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动摩擦力大小与什么有关.docx
滑动摩擦力大小与什么有关 一、背景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怎样体现新课标理念,关注学生的合作学习,课堂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最终进行汇报和沟通,使每个学生共享各组探究的成果,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帮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设计试验,学会探讨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物理试验技能。学习科学家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受到科学价值观的熏陶。 二、案例出处 初中物理八年级第八章力和机械中的第三节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三、探究目的 学生亲身体验探究过程后,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物体间接触表面的粗糙程序以及压力大小有关。 四、课前打算: 1、学生分组; 2.、器材:长木板,木块,弹簧测力计,砝码,毛巾。 五、探究过程 1、提出问题 师:一个物体在另一物体表面上滑动时,要受到阻碍滑动的力,我们称之滑动摩擦力。 人在冰面上滑行比在水泥地上简单,在地板上推动大木箱滑行比推动小木快困难,这些都跟滑动摩擦力有关。 那么,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呢?大家说一说。 2、猜想与假设 学生1:可能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学生2:可能跟两物体间相互挤压程度有关; 学生3:可能跟两物体接触的面积大小有关; 学生4:可能跟物体的运动快慢有关; 师:原委谁的猜想是正确的呢? 学生5:通过试验来验证。 3、制定安排与设计试验 师:试验的方案是重要的,须要哪些器材?有哪些变量?怎样限制这些变量? 学生6:用到长木板 木块 砝码 毛巾 弹簧测力计 学生7:变量有:压力的大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接触面积的大小、速度的大小。 学生8:采纳限制变量法,如在探讨滑动摩擦力与压力大小有关时,只变更压力的大小,保证其他三个量不变。 师:详细的操作过程是什么呢? 学生9:我的操作步骤是: (1)用弹簧测力计拉着木板在木板匀速直线运动,登记测力计示数F1. (2)将毛巾扑在木板上,重做以上试验,登记测力计示数F2。 (3)在木板上放一重物,重做以上试验,登记测力计示数F3。 (4)用弹簧测力计快速拉着木板上匀速直线运动,登记测力计示数F4。 (5)变更木块的放置方法,由原来的平放改为侧放,重做试验,登记测力计示数F5。 师:大家同意这位同学的做法吗? 学生齐:同意。 师:那么我们各组起先做试验,将测量结果填入自己设计的表格内。 4、用试验收集事实依据 试验后随意取一组同学的测量结果展示表格 5、得出结论和说明 师:收集的事实哪些?归纳的结论是什么? 学生10:由(1),(2)可得: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的粗糙程度不同有关。 学生11:由(1) , (3)可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的大小有关。学生12:由(1 ) , (4 )可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运动的快慢无关。 学生13:由(1) , (5)可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的大小无关。 师:通过分析所收集的事实,可以归纳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物体间接触表面的粗糙程度以及压力的大小有关。 6、评价 师:用其他的事实来证明上面的结论。 学生14:由于冰面比水泥地光滑,所以人在冰面上滑行比在水泥地上受到的摩擦力小,滑行简单; 学生15:由于大木箱比小木块对地面的压力大,所以推动大木箱滑行时,木箱受到的摩擦力大,推动大木箱就困难。 7、 沟通与合作 有哪些事实支持这一结论,有哪些应用? 学生16:自行车脚踏板凹凸不平,是通过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增大摩擦的。 学生17:刹车时用力捏闸,是通过增大摩擦力。 师:最终请大家说一说通过这次探究活动学到了什么?(同学们举手回答,其他同学不断补充) 六、案例反思 案例反映了一个全过程的探究活动。首先从大家熟识的现象:“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滑动时,要受到阻碍滑动的力,“提出滑动摩擦力的概念,以及”人在冰面上滑行比在水泥地上简单,在地板上推动大木箱滑行比推动小木块困难,这些都跟滑动摩擦力有关:这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形成事实动身,激发学生爱好,提出科学问题:“滑动摩擦力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呢?”引导学生步步深化地进行主动探究,并通过引导学生自己地进入探究过程1、作出猜想,2、设计试验,3、收集证据,4、理论说明。这一过程能使学生更好地领悟探究的科学思想和方法和过程。 其中“试验的方案是重要的,须要哪些器材?有哪些变量?怎样限制这些变量?”以及后边的师生合作共同探究的试验,能进一步培育学生用限制变量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实力。 课堂教学中老师适时设疑激趣,启发思维,较好地突破了教学难点。教学中重视对学生思维实力的培育,针对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特别适时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视察去思维。照实验器材的选择,如何限制变量绽开试验,如何用试验数 据说明问题等吸引学生的留意,激发学生思索,从而突出重点,功克难点,并用所得结论解决学生身边的实际问题,如学生16;自行车脚踏板凹凸不平,是通过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增大摩擦的。学生17:刹车时用力捏闸,是通过增大摩擦的,较好地是实现了本节的教学目标。 (责任编辑:郝 曦) 来稿日期:2022-03-28 第5页 共5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