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语文说课稿汇编.docx
百合花本课出自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一单元第三课。本单元的主题是“青春的价值”,围绕这 一主题设置了五首诗歌和两篇小说,它们创作于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是对青春的吟唱。学生 在学习这两篇小说的过程中,要学会把握小说叙事和抒情的特点,体会小说的独特魅力。百合花作者是茹志鹃。小说以解放战争初期的一场战役为背景,描写的是1946年的中 秋,在部队发起总攻之前,通讯员送“我”到前沿包扎所,我们一起向一个刚过门三天的新 媳妇借被子,后来通讯员舍己救人,英勇献身,新媳妇为牺牲的通讯员献出新被子的故事, 表现了战争年代人与人之间纯洁美好的关系,歌颂了人性美和人情美。百合花表现的是 革命战争年代的年轻人追求民族解放和自由进步的青春,切合了本单元的主题。学生在初中阶段对小说这一文体有了相当的认识,对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也有 一定的把握,但是对于像百合花这样文笔优美、思想深刻的文章缺乏一定的理解能力。 根据上述学情和教材内容,以及新课标“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的要求“根据不同作 品的艺术表现形式,从语言、构思、情感、意蕴等角度加以赏析,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不同 作品的文学价值,发现不同作家的艺术特色”,我们设计教学目标如下:1、厘清全文的线索、情节,体会小说结构严谨、清新俊逸的写作风格;2、分析通讯员、新媳妇的人物形象,通过品味生动的细节来感知人物身上洋溢的人性美、 辛月杳夫;3、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百合花”这一主题的独特意蕴;4、通过把握小说人性美、青春美的主题,引导学生提升自身的精神品质和道德情操。 具体的教学方法有诵读法、引导法、多媒体展示法、小组合作探究法等。教学过程:1、导入课文:教师播放百合花的图片,请学生谈一谈百合花具有怎样的特点:清丽、纯洁、 高雅,引导学生进入情境。2、默读课文:请学生通读全文,结合注释解决疑难字音字形字义,请学生谈一谈你在阅读 的过程中脑海里浮现了哪些画面,有了哪些想法,试着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这些画面和想法, 做到读与思相结合。3、文本探究:首先请学生找出全文线索,梳理故事情节。全文以时间为顺序,以我的所见 所闻为线索展开情节。开端:带路;发展:借被;高潮:牺牲;结局:盖被。百合花有何象 征意义?象征新媳妇的娴静、淳朴、善良、纯真、高洁;象征小通讯员的淳朴、勇敢、热爱 生活、善解人意。百合花,正是人物纯真、高洁的优美心灵和品格的象征。以“百合花”为 题有何含义及作用?我们先明确百合花一共在文章中出现了三次:第一次:被子一拿出来, 我方才明白她刚才为什么不肯借的道理了。这原来是一条里外全新的花被子,被面是假洋缎 的,枣红底,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第二次:包扎所的工作人员很少。乡干部动员了几个妇 女我看见她把自己那条白百合花的新被,铺在外面屋檐下的一块门板上。第三次:在月 光下,我看见她眼睛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 实,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理想。最后教师总结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1、丰富的想象 (天鸡、金银台、霓衣、风马、云之君);2、大胆的夸张(向天横、拔五岳、掩赤城、倾天 台);3、瑰丽的色彩(云霞、明月、深水、海日、青冥);4、奇特的构思(对比:现实一一 梦境一一现实);5、灵动的语言。作业是背诵全诗,用自己的想象创造性翻译诗歌中描绘景 色的文字。登高本课出自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三单元第八课。本单元为古诗词单元,属于文学阅读与写 作任务群,其人文主题是生命的诗意。第八课由三首体式不同、风格各异的唐诗构成,分别 是诗仙李白所作的古体诗梦游天姥吟留别、诗圣杜甫所作的律诗登高以及诗王白居 易所作的乐府诗琵琶行。本诗的作者杜甫是现实主义诗人的代表,登高格律谨严,历来为人称颂,前人评价它是 “杜诗第一”、“古今七言律第一”。这首诗营造了浓郁悲凉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感怀自身的情感,充分体现了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具有极高的鉴赏价值。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了杜甫的大量诗作,如望岳、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等,相必对杜甫已不陌生,只是不能根据杜甫生平和所处时代背景知人论世,全面、深刻地 理解他的诗歌。初中学生能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内容和大意,而对诗歌的深层内涵的理解和对诗歌鉴赏技 巧的把握较为生涩,高中阶段的学习需在历史背景的基础上做到知人论世,更全面、深刻地 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思想情感。学生应加强对诗歌意象的把握,由意象深入分析作品的意境之 美。学生在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往往重视“看”与“听。而忽视了 “读”的过程,古诗文 需要反复诵读,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展开文本的深入探究,因此,我们将学习重点放在文言 文的“读”上,以读促学,以读进思,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根据上述学情和教材内容,以及新课标“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的要求“根据不同作 品的艺术表现形式,从语言、构思、情感、意蕴等角度加以赏析,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不同 作品的文学价值,发现不同作家的艺术特色”,我们设计教学目标如下: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培养古诗文的语感;2、抓住诗歌意象,体会诗歌营造的沉郁悲凉的意境,把握诗歌景与情的关系;3、体会诗人由悲自然之秋、人生之秋到悲国家之秋的家国情怀。具体的教学方法有诵读法、引导法、多媒体展示法、小组合作探究法等。教学过程:1、导入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杜甫的诗作,请学生谈谈你对杜甫有怎样的了解。接着用 多媒体幻灯片投影杜甫生平经历以及该诗创作背景、近体诗(尤其是律诗)的特点等内容, 引导学生知人论世,从形式层面认识诗歌的体裁。2、诵读课文:听读、初读、齐读、讲读(谈一谈你在诵读的过程中脑海里浮现了哪些画面, 有了哪些想法,试着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这些画面和想法,做到读与思相结合。)3、文本探究:教师在学生通读全诗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最能体现作者感情的是哪个字? 这首诗可分为几层?哪几句是写景?哪几句抒情?悲。层次:全诗分两层:前四句写景,述 登高见闻,描绘了一幅雄浑高远而又凄清悲凉的秋景;后四句抒情,写登高所感,抒发了诗 人感时伤世的爱国情感和长年飘泊的孤苦愁绪。找出诗中的意象,思考这些意象分别有什么 样的特点?表现出杜甫诗歌语言的什么特点?诗人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诗歌意象及对 应特点:风一一急、天一一高、猿一一哀、渚一一清、沙一一白、鸟一一飞回、落木一一萧 萧、长江一一滚滚。语言特点:精炼。意境:描摹出了一幅秋风萧萧,万木凋零,江水滔滔, 落叶飘飘,鸟鸣猿哀的秋景图。意境特点:苍凉、雄浑、沉郁而悲壮。你认为这四句诗中哪 个字或词语用的好?为什么?请学生结合诗句内容发言,学会利用联想和想象,要有自己的 心得体会。颔联给我们勾画出一副极其广阔深远的图景,前人誉之为“古今独步”的“句中 化境”,如果你是杜甫,面对“落木”与“长江”,你会想到什么?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 一下,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宋代学者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指出,颈联“万里悲秋常作 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你能找出几种含义呢?试做具体分析。“万 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 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结 合杜甫的身世遭遇,你认为尾联的“艰难苦恨”包含着哪些情感?离家多年,有家难归;晚 年多病,孤苦无依;国事艰难,壮志难酬;人生潦倒,销愁无途。最后教师总结:本诗借悲 秋之景抒发悲秋之情,“悲秋”二字在诗中有几层含义?(板书)三层:季节之秋、人生之 秋、国事之秋。作业是背诵并默写诗歌,鉴赏诗歌秋兴八首(其一),找出诗歌所用意象, 体会意境与作者的情感,写一篇赏析文章。琵琶行本课出自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三单元第八课。本单元为古诗词单元,属于文学阅读与写 作任务群,其人文主题是生命的诗意。第八课由三首体式不同、风格各异的唐诗构成,分别 是诗仙李白所作的古体诗梦游天姥吟留别、诗圣杜甫所作的律诗登高以及诗王白居 易所作的乐府诗琵琶行。琵琶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长篇叙事诗。此诗通过对歌妓琵琶女高超弹奏技艺和不 幸人生经历的描述,揭露了封建社会官僚腐败、民生凋敝、人才埋没等不合理现象,表达了 诗人对琵琶女的深切同情,也抒发了诗人对自己无辜被贬的愤懑之情。全诗叙事与抒情紧密 结合,塑造出完整鲜明的人物形象。语言流转匀称,优美和谐,特别是描绘琵琶的演奏,比 喻贴切,化虚为实,呈现出鲜明的音乐形象。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了白居易的诗作钱塘湖春行卖炭翁等,相必对白居易已不 陌生,只是不能根据白居易生平和所处时代背景知人论世,全面、深刻地理解他的诗歌。 初中学生能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内容和大意,而对诗歌的深层内涵的理解和对诗歌鉴赏技 巧的把握较为生涩,高中阶段的学习需在历史背景的基础上做到知人论世,更全面、深刻地 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思想情感。学生应加强对诗歌意象的把握,由意象深入分析作品的意境之 美。学生在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往往重视“看”与“听。而忽视了 “读”的过程,古诗文 需要反复诵读,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展开文本的深入探究,因此,我们将学习重点放在文言 文的“读”上,以读促学,以读进思,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根据上述学情和教材内容,以及新课标“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的要求“根据不同作 品的艺术表现形式,从语言、构思、情感、意蕴等角度加以赏析,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不同 作品的文学价值,发现不同作家的艺术特色。我们设计教学目标如下: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培养古诗文的语感;2、品味诗歌意境,分析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理清全诗脉络,分析全诗的结构特点; 3、欣赏作者以语言文字来表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技巧;4、认识当时社会的黑暗,领悟作者关注现实,同情和尊重受损害的下层妇女的精神。 具体的教学方法有诵读法、引导法、多媒体展示法、小组合作探究法等。教学过程:1、导入课文:教师播放音乐琵琶语,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接着用多媒体幻灯片投影白居 易生平经历以及该诗创作背景、乐府诗的特点等内容,引导学生知人论世,从形式层面认识 诗歌的体裁。2、诵读课文:听读、初读、齐读、讲读(谈一谈你在诵读的过程中脑海里浮现了哪些画面, 有了哪些想法,试着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这些画面和想法,做到读与思相结合。)3、文本探究:首先教师应点拨相关文言知识要点,串讲全诗,解决文章的疑难生字词,通 过语言关。其次请学生在通读全诗的基础上,思考全诗可分为几部分,每一部分写了什么内 容?全诗按时间顺序分为五部分(板书):第一部分:涪阳江边闻琵琶;第二部分:江心聆 听琵琶曲;第三部分:江中听诉身世苦;第四部分:同病相怜感慨多;第五部分:重闻琵琶 青衫湿。接下来分析全诗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明确:琵琶女和诗人自己。诗人 用哪两句诗将两个形象连接在一起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诗人为什么会发 出这样的叹息,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有什么共同的命运、遭遇? “沦落”的具体情况是怎样 的?试做具体比较(引导学生用原诗文概括回答,齐读相关诗句,感受“沦落”之情)。读 序与第三节相关部分,了解琵琶女的身世、遭遇与心境。当年:艳盖群芳,艺压京城,人妒 人捧,年年欢笑;而今:年老色衰,门前冷落,委身商人,独守空船。借助注释、序、第一 节与第四节相关部分,了解诗人的遭遇与心境。当年:诗酒流连,丝竹不绝,高朋满座,其 乐融融;而今:谪居卧病,有酒无乐,送客惨别,其情凄凄。“相逢何必曾相识”,是什么使 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的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明确:音乐(琵琶声)。我们是否能够从 琵琶曲调的起伏变化中,捕捉到琵琶女情感和生活变化的轨迹呢?(关注诗歌对音乐的描写) 第一乐章是“前奏曲”:“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 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J第二乐章是“欢乐曲”:“轻拢慢捻抹复挑,初 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 玉盘J第三乐章是“沉思曲”:“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 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J最后一个乐章是“悲愤曲”:“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 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诗人不但写出了琵琶女音乐技艺的高超, 而且通过乐曲的变化,表达出演奏者内心情感的起伏变化,让人如闻其声,如感其情。说说 琵琶女的琴声为什么会引起诗人的强烈共鸣? 一是伤琵琶女;二是伤己。诗歌往往少不了景 物的描写,同样,本诗歌前后贯穿了几处景物描写的文字。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呢?明 确:篇首的“涪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叙述了江东送客时的环境。秋夜的江水、 枫叶、荻花,构成清晰如画的意境,令人顿感秋凉袭身,曲折传达出诗人凄凉愁惨的心情, 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别时茫茫江浸月”,叙述别时景象,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 色,无不弥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仿佛诗人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风物有了感应。“唯见 江心秋月白。写音乐结束时寂静的环境。音乐结束,但其感情仍在扩散,一直渗入被秋月 照亮的江心,又仿佛江心秋月也在为音乐中的感情所打动。情景交融,烘托了音乐效果,形 成令人回味的意境。另外如“绕船明月江水寒”,写琵琶女独守空船时的环境,渲染了琵琶 女冷落凄凉的心情;“黄芦苦竹绕宅生”,写诗人的生活环境,渲染诗人被贬后的孤寂悲凉。 作者用了哪些手法来描摹音乐?这些手法有何好处? 1、比喻(找出比喻句并分析各比喻句 描摹出了音乐的什么特点?并分析比喻描写的好处);2、叠词和联绵词;3、正面描摹与侧 面烘托;4、曲中带情。作业是比较阅读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李贺 的李凭箜篌引,赏析这三首诗描写音乐的艺术手法。念奴娇赤壁怀古本课出自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三单元第九课。本单元为古诗词单元,属于文学阅读与写 作任务群,其人文主题是生命的诗意。念奴娇赤壁怀古咏古抒怀,雄浑苍凉,境界宏阔,历来被视为豪放词的代表之作。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了苏轼的作品记承天寺夜游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 子密州出猎等,相必对苏轼已不陌生,只是不能根据苏轼生平和所处时代背景知人论世, 全面、深刻地理解他的词作。初中生已经接触了很多词作,对词这一文体有所了解,但是对 其历史和体式的把握尚待提升,需要教师加以补充、点拨。初中学生能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内容和大意,而对诗歌的深层内涵的理解和对诗歌鉴赏技 巧的把握较为生涩,高中阶段的学习需在历史背景的基础上做到知人论世,更全面、深刻地 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思想情感。学生应加强对诗歌意象的把握,由意象深入分析作品的意境之 美。学生在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往往重视“看”与“听。而忽视了 “读”的过程,古诗文 需要反复诵读,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展开文本的深入探究,因此,我们将学习重点放在文言 文的“读”上,以读促学,以读进思,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根据上述学情和教材内容,以及新课标“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的要求“根据不同作 品的艺术表现形式,从语言、构思、情感、意蕴等角度加以赏析,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不同 作品的文学价值,发现不同作家的艺术特色”,我们设计教学目标如下: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培养古诗文的语感;2、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思想,了解本词的写作背景,感受豪放风格;3、理解本词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法;4、感受苏轼的旷达洒脱、积极乐观面对人生的态度。具体的教学方法有诵读法、引导法、多媒体展示法、小组合作探究法等。教学过程:1、导入课文:教师播放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接着用多媒体幻灯片 投影苏轼生平经历以及该词创作背景、词这一文体的历史和特点等内容,引导学生知人论世, 从形式层面认识词的体裁。2、诵读课文:听读、初读、齐读、讲读(谈一谈你在诵读的过程中脑海里浮现了哪些画面, 有了哪些想法,试着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这些画面和想法,做到读与思相结合。)3、文本探究:首先教师应点拨相关文言知识要点,串讲全词,解决文章的疑难生字词,通 过语言关。接着提问:上阕描写哪几种景物?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请用一个精炼的词或 词组来概括。大江、乱石、惊涛。雄浑、壮阔,撼人心魄,气势恢宏、磅礴、似有气吞天下 之势等。然后品味词人写景中用字的妙处:你认为哪几句写得好?其中哪些词最具表现力? 穿:寓动于静,写出了乱石高耸入云的动势。描摹出赤壁山势之险要高峻。拍:动态感极强, 水石相搏,仿佛能听到一阵一阵浪花击打岸边的声音,描摹出赤壁水势汹涌澎湃。卷:动感 十足。雪:突出浪花的颜色。卷起千堆雪,表现出惊涛拍岸、惊天动地、波澜壮阔的气势, 给人展现出一幅雄奇壮丽的景象。这三句运用夸张、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从形状、声音、 颜色等多方面描写赤壁雄奇壮美、波澜壮阔的景象。面对如此景象,词人心中满是慷慨激昂 的情感。(朗读指导:正因为这三句波澜壮阔、雄奇壮丽,要读出这种感觉,语调就要慷慨 激昂,情绪饱满,给人身临其境之感。几个形容词和动词重读,教师示范。)提问:上阕景 物描写有什么作用?烘托当年赤壁之战壮阔场面;烘托下阕所写的周瑜的英雄形象。下面看 下阕:周瑜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请同学们找出诗中具体描写周瑜的句子,分析其形象。“遥 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橘橹灰飞烟灭J小乔初嫁了: 衬托出周瑜年轻英俊,风流倜傥,春风得意。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表现出周瑜束装儒雅, 风度翩翩,气定神闲。谈笑间,橘橹灰飞烟灭:刻画了周瑜从容沉着,指挥若定,潇洒从容 的形象,表现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朗读指导:这几句是表现周瑜春风得意、 潇洒从容、气定神闲的,要读出那种得意、轻快,“谈笑间”语速稍快一点,显示轻松获胜, 灰飞烟灭读得舒缓,强调对方的失败,来反衬周瑜指挥战争的游刃有余、胸有成竹。教师示 范。)接下来分析词中的思想情感。先看周瑜和苏轼的一个对比:周瑜的生活幸福美满,外 貌英俊儒雅,职位是东吴都督,功业是功成名就;而苏轼的生活屡遭不幸,外貌早生华发, 职位是团练副使,功业是功业未成。对比鲜明。作者为什么从众多豪杰当中,单选周瑜来写 呢?(周瑜得到了孙权的充分信任,志得意满;而自己虽然身怀报国之志,却得不到统治者 的信任和重用。)最后提问:词人抒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酎江月”的感叹是否消极?教师 应引导学生从积极的角度评价苏轼的思想态度,言之成理即可。作业是将念奴娇赤壁怀 古改写成一段文字,合理运用联想和想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本课出自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三单元第九课。本单元为古诗词单元,属于文学阅读与写 作任务群,其人文主题是生命的诗意。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咏古抒怀,雄浑苍凉,境界宏阔,历来被视为豪放词的代表之 作。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了辛弃疾的作品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南乡子登 京口北固亭有怀等,相必对辛弃疾已不陌生,只是不能根据辛弃疾生平和所处时代背景知 人论世,全面、深刻地理解他的词作。初中生已经接触了很多词作,对词这一文体有所了解, 但是对其历史和体式的把握尚待提升,需要教师加以补充、点拨。初中学生能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内容和大意,而对诗歌的深层内涵的理解和对诗歌鉴赏技 巧的把握较为生涩,高中阶段的学习需在历史背景的基础上做到知人论世,更全面、深刻地 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思想情感。学生应加强对诗歌用典手法的把握,由典故深入分析作品的深 刻内涵。学生在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往往重视“看”与“听。而忽视了 “读”的过程,古 诗文需耍反复诵读,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展开文本的深入探究,因此,我们将学习重点放在 文言文的“读”上,以读促学,以读进思,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根据上述学情和教材内容,以及新课标“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的要求“根据不同作 品的艺术表现形式,从语言、构思、情感、意蕴等角度加以赏析,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不同 作品的文学价值,发现不同作家的艺术特色”,我们设计教学目标如下: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培养古诗文的语感;2、分析词中典故,探讨作者的写作目的;3、体悟诗人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切忧虑,和壮志难酬的悲愤以及强烈的爱国情感。具体的教学方法有诵读法、引导法、多媒体展示法、小组合作探究法等。教学过程:1、导入课文:教师朗诵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同样是在京口北固亭,辛弃 疾还写了另一首词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接着用多媒体幻灯 片投影京口(镇江)北固亭照片、辛弃疾生平经历以及该词创作背景、词这一文体的历史和 特点等内容,引导学生知人论世,从形式层面认识词的体裁。2、诵读课文:听读、初读、齐读、讲读(谈一谈你在诵读的过程中脑海里浮现了哪些画面, 有了哪些想法,试着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这些画面和想法,做到读与思相结合。)3、文本探究:首先教师应点拨相关文言知识要点,串讲全词,解决文章的疑难生字词,通 过语言关。接着提问:词的上片和下片分别写了什么内容?上阕借孙权和刘裕这两个历史上 的英雄人物事迹隐约讽刺南宋政权的无能,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热情。下阕用刘义隆、佛狸 祠、廉颇的典故,继续写自己报效祖国的一片忠心,并表达自己不为朝廷所用的激愤。然后 进入本节课的重点环节:找一找词中有几处用典?各是什么?各有什么用意? 一共五处。上 片:孙权、刘裕;下片:刘义隆、佛狸祠、廉颇。将学生分为孙权刘裕组、刘义隆组、拓跋 煮组、廉颇组四个小组。然后对这四个小组分别提出思考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解决我 提出的问题。在学生讨论结束后分别找每个小组中的一位同学回答,并引导点拨学生答案。 孙权刘裕组:在词的上阕,作者通过描写孙权刘裕两位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是为了表达自 己怎样的情感?哪些字眼可以体现出词人的这些情感?设计意图是为了引导学生充分理解 孙权刘裕两个典故的内容,体会作者对孙权刘裕两位英雄人物的钦佩赞美之感。词人借助孙 权刘裕的典故,有怎样的目的?设计意图是为了引导学生理解作者运用孙权刘裕的典故是为 了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情怀和讽刺统治者的昏庸无能。刘义隆组:辛弃疾引用宋文帝惨败的 故事,目的是什么?设计意图是为了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引用宋文帝惨败的典故是为了达到自 己委婉劝谏的目的。拓跋煮组:词人写“佛狸词下,神鸦社鼓”,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设 计意图是为了引导学生,通过对词中语句的把握,来体会作者对国家命运前途的深切忧虑。 廉颇组:词末运用廉颇的典故,用意是什么?设计意图是为了引导学生通过对廉颇典故的分 析,理解作者壮志未酬的心情。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生将充分理解作者在词中所用典故的 内容及其作用,体会作者报国无门的忧愤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而且能够锻炼学生的合作 探究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然后教师对全体学生进行提问: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 用典颇多,却无堆砌之感,为什么?在学生作答后,教师从全文的角度分析,对答案进行整 理归纳。这一问题的提出可以考察学生对这首词的整体把握情况,而且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 能力,使学生从整篇课文的角度出发,增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最后,请学生概括一下 这首词塑造了怎样的诗人形象?塑造了一个忧国忧民,热爱祖国,主张抗金,反对苟且偷生, 内心充满愤懑的诗人形象。作业是拓展阅读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通过对比 理解词人的不同情感。声声慢本课出自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三单元第九课。本单元为古诗词单元,属于文学阅读与写 作任务群,其人文主题是生命的诗意。声声慢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名篇之一,写词人历遭国破家亡劫难后的愁苦悲戚,是词人 情感历程的真实写照,也是时代苦难的象征,历来被视为婉约词的代表之作。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了李清照的作品如梦令渔家傲等,相必对李清照已不陌生, 只是不能根据李清照生平和所处时代背景知人论世,全面、深刻地理解他的词作。初中生已 经接触了很多词作,对词这一文体有所了解,但是对其历史和体式的把握尚待提升,需要教 师加以补充、点拨。初中学生能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内容和大意,而对诗歌的深层内涵的理解和对诗歌鉴赏技 巧的把握较为生涩,高中阶段的学习需在历史背景的基础上做到知人论世,更全面、深刻地 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思想情感。学生应加强对诗歌意象的把握,由意象深入分析作品的意境之 美。学生在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往往重视“看”与“听”,而忽视了 “读”的过程,古诗文 需要反复诵读,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展开文本的深入探究,因此,我们将学习重点放在文言 文的“读”上,以读促学,以读进思,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根据上述学情和教材内容,以及新课标“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的要求“根据不同作 品的艺术表现形式,从语言、构思、情感、意蕴等角度加以赏析,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不同 作品的文学价值,发现不同作家的艺术特色”,我们设计教学目标如下: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培养古诗文的语感;2、通过意象来深入品味诗词的意境和意蕴,掌握古诗词常见意象的象征意义;3、把握诗歌内容,领悟诗歌情感;4、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加深对中国古典文学文化的认同。具体的教学方法有诵读法、引导法、多媒体展示法、小组合作探究法等。教学过程:1、导入课文:教师回顾初中学过的李清照的诗词(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一一如梦令;只恐双溪解脑舟,载不动许 多愁。一一武陵春;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一一一剪梅;生当作人 杰,死亦为鬼雄。一一夏日绝句),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女词人李 清照的声声慢。在靖康之难后,李清照经历了国破、家亡、夫死的悲惨遭遇,她漂泊江 南,由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为漂泊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在颠沛流离中,她的 作品转为沉郁凄婉,境界也更为博大深沉。让我们走进这首词,体味词人别样的愁情。接着 用多媒体幻灯片投影李清照生平经历以及该词创作背景、词这一文体的历史和特点、婉约派 等内容,引导学生知人论世,从形式层面认识词的体裁。2、诵读课文:听读、初读、齐读、讲读(谈一谈你在诵读的过程中脑海里浮现了哪些画面, 有了哪些想法,试着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这些画面和想法,做到读与思相结合。)3、文本探究:首先教师应点拨相关文言知识要点,串讲全词,解决文章的疑难生字词,通 过语言关。接着提问:在声声慢中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是哪一个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 情感?是“愁”字。抒发了作者因国破、家亡、夫死而流落江南时的孤苦无依的凄苦之愁。 词人通过什么样的手法抒发出这种感情的?采用直接抒情和借景抒情相结合的方式。能不能 从词中找出直接抒情的句子?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雁过也,正伤心。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教师提问:首句“寻寻觅觅,冷冷清 清,凄凄惨惨戚戚”这几句包含哪几层意思? “寻寻觅觅”是第一层,写人的动作神态,似 在寻找失去的东西,追索过往的痕迹,写出了寻觅无果,若有所失;“冷冷清清”是第二层, 写环境的凄凉、寂寞,处境的冷清正是心境清冷的现实投射;“凄凄惨惨戚戚”是第三层, 写人的感受,表现了内心世界的愁苦、哀伤,为全词定下了哀婉凄切、悲苦愁绝的感情基调。 以上三句是直接写愁,接来下作者运用意象间接写愁。请同学们试着找出相关的意象,并试 着解读意象的特点和内涵,说说词人是如何通过意象来抒发心中的哀愁的。要求学生结合相 关诗词加以赏析。意象有淡酒、急风、雁、黄花、梧桐、细雨。首先看淡酒。杜甫说“艰难 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李白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酒是“愁” 的象征,是一种浓郁情义和相思的幽愁,是一种溢满凄凉哀伤的落寞。那么,这里的“酒” 为何说是“淡酒”呢?这里并非是酒淡,而是愁情太重、太浓,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 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的晚年生活是何等凄凉惨淡。我 们再看急风。词中的风紧急、猛烈,并且是晚上的风。“风急”明写天气恶劣,实写词人愁 重。词人六神无主,茫然若失,竭力寻找却寻觅不到。亡国之愁,沦落之苦,丧夫之痛,家 国之思全部压在一个孤苦伶仃的年老妇人身上。酒入愁肠愁更愁,满心都是愁,致使酒力压 不住心愁。我们再看雁。李白说“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王勃说“雁阵惊寒,声断衡 阳之浦”,可见雁是一种离愁的象征,是一种离情别恨、怀古伤情的寄托,为什么作者看到 “雁”会伤心?我们知道,大雁从北方来到南方,是作者的“旧时相识”,那似曾相识的大 雁再度飞过,丈夫却已亡故,物是人非,所以看到大雁睹物思人,不禁伤心;这也表现了词 人天涯沦落之感。此时词人避居江南,远离故土,看到北来的大雁便认为这是家乡来的大雁, 可见,大雁还勾起了词人的“怀乡之思:接下来看黄花。黄花就是菊花,菊,是一种孤傲 高洁品格的象征,诗人孤独寂寞之情的寄托。李清照醉花阴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用黄花比喻女子憔悴的容颜。声声慢中的黄花取其衰败之像,暗喻岁月流 逝,人已衰老憔悴之义。表现了词人晚年孤苦飘零的处境,隐含着对生命将逝的悲哀。“如 今有谁堪摘",词人无心赏景,虽是菊花堆满地,却不想去摘赏。然而,人不摘花,花却自 己凋谢。等到花自憔悴损,欲摘却不堪摘了。这里既写自己无心摘花的郁闷,又透露了怜惜 菊花将谢的情怀,笔意深远,令人回味。最后看梧桐。温庭筠说“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 情正苦”,李煜说“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可见梧桐是悲凉、孤寂的象征。梧桐本身就是牵 愁惹恨的事物,再加上淋淋漓漓的凄苦的秋雨,不仅滴在耳边,更滴向心头。“梧桐更兼细 雨”,“更兼”表明了词人脆弱不堪的心境。梧桐叶落即已不堪忍受,又加上“细雨”伴唱, 秋韵更浓,词人的愁苦也就更深一层。提问:这首词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词中的意象组成的 画面是:风急欺人,酒淡难敌寒意,仰望则天空过雁,俯视则满地残花,梧桐落叶,细雨霏 霏,伤心人更遇凄凉景,涩景苦情交融在一起,词中则营造的是晚风送寒,黄花零落,北雁 南飞的凄惨悲凉意境。词作结尾“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又是直接抒情,以愁作结,难 言之痛,欲说又休,全词戛然而止,言有尽而意无穷。同学们,结合写作背景,请你谈谈, 作者心中的愁有哪些?有天人相离之痛,有美满姻缘难全之悲,有江山沦陷之伤,有朝廷偏 安一隅之恨,有形影相吊之苦,有余生孤独寂寞之愁。本词的“愁。具有广阔的社会意义, 不仅是作者个人的感情,也是当时无数流离失所的妇女的共同情感。作者的遭遇与痛苦是时 代造成的。作业是背诵声声慢,课后阅读李清照的相关词作,写一段评价李清照的文字。拿来主义本课出自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六单元第十二课。本单元以“学习之道”为核心,通过梳 理、探究和反思,形成正确的学习观,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拿来主义是一篇杂文。鲁迅的杂文具有“嘻笑怒骂皆成文章”,“犀利幽默”的语言特点, 并且善于运用因果论证、比喻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所以学习本文不仅可以从整体上初步感 知议论文的写作特点,而且可以学习鲁迅杂文的语言特点以及议论文的多种论证方法。学生对杂文这种文体还是第一次接触,教师应普及杂文的相关知识和文体特点,以便学生理 解和把握。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了大量鲁迅的文章,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故乡、孔乙己、藤野先生等,想必对鲁迅并不陌生,但是对鲁迅作品的认识还需要 提升一个层次,尤其是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看。根据上述学情和教材内容,以及新课标“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的要求“根据不同作 品的艺术表现形式,从语言、构思、情感、意蕴等角度加以赏析,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不同 作品的文学价值,发现不同作家的艺术特色”,我们设计教学目标如下:1 .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论证把抽象深奥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的方法,体会生动形象的论证艺术 对表现思想内容的好处;2 .了解杂文的特点,体会鲁迅杂文犀利、辛辣、幽默的语言特点;3,学习本文,认清对待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一一批判地吸收,并能运用正确的观点解释一些 实际问题。具体的教学方法有诵读法、引导法、多媒体展示法、小组合作探究法等。教学过程:1、导入课文:教师诵读鲁迅名言“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寄意寒星荃不察, 我以我血荐轩辕”等,引导学生进入情境,然后播放多媒体幻灯片,介绍鲁迅生平与主要作 品,交代且介亭杂文的写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的时代背景和社会背景,做到知人 论世,更全面地把握文本内容。2、默读课文:请学生通读全文,结合注释解决疑难字音字形字义,请学生谈一谈你在阅读 的过程中脑海里浮现了哪些画面,有了哪些想法,试着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这些画面和想法, 做到读与思相结合。3、文本探究:教师首先说明议论文三段论式的结构:引论:提出问题一一是什么?本论: 分析问题一一为什么?结论:解决问题一一怎么办?提问:课文的第5段在文章中起什么作 用?简要说说:前面4段讲的什么问题?后面5段讲的什么问题?第5段是过渡段,它起着 承上启下的作用。前面4段,揭示什么是“送去主义”及实行“送去主义”的危险性;后面 5段,论证什么是“拿来主义”及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接着根据课文内容,填写表格 (板书),思考闭关主义、送去主义与拿来主义各自的特点、实质与利弊。思考:作者要论 说的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课文前半部分写“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作者要论说的 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明确:表层含义上:指代的是 被子上的花纹图案,是一种客观物象。深层含义上:小说通过对新媳妇一系列的动作和细节 描写,不仅写出了她对通讯员的友善、关切、崇敬、痛惜、悼念、歉疚的态度变化,更展示 了新媳妇娴静、淳朴、善良、纯真、高洁如百合花一样美丽的人性美和性格美。所以,百合 花,正是人物纯真、高洁的优美心灵和品格的象征。作用:以“百合花”为题,点出文章 中的重要内容和相关情节线索;以“百合花”的纯白来象征人民战士、人民群众的高尚情 操;以“百合花”作结,有利于揭示文章主旨,即有利于表现纯洁深厚的军民之情和战友 之情,传达了高尚的人情美和人性美。教师拓展延伸,归纳总结标题含义及作用的解题思路: 标题含义分为表层义和深层义,其作用在于是否修饰或者点明写作对象;是否有利于表达情 感或者态度;是否揭示主旨;是否作为线索。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及时归纳总结解题思路,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接下来教师结合文章内容,提出一个问题:明知已无实用意义,为什 么新媳妇还缝补通讯员衣服的破洞,把结婚用的新被子垫放到他的棺木中?明确:这是无法 控制的深挚情感的倾泻:一是无法补救的歉疚之情;二是对舍己救人的英雄战士无比崇敬、 悲痛的感情;三是对这个年轻可爱生命骤然离去的痛惜之情、深情悼念。然后提问:文中表 现“我”对通讯员的感情变化,表现新媳妇神情变化的关键词语有哪些?引导学生把握这些 在人物形象刻画中的关键词语,学习小说对人物的心理描写。最后赏析本文中的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是对描写对象作逼真、细腻、具体生动的描绘,它是文学作品中描写人物性格、推 动事件发展、表现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最小的组成单位。看起来好像是作者行文中不经意 的信手泼墨,但细细品读,就会感受到作者含不尽之意,见于描写之外。具体的细节描写有: 小通讯员肩上的步枪筒里的“伪装”,表现了他纯朴、自然的情趣,富有青春活力,表现了 他对生活的热爱;两次写小通讯员给我的馒头,表现他体贴、关心他人的好品德和“我”痛 失战友的内心悲痛之情;四次写小通讯员衣肩上的破洞,第一次是借被时的腼腆、憨厚和执 拗,第二次写小通讯员离开包扎所返回团部时,“我”看见他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