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景德镇传统陶瓷手工技艺的形成与发展] 景德镇瓷器三大品牌.docx
-
资源ID:9832359
资源大小:32.79KB
全文页数: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浅析景德镇传统陶瓷手工技艺的形成与发展] 景德镇瓷器三大品牌.docx
浅析景德镇传统陶瓷手工技艺的形成与发展 景德镇瓷器三大品牌 景德镇传统手工制瓷技艺的形成与发展是与景德镇制瓷历史的发展并存的。据浮梁县志记载:“新平冶陶,始于汉世”1由此可见,景德镇的制瓷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具记载,景德镇自五代就起先生产瓷器,经验了历史变迁关之后,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其中以经济重心南移、御窑厂的建立、“管搭民烧”为三个主要转折点,也是促进景德镇所特有的陶瓷手工技艺形成以及不断完善的缘由。一、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景德镇陶瓷手工技艺中重要的成型工序在宋代就已经初步建立。宋、元时期,景德镇制瓷工艺的突飞猛进,虽然与制瓷业的生产形式和劳动组织形式的发展改变,相互联系在一起的,但当时经济重心的南移也给景德镇陶瓷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改变。首先由于制瓷业逐步从农业中分别出来,促使制瓷业内部烧与做两行的分别,也就是烧瓷业和制坯业的分立。这是外部的社会分工进入了制瓷业的结果,也是社会分工卷入制瓷业的表现。景德镇制瓷业中众多的分工和行帮的形成,对景德镇瓷业工人技艺水平的提高和技巧的娴熟,供应了有利的保证,也为后来工场手工业的发展供应了有利条件。其次,自安史之乱后,北方因为藩镇割据、契丹崛起和南侵而备受影响,生产遭到破坏,而南方又相对安定,北方人口起先大量向南迁移,并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自此,经济重心起先向南转移。经济重心的南移,为景德镇陶瓷的发展产生了肯定的影响。正如钱穆在对经济重心南移的阐述时,也提到它对陶瓷业的影响“又如陶瓷,亦是北方农夫很早就独创的一种副业。唐代河南府有贡瓷,至宋,精致闻名的陶业,尚多在北方。至元明则最精致的瓷业,全转移到江南来。元有浮梁磁局,见元史·职官志,专掌景德镇磁器,世称枢府窑。民间有宣州、临川、南丰诸窑。明景德窑最盛2。”也就是说,在经济重心的南移下,因景德镇相对安定的局面,为北方窑工们供应了栖身立命之所,使各地窑工纷纷来到景德镇,为景德镇陶瓷业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并世世代代参加景德镇陶瓷艺术创建,大大推动了景德镇陶瓷手工艺的发展。二、官窑的促进明代,由于朝廷在景德镇珠山建立了专供皇家制瓷的御窑厂,标记了官窑的形成,当时由于陶瓷多是给皇帝制作的用品,所以瓷器只求精工,不惜工本,它困难的生产程序和严格的专业分工制度不仅形成了一种特别的劳动方式、经济管理和社会组织模式,促进了景德镇陶瓷手工技艺的进一步的发展,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景德镇制瓷手工技艺,工艺体系基本完善,从采矿、淘洗、练泥、拉坯、利坯、画坯、施釉、烧炉等等工序环环紧扣,专业化程度日益提高,也为景德镇发展了一批各方面都有身怀绝技的能工巧匠。三、“官搭民烧”的普及傅振伦在译注中说:“正统初,罢。按元年(1436年),浮梁县民进瓷器五万余,官偿以钞。这是“官搭民烧”的开端“。3他认为明正统时,官窑停滞,由民窑进献御用瓷器,是“官搭民烧”生产形式的起先。而真正确定这种生产方式的时间是在嘉靖九年以后。“官搭民烧”的实行最初并非是一种主动主动之举,而是因御厂监官“委杂而不专”,“官职懈嫚”,造成厂内管理混乱,生产运动不畅,故无法完成官廷委派的制瓷任务,而将其中的一部分负担加派给民窑的无奈被动之举。中国陶瓷史中记载:“清代实行官搭民烧的制度。这种官搭民烧的方法在明代后期已经部分地实行了,清代康熙十九年以后,就成为固定制度。”4也就是说到了清代,这种“官搭民烧”的做法形成一种固定的制度,官窑器大多数在御厂内完成制坯成型的工序,然后在民窑中搭烧,这一制度的实行,形成了官窑、民窑竞争的局面,使御窑厂所具有的生产优势渐渐丢失,这种竞争促进了当时民窑的飞速发展,使景德镇陶瓷手工艺进一步的普及,官窑的精工细作影响了民窑的生产,使得民窑更加注意产品的质量和精细程度,在技法上汲取了官窑精工细作的阅历,在制作工艺上甚至赶上并超过了御窑。“官搭民烧”的普及,使景德镇陶瓷手工艺进一步完善。此时生产大部分又回到了作坊,还是以家庭手工业和独立的手工作坊占多数。另外随着景德镇瓷业生产的发达,瓷业中心的地位吸引了全国各地身怀绝技的制瓷匠人聚集景德镇,并形成了“景德产佳瓷,产器不产手,工匠来八方,器成走天下”5的局面。标记着景德镇手工制瓷业达到了历史最高峰。四、近现代景德镇陶瓷手工技艺的发展近代,随着瓷业国有化,机械化生产不断发展,景德镇的制瓷业日渐凋零,发展也出现了日渐衰落的状况。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建立在这种血缘与地缘的关系上行业的组织,尽管景德镇陶瓷生产有资本主义萌芽的倾向,但旧有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依旧存在,并且与西方现代化和工业化文明格格不入。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中,在西方机制陶瓷生产业的冲击下,景德镇陶瓷手工业快速从明末清初的高峰中跌落。建国以后,手工作坊相互合作,各行业起先实现私营工商业的公私合营和手工业的合作化。同时国家对景德镇陶瓷工业进行技术改造。将景德镇工业中原料、成型等方面进行手工化到机械化的技术改造。机械与半机械的陶瓷生产代替了传统的手工生产。景德镇陶瓷业的生产走出了传统的手工模式,迈进了机械化。这也标记着手工作坊退出了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大型的国营企业。随着瓷业国有化和机械生产的不断发展,景德镇传统陶瓷手工艺虽然得到部分保留和发展,但仍存在不断地流失和消亡。如以煤代柴的技术改造,和原料有手工化到机械化的改造。20世纪90年头,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景德镇陶瓷行业经验了巨大的改变,大型国营企业纷纷解体,政府激励发展陶瓷个体私营经济,一些陶瓷手工作坊,又悄然兴起。而但此时的手工作坊并不同与民国时期的手工作坊,他们形式敏捷多变,更加懂得行业与行业之间的相互合作、懂得接受簇新技法,和新的观念,也不再是社会发展的束缚或绊脚石。而且这些手工作坊,在肯定程度上对传统手工艺传承起来主动作用。在生产上,作坊里有一些完全纯粹的体力活,由半机械化代替,核心工艺如拉坯、利坯、画坯、刻坯、上釉依旧靠瓷都独一无二的手工技艺完成。伴随着后工业化的到来,弗雷德·詹明信认为“后工业社会”的根本标记是:“自然已一去不复返的消逝,整个世界已不同以往,成为一个完全人文化了的世界,文化成了实实在在的其次自然。一切都被纳入了人的视野、认的相识、换句话说,就是这个世界完全的被学问化、话语化了。在这个人文化了的世界里,人们每天要面对的,要较量的不再是自然,而是文化。以往人们是通过自然来创建文化,而现在的人们是通过“文化”来“重构文化”。今日在大的社会背景下的景德镇陶瓷文化,是在原有文化基础上的一种重构和再生产。由于它的独特性,使得手工文化在原来的基础上也有了新的发展并且趋于多元化:如一部分接着以传统方式为人民供应生活用具,是大工业生产的补充和补偿;一部分作为文化遗产被保存,成为相识历史的凭借;再有一部分,则由包括职业艺术家在内的一些人,将景德镇传统文化中的要素抽离出来,成为以传统技艺表现新的当代形态的东西,是现代社会背景下的特别传承,尤其是当它与现代陶艺在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的结合后,为我们所呈现的对其价值的新的认知思路。参考文献:1周銮书 景德镇史话,上海人民出版社,11019年第1版,4页2钱穆国史大纲第七编,元明之部3傅振伦译注卷三,“说明朝瓷器”宣德窑注4中国陶瓷史5(清)沈嘉徵:窑民行,景德镇市志略第261页,汉语大典出版社,11019 第7页 共7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