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清版)DZT 0288-2015 区域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规范.pdf
ICS 13.060Z50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DZ/T02882015区域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规范区域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规范Specification for regional groundwater contamination investigation and evaluation2015-09-06发布2015-12-01 实施2015-09-06发布2015-12-01 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发 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发 布IDZ/T02882015目次目次前言.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14总则.24.1目的.24.2任务.24.3基本要求.25设计书编写与审核.35.1设计书编写前的准备.35.2设计书编写.45.3设计书的审查与审批.46地下水污染调查.56.1调查内容及要求.56.2调查方法.66.3地下水污染动态监测.87样品采集与送检.97.1一般要求.97.2样品保存与送检.137.3现场质量监控样品采集.148样品检测.148.1检测指标.148.2样品检测质量控制.169地下水质量与污染评价.199.1地下水质量评价.199.2地下水污染评价.1910地下水系统防污性能评价与污染防治区划.2010.1地下水系统防污性能评价.2010.2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2110.3地下水污染防治区划.2111数据库建设.2111.1一般要求.2111.2数据库建设.2212图件编制.2212.1一般要求.2212.2基础图件.2212.3成果图件.23DZ/T0288201513成果提交与报告编写.2313.1野外验收.2313.2质量检查报告.2313.3成果报告编写.2313.4主要成果.23附 录A(规范性附录)设计书编写提纲.24附录 B(规范性附录)地下水污染调查表.26附录C(规范性附录)地;下水检测指标.38附录 D(资料性附录)地下水背景值计算方法.45附录 E(资料性附录)地下水质量与污染层级阶梯评价方法.47附录 F(资料性附录)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53附录 G(资料性附录)野外验收要求.55附录 H(资料性附录)质量检查报告.57附 录I(资料性附录)成果报告编写提纲.58参考文献.60DZ/T02882015DZ/T02882015前言前言本标准按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提出。本标准由全国国土资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93)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清华大学。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文冬光、孙继朝、吴登定、齐继祥、佟元清、王苏明、刘菲、何江涛、林良俊、张二勇、张永波、汪珊、荆继红、张媛静、陈鸿汉、李广贺、姜月华、梁国玲、徐慧珍。1DZ/T02882015DZ/T02882015区域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规范区域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规范1范围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的目的任务、调查内容和方法、样品采集与检测、地下水质量与污染评价、地下水系统防污性能评价与区划、数据库建设、图件编制、报告编写与提交等。本标准适用于1:500001:250000区域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工作,其他比例尺的调查评价工作可参照使用。2规范性引用文件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601化学试剂标准滴定溶液的制备GB/T602化学试剂杂质测定用标准溶液的制备GB/T4091常规控制图GB/T6682分析实验室用水规格和试验方法GB/T141571993水文地质术语GB/T14848地下水质量标准GB/T210102007土地利用现状分类DZ/T0130.62006地质矿产实验室测试质量管理规范第6部分:水样分析3术语和定义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3.1地下水污染地下水污染groundwatercontamination由于人为原因造成地下水中有害物质积累、水质恶化的现象。GB/T14157933.23.2地下水污染对照值reference values of groundwater contamination地下水污染对照值reference values of groundwater contamination地下水污染评价的参照基准值。可依据以往研究区内无明显污染源、人类活动影响较小的地下水水质检测资料分析确定.3.33.3地下水污染源sources of groundwater contamination在人类活动影响下,能够引起地下水污染的污染物来源或活动场所。3.43.4潜在污染源potentialsourcesofcontamination有可能引起土壤或水体污染的污染物来源或活动场所。2DZ/T028820153.5污染源区contamination source zone污染物泄漏到土壤或地下水中的区域。3.6地下水污染途径地下水污染途径pathway of groundwater contamination污染物从污染源进入地下水所经过的路径或方式。3.7自然衰减3.7自然衰减natural attenuation水体(地表水或地下水)、土壤等环境介质受污染后,在其自身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作用下,介质中的污染物数量、毒性或迁移性等减少或降低的自然净化过程。3.8挥发性有机物(VOCs)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在与空气接触时容易产生挥发的有机物。3.9半挥发性有机物(S-VOCs)semi-volatileorganiccompounds在与空气接触时产生挥发,但挥发性不是很强的有机物。3.10地下水系统防污性能 vulnerability of groundwater systems to contamination在一定的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下,地下水系统抵御污染的能力。4总则4.1目的4总则4.1目的查明地下水水质和污染状况,为地下水资源保护及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为保障国家供水安全、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提供基础资料。4.2任务4.2.14.2任务4.2.1土地利用核查。基本查明近30年来的土地利用变化,划分土地利用分区。4.2.2污染源调查。基本查明污染源(潜在污染源)的分布,确定重要污染区或主要污染地段。4.2.3水文地质条件补充调查。重点查明水文地质条件变化,区域流场特征,地下水开发利用状况,主要取水建筑物分布,确定样品采集计划。4.2.4地下水质量与污染评价。进行地下水质量、地下水污染、地下水系统防污性能、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制定地下水污染防治区划。4.3基本要求4.3基本要求4.3.1调查范围为具有现实和潜在利用价值的地下水分布区,调查层位以潜水含水层和用于供水目的的承压含水层为主。4.3.24.3.2区域地下水污染调查精度为1:250000,调查评价区域地下水质量和污染状况。重点区地下水污染调查精度以1:50000为主,应查明重点城市和城市密集区、地下水集中供水水源区、重要污染源分布区等地下水质量和污染状况。4.3.3不同比例尺地下水污染调查,水文地质调查点中要求至少有30%的调查点需进行包气带岩性描3DZ/T02882015DZ/T02882015述。调查点和取样点数量的基本要求见表1。表 1地下水污染调查工作量表表 1地下水污染调查工作量表工作量类别1:2500001:50000平原区山地丘陵区土地利用核查点/(个/100km)2312510水文地质调查点/(个/100 km)68242530污染源调查根据潜在污染源情况确定地下水样/(个/100km)340.511020地表水样按地下水样总量的5%以内计土样按地下水样总量的5%以内计4.3.44.3.4充分利用区域地质、水文地质调查资料和研究成果。资料与成果不足时,补充相应区域水文地质调查。4.3.5综合开展地下水水质与污染调查,突出有机污染调查,兼顾相关地表水和重点地段土壤污染调查。4.3.6加强新技术、新方法和新理论的应用。4.3.7成果应体现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5设计书编写与审核5.1设计书编写前的准备5.1.1资料收集5.1.1.15.1.1.1气象资料:收集近30年来调查区主要气象站的气象系列监测资料,包括多年平均及月平均降水量、蒸发量、气温等资料;调查区或周边地区大气主要污染物及酸雨状况资料。5.1.1.25.1.1.2水文资料:收集调查区地表水系分布状况,流量与水位变化,各水体或河系不同区段的化学成分分析资料;污染状况,污染分布特征,污染物组分、浓度及其变化资料;水体底泥污染情况等资料。5.1.1.3土壤资料:收集土壤类型与分布、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化学与土壤污染等方面的调查分析资料。5.1.1.45.1.1.4地形地貌,地质、水文地质资料:收集调查区区域地形地貌类型与分区,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包气带、含水层、隔水层的岩性、厚度、结构与分布,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水量、水质、水位和水温监测资料,井、泉分布和集中开采地下水水源地分布情况,开发利用状况及其主要环境地质问题等资料,地下水化学组分和污染物分析资料,区域地下水污染状况的调查或研究成果等资料。5.1.1.5土地利用资料:收集城镇建设、工矿企业用地及变迁,建设规模及其布局,土地规划资料、农业用地和林业用地的现状及变化资料。5.1.1.65.1.1.6社会经济发展资料:收集调查区近30年来的国民生产总值及人口数量、分布的变化情况,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地区主体经济、支柱产业和特色经济变化等资料。5.1.1.75.1.1.7污染源资料:收集调查区污染源的类型、分布,主要污染物组成,污染物的排放方式、排放强度(堆放量)和空间分布等资料;重大水污染事件发生的时间、原因、过程、危害、遗留问题和防范措施等资料。4DZ/T02882015DZ/T028820155.1.2资料综合分析.1.2资料综合分析5.1.2.1根据调查目的、任务与要求,整理、汇编各类资料,对各类量化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编制专项和综合图表,建立相关资料数据库。5.1.2.2综合分析调查区地质、水文地质资料,系统了解区域地下水资源形成、分布与开发利用状况。5.1.2.3编录污染源信息,了解重要污染源类型及其分布情况。5.1.2.4分析地表水、地下水质量分布及污染情况。5.1.2.5掌握研究程度,编制工作程度图。5.1.2.6提出存在问题,草拟工作方案,明确工作重点。5.1.3野外踏勘野外踏勘5.1.3.1根据资料综合分析结果,结合调查区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开发利用状况、主要污染源、水源地分布(含城市后备水源地)情况以及下一步工作重点,制订野外踏勘工作计划。5.1.3.2踏勘应选择典型路线,核实重要污染源(区)、集中供水水源地、主要井(泉)点以及土地利用变化等方面的情况,确定调查重点区等。5.1.3.3编写野外踏勘小结,包括踏勘计划、路线、记录、照片、录像等资料,解决的主要问题等。5.1.4预研究预研究5.1.4.1根据踏勘结果,选择典型污染区采集代表性水、土样进行检测,初步确定地下水污染调查的主要检测指标。5.1.4.2编写预研究小结,明确调查区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初步拟定地下水污染调查工作方案。5.2设计书编写5.2.1编写要求编写要求5.2.1.1设计书应按任务书要求,在资料收集、野外踏勘、预研究的基础上编写。5.2.1.2设计书内容应系统、完整,重点突出,文字精炼,附图、附表齐全。5.2.1.3设计书内容应工作布置合理、技术方法先进、经费预算合理、组织管理和质量保证措施有效可行。5.2.2编写依据5.2.2.1项目任务书。5.2.2.2工作区地质、水文地质条件、以往研究程度和存在的主要问题。5.2.2.3相关标准、规范、技术要求和经费预算标准。5.2.3编写内容包括前言、研究现状、技术路线和技术方法、研究内容和工作部署、主要实物工作量、预期成果、组织机构及人员安排、设备使用和购置计划、经费预算、质量保障与安全措施和绩效分析。设计书编写提纲见附录 A。5.3设计书的审查与审批5.3设计书的审查与审批设计书的审查由任务下达单位组织进行,也可由任务书下达单位委托有关部门或单位组织进行。通5DZ/T02882015DZ/T02882015过审查的设计书,由任务下达单位审批后组织实施。6地下水污染调查6.1调查内容及要求6.1.1土地利用调查6.1.1土地利用调查调查土地类型,土地周围环境状况,现场核查土地利用现状及其变化情况。按要求填写附录 B 中表 B.1。6.1.2污染源调查6.1.2.1工业污染源6.1.2.1.16.1.2污染源调查6.1.2.1工业污染源6.1.2.1.1工业污染源(石油化工、采油、采矿、冶炼、纺织印染、医药、造纸、机械电子、食品加工等企业或工业园区)的分布,废水、固体废物/尾矿、地下储存设施和排放口位置,污染物种类、数量、成分及危害。按要求填写附录B 中 表 B.2。6.1.2.1.26.1.2.1.2公路、铁路、机场、车站、港口、运河等交通沿线和设施的周边污染源分布情况。按要求填写附录 B 中表 B.2。6.1.2.1.36.1.2.1.3重要污染企业废弃场地的位置、范围、历史,污染物种类、数量、成分及危害。按要求填写附录 B 中 表 B.2、表 B.4、表 B.5、表 B.6 和表 B.9。6.1.2.1.46.1.2.1.4污染事件/事故等发生时间、地点、类别、危害及处置措施。按要求填写附录B 中 表 B.2。6.1.2.2农业污染源6.1.2.2.16.1.2.2农业污染源6.1.2.2.1农业区施用化肥和农药等化学品的种类、数量、方式、时间等;污灌区范围、灌溉污水的主要污染物及浓度、污灌次数和污灌量。按要求填写附录 B 中 表 B.3。6.1.2.2.26.1.2.2.2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等设施农业的废水、废物的排放与处置。按要求填写附录 B 中 表 B.3。6.1.2.3生活污染源6.1.2.3生活污染源居民、餐饮、服务业、医疗污水排放方式、排放量及处理方式,污水中主要污染组分等。6.1.2.4集中处理设施6.1.2.4集中处理设施城镇集中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堆放场、危险废物处置场的分布、规模、处理方式与防护措施等。按要求填写附录 B 中表 B.4 和表 B.5。6.1.2.5地表污染水体6.1.2.5地表污染水体污染水体(河、湖、塘、水库及水渠等)的分布、规模、利用情况及水质状况等。按要求填写附录 B 中表 B.6。6.1.2.6海(咸)水入侵6.1.2.6海(咸)水入侵海水入侵的地质环境背景,咸、淡水含水层特征、地下水水质咸化程度,海水人侵影响因素、入侵途径等。按要求填写附录B 中 表 B.7。6DZ/T028820156.1.3水文地质调查6.1.3.1总体要求DZ/T028820156.1.3水文地质调查6.1.3.1总体要求以已有调查研究成果为基础,基本查明区域包气带岩性、厚度及其分布;重点查明区域地下水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变化及影响因素,建立并完善地下水系统结构;查清地下水开发利用状况,集中开采水源地分布及其开采量等。(岩溶)水文地质调查点以及水源地调查点内容及要求见附录 B 中 表 B.8 至表 B.10。6.1.3.2包气带结构调查6.1.3.2.16.1.3.2包气带结构调查6.1.3.2.1区域包气带结构调查(1:250000),应基本查明包气带岩性、厚度以及区域分布特征。岩溶区应特别注意(岩溶地下水系统的)岩溶发育的空间分布特征调查。6.1.3.2.26.1.3.2.2重点区包气带结构调查(1:50000),应查明包气带岩性、厚度、结构及分布特征,特别是包气带中黏性土层的组成、厚度与分布特征等,建立包气带典型剖面。6.1.3.3地下水系统结构调查6.1.3.3.16.1.3.3地下水系统结构调查6.1.3.3.1地下水系统调查包括含水层的岩性、厚度与分布,边界条件,弱透水层的岩性、厚度与分布。岩溶区以查清地下河系统或主径流带分布为主线。建立并完善地下水系统结构剖面或模型。6.1.3.3.26.1.3.3.2区域调查应突出对含水层系统的整体性、区域分布和边界条件进行核查。6.1.3.3.36.1.3.3.3重点区调查应根据钻孔资料,建立水文地质典型剖面。6.1.3.4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变化6.1.3.4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变化调查调查6.1.3.4.16.1.3.4.1基本查明降水变化、水利工程、土地利用等对地下水补给变化的影响,调查地下水排泄的主要方式与排泄量的变化,分析地下水流场变化及其原因。岩溶地下水调查应重点关注地下河干流、大泉流量及水质变化。6.1.3.4.26.1.3.4.2区域调查应进行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变化分析,绘制地下水流场图。6.1.3.4.36.1.3.4.3重点区调查应根据系列动态资料,分析不同时期地下水流场变化。6.2调查方法6.2.1访问6.2调查方法6.2.1访问采用走访、座谈、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重点了解污染状况和污染事件。对获得的信息及时分析整理,对重要信息现场核实。6.2.2地面调查6.2.2地面调查地面调查应贯穿于调查的始终,应注意观察调查点及沿线与发生污染有关的现象,做好野外记录,填写调查表格,拍摄典型照片。区域调查时,应采用穿越法,观察调查点及周边的地形地貌、植被、水点、污染现象等;在对污染源进行调查时,宜采用溯源法,观察典型污染现象,追踪污染源及其延伸分布。6.2.3遥感图像应用6.2.3遥感图像应用6.2.3.1区域调查宜选用TM/ETM等卫星遥感图像,用于区分地貌类型、地质构造、水体、地下水溢出7DZ/T02882015DZ/T02882015带、土地利用变化等。6.2.3.2重点区调查宜选用彩色红外片、紫外或红外扫描航空遥感片和 TM/SPOT等卫星遥感图像,主要用于识别点、线、面污染源,如管线泄漏污染调查,城市垃圾和工业固体废物的堆放及规模,城市建设发展变化和工业布局等的调查。6.2.4地球物理勘探6.2.4.1水文测井6.2.4地球物理勘探6.2.4.1水文测井在重点调查区配合钻探取样划分地层,查明水文地质条件,为取得有关参数提供依据。各种方法使用见表2。表 2用于地下水污染调查钻孔的主要地球物理测井方法表 2用于地下水污染调查钻孔的主要地球物理测井方法地球物理测井方法用途电阻率法(常规和单点)测定不同岩层的特性和厚度,识别多孔沉积物分布,说明水质和可能受到的污染。区别黏土/页岩、砂/砂岩的岩性以及淡水和咸水。追踪回灌水的运移,污染质的扩散、稀释和迁移等自然电位法(SP)确定地下水流向天然伽马测井法(无管和有管)定性分析岩层间的相关关系和透水性,评估岩石类型测径仪法测量钻孔直径,测定下管深度、洞穴位置、碳酸盐岩含水层等流量测井法测定井中水来源和流动状况(特别是裂隙水和强透水带),井管渗漏等温度测井法确定污染含水层位置井下电视视频法确定洞穴、节理位置,划分岩层6.2.4.2地面物探6.2.4.2地面物探地面物探工作布置根据待查的水文地质条件而定,重点布置在地面调查难以判断而又需要解决问题的地段及钻探困难或仅需初步探测的地段。其探测深度应大于钻探深度。在地下水典型污染调查中可采用的主要物探技术方法见表3,包括地质雷达法、高密度电法和电磁法。电磁法有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CSAMT)和音频大地电磁法(AMT)。其中的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1:50000测网密度为:线距1km2km,点距0.3 km0.5km;磁法1:50000测网密度为:线距0.5km,点距0.05km0.2km;其他方法,如探地雷达无需考虑工作比例尺,或可参照相关规程及专题需要确定测网密度,表 3污染调查中常用的地面物探方法表 3污染调查中常用的地面物探方法方法参数应用地质雷达法介电常数、电磁波速、吸收衰减系数等1.石油类污染源、污染晕等污染调查2.垃圾填埋场边界及渗滤液污染空间分布3.探测废弃管道、阀井及污染物渗漏位置4.划分地层结构、岩性及水位等5.圈定污灌渠、线状污染及扩散范围8DZ/T02882015表 3污染调查中常用的地面物探方法(续)DZ/T02882015表 3污染调查中常用的地面物探方法(续)方法参数应用高密度电法土壤电阻率、场地电阻率空间变化情况1.用于石油渗漏源、污染晕等污染调查2.勘测垃圾填埋位置、边界及渗滤液空间范围3.圈定城市污水渠、管道渗漏及扩散范围4.测量地下水矿化度,划分咸淡水分界面电磁法地下介质分层电导率测量1.石油渗漏源、污染晕、污染羽分布等调查2.圈定浅地表污染源、边界范围3.城市污水渠、管道渗漏及扩散范围4.测量土壤导电特性、矿化度及划分咸淡水分界面等6.2.5水文地质钻探6.2.5水文地质钻探主要用于重点区调查。钻孔设置要求目的明确,尽量一孔多用,如水样和/或岩(土)样采取、试验等,项目结束后应留作监测孔。6.2.6环境同位素及其他示踪技术的应用6.2.6.16.2.6环境同位素及其他示踪技术的应用6.2.6.1可采用C、H、O、S、N稳定同位素分析资料及H、“C、CFCs、SF 或“Kr等分析地下水形成过程、污染物迁移转化及地下水与地表水之间的水力联系等。6.2.6.26.2.6.2可采用有机化合物中 O、C、S、N、Cl等单体稳定同位素识别污染源,并结合溶解气体含量及同位素组成等资料,分析污染物迁移转化过程。6.2.6.36.2.6.3可选用Cl-、Br、I-等离子化合物,I、”Br、Br、“Co 等放射性核素,萤光素、甲基盐、苯胺盐等有机染料或微量元素等开展示踪试验,获取含水层水文地质参数。6.3地下水污染动态监测6.3.1地下水污染监测网点布设6.3.1.16.3地下水污染动态监测6.3.1地下水污染监测网点布设6.3.1.1区域地下水污染监测点应重点部署在已发现污染区或有污染源分布区。区域地下水污染监测点数宜控制在地下水污染调查采样点总数的1%。6.3.1.26.3.1.2重点区及地下水污染严重区,地下水污染监测应在区域地下水污染监测网点基础上加密布设重点监测地下水污染严重区、大中型地下水水源地保护区、重要农业区等地段。重点区地下水污染监测点数应根据地下水污染程度、污染范围和污染物种类等具体确定。6.3.1.36.3.1.3特殊地下水污染组分监测点布设根据需要确定。6.3.1.46.3.1.4岩溶区监测网点要控制地下河干流或岩溶主径流带及其水质突变点。6.3.2地下水污染监测频率6.3.2.16.3.2地下水污染监测频率6.3.2.1区域地下水污染监测频率,宜每年9月到10月监测1次。6.3.2.26.3.2.2重点区地下水污染监测频率,宜每年丰水期和枯水期各监测1次。6.3.2.36.3.2.3特殊地下水污染组分监测,宜每季度或每月监测1次。6.3.2.46.3.2.4岩溶泉和地下河的监测应结合地下水动态变化特点确定监测频率。9DZ/T028820156.3.3地下水污染监测项目DZ/T028820156.3.3地下水污染监测项目6.3.3.1区域地下水污染监测项目根据地下水污染调查结果确定典型污染指标。6.3.3.26.3.3.2重点区地下水污染监测项目,除应包括地下水污染调查确定的污染指标外,还应根据情况对可能污染的指标进行监测。6.3.3.3特殊地下水污染组分的监测,根据特殊组分变化特点确定。7样品采集与送检7样品采集与送检7.1一般要求7.1.1采样点选择7.1.1.17.1.1采样点选择7.1.1.1区域调查采样点应在区域控制的基础上,优先选择重要地下水水源地、国家级和省级地下水监测孔、大泉(泉群)、有系列分析资料的农用井、大型工矿企业自备井、矿山排水和油田供水井、重要污染源附近的监测井等井孔或水点。7.1.1.27.1.1.2重点区调查采样点布设时应重点考虑污染源、含水层分布、地下水流向,并结合污染物的扩散形式来确定。当现有井(泉)点不能满足采样密度时,应采用人工揭露方法采集地下水样品。7.1.1.37.1.1.3地表水采样点主要选在污染地下水点附近,最好是水文观测点。7.1.1.47.1.1.4土壤采样点宜与地下水采样点相对应。7.1.2采样点密度和采样时间7.1.2.17.1.2采样点密度和采样时间7.1.2.1区域调查地下水采样点,山区和丘陵区按0.5组/100 km1组/100 km 取样,平原地区按3组/100km4 组/100km 取样。地下河发育的岩溶区,以地下河系统为单元布设采样点,其中,地下河出口应采样;小于等于200 km 的地下河系统,按每个系统1组/100 km2组/100 km 取样;大于200km 的地下河系统,按每个系统0.5组/100km1 组/100km 取样。采样主要在平水期进行,对主要水源地分析异常点进行检查采样,并采集相应的地表水样品。7.1.2.27.1.2.2重点区调查地下水采样点按10组/100km20 组/100km 取样。样品分别在丰水期和枯水期采集。污染异常区可适当加密采样点,特别是超过饮用水标准的地区,应适当加密,原则上按10%20%的比例增加。同时采集相应土壤和地表水样,加强相应异常指标的分析。7.1.3采样计划7.1.3.17.1.3采样计划7.1.3.1采样计划在采样前由项目负责人与送检实验室协商编制。采样计划包括:采样时间、采样人、采样点位置与数量、采样行程与进度安排、检测项目、采样容器种类与数量、采样用试剂种类与数量、现场检测项目与仪器、采样设备(及材料)、采样器材种类与数量、现场质量控制样品种类与数量(或比例)、实施采样质量控制的采样点、现场质量控制样品制备时间安排与制备要求及样品分批送检时间安排。7.1.3.27.1.3.2采样计划确定后发放至项目组每个成员和承担检测任务的实验室。7.1.4采样文件准备7.1.4采样文件准备采样前应列出野外工作所需资料清单并逐一核实,应包括:经核准的采样计划、采样操作规程、现场检测仪器使用说明书、采样点分布图、交通图、采样井结构图、采样记录表和野外记录簿。7.1.5采样器材准备7.1.5采样器材准备7.1.5.1采样前应列出所需采样器材清单并逐一核实,应在室内完成采样设备组装并模拟采样全过程,10DZ/T02882015DZ/T02882015确认设备能够正常运行。7.1.5.2地下水采样设备根据采样点类型和检测项目参照表4、表5和相应的操作规程确定。地表水采样设备可结合地表水类型、检测项目和现场采样条件尽可能选择与地下水一致的采样设备,例如定深采样器、潜水泵采样装置、吸程泵采样装置。混浊水样采集应配置在线过滤组件或其他适用的现场过滤装置。表 4采样设备对不同检测项目的适用性表 4采样设备对不同检测项目的适用性检测项目采样器敞口定深采样器闭合定深采样器惯性泵气囊泵气提泵潜水泵吸程泵电导率(x)pHN碱度氧化还原电位主量离子痕量金属硝酸盐等阴离子溶解气体N非挥发性有机物挥发性有机物、半挥发性有机物总有机碳总有机卤微生物指标注:“”为适用;“”为在一定条件下适用。表 5采样设备对不同类型钻孔的适用性表 5采样设备对不同类型钻孔的适用性采样设备井孔类型大口井(潜水)水文孔地质观测孔测压管上部含水层下部含水层上部含水层下部含水层敞口定深采样器闭合定深采样器惯性泵气囊泵气提泵潜水泵吸程泵注:“”为适用;“”为在一定条件下适用。11DZ/T02882015DZ/T028820157.1.5.3做好现场用检测仪器的校准。准备采样泵等其他采样器材。根据检测项目、钻孔类型选择采样设备,采样设备对不同检测项目的适用性见表4,采样设备对不同类型钻孔的适用性见表5。所选采样设备应同时与表4和表5给出的适用范围相符合。7.1.5.4样品瓶从实验室取得。样品瓶种类根据检测项目和表6确定,样品瓶数量根据采样数量及质量控制方案确定。7.1.5.57.1.5.5保护剂。根据表6确定所需种类,结合采样数量及质量控制方案确定数量。7.1.5.67.1.5.6冷藏箱及缓冲材料。根据表6和采样计划确定所需数量。表 6各种检测项目样品的保存方法表 6各种检测项目样品的保存方法检测项目最小采样量/mL容器保存 方法允许保存时间/d备注氧化还原电位100G,P现场测定亚硝酸盐100G,P原样保存1/3最好现场测定或开瓶后立即测定pH、氨氮100G,P原样保存3pH的检测应注明“最好现场测定”钾、钠、钙、镁、硫酸盐、氯离子、重碳酸盐、碳酸盐、氟离子500G,P原样保存30对矿化度高的重碳酸型水,重碳酸盐、钙离子、镁离子、游离二氧化碳应在现场测定三价铁、二价铁250G,P加入硫酸:硫酸铵30现场固定侵蚀性二氧化碳250G,P加入碳酸钙30现场固定磷酸盐100G加硝酸酸化,使pH210现场固定可溶性硅酸100P含量100mg/L,酸化,使pH220现场固定硝酸盐100G,P原样或pH220总铬100G,P加硝酸酸化,使pH230现场固定六价铬100G,P原样保存30钼、硒、砷100G,P原样或加酸,使pH215锂、铷、铯、钡、锶200G,P原样或加酸,使pH230金属组分1000G,P加硝酸,使pH27现场固定硫化物500G加醋酸锌7现场固定溴100G原样保存10碘100G原样保存10化学需氧量100G,P原样或4 保存3硼100P原样保存3012DZ/T02882015表 6各种检测项目样品的保存方法(续)DZ/T02882015表 6各种检测项目样品的保存方法(续)检测项目最小采样量/mL容器保存方法允许保存时间/d备注挥发性酚、氰化物1000G加 氢 氧 化 钠 使 pH 12,或4保存l现场固定有机农药残留量5000G加硫酸,使pH27现场固定铀、镭、钍1000G,P加硝酸,使pH27现场固定氡100G原样保存1氘、氧-18100G原样保存氚1000G原样保存挥发性有机物40专用瓶浓盐酸为保存剂,4 保存14取两瓶样半挥发性有机物1000专用瓶4 保存77 d内萃取,40 d内检测注:“G”为玻璃容器;“P”为塑料容器。7.1.6样品采集方法7.1.6.1地下水样品采集7.1.6.1.17.1.6样品采集方法7.1.6.1地下水样品采集7.1.6.1.1在进行地下水样品采集过程中,应观察、记录采样点周围水文地质特征及环境,按要求填写水样采集表,见附录 B 中 表 B.11。7.1.6.1.27.1.6.1.2采样前应清洗井孔,将井孔或采样部位的滞留水排出。分为全孔清洗和微扰清洗两种方式。7.1.6.1.37.1.6.1.3全孔清洗采集混合样品或来自单一含水层井孔水样,应采用大流量潜水泵或离心泵。排出水量大于井简中水量的3倍,且现场检测水温、电导率、pH、氧化还原电位、溶解氧等趋于稳定(参数值不再持续升高或降低,而是在某一数值附近波动,波动幅度与所用仪器精密度指标一致)。7.1.6.1.47.1.6.1.4全孔清洗井孔可用于混合水样采集。检测项目在表4中标记为“”,可以直接用采样瓶从泵出水接取。检测项目在表4中标记为“”,表示采样设备有条件地适用,即不能用采样瓶直接接取泵出水。7.1.6.1.57.1.6.1.5微扰清洗用于采集指定深度水样,宜使用可调潜水泵为最佳。微扰清洗时应将泵的进水口置于采样层位,通过平稳缓慢地排出井孔滞留水储水的方式,引起含水层局部涌水,使采样部位储水得到更新。应待所选取的现场检测项目全部趋于稳定时,清洗完成。7.1.6.1.67.1.6.1.6正确的采样方式为:样品采集时,应在泵的出水口前通过一小直径支管分流出一部分排水,将支管的末端插入采样瓶底部,使水发生溢流,缓慢上移出水支管并移出采样瓶。根据检测项目的不同直接或加入保护剂后迅速旋紧瓶盖。7.1.6.2地表水样品采集7.1.6.2.17.1.6.2地表水样品采集7.1.6.2.1在进行地表水样品采集过程中,应观察记录采样点水体底部地层特征及采样点周围的环境,填写水样采集表,见附录 B 中 表 B.11。13DZ/T02882015DZ/T028820157.1.6.2.2用于地表水采样的设备有:敞口定深采样器、闭合定深采样器和惯性泵等。3种采样设备对不同检测项目的适用性见表4。其中敞口定深采样器适合在距离水面较近的深度采样,惯性泵更适合在靠近河床的深水区采样,闭合定深采样器适合在所有深度采样。7.1.6.2.3河流采样点位应能客观反映水系或所在区域的水环境质量状况。即采样断面的位置在混合区或污染带之外,以了解河段的平均水质并能客观反映水质特征。最好选在水文监测站(点)。采样点位 一般应在水面0.5 m 以下、河床0.5m 以 上。水 深 不 足 1m 时,采样点位应设在实际水深的1/2 处。7.1.6.2.4湖泊、水库采样点位应能客观反映湖泊或水库的整体水环境质量状况。采样点位应远离岸边、河流入口和排污口。一般应在水面0.5m 以下、距湖(库)底0.5m 以上。水深不足1m 时,采样点位应设在实际水深的1/2处。7.1.6.3土壤样品的采集7.1.6.3土壤样品的采集7.1.6.3.1在进行土壤样品采集过程中,应观察记录采样点土壤类型、农药化肥使用情况、土壤污染物种类及采样点周围的环境,按要求填写土样采集表,见附录B 中 表 B.12。7.1.6.3.2按试坑(长1.2m,宽 0.8m,深1.2m)剖面采集样品,地下水位较高时,剖面挖至地下水面;山地丘陵土层较薄时,剖面挖至风化层;每个剖面一般采集 B、C 两层土样,通常B 层(沉积层)在距地表30cm40cm 处采集,C 层(母质层)在距地表100cm200cm处采集;测量重金属的样品应用竹片或木片去除与金属采样器接触的部分再采样。剖面每层样品采集量约为1000 g。7.1.6.3.37.1.6.3.3无机化合物测定样一般用棉布袋包装,如潮湿样品可内衬塑料袋。有机化合物测定样需将样品置于专门处理的玻璃瓶内,或利用专门设备采样。7.1.6.3.47.1.6.3.4土样采集后应妥善密封,防止湿度变化,严防暴晒或冰冻。在运输过程中应严防样品的损失、混淆和沾污。对光敏感的样品应有避光外包装。对易于振动液化和水分离析的土样应就近进行实验检测。7.1.6.4采样记录7.1.6.4.17.1.6.4采样记录7.1.6.4.1在现场及时填写采样记录表和采样标签。7.1.6.4.27.1.6.4.2野外编号原则,由年度-批次(按英文字母大写)-取样顺序号组成。例如:2012-A-001。7.1.6.4.37.1.6.4.3采样记录包括:样品编号、采样时间、采样地点及地理坐标、水源类型、表观描述、现场检测参数及结果(例如水温、气温、电导率等)和天气情况等;检测项目、保护剂类型及添加量、采样深度、取水层段位置等内容。7.1.6.4.47.1.6.4.4采样瓶标签应填写样品编号、采样时间、采样地点等。7.2样品保存与送检7.2.1样品保存7.2样品保存与送检7.2.1样品保存所有野外采集的样品,须按照规定的方法进行保存,具体保存方法见表6。7.2.2样品送检7.2.2.17.2.2样品送检7.2.2.1样品运输。应按采样计划在规定的时间内将样品送到指定的实验室。运输前应逐件核对样品记录表和样品瓶标签,分类装箱。需在4保存的样品放在专用冷藏箱内运输。运输过程应采取防震措施,避免阳光照射。检测挥发性有机物、半挥发性有机物及气体组分的样品瓶应按要求运输。冬季运输应采取防冻措施。14DZ/T02882015DZ/T028820157.2.2.2样品交接。由送样人填写送样单,送样人和收样人共同核对样品,确认无误后双方在送样单上签字。送样单一式两份,双方各保存一份。7.3现场质量监控样品采集7.3现场质量监控样品采集原则上每采集2040组地下水样品,应同时采集一套质量监控样,包括重复样(双份)、空白样和加标样。质量监控样宜选择有代表性地下水采样点。现场质量监控样品检测结果应在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