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清版)JTGT 3512-2020 公路工程基桩检测技术规程.pdf
-
资源ID:98009672
资源大小:1.26MB
全文页数:97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9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高清版)JTGT 3512-2020 公路工程基桩检测技术规程.pdf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推荐性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推荐性标准JTGJTG/T 35122020JTG/T 35122020公路工程基桩检测技术规程公路工程基桩检测技术规程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Foundation Piles Testing ofHighway Engineering2020-05-12发布2020-09-01实施2020-05-12发布2020-09-0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推荐性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推荐性标准公路工程基桩检测技术规程公路工程基桩检测技术规程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Piles Testing ofHighway EngineeringJTG/T 35122020JTG/T 35122020主编单位:浙江省交通工程管理中心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实施日期:2020年09月01日主编单位:浙江省交通工程管理中心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实施日期:2020年09月01日前言前言根据交通运输部办公厅关于下达2013年度公路工程行业标准制订项目计划的通知(厅公路字2013169号)的要求,由浙江省交通工程管理中心(原浙江省交通运输厅工程质量监督局)作为主编单位,承担对公路工程基桩动测技术规程(JTG/T F81-012004)的修订工作。本规程是对原公路工程基桩动测技术规程(JTG/TF81-012004)的全面修订。经批准颁发后以公路工程基桩检测技术规程(JTG/T35122020)实施。本规程的修订主要结合国内已有相关基桩检测方面成熟的经验,兼顾地质区域分布,规定基桩检测的使用条件和适用范围,并适当考虑国内公路工程基桩检测中采用的新方法、新技术,遵循可操作性、协调性、针对性和先进性的原则。本规程保留原有的检测方法,并增加成孔质量检测、基桩静载试验和钻孔取芯,以提高对公路工程基桩施工质量的控制水平。修订后的规程分11章和4个附录。主要是对原规程进行补充和完善,对结构进行调整,调整后的结构按照成孔质量检测、静载试验(竖向抗压、竖向抗拔、水平静载)、低应变反射波法、高应变法、超声波法、钻孔取芯法检测进行先后排序。主要修订内容如下:(1)对1、2、3章进行修订,补充和完善相关内容;(2)原规程4、5、6章调整为8、9、10章,并进行局部修订,低应变反射波法修订增加了依据频域信号特征对桩身完整性类别进行评判的标准;高应变法修订增加不宜采用的桩型、试沉桩的规定、拟合法的拟合要求、CASE 法的使用范围和桩身完整性的评判,对激振锤及导向装置的要求、现场应停止检测的具体情况和承载力分析计算时不得采用的信号类型;超声波法修订了声速数据处理方法及完整性类别评判依据;(3)新增第4章成孔质量检测、第5章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第6章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试验、第7章单桩水平静载试验、第11章钻孔取芯法。本规程由李志胜负责起草第1章和附录,宣剑裕、刘静负责起草第2章,周建强负责起草第3章,王陶负责起草第4章,石振明负责起草第5章,廖乾旭负责起草第6章,成玉柱负责起草第7章,赵竹占负责起草第8章,赵春风负责起草第9章,管钧负责起草第10章,楼云负责起草第11章,条文说明由相应章节参编人员负责起草。请各有关单位在执行过程中,将发现的问题和意见,函告本规程日常管理组,联系人:楼云(地址: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湖墅南路186-1号,邮编:310005;电话:0571-83789629,传真:0571-83789610;电子邮箱:),以便下次修订时参考。公路工程基桩检测技术规程(JTG/T3512 2020)主编 单 位:主编 单 位:浙江省交通工程管理中心参参编 单 位:编 单 位: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同济大学浙江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智博联科技有限公司浙江省地球物理技术应用研究所主编:主编:李志胜主要参编人员:主要参编人员:宣剑裕管钧周建强赵竹占楼云刘静王陶廖乾旭成玉柱石振明赵春风主审:主审:朱光裕参与审查人员:参与审查人员:卞钧霈冯忠居侯旭黄福伟刘亚楼卢建平石大为王开波徐建红张宏张征朱英朝赵荣欣参参加 人 员:加 人 员:陈允法龚一朋吕聪儒何玉珊胡建福徐建勇蔡伟忠公路工程基桩检测技术规程(JTG/T3512 2020)1目次目次目次1 总则1 总则.1-2术语和符号术语和符号.2-2.1术语.2-2.2 符 号.3-3基本规定基本规定.5-3.1检测方法.5-3.2仪器设备.6-3.3检测工作程序与要求.6-3.4检测时间.6-3.5桩身完整性类别.7-3.6检测报告.7-4成孔质量检测成孔质量检测.8-4.1一般规定.8-4.2检测仪器设备.8-4.3现场检测技术.9-4.4 检测数据分析.11-5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15-5.1一般规定.15-5.2 检测仪器设备.16-5.3 现场检测技术.18-5.4检测数据分析与评判.20-6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试验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试验.23-6.1 一般规定.23-26.2 检测仪器设备.23-6.3现场检测技术.24-6.4 检测数据分析与评判.26-7单桩水平静载试验单桩水平静载试验.28-7.1一般规定.28-7.2 检测仪器设备.29-7.3现场检测技术.31-7.4 检测数据分析与评判.32-8低应变反射波法低应变反射波法.35-8.1一般规定.35-8.2 检测仪器设备.36-8.3 现场检测技术.37-8.4 检测数据分析与评判.40-9高应变法高应变法.45-9.1一般规定.45-9.2检测仪器设备.46-9.3现场检测技术.47-9.4 检测数据分析与评判.52-10超声波法超声波法.58-10.1 一般规定.58-10.2 检测仪器与设备.58-10.3现场检测技术.60-10.4 检测数据分析与评判.63-11钻孔取芯法钻孔取芯法71-11.1 一般规定71-11.2 检测仪器设备71-11.3 现场检测技术72-11.4 芯样截取与抗压试验75-3目次11.5 检测数据分析与评判.78-附 录附 录A桩身内力测试桩身内力测试.81-附录附录 B 混凝土桩的桩头加固处理混凝土桩的桩头加固处理.85-附录附录C静载试验记录表静载试验记录表.86-附录附录 D 钻孔取芯法检测记录表钻孔取芯法检测记录表.87-本规程用词用语说明本规程用词用语说明.88-公 路 工 程 基 桩 检 测 技 术 规 程(J T G/T3 5 1 2 2 0 2 0)11总 则1.0.11.0.1为规范公路工程基桩质量检测,统一检测方法及技术规定,遵循技术先进、安全适用、经济合理、评价正确的原则制定本规程。1.0.21.0.2本规程适用于公路工程基桩承载力、桩身完整性及成孔质量检测。条文说明条文说明本规程基桩是指混凝土灌注桩、预制桩、钢桩及其他类型的刚性桩。1.0.31.0.3基桩检测方法应综合考虑地质条件、桩型、施工工艺等因素选定。1.0.4基桩检测除应符合本规程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和行业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22术语和符号2.1术语2.1.12.1术语2.1.1基桩 foundationpile桩基础中的单桩。2.1.22.1.2沉淀 sediment基桩成孔后,淤积于桩孔底部的非原状物。2.1.32.1.3桩身完整性 pileintegrity反映桩身长度和截面尺寸相对变化、桩身材料密实性和连续性综合状况的定性指标。2.1.42.1.4桩身缺陷 piledefects桩身断裂、裂缝、缩颈、夹泥、离析、蜂窝、松散等质量问题的统称。2.1.52.1.5静载试验 static loading test在桩顶部逐级施加竖向压力、竖向上拔力或水平推力,实测被检桩随时间产生的沉降、上拔位移或水平位移,以确定相应的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单桩竖向抗拔承载力或单桩水平承载力的试验方法。2.1.62.1.6 低应变反射波法 low strain reflected wave method在桩顶施加低能量冲击荷载,实测被检桩加速度(或速度)响应时程曲线,运用一维线弹性波动理论的时域和频域分析,对被检桩的桩身完整性进行评判的检测方法。2.1.72.1.7高应变法 high strain dynamic method在桩顶施加高能量冲击荷载,实测被检桩力和速度信号,运用波动理论反演评判被检桩的轴向抗压承载力和桩身完整性的检测方法;同时也可用于选择桩型和桩端持力层、监控沉桩过程的检测方法。公路工程基桩检测技术规程(JTG/T35122020)32.1.8超声波法 ultrasonic logging method在桩身混凝土内发射并接收超声波,实测超声波在混凝土介质中传播的声时、波幅和频率等参数的相对变化,对被检桩的桩身完整性进行评判的检测方法。2.1.9钻孔取芯法 core drilling method用钻机钻取芯样,对被检桩的桩长、桩身缺陷及其位置、桩底沉淀厚度以及桩身混凝土抗压强度、桩端岩土性状进行评判的检测方法。2.2符号A 桩身截面面积;A 波幅临界值;A。波幅平均值;c 桩身波速;E 桩身材料弹性模量;E,桩所获得的实际锤击能量;Af幅频曲线上桩端相邻谐振峰间的频差;Af;幅频曲线上对应于缺陷的相邻谐振峰间的频差;F 桩身实测锤击力;fe 混凝土芯样试件抗压强度;h两个接收换能器间的距离;h 第 i段测点距;H单桩水平静载试验中作用于桩身的水平力;J恒定电流源电流;J凯斯法阻尼系数;K 桩孔倾斜度;l 两根声测管外壁间的距离;p芯样试件抗压试验测得的极限荷载;R.凯斯法计算获得的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R缺陷以上部位土阻力的估计值;4AV-信号电位差;V 高应变法中桩身实测质点运动速度;V(4)高应变法中t 时刻的桩身实测质点运动速度;Y?单桩水平静载试验中力作用点的水平位移;Z 桩身截面力学阻抗;测斜探头或扶正器外径;,第i 测点实测顶角;p桩身材料质量密度;高应变法中桩身完整性系数;o,钢筋应力;,桩身最大锤击压应力;o;桩身最大锤击拉应力。公 路 工 程 基 桩 检 测 技 术 规 程(J T G/T3 5 1 2 2 0 2 0)53基本规定3.1检测方法3.1.13.1检测方法3.1.1基桩检测方法应按表3.1.1规定的检测目的及内容确定。表3.1.1 检测方法一览表表3.1.1 检测方法一览表检测方法检测目的及内容成孔质量检测检测混凝土灌注桩成孔的孔径、孔深、桩孔倾斜度及沉淀厚度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确定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评判竖向抗压承载力是否满足设计要求;通过桩身内力测试,测定桩侧及桩端阻力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试验确定单桩竖向抗拔极限承载力;评判竖向抗拔承载力是否满足设计要求;通过桩身内力测试,测定抗拔桩的桩侧阻力单桩水平静载试验确定单桩水平临界荷载和极限承载力,推定土抗力参数;评判水平承载力或水平位移是否满足设计要求;通过桩身内力测试,测定桩身弯矩低应变反射波法检测桩身缺陷及位置,评判桩身完整性类别高应变法分析桩侧和桩端土阻力,推算单桩轴向抗压极限承载力;检测桩身缺陷及位置,评判桩身完整性类别;沉桩过程监控超声波法透射法检测灌注桩中声测管之间混凝土的均匀性和桩身缺陷及位置,评判桩身完整性类别折射法检测灌注桩钻芯孔周围混凝土的均匀性和桩身缺陷及位置,辅助评判桩身完整性类别钻孔取芯法检测灌注桩桩长、桩身混凝土强度、桩底沉淀厚度、桩身缺陷及位置,评判桩身完整性类别;评判桩端持力层岩土性状3.1.23.1.2根据不同检测对象和检测要求,当用一种检测方法对桩身完整性类别评判有疑问时,应选用其他不同的测试方法进行综合评判。3.1.33.1.3为设计提供依据的承载力检测,应采用静载试验。3.1.43.1.4被检桩的选定应具有代表性和满足工程检测的特定要求;用于沉桩过程监控的桩型、材质、沉桩工艺及工程地质条件应与工程桩相同。灌注桩的试桩,在成孔后混凝土灌注前,必须进行孔径、孔深、沉淀厚度及桩孔倾斜度检测,没有代表性的桩不应作为试桩。条文说明条文说明 6灌注桩的竖向抗压承载力与桩长、桩径、沉淀、桩孔倾斜等密切相关,进行孔径、孔深、沉淀厚度以及桩孔倾斜度检测,在于控制试桩充盈系数在允许范围内,比选试桩代表性,以达到静载试桩为设计提供依据和评估工程质量的目的。3.2仪器设备3.2.13.2仪器设备3.2.1基桩检测所用仪器设备的主要技术性能应符合相关规定,并具有良好的现场显示、记录和存储功能。3.2.23.2.2检测仪器设备应根据有关规定进行量值溯源,合格且在有效期内使用。3.2.33.2.3仪器设备在检测前必须进行检查、调试,确认正常后使用。3.3检测工作程序与要求3.3.13.3检测工作程序与要求3.3.1应根据委托方的具体要求,收集与检测工作相关的工程勘察资料、设计文件及施工记录等。3.3.23.3.2应充分了解检测项目现场实施的可行性;应根据调查结果和检测目的,选择合理的检测方法并制定检测方案。3.3.33.3.3现场检测工作应依据检测方案进行实施。3.3.43.3.4检测单位应对检测数据进行分析和结果评判,出具检测报告。3.4检测时间3.4.13.4检测时间3.4.1采用低应变反射波法或声波透射法检测时,被检桩混凝土强度不得低于设计强度的70%且不得小于15MPa,龄期不应少于7d。3.4.23.4.2对混凝土灌注桩进行承载力检测或钻孔取芯检测时,被检桩的混凝土龄期应达到28d或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公路工程基桩检测技术规程(JTG/T35122020)3.4.3对沉桩进行承载力试验的休止时间不应少于表3.4.3规定的时间。表3.4.3沉桩承载力试验的休止时间土的类别休止时间(d)砂类土7粉质土10黏质土非饱和15饱和253.5桩身完整性类别3.5.1基桩桩身完整性类别的评判应按表3.5.1 执行。表3.5.1桩身完整性类别表3.5.1桩身完整性类别桩身完整性类别分类原则I桩身完整桩身基本完整,有轻度缺陷桩身有明显缺陷IV桩身有严重缺陷3.6检测报告3.6.1检测报告应用词规范、文字简练、结论明确。3.6.2检测报告应包括下列内容:1委托方名称,工程名称、地点,建设、勘察、设计、监理及施工单位,设计相关要求。2工程地质概况。3被检桩的桩位图、桩型、混凝土强度等级、截面尺寸、桩长、桩号、桩位、桩顶高程。4检测目的,检测依据,检测数量,成(沉)桩日期,检测日期,检测方法,检测仪器设备。5被检桩的检测数据,实测与计算分析曲线和汇总结果。6检测结论。84成孔质量检测4.1一般规定4.1.14.1一般规定4.1.1灌注桩的成孔质量检测应包括孔深、孔径、桩孔倾斜度及沉淀厚度。4.1.24.1.2专用测量绳可用于检测灌注桩孔深。4.1.34.1.3接触式测量方法和超声波测量方法可用于检测灌注桩孔深、孔径、桩孔倾斜度。条文说明条文说明采用超声波法检测成孔质量时,由于超声波探头的封装方式造成声波发射面外侧一定距离存在反射盲区,因此存在最小被测孔径的限制。泥浆的性能直接影响超声波的传播性能。检测时孔内泥浆性能可参考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F50)的相关指标,根据一般工程经验泥浆比重控制在1.031.15之间,含砂率2.0m4(3)D且2.0m3D且2.0m压重平台4(3)D且2.0m4(3)D且2.0m3D且2.0m注:1D为被检桩、锚桩的设计直径或边宽,取较大者。2如被检桩或锚桩为扩底桩或多支盘桩时,被检桩与锚桩的中心距离不应小于2倍扩大端直径。3括号内数值可用于工程桩抽样检测时多排桩设计桩中心距离小于4D的情况。条文说明条文说明在被检桩加卸载过程中,荷载将通过锚桩(地锚)、压重平台支墩传至被检桩、基准桩周围地基土并使之变形。随着被检桩、基准桩和锚桩(或压重平台支墩)三者间相互距离缩小,地基土变形对试桩、基准桩的附加应力和变位影响加剧。国际土力学与基础工程协会(ISSMFE,1985年)提出了静载试验中被检桩中心到锚桩(或压重平台支墩边)和到基准桩各自间的距离应分别“不小于2.5m或3D”,我国大部分现行规范规定“大于等于4D且不小于2.0m”。大型桥梁的大直径桩试验荷载大、每个承台下桩间净距小(最小中心距为3D),往往受设备能力制约,采用锚桩法检测时,三者间的距离有时很难满足“大小或等于4D”的要求,加长基准梁又很难避免受气候环境影响。考虑到现场验收试验中的困难,且加载过程中,锚桩上拔对基准桩、被检桩的影响小于压重平台对它们的影响,故本规范中对部分间距的规定放宽为不小于3D。软土场地堆载重量较大时,需增加支墩边与基准桩中心和被检桩中心之间的距离,并在试验过程中观测基准桩的竖向位移。5.2.75.2.7被检桩桩顶应保持平整,露出地面的长度应满足设置量测仪表的要求。5.3现场检测技术5.3.15.3现场检测技术5.3.1被检桩的桩型、地质条件、截面尺寸、桩长、成桩工艺和质量控制标准应与工程桩一致。条文说明条文说明本条是为使被检桩具有代表性而提出的。公 路 工 程 基 桩 检 测 技 术 规 程(J T G/T3 5 1 2 2 0 2 0)195.3.25.3.2陆上试桩时,桩顶部宜高出试坑底面,试坑底面宜与桩承台底高程一致。混凝土桩头加固宜符合本规程附录B 的规定。水上试桩时,应搭设牢固试验平台,平台高程应考虑水位及风浪的影响,被检桩桩顶部应高出试验平台高程。条文说明条文说明陆上试桩时,为便于沉降测量仪表安装,被检桩顶部宜高出试坑地面;为使被检桩受力条件与设计条件相同,试坑地面宜与承台底高程一致。对于工程桩验收检测,当桩身荷载水平较低时,允许采用水泥砂浆将桩顶抹平的简单桩头的处理方法。水上试桩由于条件恶劣,特别是易受到潮汐与波浪的作用,故需搭设牢固的试验平台,确保在安全的条件下进行试验。5.3.35.3.3试验前后应对被检桩及锚桩进行桩身完整性检测。条文说明条文说明本条主要是考虑在实际工程桩检测中,因锚桩质量问题而导致试桩失败或中途停顿的情况时有发生,为此要求在试桩前对灌注桩及有接头的混凝土预制桩进行完整性检测,以判断其能否作为锚桩使用。5.3.45.3.4试验加、卸载方式应符合下列规定:1加载应分级进行,采用逐级等量加载;分级荷载宜为最大加载量或预估极限承载力的1/101/15,第一级可取分级荷载的2倍。2卸载应分级进行,采用逐级等量卸载;每级卸载量取加载时分级荷载的2倍。3加、卸载时应使荷载传递均匀、连续、无冲击,每级荷载在维持过程中的变化幅度不得超过分级荷载的10%。条文说明条文说明本条是按我国的传统做法,对维持荷载法进行的原则性规定,与其他规范的规定也相协调。当加载至接近极限荷载时,为获得相对准确的极限荷载,可以按半级荷载加载。5.3.55.3.5慢速维持荷载法试验步骤应符合下列规定:1每级荷载施加后按第5、15、30、45、60min 测读桩顶沉降量,以后每隔30min 测读一次。2沉降相对稳定标准:每一小时内的桩顶沉降量不超过0.1mm,并连续出现两次(从分级荷载施加后的第30min 开始,按1.5h 连续三次每30min 的沉降观测值计算)。203当桩顶沉降达到相对稳定标准时,再施加下一级荷载。4卸载时,每级荷载应维持1h,分别按第15、30、60 min 量测桩顶的回弹量,即可卸下一级荷载。卸载至零后,维持时间不得少于3h。桩端为砂类土时,应在开始30min 内每15min 测读一次;桩端为黏质土时,应在开始60min 内每15min 测读一次,以后每隔30min测读一次桩顶残余沉降量。5.3.65.3.6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可终止加载:1被检桩在某级荷载作用下的沉降量大于前一级荷载沉降量的5倍,且桩顶总沉降量大于40mm:2被检桩在某级荷载作用下的沉降量大于前一级的2倍且经24h 尚未稳定,同时桩顶总沉降量大于40mm。3 荷载-沉降曲线呈缓变型时,可加载至桩顶总沉降量6080mm;当桩长超过40m 或被检桩为钢桩时,宜考虑桩身压缩变形,可加载至桩顶总沉降量超过80mm。4工程桩验收时,荷载已达到承载力容许值的2.0倍或设计要求的最大加载量且沉降达到稳定。5桩身出现明显破坏现象。6当工程桩作锚桩时,锚桩上拔量已达到允许值。条文说明条文说明当桩身存在水平整合型缝隙、桩端有沉淀或掉角时,在较低竖向荷载时常出现本级荷载沉降超过上一级荷载对应沉降5倍的陡降,当缝隙闭合或桩端与硬持力层接触后,随着持载时间或荷载增加,变形梯度逐渐变缓;当桩身强度不足桩被压断时,也会出现陡降,但与前者相反,随着沉降增加,荷载不能维持甚至大幅降低。所以,出现陡降后不能立即卸荷,需使桩下沉量超过40mm,以便分析造成陡降的原因。5.3.7 检测数据宜按本规程附录C 的格式记录。5.3.85.3.8测试桩端阻力和桩侧阻力时,测试数据的测读时间宜符合本规程第5.3.5条的规定。5.4检测数据分析与评判5.4检测数据分析与评判公 路 工 程 基 桩 检 测 技 术 规 程(J T G/T3 5 1 2 2 0 2 0)215.4.15.4.1检测数据的整理应符合下列规定:1 确定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时,应绘制竖向荷载-沉降(Q-s)、沉降-时间对数(s-lgt)曲线,需要时也可绘制其他辅助分析所需曲线。2 当进行桩身应变(应力)、变形和桩底反力测定时,应整理出有关数据的记录表,并按本规程附录B绘制桩身轴力分布图,计算不同土层的分层侧摩阻力和端阻力值。条文说明条文说明除Q-s、s-lgt曲线外,还有s-lgQ 曲线。同一工程的一批被检曲线应按相同的沉降纵坐标比例绘制,满刻度沉降值不宜小于40mm,使结果直观、便于比较。5.4.25.4.2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可按下列方法综合分析确定:1根据沉降随荷载变化的特征确定:对于陡降型Q-s曲线,取其发生明显陡降的起始点对应的荷载值。2根据沉降随时间变化的特征确定:取s-lgt 曲线尾部出现明显向下弯曲的前一级荷载值。3出现第5.3.6条第2款情况,取前一级荷载值。4符合第5.3.6条第4款情况,取本级荷载值。5对于缓变型Q-s曲线可根据沉降量确定,宜取s=40mm 对应的荷载;对于钢管桩和桩长大于40m 的混凝土桩,宜考虑桩身弹性压缩量;对直径大于或等于800mm的灌注桩或闭口桩,可取s=0.05D 对应的荷载值(D 为桩端全断面直径)。条文说明条文说明对缓变型Q-s 曲线,按s=0.05D 确定直径大于等于800mm 桩的极限承载力大体是保守的;且因D800mm 时定义为大直径桩,当 D=800mm 时,0.05D=40mm,正好与中、小直径桩的取值标准衔接。应该注意,世界各国按桩顶总沉降确定极限承载力的规定差别较大,这和各国安全系数的取值大小,特别是土体结构对基桩沉降的要求有关。因此当按本规范建议的桩顶沉降量确定极限承载力时,尚应考虑土体结构对基桩沉降的影响。5.4.35.4.3当为设计提供依据时,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统计值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221参加统计的试桩结果,当满足其极差不超过平均值的30%时,取其平均值为单桩抗压极限承载力的统计值。2当极差超过平均值的30%时,应分析极差过大的原因,结合工程具体情况综合确定,必要时可增加试桩数量。3桩数为3根或3根以下独立承台的基桩,应取低值。5.4.45.4.4单位工程同一条件的单桩竖向抗压容许承载力应按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统计值的一半取值。5.4.55.4.5当Q-s曲线的形态出现异常时,应根据桩身完整性检测结果和静载试验结果并结合地质条件,对被检桩的桩身质量和承载力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当证实桩身存在缺陷时,应在检测报告中明确指出。5.4.65.4.6检测报告除应符合本规程第3.6节规定外,还应包括下列内容:1被检桩桩位对应的地质钻孔柱状图。2被检桩及锚桩的尺寸、材料强度、锚桩数量、配筋情况。3加载反力装置种类。堆载法应提供堆载重量,锚桩法应有反力梁布置平面图。4加、卸载方法,荷载分级表。5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确定的依据。6进行分层摩阻力测试时,传感器类型、安装的位置、轴力计算方法、各级荷载下桩身轴力变化曲线,各土层的桩侧摩阻力和桩端阻力等。7被检桩为灌注桩时,宜提供被检桩成孔检测结果;为设计提供依据的试验桩,应提供成孔质量检测结果。公路工程基桩检测技术规程(JTG/T35122020)236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试验6.1一般规定6.1.1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试验适用于确定单桩竖向抗拔承载力。条文说明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试验是检测单桩竖向抗拔承载力直观、可靠的方法。6.1.2当埋设有桩身应变(应力)测量传感器时或设有位移测量杆时,可直接测量桩侧抗拔摩阻力或桩端上拔量。6.1.3对抽样检测的工程桩,应按设计要求确定最大加载量,检测数量应满足设计要求,不宜少于3根。6.1.4为设计提供依据的试验桩应加载至桩侧土破坏或桩身结构破坏,试验桩数量应满足设计要求,且不应少于3根。6.1.5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试验应采用慢速维持荷载法。6.2检测仪器设备6.2.1抗拔试验检测仪器设备应包括加载装置、反力装置、荷载测量装置、变形测量装置等。6.2.2加载装置宜采用油压千斤顶,技术要求应符合本规程第5.2.2条的有关规定。条文说明本条的要求基本同第5.2.2 条。因拔桩试验时千斤顶安放在反力架上面,当采用二台以上千斤顶加载时,需采取一定的安全措施,防止千斤顶倾倒或其他意外事故发生。246.2.36.2.3抗拔试验宜采用反力桩(或工程桩)提供反力,也可根据现场情况采用天然地基提供反力。反力装置所能提供的承载能力应不小于最大抗拔加载量的1.3倍,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采用反力桩(或工程桩)提供反力时,反力桩顶面应平整并具有足够的强度。2采用天然地基提供反力时,施加于地基的压应力不应超过地基承载力容许值的1.5倍。条文说明条文说明当采用天然地基作反力时,拔桩试验加载相当于给支座处地面加载,支墩附近的地面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沉降,荷载越大,这种变形越明显,因此两边支墩处的地基强度需相近,且两边支墩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基本相同,避免加载过程中两边沉降不均造成被检桩偏心受拉。为保证反力梁的稳定性,要注意反力桩顶面直径(或边长)不小于反力架的梁宽。为防止支墩处地基沉降对基准梁的影响,使基准桩与支墩之间保持足够的距离(见表5.2.6),同时基准桩需打入试坑地面以下一定深度,保证在试验过程中基准桩不变形(一般不小于1m)。6.2.46.2.4荷载测量、桩顶上拔量测量及其仪器的技术要求应符合本规程第5.2.4条、第5.2.5条的有关规定。条文说明条文说明桩顶上拔量测量平面需在桩身位置,不能在混凝土桩的受拉钢筋上设置位移观测点,避免因钢筋变形导致上拔量观测数据失实。上拔量的测试要求同竖向抗压静载试验时的沉降测量要求。6.2.56.2.5被检桩、反力桩(或支墩)和基准桩之间的中心距离应符合本规程表5.2.6的规定。6.2.66.2.6当需要测试桩的抗拔桩侧摩阻力或桩端上拔位移时,桩身内埋设传感器或位移杆宜按本规范附录A执行。6.3 现场检测技术6.3.16.3 现场检测技术6.3.1对混凝土灌注桩、有接头的预制桩,宜在拔桩试验前采用低应变反射波法或超声波法检测受检桩的桩身完整性。为设计提供依据的抗拔灌注桩,施工时应进行成孔质量检测,桩身中、下部位出现明显扩径的桩,不宜作为抗拔试验桩;对有接头的预制桩,应复核接头强度。条文说明条文说明 公 路 工 程 基 桩 检 测 技 术 规 程(J T G/T3 5 1 2 2 0 2 0)25本条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内容:1 在拔桩试验前,对混凝土灌注桩及有接头的预制桩采用低应变反射波法或超声波法检测桩身质量,目的是防止因试验桩自身质量问题而影响抗拔试验成果。2 对抗拔试验的钻孔灌注桩在浇筑混凝土前进行成孔质量检测,目的是查明桩身有无明显扩径现象或出现扩大头,因这类桩的抗拔承载力缺乏代表性,特别是扩大头桩及桩身中下部有明显扩径的桩,其抗拔极限承载力远远高于长度和桩径相同的非扩径桩,且相同荷载下的上拔量也有明显差别。3 对有接头的预制桩应进行接头抗拉强度验算。对电焊接头的管桩除验算其主筋强度外,还要考虑主筋墩头的折减系数以及管节端板偏心受拉时的强度及稳定性。墩头折减系数可按有关规范取0.92,而端板强度的验算则比较复杂,可按经验取一个较为安全的系数。4 对管桩抗拔试验,存在预应力钢棒连接的问题,可通过在桩管中放置一定长度的钢筋笼并浇筑混凝土来解决。5 若使用基准桩作为反力装置,为尽量减少由于桩头表面不平整而产生的应力集中,应在预制或现浇混凝土基准桩的顶部设置刚性支撑垫,并在桩头和支撑垫之间注浆。要求注浆快干并且无收缩性,注浆层厚度小于6mm,并且其压缩强度比基准桩高。6.3.26.3.2单桩竖向抗拔试验的加卸载分级、试验方法及稳定标准应符合本规程第5.3.4条、第5.3.5条的有关规定。6.3.36.3.3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可终止加载:1在某级荷载作用下,桩顶上拔量大于前一级上拔荷载作用下上拔量的5倍。2按桩顶上拔量控制时,累计桩顶上拔量超过100mm。3按钢筋抗拉强度控制时,桩顶上拔荷载达到受拉钢筋抗拉强度设计值。4对验收抽样检测的工程桩,达到设计要求的最大上拔荷载或最大上拔位移。条文说明条文说明本条规定出现所列四种情况之一时,可终止加载。但若在较小荷载下出现某级荷载的桩顶上拔量大于前一级荷载下的5倍时,需综合分析原因,再决定是否继续加载。若是为设计提供依据的试验桩,必要时可继续加载;因混凝土桩当桩身出现多条环向裂缝后,其桩顶位移可能会出现小的突变,此时并非达到桩侧土的极限抗拔力。266.3.4当需要测试桩的抗拔侧摩阻力或桩端上拔位移时,数据的测读时间应符合本规程第5.3.5条的规定。6.3.5检测数据宜按本规程附录C 的格式记录。6.4检测数据分析与评判6.4.1检测数据整理应绘制上拔荷载-桩顶上拔量(U-)关系曲线和桩顶上拔量-时间对数(-1gt)关系曲线,必要时可绘制其他辅助分析曲线。条文说明拔桩试验与压桩试验一样,一般应绘制U-曲线和-lgt 曲线,但当上述二种曲线难以判别时,也可以辅以-1gU 曲线或lgU-lg 曲线,以确定拐点位置。6.4.2单桩竖向抗拔极限承载力应按下列方法综合分析确定:1根据上拔量随荷载变化的特征确定:对陡升型U-曲线,取陡升起始点对应的荷载值。2根据上拔量随时间变化的特征确定:取-1gt曲线斜率明显变陡或曲线尾部明显向上弯曲的前一级荷载值。3当在某级荷载下抗拔钢筋断裂时,取其前一级荷载值。4对抽样检测的工程桩在最大加载量下,未出现以上三款情况,且桩顶上拔量达到相对稳定标准时,可取最大加载量。条文说明按本条前三款确定的单桩竖向抗拔承载力检测值即为单桩竖向抗拔极限承载力。本条前两款确定的抗拔极限承载力是土的极限抗拔阻力与桩(包括桩向上运动所带动的土体)的自重两部分之和。第3款所指的“断裂”是因钢筋强度不够情况下的断裂。如果因抗拔钢筋受力不均匀,造成部分钢筋因受力太大而断裂,那么该抗拔试验无效并进行补充试验,不能将钢筋断裂前一级荷载作为极限荷载。6.4.3单桩竖向抗拔极限承载力统计值的确定应符合本规程第5.4.3条的规定。公 路 工 程 基 桩 检 测 技 术 规 程(J T G/T3 5 1 2 2 0 2 0)276.4.46.4.4单位工程同一条件下的单桩竖向抗拔承载力容许值应按单桩竖向抗拔极限承载力统计值的一半取值。6.4.56.4.5当工程桩不允许带裂缝工作时,应取桩身开裂前一级荷载作为单桩竖向抗拔承载力容许值,并与6.4.4条确定的承载力容许值相比取小值。6.4.66.4.6检测报告除应符合本规程第3.6节规定外,还应包括下列内容:1被检桩桩位对应的地质钻孔柱状图。2被检桩尺寸及配筋情况。3加、卸载方法,荷载分级表。4单桩竖向抗拔承载力确定的依据。5进行分层摩阻力测试时,传感器类型、安装的位置、轴力计算方法、各级荷载下桩身轴力变化曲线,各土层的桩侧摩阻力等。6被检桩为灌注桩时,宜提供被检桩成孔质量检测结果;为设计提供依据的试验桩,应提供成孔质量检测结果。287单桩水平静载试验7.1一般规定7.1.17.1一般规定7.1.1单桩水平静载试验适用于检测桩顶自由时的单桩水平承载力,推定桩侧地基土水平抗力系数,其他形式的水平静载试验可参照本方法执行。7.1.27.1.2当桩身埋设有应变(应力)测量传感器时,可量测相应水平荷载作用下的桩身内力,并由此计算桩身弯矩。条文说明条文说明指出适用于桩顶自由单桩水平承载力检测的主要原因是在所有对桩进行水平承载力检测中该方法最简单。除桩顶自由的单桩水平承载力试验外,还有考虑承台底面阻力和承台侧面抗力的带承台桩(或群桩)的水平静载试验、考虑桩顶不同约束及竖向荷载等桩(或群桩)的水平静载试验,对此类桩进行水平静载试验时可根据设计要求参考本试验方法进行;抗弯能力是承受水平荷载桩的一个重要指标,它与桩和土的力学性能、桩在地层中的相对位置、桩的几何尺寸、桩顶约束情况及桩土相对刚度等众多因素相关,不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工程实践上,需使试验条件尽可能同工程桩实际工作情况相同或接近,但实际上,由于水平静载试验条件的限制,有时很难做到。此时通过试验获得桩侧地基土水平抗力系数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是因为桩侧地基土水平抗力系数是桩土交界面下不同深度处桩侧土水平抗力与水平位移的比值,一般认为是土体的固有特性,有了桩侧地基土水平抗力系数,就可以根据实际工程桩的工作条件来确定桩侧土抗力,进而计算桩的水平承载力和弯矩。7.1.37.1.3为设计提供依据时,应加载至桩侧土体破坏或桩身结构破坏,检测数量应满足设计要求,且不应少于3根;对工程桩进行检测和评判时,应按设计要求的最大水平加载量或最大水平位移量控制,检测数量应满足设计要求,不宜少于3根。7.1.47.1.4除符合本规程第5.3.3条要求外,被检桩的位置应根据工程地质条件、设计要求和类似工程经验等因素综合确定。公 路 工 程 基 桩 检 测 技 术 规 程(J T G/T3 5 1 2 2 0 2 0)297.1.57.1.5对于水平受荷桩,施加水平力的作用点宜与实际工程桩的水平受荷高程一致。7.2检测仪器设备7.2.17.2检测仪器设备7.2.1试验加载设备的选用及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1水平推力加载装置宜采用卧式千斤顶。2当采用千斤顶施加水平荷载时,千斤顶和被检桩接触处应安置一球形铰座,应使千斤顶所施加的水平荷载通过桩身轴线,千斤顶和被检桩接触处应适当补强,水上试验时应符合本规程第5.3.2条规定。条文说明条文说明被检桩受水平荷载作用时,可能会产生倾斜、扭转或倾斜与扭转兼有,为了维持水平荷载作用方向始终水平并通过桩身纵轴线,应在试验中安置球形铰座。7.2.27.2.2加载反力装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反力装置可采用相邻桩,也可专门设置;反力装置的承载能力及其刚度应大于被检桩的1.3倍。2当采用顶推法施加荷载时,反力桩与被检桩之间的净距不应小于5倍桩径(或边长);当采用牵引法施加荷载时,反力桩与被检桩之间的净距不应小于10倍桩径(或边长),且不应小于6m。7.2.37.2.3水平荷载测量及其仪器的技术要求应符合本规程第5.2.4条的有关规定。7.2.47.2.4水平位移测量仪器的选用及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1水平位移测量仪器的选用及安装应符合本规程第5.2.5条第1款、第4款和第5款的有关规定。2每根被检桩在水平力作用平面和该平面以上500mm 处应各对称安装两只位移传感器或百分表,以量测相应测点位移及计算水平力作用面以上桩身的转角。3水平位移测量的基准桩应不受试验和其他因数的影响,其与被检桩和反力桩的净距不宜小于5倍桩径(或边长);当基准点设置在与加荷轴线垂直方向或被检桩位移相反方向时,间距可适当减小,但不应小于2m;试验装置示意图如图7.2.4所示。30图7.2.4单桩水平静载试验装置示意图7.2.57.2.5测量桩身应变(应力)时,传感器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1当利用单桩水平静载试验测量相应水平荷载作用下桩身应变(应力)并推算桩身弯矩时,各测试断面的测量传感器应沿受力方向对称布置在远离中性轴的受拉和受压主筋或桩身表面;安装传感器的纵剖面与受力方向之间的夹角应小于10。2基桩承台底面高程下15倍桩径(或边长)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