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问式评课的实践形态探索]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评课.docx
-
资源ID:9838733
资源大小:31.77KB
全文页数: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追问式评课的实践形态探索]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评课.docx
追问式评课的实践形态探索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评课 “追问式评课”最重要的特征,在于它遵循由教学事实到教学理念的“追溯”路径。在荷叶圆圆的追问式评课中,执教者先进行说课,然后评课者和执教者绽开同等对话,最终执教者和评课者达成共识,总结这次评课的收获。近年来,在李海林等语文教学名师的带动下,追问式评课渐渐兴起并得到认可和推广。所谓“追问式评课”,即“以对话的方式,回顾并认定教学事实,追溯并反思教学理念,以期获得教学启发的活动”1。追问式评课最重要的特征,在于它遵循由教学事实到教学理念的“追溯”路径。而作为一种新的评课范式,它的实践形态尚有待作进一步探究。2022年3月6日,湖北郧阳师专马磊老师赴十堰市五堰小学观摩吴春林老师执教的一年级荷叶圆圆的课堂教学。3月10日,马磊老师与吴春林老师绽开了追问式评课。本文拟对这次追问式评课的实践形态予以述评,以期促进追问式评课的实践探究。一、追问式评课的打算与以往案例不同,本次开展的追问式评课活动与上课时间相距4天。这是为了使执教者吴老师有充分的时间做打算。为了说课,吴老师主要作了以下几方面的打算:1.重新谛视教案,回到最初的教学设计。2.回顾课堂教学活动,尤其是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3.将学生上课时在教科书上做的笔记进行上交整理。4.对本校同事听课记录作进一步整理。5.与本校老师之间绽开协作式评课。在充分“搜集、整理资料”的基础上,吴老师回顾并认定教学事实,进行自我反思,形成“说课稿”。二、追问式评课的实施本次追问式评课的实施大致可分为说课、对话两个环节。(一)说课吴老师在说课中指出,荷叶圆圆的学习目标一是培育孩子的朗读实力;二是学习荷叶给别人带来欢乐并将欢乐共享他人的精神。这二者体现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阐述教学过程时,吴老师既叙述了教学事实,也阐述了教学重建的设想。吴老师对教学事实作了全面的回顾总结,其中既有根据教学预设形成的教学活动,也有课堂上现场生成的精彩片段,此外还提出了教学重建的策略。吴老师具体叙述了根据教学预设而绽开的教学活动。这堂课,通过向学生提问对荷叶的相识,并借以激发学生对荷叶的爱好,然后切入课题:“今日我们一起来学习荷叶圆圆这篇课文。”先通过展示课件,向学生提问,使学生对荷叶有了基本的相识。要求孩子们尝试用赞美的语气把第一节读出来。最终把这篇课文的主题升华:让孩子们进行探讨沟通,比如荷叶给小水珠、蜻蜓、青蛙、小鱼都带来了便利,自然而然地引到第一自然段:“荷叶圆圆的、绿绿的。”荷叶特别美,但它不吝啬自己,而是乐于奉献自己。课末布置作业:回家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作业的主要目的是训练孩子们对文章复述的实力。在谈到教学“青蛙”一节时,吴老师提到了课堂的现场生成。让孩子们自己朗读第四自然段,自主学习的同时加以简洁的引导:“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小青蛙在歌台上唱歌的情景是什么样子的?”当时我望见有一个孩子,他在那里跃跃欲试想做小青蛙在歌台上呱呱叫的样子。有些孩子就显得激烈了,也想仿照小青蛙呱呱叫的样子。于是我就临时找同学做小青蛙呱呱叫的动作,这个环节在教学设计中并没有涉及到。而那个孩子的确把小青蛙蹲在歌台上呱呱叫的情态做出来了,这一情境也催生了这节课的高潮。这是我的意外收获,效果也是特别好的。达到了最初设计不找同学来扮演小青蛙所没有的效果。一年级的孩子是“天真”的。杜威指出,儿童是教化的动身点,老师应是儿童生活、生长和阅历的引导者和启发者。2在这里,吴老师之所以关注孩子们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就在于她深刻把握了儿童的发展规律,并运用于到平日教学过程中。在详细研读分析每一节之后,则由老师带领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谈到此处,吴老师提出了教学重建的策略。课堂上我把他们分组分角色朗读。其实朗读时应让他们边读边演:读课文中小水珠部分的孩子们就做出睡觉的样子,在摇篮里晃来晃去;读课文中小蜻蜓部分的孩子,就做出小蜻蜓扑闪着翅膀的样子;让孩子们一边读一边动,这样读的效果会更好。这是后来想到这节课须要进一步优化的环节。(二)对话吴老师说课后,马老师对吴老师的教学事实作出进一步概括总结:你在“说课”过程中,说到教学预设却没有在课堂上呈现的东西、临时生成的东西,还提到了教学重建的策略。这堂课的目标是让学生学习朗读感受荷叶将欢乐共享给他人的精神。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学习荷叶将欢乐共享给他人的精神是语文人文性的体现。假如这个过程脱离文本,就有可能变成一节纯粹的思想品德课。我觉得这堂课探讨的价值就在于:学习荷叶将欢乐共享给他人的精神始终没有脱离文本,始终依据着文章的语言进行教学。对于语言的学习来说,主要指导学生的朗读。其实学习朗读和学习荷叶这种精神是相统一的。对此,吴老师表示认可。马老师针对教学活动中的细微环节,绽开了一系列的追问。本文在此举例介绍。1.教学资源的利用马:在展示图片前先问同学们是否见过摇篮,然后再出示摇篮图片。呈现摇篮图片后再问睡在摇篮里什么感觉?为什么是这时呈现图片而不是在之前或之后?吴:这是由孩子的成长经验和感官意识确定的。让见过摇篮的孩子先自己描述一下所见过的摇篮样子,再出示摇篮的图片,对他们有视觉上的冲击。当孩子们看到图片后,发觉原来和自己见过的是一样的,他们就会很兴奋,有一种成就感。这时孩子的爱好就会被激发出来。自己的认知得到老师认同,他们的学习爱好就会更高。而没有见过摇篮的孩子们,在听别人说的时候,就会发挥自己的一些想象,等老师把摇篮的图片出示时才明白:原来摇篮是这样的。假如过早把图片展示出来,他们的思维就会被定式化,就不会去想象,只会说图片上摇篮的样子。这不利于孩子们想象实力的发挥和培育。假如过晚展示图片,孩子的爱好就难以被激发,那么睡在摇篮的感觉就不简单被体会了。所以图片不能过早或过晚出现。 第6页 共6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