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初中升学考试语文总复习古诗文阅读专题一古代诗歌鉴赏.docx
-
资源ID:98012224
资源大小:142.17KB
全文页数:1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4初中升学考试语文总复习古诗文阅读专题一古代诗歌鉴赏.docx
古诗文阅读专题一古代诗歌鉴赏1.课标要求2022版课标要求:诵读古代诗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2.考查形式中考古诗词鉴赏的考查以选择题、简答题为主,主要考查人物形象、意象意境、思想情感、表达技巧、炼字赏句等。一、(2023·武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送友人归闽王毂东南归思切,把酒且留连。再会知何处,相看共黯然。猿啼梨岭路,月白建溪船。莫恋家乡住,酬身在少年。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思想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中“归思切”“且留连”写出友人的归乡情切和朋友间的依依不舍。B.颔联描绘了诗人与友人他日在异乡重逢的画面:相对无言,黯然神伤。C.颈联展开想象,以“猿啼”“月白”来描绘归途情境,流露出诗人的关切之情。D.尾联中诗人在离别之际劝勉友人不要依恋故土,要趁着青春年少实现人生价值。考查重点本题考查对内容和思想情感的理解。解析颔联“再会知何处,相看共黯然”的意思是:再次相见不知道会在什么地方,我们相对无言,黯然神伤。据此可知,其描绘的是分别时的画面,而不是“他日在异乡重逢的画面”。答案B参考译文你回到东南家乡的心情非常迫切,我们手执酒杯,一同饮酒,依依不舍。再次相会不知道会在什么地方,我们相对无言,黯然神伤。前往梨岭的路上,猿声阵阵;于皎洁的月色中,在建溪上行船。不要贪恋在家乡居住的时光,少年时期正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好年华。题材拓展从内容上看,送别诗涉及的范围极广,有君臣官场赠别,有市井朋友相别,有亲人情人送别。古人常常因事不得不与家人、情人或亲朋好友离别,送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吟诗赠别,表达依依不舍之情。从结构写法上看,一般是即景抒情,开头叙事写景,然后抒情表意。方法小结解答客观选择题,首先要看清题目要求,是选出“不正确的一项”还是“正确的一项”。其次,要从整体上进行观察,锁定某些可能有错误的选项。最后,认真比对选项与原作,作出判定。一般情况下,客观题的选项有以下几种设误形式:一是语言语风类错误,或故意译错实词、虚词,或对诗歌的语言风格判断错误。二是意象意境类错误,或对意象理解错误,或对意境的概括错误。三是技巧手法类错误,对诗歌运用的写作技巧的类型或作用判断错误。四是思想情感类错误,如拔高情感、妄加引申、无中生有。二、(2023·随州)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读苏叔党汝州北山杂诗次其韵十首(其十)宋陆游吾幼从父师,所患经不明。何尝效侯喜,欲取能诗声。亦岂刘随州,五字矜长城。秋雨短檠夜,掉头费经营。区区宇宙间,舍重取所轻。此身傥未死,仁义尚力行。【注】苏叔党:苏东坡三子苏过,字叔党。次韵:按照原诗的韵和用韵的次序来和诗,也叫步韵。侯喜:唐代诗人,有“能诗”之声。刘随州:唐代诗人刘长卿,曾任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尤工五律,自称“五言长城”。矜:夸耀。檠:灯架。傥:倘若,假使。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错误的一项()A.首句写诗人幼时跟随父亲学习的经历。B.侯喜、刘长卿在诗歌创作上成就非凡。C.“秋雨短檠”营造了清冷、宁静的氛围。D.“舍重”句言人生苦短,要轻松度过。考查重点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解析“要轻松度过”理解错误。根据“秋雨短檠夜,掉头费经营”可知,作者觉得,现在再来像侯喜和刘随州一样钻研诗文,不免有点费时费力。人生短短几十载,这样做就相当于舍弃了重要的事情而追求次要的事情,所以他要抓住时间做一些重要的事情施行仁义。答案D2.诗以言志。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追求?答:考查重点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主旨。解析诗歌前文写到,作者不曾效仿侯喜,有“能诗”之声,也不曾学习刘随州,能成“五言长城”。根据“区区宇宙间,舍重取所轻”两句可知,作者觉得人生苦短,现在再来钻研诗文尤其费力,不如抓住时间做人生中的重要之事。结合末两句“此身傥未死,仁义尚力行”可知,诗人觉得,倘若自己还未身死,就要去施行仁爱正义。所以作者的人生追求是要毕生追求仁义。答案表达了诗人立志毕生追求仁义(仁爱和正义)的决心。参考译文我小时候跟随父亲学习,所担心的是经书中有不明白的地方。我不曾效仿过候喜,要学得能诗之声。我也不曾效仿刘长卿,自夸为“五言长城”。秋雨绵绵,烛火在短灯架上摇曳的夜晚,再去研究诗文,费时费力。小小的宇宙中,舍去经学仁义之重而取诗句之轻。我的身躯倘若还没有死去,应该努力去施行仁义。一、古代诗歌常见题材1.山水田园【主要内容】分为山水诗和田园诗。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山村生活。【思想情感】寄情山水,赞美山河,热爱自然。抒发对自由美好的田园牧歌式生活的向往,对闲适恬淡的山水田园生活的热爱及悠闲自在、轻松愉悦的心情。借以表达对黑暗官场的厌倦或不满,寄托恬淡静雅的隐逸之乐。表达对劳动生活的歌颂。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和怀才不遇的苦闷。【意境特点】恬淡宁谧、清新优美、宁静和谐、明丽绚烂、生机勃勃、富有生活气息、清幽静谧、清冷荒僻。2.羁旅思乡【主要内容】抒情主人公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感所叹。【形式标志】诗题中常有“客舍”“登高”“望月”“忆”“寄”“行”“思”等词语以及“元宵”“中秋”“重阳”“冬至”“除夕”等节日名。【思想情感】叙写羁旅漂泊之苦、客居他乡的艰难,抒发内心的孤独、凄凉。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抒发不得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与愤慨。表达积极的人生追求,如建功立业的渴望、报效国家的决心。【意境特点】悲壮苍凉、空阔高远、萧瑟凄凉、幽寂冷清、空灵旷远。3.边塞征战【主要内容】反映边疆地区军民生活,描写自然风光。【思想情感】对祖国:歌颂祖国边塞的大好河山。对将士:讴歌边塞将士保家卫国、奋勇杀敌、不怕牺牲的爱国精神。对家乡:表达征人思乡、思妇盼归的两地情愁。对战争:表达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的向往,对战争造成的百姓家破人亡的惨痛悲剧的深切同情,对国土沦丧、山河破碎的愤懑。对自己:表达为国戍守边疆、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抒发报国无门、有志不得伸的悲愤。【意境特点】雄浑壮丽、雄壮悲凉、开阔苍茫、雄奇瑰丽、萧瑟凄凉、肃杀荒寒、荒凉冷寂。4.送别怀人【主要内容】表达依依不舍之情和离别后的牵挂怀念。【形式标志】标题中有“送”“别”“赠”“怀”等字样。【常见意象】酒、长亭、柳、短亭、骊歌、阳关、渡口、舟、灞桥、南浦等。【思想情感】表达依依惜别的不舍与感伤,对友人的安慰与劝勉。表达离别后的思念与牵挂,对友人遭遇的同情。剖析心志,自我勉励,表达自己坚守高洁的品质。抒发对人生的感慨。5.即事(景)抒怀【主要内容】诗人因身边事或眼前景引起了某种感触,于是描写当时之事或者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感慨。【思想情感】寄情山水,表达出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表达个人豪情壮志,抒发建功立业、实现个人抱负的渴望。抒写政治上的失意和对世事的感慨,抒发对现实的愤慨、不满及怀才不遇的惆怅之情。6.咏史怀古【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怀。【主要内容】以历史上的人、事、物以及历史遗迹为题材,咏叹史实,描写古迹。【思想情感】借古伤己:感慨时不我待,壮志难酬,抒发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对古人的缅怀。怀古伤今:昔盛今衰的伤感,物是人非的沧桑。借古讽今:忧时伤国的感伤,对昏庸统治者的批判,对国运衰微的感慨。理性反思,启迪后人。【意境特点】雄浑壮阔、含蓄沉郁、萧瑟凄凉、衰败萧条。二、常见的典故典故出处例句例句用意黄金台亦称招贤台,燕昭王即位之初即着手招徕人才,有感于千金买骨的故事,高筑“黄金台”以招贤纳士。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表明将士以死报国的决心。易水战国时荆轲往刺秦王,燕太子丹及众人送至易水边,荆轲慷慨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表现战士无所畏惧、慷慨赴死。衡阳回雁衡阳自古就有“北雁南飞,至此歇翅停回”的传说,说北雁南来,至此不再南飞,栖息于回雁峰下。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反衬边地的荒凉。归雁源自“雁足传书”的故事,汉书·苏武传中写道:“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表达对故乡的思念。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司马氏集团而被杀,向秀经过嵇康故居时,听见有人吹笛,不禁悲从中来,于是作思旧赋。怀旧空吟闻笛赋。怀念亡友之情。烂柯人指晋人王质。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等棋局终了,斧子柄已经朽烂。回到村里,才发现已过了上百年。到乡翻似烂柯人。抒发对时局多变、世事全非的感慨。勒石燕然后汉书·窦融列传中的典故,东汉时窦宪率兵打败匈奴,一直追击到燕然山,由班固撰写封燕然山铭文,刻石记功而还。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抒发思乡与忧国、报国之情。垂钓碧溪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姜子牙年老垂钓于渭水边,后遇姬昌(即周文王)而得重用。闲来垂钓碧溪上。表达期望得到明主赏识,施展自己才能和抱负的强烈愿望。乘舟梦日相传伊尹受商汤任用前,曾梦见乘船经过太阳旁边。忽复乘舟梦日边。长风破浪南朝宋人宗悫少年时,叔父问他的志向,他说:“乘长风破万里浪。”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比喻远大的志向得以施展。玉树后庭花南北朝时期,陈后主陈叔宝曾作玉树后庭花,配上曲调并命令宫女们学唱。他长期沉迷于这种萎靡生活,最终亡国。此曲被喻为“亡国之音”。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讽刺醉生梦死的统治者。四面楚歌楚汉战争时期,楚霸王项羽在垓下被围,夜晚听到四面汉军都在唱着楚地的歌谣,以为楚地尽失,丧失信心,最后自刎于乌江边。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窘迫境地。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表现忧国思乡之情。司马青衫琵琶行有“江州司马青衫湿”,白居易贬官为江州司马,赴任途中遇到妇人弹奏琵琶,不由得伤心落泪。这一典故常用来形容知音难觅,悲伤落泪。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表达在大千世界中知音难觅的感慨。孙郎射虎孙郎即孙权,三国志记载孙权在一次出行中,坐骑为虎所伤,他镇定地在马前刺伤并捕获了老虎。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以孙权自比,展现英雄形象。遣冯唐据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记载:汉文帝时,云中郡守魏尚获罪削职。后来文帝采纳冯唐的劝谏,派冯唐持符节去赦免魏尚。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希望朝廷能像派冯唐赦免魏尚那样重用自己。天狼天狼星,传说天狼星“主侵掠”。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喻指侵扰西北边境的西夏军队。杜鹃啼血春秋时蜀王杜宇禅位后隐于西山,此时正值二月,满山的杜鹃哀鸣,蜀人以为是杜宇所化。后形容哀痛到了极点。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寄托听闻友人被贬的无限伤感。八百里指牛。据世说新语·汰侈载:晋王恺有良牛,名“八百里驳”。王济与之比射,以此牛为赌物,恺输,杀牛作炙。八百里分麾下炙。表现啖肉、奏乐的军营生活的豪迈,烘托出一种阳刚热烈的气氛。五十弦史记·封禅书载:太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五十弦”,原指瑟,泛指乐器。五十弦翻塞外声。的卢良马名。据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载,刘备在荆州遇险,他所骑的的卢马“一踊三丈”,助他脱险。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说明战马的精良。考点一分析意象,明确作用教材链接(七上古代诗歌四首“思考探究”第二题)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以描写“杨花”“子规”两样景物起笔,从全诗看,有什么用意?答案示例诗人选取这两样景物的用意有三个:一是取其季节意义,表明事情发生的时令;二是取其形象意义,即二者都是有形之物,给读者以画面感;三是取其象征意义,“杨花”飘忽不定,行游无踪,暗喻征人前途未卜,“子规”常鸣“不如归去”,借用来关怀跋山涉水、远走他乡的老朋友王昌龄,希望他早日归来。解题步骤1.找意象。通常指自然意象,即取自大自然的借以寄托情思的物象。2.析特点。抓住诗句中的关键词与细节,分析意象特点。3.明作用。如需要回答作用,则在常见意象作用基础上,结合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把握具体阐释。答题模板诗人借写(意象)的(特点),表达了(渲染了或衬托了)。知识链接1.常见的意象类别(1)送别类:杨柳、长亭、驿路、南浦、寒蝉、行舟。(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2)愁苦类:梧桐、芭蕉、芳草、流水、杜鹃、猿啼、风霜、飞雪、苦雨、酒。(表达忧愁、悲伤之情,或渲染凄冷、悲凉的气氛)(3)思乡类:月亮、鸿雁、双鲤、羌笛、蟋蟀、捣衣。(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对亲人的牵挂)(4)抒怀类:梅花、菊花、松柏、幽兰、蝉、翠竹、黍离、冰雪、草木、乌鸦。(托物显示高洁的品质,或抒发感慨)(5)爱情类:红豆、连理枝、比翼鸟。(表达爱恋、相思之情)(6)战争类:投笔、长城、楼兰、请缨、柳营、羌笛。(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对和平的向往)(7)闲适类:五柳、东篱、三径、渔樵、山林。(表达清闲恬淡的心情,或对隐居生活的向往)2.常见意象的作用(1)营造意境,渲染氛围,奠定基调;(2)表情达意;(3)为人物活动提供环境和背景,衬托人物;(4)前后照应;(5)作为诗歌线索。考点二描绘画面,感悟意境教材链接(八上唐诗五首“思考探究”第一题节选)野望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答案示例野望诗中间两联主要写景,描绘了诗人薄暮时分于东皋所见的田园风光。夕阳余晖晕染下,每一棵树,每一座山,都呈现着浓浓的秋意;放牧的人赶着牛返回,猎人骑着马带着猎获的禽鸟归来。解题步骤1.描摹诗歌图景。抓住诗中的主要意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创造,语言力求优美。2.概括意境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表述,如生机勃勃、孤清冷寂、恬静优美等。3.分析思想感情。切忌空洞,硬套术语,要答具体。比如只答“表达了诗人感伤的情怀”是不够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答题模板这句(首)诗抓住了意象,生动地描绘了一幅的画面(景象),整幅画面具有的特点。考点三形象感知,捕捉特征教材链接(七下木兰诗“思考探究”第三题)千百年来,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读完课文后,你认为原因是什么?木兰的哪些品格最让你感动?答案示例因为这首诗塑造的木兰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又真切动人。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木兰勤劳善良、坚毅勇敢、淳厚质朴、机敏活泼、爱家护国、不慕高官厚禄、热爱和平生活的优秀品格最让我感动。解题步骤鉴赏人物形象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分析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分析人物所处的环境,包括时间、地点、周围景物等。分析诗歌中作者的评价。知人论世,了解相关背景资料。1.概括人物形象的特征。一般的表述形式为“思想性格特征人物身份”。2.分析形象特点。结合具体诗句或重点词语分析已概括的特点,融入表达技巧。切忌以译代析。3.总结形象意义。分析诗人在形象中寄寓的思想感情、理想追求等。可用一句话概括总述,也可以放到步骤2里合答。答题模板这首诗塑造了一个(群)的形象。诗歌中“”句写了,表现了;“”词写了,表现了。知识链接常见诗歌人物形象类举1.不慕权贵、傲岸不羁的形象,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如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6.送别友人、思念故乡的形象,如王维,“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如王翰,“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8.爱恨情长的形象,如柳永,“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考点四字斟句酌,品味语言考向1品味炼字教材链接(八上唐诗五首“思考探究”第三题节选)使至塞上的颈联被誉为“独绝千古”,清人黄培芳认为其妙处在于“直圆二字极锤炼,亦极自然”。你怎么理解这一说法?答案示例一个“直”字,表现了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一个“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二字的“锤炼”之处在于构成了壮美的画面,富有视觉感;“自然”之处在于符合塞外现实的情境且这种塞外景色是刚入塞外的人很自然就会捕捉到的。解题步骤1.明本义。(如果字词含义简单,可以省略这一步)2.析手法。回归具体语境,从词性、修辞、感官、色彩等角度分析。3.描画面。展开联想,把字词放入原句中,点出该字词描绘了怎样的景象。4.点作用。点出该字词的表达效果,包括烘托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答题模板“”的意思是,用了手法,生动地写出了,表达了。考向2赏析句子教材链接(七上古代诗歌四首“思考探究”第三题)朗读次北固山下,边读边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所展现的情景,体会上下句对偶的精妙。答案示例这一联千古名句,有很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值得认真品味。首先,理解字面的意思。潮水涨起来了,江面宽广,两岸更远了;挂起帆,乘船顺风疾行。因为船在江正中,写景的观察视点是在船上,所以诗人视野开阔,心潮澎湃,吟诵出这样的诗句。其次,这两句还有更深远的象征意义,即对人生旅途充满期待,心情乐观昂扬。“两岸阔”“一帆悬”是精整的对仗,意境开阔,情绪饱满。解题步骤1.明确方向。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赏析:炼字、修辞、表达方式、表现手法。2.解读诗句内涵。描述诗句所描绘的景象,解读其内涵,结合诗句的语境概括其内容。3.点出意境或情感。点出该句营造的意境或表达的情感。答题模板本句(联)运用的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景象,抒发了诗人的思想感情(蕴含了的哲理)。考向3语言风格教材链接(九下词四首“思考探究”第三题)辛弃疾说自己写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赋壮词”,试结合作品说说你的理解。答案示例“赋壮词”,就是写雄壮风格的词,故作豪言壮语。这首词处处扣着“壮词”来写,开篇即言“醉里挑灯看剑”,可谓壮怀激烈。接着主要写战场上的情景:号角连营,分炙、奏乐、点兵,马快、弦鸣。这些情景再现,既是词人曾经驰骋沙场的回忆,也是他渴望回到战场的心声,可谓豪情万丈。词的结尾,放言“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更是快人快语。最后一句“可怜白发生”,感叹“老之将至”,也暗指壮志未酬,这给“壮词”更增加了慷慨悲凉的色彩。解题步骤1.明风格。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风格。2.做例证。找出诗中相关诗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析情感。指出表现了作者或作品主人公怎样的感情。答题模板本诗在语言上具有的特色,诗中某句写出了,诗人运用这样的语言抒发了的情感。知识链接常见诗(词)人语言风格1.陶渊明朴素自然2.杜甫沉郁顿挫3.孟浩然清新淡远4.王维恬淡生动5.李白豪放飘逸6.白居易通俗易懂7.王昌龄雄健浑厚8.高适悲壮苍凉9.李商隐朦胧绮丽10.杜牧清健俊朗11.李贺奇诡雄浑12.李煜伤感细腻13.陆游慷慨激昂14.苏轼旷达豪迈15.李清照婉约悱恻考点五分析写法,领略技巧教材链接(八下唐诗三首“思考探究”第一题)石壕吏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均为杜甫在安史之乱中的名作,表现了诗人对战争的控诉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怀,但具体的写作手法有所不同。石壕吏只是“客观”地叙述,并无情感、态度的直接表露;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则先描述个人遭际,结尾处借助议论和抒情升华。试结合作品分析这两种写法的表达效果。答案示例石壕吏中开篇句“暮投石壕村”,为以目击耳闻者的身份叙述故事作好了铺垫;结尾段“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表明诗人一直在关切、倾听故事的发展,确实是故事的目击耳闻者。除中间主体部分用两个“一何”表达憎恶差吏、同情老妇的强烈感情以外,通篇都只是平实地叙述故事情节,记录人物语言,再没有什么议论抒情的诗句。诗歌通过叙述故事情节、记录人物语言,展现出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塑造出老妇的凄苦形象,控诉了官府捉人的凶狠残酷,反映了黑暗惨淡的战乱现实,表现了对苦难人民的深刻同情。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先描述个人遭际,全方位地展现了“茅屋为秋风所破”的全过程,为后面抒发情感奠定了基础。诗人并没有停留在眼前,而是推己及人,想到了天下穷苦人民的困难,借助议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抒发了自己的崇高理想。而对于自己,“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使整个诗歌的境界得到拓展,思想情感得到升华,诗歌的审美意蕴得到更好的体现。解题步骤1.审清题意。确定题目是问某一句诗的手法,还是整首诗的手法。确定是考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还是表达方式。2.确定手法。根据题目要求理解相关诗句内容,准确指出其运用了哪些手法。3.分析手法。结合相关诗句内容具体解释该手法在诗句中是如何体现的。4.明确效果。分析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如对表达诗人情感的作用)。答题模板此联(整首诗)运用了手法,诗人在诗句中,表达了。知识链接常用表达技巧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双关、互文等。2.表现手法:联想、想象、象征、渲染、烘托、对比、衬托、欲扬先抑、用典等。3.表达方式:抒情方式: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借景抒情、以乐景衬哀情、托物言志等);描写方式: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点面结合、虚实结合、白描、细节描写等。4.结构技巧:首尾呼应、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以景结情、以小见大等。考点六把握内容,体会情感教材链接(九下词四首“思考探究”第四题)满江红(小住京华)结尾长叹“青衫湿”。结合作品内容和写作背景,说说词作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示例“青衫湿”借用了白居易琵琶行的最后一句“江州司马青衫湿”,寄寓颇深。作者泪湿衣裳,表达了知音难遇的情怀,也充满了没能冲出家庭、走向社会、参与革命斗争的忧郁和感慨。解题步骤1.抓标题、注释、意象等,明确诗歌的题材。每一类诗歌题材都有自己特有的感情基调,把握了诗歌题材的情感分类,有助于快速而准确地对诗歌情感作出判断。常见的诗歌题材有以下几种:山水田园诗、边塞征战诗、咏史怀古诗、赠友送别诗、羁旅思乡诗、即事抒怀诗等。2.抓表示情感的关键词(如“愁、喜、怒、乐、怨”等)和意象前面的修饰语、动词等。3.揣摩所写景物的特点(包括声、色、形、态、味、时令等方面),从景物色彩中揣摩情感。4.抓诗句,如状物句(一方面是关于“物”的,另一方面是“物中寄托的情志”)、用典句(借典故表达自己的感慨或志向)、议论评价句(直接表明作者观点、态度)。5.概括情感:产生缘由感情基调。答题模板通过内容(要概述诗句内容,不能只是引用诗句),表现了感情。考点七综合分析中考设问(2023·鄂州)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选项略)解题步骤1.整体感知诗意。通读整首诗歌,抓住关键词句,把握诗意,理解诗歌的情感。2.理解诗句意思。先通读句子,分析句子中的意象,关键词的本义及语境义,再结合诗句使用的表达技巧理解诗句的情感倾向和深刻内涵。3.比对选项,确定答案。认真阅读选项,将选项内容与诗句内容作比对分析,核实有无“强加因果”“颠倒事实”“无中生有”“失实拔高”“张冠李戴”“牵强附会”“时空错位”“误解词语”“断章取义”“偷换概念”等问题。然后排除干扰,确定答案。4.巧选方法,提高解题效率。解答选择题的方法有很多,常用的有代入检验法、以已知推未知法、排除法、与文本对照法等,可以根据题目特点灵活选用,以提高解题效率。考点八比较鉴赏教材链接(八上诗词五首“思考探究”第三题)细读赤壁渔家傲,想一想:这两首诗词分别表现了作者对自身才华、命运的哪些认识?查阅相关资料,看看自己的想法是否合理。答案示例杜牧的赤壁,借对三国史事的遐想,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空有抱负却生不逢时、无从施展的无奈。李清照的渔家傲,借梦境中与天帝的对话,表达了对自己空有一身文学才华却屡遭丧乱,甚至连个人的安定幸福都无法保障的不满。解题步骤1.审题干,明确考查角度。需分清是“求同”还是“求异”,或是两者都有。比较鉴赏多从意象、形象、诗歌语言、情感主旨、内容理解、写作手法等方面设题,作答时需要确定从哪方面进行比较。2.理解诗歌。分别从考查的角度理解每首诗歌。结合诗句内容,进行概括。3.把已概括的内容进行比较。一般先找共同点,再找不同点。答题模板两诗相同点:。不同点:甲诗运用了手法,抒发了情感;乙诗运用了手法,抒发了情感。对应训练见本书P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