封土地,作赞道赋讽谏太子过度媒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