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三代技术流劳模的日与夜.docx

    • 资源ID:9844325       资源大小:22.04KB        全文页数: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三代技术流劳模的日与夜.docx

    三代技术流劳模的日与夜 定格在邮票上的姿态 1952年2月,34岁的陈富文带着一家老小到沈阳安家,在沈阳其次机器厂铸钢车间干起了最苦最累的铸造工。从旧社會过来的人,对新生活的憧憬和珍惜特别深切。凭借早年在日资工厂打下的技术底子,他很快拿到最高的“八级工”职称,月薪128元。 新中国成立之初一百零一废待兴,为尽快变更工业落后面貌,1953年,我国启动实施第一个五年安排,主要任务就是集中力气发展重工业。水发电机组作为重工业不行或缺的发动机和动力源,必需提前上马。 水力发电站所需的水轮机“大转子”,因技术困难,要求严格,此前始终依靠进口,急需填补国产空白。国家第一机械工业部随即下令,在“沈重”成立特地制造大转子的生产班组。厂领导把信任的目光投向了铸造阅历丰富、敢啃硬骨头的工段长陈富文。 只靠一张型线困难、标注上千个尺寸和严格质量要求的图纸,要想做出真正的转子,并让它真正转起来,绝非易事。但陈富文下定决心,再难也要干,撞了南墙都不回头。 白天在车间,陈富文带领大家跟技术人员一起熟识图纸,探讨造型方法;晚上回到家,他边看图纸边琢磨,还用小刀在大萝卜上刻制模型,摸索转子造型的门道儿。他还将“绣花精神”应用到打芯、浇铸工艺中打芯、对芯都得横平竖直,就像一条线;往砂箱上插钉子,一个钉帽不能歪;顶着高温,爬进砂型里去检查内部尺寸,从不马虎。 经过4个多月的苦心钻研和反复试验,1953年7月,陈富文带领的大转子小组,最终试制胜利国产首台800千瓦水力发电机转轮,为“沈重”增加了一项重量级“新中国第一”。此后,他们相继胜利制造出10100、12500、15000千瓦大转子不仅台台质量合格,且很多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最让陈富文和大转子小组名声大振的是,1958年,他们历时近4个月,制造出直径4.1米、净重38吨、毛重44吨,当时东方最大的73500千瓦大转子,胜利为我国自行设计、自制设备、自主建设的第一座大型水力发电站新安江水电站发电机组配套。陈富文的“牛”,被定格在全国发行的邮票上原国家邮电部1964年发行的新安江水电站一套四枚影写版邮票,其中一枚名为“安装”的邮票,再现的就是吊装“沈重”牌73500千瓦发电机转子的宏大场面。 在物质、人才皆匮乏的年头,以陈富文为代表的新中国第一代劳模,在各自企业、各自行业,用老黄牛式的拼劲和狠劲,单挑起整个领域。1963年6月,国家第一机械部下发关于学习和推广沈阳重型机器厂大转子小组阅历的通知;1964年4月,一机部在关于推广马恒昌小组和大转子小组阅历的确定中提到,齐齐哈尔其次机床厂马恒昌小组和沈阳重型机器厂大转子小组,是“五好”班组的标兵,是机械工业战线上的两面红旗。这些劳模代表了新中国工业建设一种昂扬奋进的姿态,积累的阅历、创建的制度,成为中国工业的第一批经典。 劳动插上了技术的翅膀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时期,假如在辽沈大地选一位承上启下的劳模工匠,杨建华肯定是不二人选。 1969年,16岁的杨建华成为沈阳鼓风机厂铆焊车间铆工学徒工。“车钳铣,没人比;铆电焊,没人干”。铆焊车间是厂里条件最艰苦、干活儿最累的地方。身小体弱的杨建华,突然闯进了壮汉的群体,让师傅们一脸的问号这小体格,能干铆工匠? 铆工是个手工操作动手又用脑的体力活儿得会看图纸,把工件加工好;得能抡大锤,把磕碰导致局部变形的铁疙瘩,稳、准、狠地修复好。师傅的一句“大锤只有抡起来,你才能给他生命,才能让它有了魂”,让杨建华牢记一辈子,也践行了一辈子。 初中没毕业,文化底子薄,杨建华就利用业余时间自学铆工工艺学、金属工艺学、焊接工艺学、机械制图、结构与零件等铆焊技术理论书籍。同时,他把学到的学问和师傅传授的抡锤技艺、加工阅历相结合,革新设计工具、改进工艺,不断提高生产效率。没过多久,他就成了文武双全的“技术大拿”、攻坚克难的“智多星”。 20世纪73年头,为解决全国人民的吃饭和穿衣问题,我国先后引进大化纤、大乙烯、大化肥等设备,并启动这些设备的国产化进程。沈鼓成为全国四大石油装备国产化基地之一,主攻方向是大型压缩机。此后,乘着改革开放东风,凭借技术装备优势,沈鼓竖起国家重大装备离心压缩机国产化的旗帜。 11012年,沈鼓提出要把压缩机机壳从铸造改为焊接拼装,这可是该领域的世界性难题。经过3个多月、连续攻克“中分法兰反变形”等5道难关之后,杨建华最终胜利试制沈鼓第一台铆焊拼装的压缩机壳。 这台铆焊拼装的压缩机被誉为“争气壳”,它打破了国际上少数发达国家的技术垄断,堪称我国风机行业的一次重大工艺革命。从沈鼓第一台焊接机壳诞生以来,第一台干熄焦风机、第一台S9000-11鼓风机、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压缩机机壳、大庆的H296机壳、上海金山的,华鲁恒升的沈鼓的大部分第一台重大、关键产品都由杨建华领衔制造,他被誉为中国“焊接机壳拼装第一人”。 1969年入厂,2022年退休,然后是5年返聘,40多年的职业生涯,杨建华靠着一颗酷爱沈鼓、酷爱岗位的主子翁初心,把个体命运和国家的风机事业连在一起,立志把沈鼓建成世界一流的压缩机企业。 以杨建华为代表的中国其次代劳模,珍贵之处不仅在于他们曾登上技术之巅,更因他们完整地经验了一个工人在中国工业中的成长之路,使得他们对工业、工人都有更多更深的理解和实践。对劳动价值的真正信服,以及几十年的磨炼,让老黄牛式的体力模式,插上了技术的翅膀,成为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革命性力气。 不逊于外科医生的大工匠 2002年,在锦州市黑山县新立屯镇荒地村,16岁的孙志强因贫辍学,离开老家,到沈阳郊区一家火腿肠厂当了工人。由于身材矮小,他每次抬比自己体重还沉的冻肉都非常吃力,加上老员工欺生,只干了3天,就用身上仅剩的几十块钱买了回程票。回到家,他哭着请求父亲再给自己一次上学的机会,父亲同意了。 经过一年复读和三年中学学习,2022年9月,孙志强考入沈阳航空职业技术学院,起先了“358”开挂式的高校生活“苦3”,三年高校时间,他是自习室唯一满勤的学生;“破5”,他书包里总是装着一大摞的书和笔记,三年下来背坏了5个书包;“双8”,他刚上大专就报了自考,给自己定了早8晚8的学习时间。只要学校看门大爷不关灯,他就尽可能多蹭一会儿自习室。 经过三年苦行僧般的努力,2022年8月,孙志强凭借国家奖学金获得者、辽宁省优秀毕业生等荣誉和自考本科学历,最终开启了技术工人的幻想进入沈飞,成为一名正式职工。 从入职那天起,他就全身心修炼技能,白天在单位学习时间有限,他就把自家北阳台改建成实操间,特地用来练手艺。光电路板,就焊了三四一百零一块。万用表,示波器,稳压电源,焊台每一样工具和仪器,都成为他精益求精、提升技能的最好见证,也帮助他稳扎稳打,在各级各类技能大赛中摘金夺银。 “我干的工作好比飞机制造的神经外科医生和循环内科大夫,一旦哪根电缆短路、导管堵塞,就会干脆威逼飞行员和飞机的平安。” 孙志强说,医生手上托着的是患者的生命,而他手上是国家托付的重器和飞行员的生命,在工作中不允许有一丝一毫的差错。 制造业有句行话:车工怕车杆、钳工怕钻眼、铣工怕铣扁。孙志强从事的飞机装配工作,最怕的就是在飞机舱内遗留多余物。由于飞机装配过程涉及成千上万个元器件、零部件,绝大部分操作空间只能容一个人蜷缩着工作,总免不了小米粒大的保险丝头遗忘在机舱。这些小家伙用常规的方法和工具很难清理干净。为了解决这个老大难,厂里也想了许多方法,虽然有改善,但一些特别工作区域还是鞭长莫及。一旦出现问题,不仅影响飞机的实战性能,甚至会发朝气毁人亡事故。几十年来,这个麻烦问题始终困惑着大家。 “空中没有停车场,试飞没有懊悔药。”孙志强说,飞机的每个零件都要做到万无一失,所以他暗下决心:肯定要从根儿上解决这个问题。可是,决心好下事难办。面对千头万绪的电缆和导管,工程师都无从破题,一个技术工人要把它拿下,孙志强迎接挑战。 “这是在一线发生的问题,解决的方法也要在一线找寻。”丰富的装配阅历,培育了孙志强就地取材的才智。他从生产工序中逐一排查,找寻突破口。在细致视察了60多个工友的操作过程,又和10多位老师傅沟通沟通后,孙志强发觉,许多老师傅在工作中不仅有一套独门手段,还会改装一些小工具为己所用,他们管这叫“手巧不如家什妙”。 这让他茅塞顿开,“我为啥不从每个工友干活儿用的夹剪上找突破呢?”说干就干,他先后实行胶布粘接、油膏粘接、黑胶皮粘接、白橡胶粘接等方法,经过3年多、近一百零一次的试验和改进,最终将一般的克丝钳子改制成专用的小神器,彻底杜绝了沉渣遗忘的隐患。 孙志强爱写工作日记,写满大大小小十几个笔记本,其中有几个笔记本的皮儿都已经磨损,看得出是常常拿出来翻看。顺手翻开,每一页的字迹都很工整,不同的故障、不同的问题、如何发生等都有具体的记载,条理清楚,困难问题还有手绘的图解,他从不吝啬与工友们共享。 2022年1月,在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10年后,已经退休的杨建华站在了匠心筑梦新时代沈陽市首批“盛京大工匠”颁奖典礼的舞台上,领受荣誉“盛京大工匠”奖杯和证书。跟他同台的25名盛京大工匠中,最年轻的,便是32岁的孙志强。 21世纪的劳模追崇学问型、技能型、创新型,这些青年才俊为劳动注入了青春新力气。探究尚未终结,蜕变仍在接着。正如孙志强所言最大的心愿就是像杨建华师傅那样,有一天能成立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劳模创新工作室。他坚信,有技者,自强。 第8页 共8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

    注意事项

    本文(三代技术流劳模的日与夜.docx)为本站会员(l***)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