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肌痹的源流及相关历史文献复习.docx

    • 资源ID:9837579       资源大小:19.59KB        全文页数: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肌痹的源流及相关历史文献复习.docx

    肌痹的源流及相关历史文献复习 【摘 要】 肌痹为五体痹之一,是按五体组织分类的风湿病三级痹病。历史上对于肌痹相关论述有着丰富的文献记载。通过对历代文献有关肌痹的论述进行整理和探讨,包括肌痹的病名、病因病机、历代医家对肌痹的论述及肌痹的治疗等,以便能更清楚地相识肌痹,更好地应用于临床。 【关键词】 肌痹;五体痹;风湿病;三级痹病;源流;规范化;虚邪瘀;文献 doi:10.3969/j.issn.2095-4174.2022.09.016 肌痹亦称肉痹,病在肌,是以肌肉难受不仁、疲软无力,甚至肌肉萎缩为主要表现的风湿病。多由正气虚弱,外邪浸淫,闭阻脉络,肌肉失养所致1。肌为五体之一,五体即指皮、肌、脉、筋、骨,是中医解剖学和生理学上的概念,在人体具有各自不同的作用,如灵枢·经脉曰:“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五体反映了人体由浅入深的五个不同层次,而五体组织是风湿病的主要病变部位。五体病变,各自不同,如灵枢·九针十二原曰:“皮肉筋脉,各有所处,病各有所宜,各不同形。”明·戴思恭推求师意曰:“人身体痛,在外有皮肉脉筋骨之异。”故临床有相应的皮痹、肌痹、脉痹、筋痹、骨痹,即五体痹。肌痹为五体痹之一2,是风湿病的三级痹病3-4,在临床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历代文献对肌痹有着丰富的论 述,但系统论述较少,给后人探讨肌痹带来肯定困难。本文对有关肌痹的历代文献进行整理和探讨,对其理论进行系统梳理。 1 肌痹的病名 有关肌痹的论述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痹论对肌痹论之较详,之后文献少见。汉·华佗中藏经则提出“肉痹”之名。直到隋唐时期诸病源候论备急千金要方出现肌痹。其中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则将五体痹归于“六极”门下,强调了痹病由“痹”到“极”,由实到虚的演化发展过程,其所论“肉极”与肌痹相像,并一起论述。其曰:“凡肉极者,主脾也,脾应肉,肉与脾合,若脾病则肉变色。又曰:“至阴遇病为肌痹。”之后唐·王焘外台秘要及宋·王怀隐太平圣惠方承其说,论述肉极与肌痹。圣济总录则首次对肌痹的理法方药系统论述,其后肌痹文献渐较丰富,但多不出内经之说。明清时期对肌痹的相识有所发展,论述较多,相识广泛,叫法多样,如肉痿、着痹、湿痹、麻木等,使肌痹出现一病多名。 1.1 肌 痹 肌痹之名始见于内经,在素问· 痹论中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以至阴遇此者为肌痹。”又曰:“痹在于肉则不仁。”素问·长刺节论云:“病在肌肤,肌肤尽痛,名曰肌痹。”其后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曰:“长夏遇痹者为肌痹,在肉则不仁。”备急千金要方曰:“至阴遇病为肌痹,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宋代圣济总录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以至阴遇此者则为肌痹。其状皮肤弗营,肌肉厚而不仁是也。”严用和济生方曰:“肌痹之为病,应乎脾,其状四肢懈怠,发咳呕吐。”另外,普济方奇效良方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医学原理医学纲目证治准绳明医指掌医宗必读医门法律证治汇补张氏医通症因脉治顾松园医镜医衡医宗金鉴临证指南医案金匮翼医学举要等也论及肌痹。 1.2 肉 痹 肉痹也为内经所提出,在素问· 四时逆从论中曰:“太阴有余病肉痹寒中;不足病脾痹。”而中藏经对肉痹论之较详,其曰:“大凡风寒暑湿之邪入于脾,则名肉痹。”并详论其病机及治法。另外,儒门事亲脉因证治医方考医宗必读张氏医通杂病源流犀烛等也论及肉痹。肉痹为肌痹别名之一,两者含义相同。 1.3 肉 痿 把肉痹称为肉痿,仅见于明·吴医方考,其曰:“湿气着于肌肉,则营卫之气不荣,令人痹而不仁,即为肉痿,肉痿即肉痹耳。”其实肉痿与肉痹并不相同,肉痿为痿病之一,肉痹为痹病之一。虽然肉痹可有肉痿表现,但两者并不是同一种病,故之后文献少见。 1.4 着痹、湿痹 把肌痹称为湿痹、着痹,见于明末清初文献。明·李中梓医宗必读首先提出:“肌痹即着痹湿痹也,留而不行,汗多,四肢缓弱,皮肤不仁,精神昏塞。”其后证治汇补张氏医通等随其所说。但其所描述的症状主要为湿痹的表现,而非单纯肌痹症状,说明肌痹是从病位角度来称呼湿痹的5。肌痹和湿痹虽然关系亲密,但并不相同,不行混淆五淫痹和五体痹2,6,其后除类症治裁外,文献较少提起。 1.5 麻 木 把肌痹称为麻木,也多见于明末清初文献,如医宗必读曰:“肌痹今名麻木。” 清·李用粹证治汇补也曰:“肌痹俗名麻木。”徐镛医学举要曰:“肌痹属脾,今名麻木。”把肌痹称为麻木,是因为麻木是肌痹的主要症状和表现,其实两者是不同的疾病;因此,此后大多数医家不再把肌痹称为麻木,多把麻木作为肌痹的主要症状来描述。 1.6 脾 痹 把肌痹称为脾痹仅见于清·秦之桢症因脉治,其曰:“脾痹之症,即肌痹也。四肢怠惰,中州痞塞,隐隐而痛,大便时泻,面黄足肿,不能饮食,肌肉痹而不仁,此脾痹之症也。”从描述症状表现来看,虽有肌痹症状,但整体为脾痹表现。因为脾痹是肌痹的进一步发展,除脾系表现外应有肌痹表现。脾痹和肌痹虽关系亲密,但并不相同,不行脱离了内经的原旨。 2 肌痹的病因病机 肌痹的外因是外邪痹阻肌腠、脉络;内因是脾虚,气血不足,不能荣养肌腠,是一个虚实夹杂性病理机制。 2.1 外邪侵袭 脾气不足,卫外不固,风寒湿等邪杂至,侵扰肌肤,阻闭气血,脉络不通;或外感毒热之邪;或他邪入里化热生毒者,毒热相搏充斥肌肤,则肌肉肿痛,进则伤阴耗血,肌腠失荣,发为肌痹。如素问·长刺节论曰:“病在肌肤,肌肤尽痛,名曰肌痹,伤于寒湿。”灵枢·刺节真邪曰:“虚邪之中人也,洒淅动形,起毫毛而发腠理,其入深搏于肉,与卫气相搏,阳胜者则为热,阴胜者则为寒,留而不去则痹;卫气不行则为不仁。”中藏经曰:“大凡风寒暑湿之邪入于脾,则名肉痹。”宋·窦材扁鹊心书曰:“寒邪凑于分肉之间也。”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曰:“三气袭人经络,入于筋脉、皮肉、肌肤。”金·刘完素黄帝素问宣明方论曰:“热则骨弛肉消。”张从正儒门事亲曰:“湿胜则筋脉皮肉受之,故其痹着而不去,肌肉削而著骨。”明·马莳说:“五痹之生,不外于风寒湿之气也,脾气衰则三气入肌,故名之曰肌痹。”医方考曰:“有渐于湿,以水为事,痹而不仁,发为肉痹。”又曰:“湿气着于肌肉,则营卫之气不荣,令人痹而不仁。”清·叶天士叶案存真曰:“热胜则风生,逆于肉理,则攻肿为楚也。”尤怡金匮翼曰:“风寒湿三气,袭人经络入于肉则不仁。”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曰:“风寒湿三气犯其经络之阴而成痹也入于肉,则肌肉不仁为肉痹。”董西园医级曰:“湿伤肉而患生中土留分肉而行,乃致沫停痛裂。”翁藻医抄类编曰:“风寒客于肌肤始为痹。”费伯雄医醇賸义曰:“夫六淫之邪,暑燥火为阳,风寒湿为阴,阴气迭乘,营卫不通,经脉阻滞,筋骨肉三部俱病。”又曰:“寒为阴中之阴,乘于肌肉筋骨之间,营卫闭塞,筋骨拘挛,不通则痛,湿从土化,病在肌肉”。 第6页 共6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

    注意事项

    本文(肌痹的源流及相关历史文献复习.docx)为本站会员(l***)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