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信息技术基础教学中计算思维培养的案例研究.docx
-
资源ID:9845130
资源大小:21.62KB
全文页数:1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高中信息技术基础教学中计算思维培养的案例研究.docx
高中信息技术基础教学中计算思维培养的案例研究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中学信息技术课程面临的问题,指出信息技术课程应回来体现本学科思想的核心内容和思维方法;在计算思维理论的指导下,通过教学案例的实践和探讨,探究在中学信息技术基础教学中计算思维培育的方法。 【关键词】计算思维;中学信息技术;基础教学;案例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3-738407-0057-03 探讨背景 自2004年一般中学课程改革起先至今已经十多年。在这些年中,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根据国家制订的课程标准稳步实施,取得了肯定成效。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课程改革的深化,信息技术课程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引起我们的深思。 1. 信息技术课程存在的必要性 伴随互联网的普及,传统的信息技术课堂不再是中小学生获得大众取向的信息技术学问技能的唯一渠道。在我国全社会信息化水平不高,学生从其他渠道学习信息技术的机会特别有限的状况下,学校的信息技术课程在一段时间内担当了信息技术教化主渠道的作用1。但是,现在的形势发生了很大改变,学生可以通过家庭、社区、少年之家等多种途径来习得面对大众的应用软件的学问和技能。即使不参与中学的信息技术课程学习,学生也能玩转电脑。那么,信息技术课程存在的必要性在哪里? 2. 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价值 现阶段,根据中学的课程标准,学生可以通过学校开设的信息技术必修课程和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整合的课程来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将信息技术必修课程中面对大众的部分应用性课程的内容和价值剥离走了、整合掉了2。那么,信息技术课程本身所特有的、不行替代的课程内容和价值又是什么呢? 3. 信息技术课程对人才培育的作用 21世纪的学问经济时代,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核心人才尤其重要。基础教化担当着为高校培育、选拔、输送优秀人才,帮助国家储备综合国力所需人力资源的责任。作为基础教化中的一门独立学科,信息技术应当怎样担当相应的责任?信息技术教化应当为此做些什么?是跟在发达国家源源不断的信息技术创新的后面,亦步亦趋地为发达国家的技术培育“忠实的消费者”,还是为我们国家的信息技术创新和信息技术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培育原创型技术人才呢3?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认为将来的信息技术课程要为学生供应更加系统、专业的信息技术教化。即不能仅仅着眼于软件工具的运用,而应回来计算机学科相对稳定的、体现学科思想和方法的核心内容和思维方法。目前,计算思维是国内外专家、学者比较认可的计算机科学体系的核心思维模式。我们就计算思维在中学信息技术基础教学中的培育进行了教学实践,形成相关案例,并进行了初步探讨。 计算思维概念及探讨现状 1. 核心概念的界定 思维模式就是看待世界和相识世界的方法和观点。科学思维主要分为以物理学为代表的实证思维和以数学为代表的逻辑思维4。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图灵机理论、困难性理论和交互式证明系统的提出,学术界认为出现了独立于实证思维和逻辑思维的第三种思维方式计算思维。计算思维由周以真教授在2022年首次提出,表述为应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基础概念进行问题解决、系统设计和人类行为的理解。2022年,计算思维被进一步表述为一种思索过程,通过对问题和解决方案的清楚表述,使问题解决可以由具备信息处理功能的代理程序高效完成5。 英国皇家科学院将计算思维定义为相识四周世界所存在的不同层次的计算,并应用计算机科学工具和技术理解并辨析自然系统和人工系统及其运行过程6。Google公司认为计算思维过程是问题解决技巧和技术的集合,并将计算思维过程界定为问题分解、模式识别、模式生成和抽象、算法设计7。 目前,我们可以查阅的关于计算思维的定义有多种,对它的说明多停留在“哲学”或“科学”层面,在教学层面上还未形成一个清楚的表达体系,其内涵、外延还没有得到清晰的描述8。通过探讨比较,我们认为周以真教授在2022年提出的计算思维的定义更适合指导我们这项教学实践的探讨,因此,我们采纳了周以真教授在2022年提出计算思维概念的表述作为探讨的理论依据。 2. 探讨现状 在我国,计算思维的培育起源于高校教化。2022年7月,为了提高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化的质量,在“九校联盟计算机基础课程研讨会”上,与会者明确提出将“计算思维的培育”作为计算机基础教化的核心9。自此,增加计算思维实力的培育,不仅成为当下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主旋律,而且受其影响,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正在朝这一方向转变。 案例探讨 1. 案例主题的选定 目前,中学培育计算思维的课程教学主要针对程序设计与算法、人工智能等内容绽开。但是,在中学信息技术基础教化中,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软件应用的教学内容占较大比重。为了探究在这些教学内容中培育学生计算思维的方法,我们选取了中学信息技术基础必修模块中其次单元有效获得信息作为案例探讨主题。在这个主题下,我们先后开展了三次教学实践活动,本文选取了两个案例相识图像和声音的数字化表示进行分析、探讨。 2. 教学案例分析 案例一 相识图像 图像是我们生活中的一类重要信息。目前,我们主要通过数码相机、手机拍摄获得。数码相机等设备在拍摄景物成像的同时,也对相关的成像信息进行了数字化处理,形成了我们在计算机中所看到的图像。那么,计算机是如何将图像呈现在了屏幕上?计算机又是通过何种方式来精确描述图像信息呢?我们如何应用计算机处理图像的技术来解决实际问题?这都涉及图像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相关应用。相识图像教学设计的目的是希望通过对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计算机显示图像的原理,驾驭以计算机方式表述图像参数的基本方法,学会运用PS图像处理软件的相关技能,逐步养成以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即计算思维。 上课伊始,老师导入情境播放萌兄萌弟视频短片。短片中妙趣横生的图像,吸引了学生的留意力,激发了学生学习图像的爱好。在新知学习的环节,老师选择一张图像,放大16倍,学生视察图像,发觉并理解图像的基本构成单位像素及其特点。然后,老师展示实物照片和电子图像实例,提出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索、比较两者的区分与联系,进而学习图像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在探究应用环节,老师为学生支配了一个探究活动“探讨图像尺寸、输出辨别率、打印尺寸与图像质量的关系”。首先,学生应用PS图像处理软件的功能,分别查看图像1-1和图像1-2的参数,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其次,学生对表格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归纳,得到图像参数的变更与图像质量关系的结论。然后,同学之间相互共享,老师矫正。最终,迁移运用,学生要应用探讨得出的结论,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即按要求将图像文件的大小、尺寸进行修改,上传到网站。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主要采纳探究式教学。课前,老师为学生打算了必要而足够的学习材料。课堂上,学生通过材料发觉问题、探究有关图像的规律性学问、解决问题。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获得图像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习得图像的操作技能,培育相关实力,即对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应用课上所学图像学问进行表述,运用课上所学图像处理技能进行解决。整个学习过程是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是学生计算思维形成的过程。 案例二 声音的数字化表示 根据中学课程标准的要求,这部分内容不应只停留在简洁运用音频信息的层面,还要深化到声音信息数字化的原理、方法、过程。它是体现信息技术学科本质的内容之一,也是中学信息技术基础教材中的难点。初中生已经有过听音乐、歌曲,或者通过MIC进行类似“卡拉OK”这样的消遣活动。他们能够对声音文件进行特别简洁的操作,比如,声音文件的下载、播放等等。但是他们对于声音是如何在计算机中表示的、声音波形的特点及波形的描述等还不清晰。 在本课中,老师通过图像与动画,把抽象的原理形象化,让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音频数字化”的过程。在老师的不断引导启发下,学生学习并理解采样、采样频率、量化位数、声道数的概念,以及各个指标对于音频数字化质量的影响。最终,将生活中的问题抽丝剥茧归纳为声音的基本概念,应用所学的声音数字化原理解决。 案例声音的数字化表示的片段 课堂试验 变更音频的声道数,视察声音效果改变。将结果填写在下面的空白处。 应用Audition软件,将“诗朗诵”进行声音通道数的改变。 听音频效果,视察规律。 【操作指导】:运行Audition软件,单击“文件”“打开”找到“春江花月夜”文件单击“打开”默认为“波形”编辑视图。 第一种方法:右击左上部“文件”面板中的当前文件名提取声道为单声道文件试听单声道效果与原文件比较,进行下列填空: 原文件声音效果特点:。 单声道效果特点:。 其次种方法:在音轨最右侧,分别标有L和R,表明左右声道,点击相应字母,即可开关此声道,使声音变为单声道的状况,听效果完成下列填空。 原文件声音效果特点:。 单声道效果特点:。 得出试验结论:。 变更音频量化位数,视察声音效果改变,。 变更音频采样频率,视察声音效果改变,。 3. 案例探讨的发觉 虽然这两个案例在教学内容的选择、详细的教学方法等方面不尽相同,但是,通过上述的探讨分析我们发觉,两个课例均采纳了探究式教学方法来培育学生的计算思维实力。 探究式教学方法是让学生经验一个科学家的探讨过程,通过一系列的科学探究活动发觉科学结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是通过老师讲解或完全靠书本上的间接阅历获得学问,而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和搜集到的第一手材料相识问题,体验各种疑难情境10。这正与信息技术课程的性质相吻合。一般中学技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一般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是技术课程,立足于学生的干脆阅历和亲身经验,立足于“做中学”和“学中做”。在学生亲身体验、全程参加的过程中,学生会发展将问题以计算机能解决的方式进行表达,并借助计算机的软硬件予以解决的计算思维实力。 探讨结论 经过探讨,关于在中学信息技术基础教学中进行计算思维的培育,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计算思维的理论探讨尚处于发展中,它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地被深化、丰富。虽然这种发展改变为计算思维理论指导教学实践带来了一些困惑,但是也为我们在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探究学生计算思维的培育供应了更大的自由空间。 在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中,不仅算法与程序设计和人工智能可以作为培育学生计算思维实力的内容,信息技术的基础学问技能也能是计算思维培育的载体。 探究式教学是培育学生计算思维的可行方式之一。通过教学实践活动,我们将在中学信息技术基础教学中培育学生计算思维的整个流程归纳为:发觉问题,将问题及解决方法以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抽象、清楚地表达出来,最终通过信息技术手段予以解决。 第10页 共10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