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农场改革发展工作情况汇报_工作情况汇报.docx
-
资源ID:9850083
资源大小:36.91KB
全文页数:1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华侨农场改革发展工作情况汇报_工作情况汇报.docx
华侨农场改革发展工作情况汇报_工作情况汇报*华侨农场改革发展工作状况汇报敬重的杨主任、各位领导:今日,我们怀着无比喜悦的心情迎来了省人大常委会外侨工委杨主任一行深化我区检查、指导农场的改革和发展工作,这充分体现了省委、省人大、省政府对华侨农(林)场改革和发展工作的关切与支持,必将极大地激发全体场员的工作热忱,有力地促进我区的改革和发展进程。在此请允许我代表*华侨管理区党委、管委会以及全区干部、职工对各位领导的到来表示热情的欢迎和诚心的感谢!下面,我就*华侨农场改革和发展工作状况作如下汇报,不妥之处,敬请赐予指责指正。一、农场基本概况*农场始建于1955年,1963年接收安置迫迁回国的归侨后,经中侨委批准改为国营*华侨农场,曾先后隶属于省垦植局、中侨委(省侨务处)、省军区、省农垦总局、省侨办。2001年3月改制为县属县管的国有农业企业。2022年3月改制为砚山县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改称*华侨管理区管理委员会,全区现有521户1589人,其中归侨侨眷275户851人,离退休人员257人,改革后的管理区有机关干部职工11人,内设综合办公室、农业技术综合服务中心,下设2个党总支、2个社区、9个居民小组。全区占地面积4940亩,其中耕地面积3510亩,人均占有耕地2.2亩。2022年,全区实现社会总产值768万元,场员人均有粮455公斤,人均纯收入1545元。二、改革发展工作进展状况及主要做法(一)管理体制改革取得阶段性进展1、县委、政府高度重视是做好农场改革和发展工作的关键。县委、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华侨农场的改革和发展工作,把华侨农场的改革发展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之中,实行有效措施,主动推动华侨农场的改革和发展。为做好此次改革工作,县委、政府领导多次深化我场调研驾驭第一手资料,书记、县长特地召集县有关部门负责人到场里来召开专题会议,探讨分析现状,帮助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县委特地成立了以州委常委、县委马书记为组长的领导小组,下设七个工作组详细指导我们开展工作。县委、县人民政府结合实际对管理区领导班子成员作了合理支配。对经考试不能录用为公务员的人员实行事业编制安置纳入财政全额供给。由于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确保了农场改革工作的顺当推动。2、建立健全工作机制。为加强对我场改革发展工作的领导,确保改革工作的顺当推动,在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成立农场改革和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的基础上,我们刚好成立了由党委书记、场长任组长,分管副场长任副组长,党委班子成员及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华侨农场改革发展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分别下设组织人事、清产核资等7个工作组于场综合办、财务科、保卫科,有力地促进了农场改革工作的顺当推动。3、管理体制改革初见成效。接省政府云政发202213号文件后,我场刚好组织班子成员仔细学习领悟文件精神,并结合实际,就农场改革发展工作统一看法,形成共识。2022年,*华侨农场推动改革和发展实施方案及*华侨农场在职机关工作人员考核过渡、录用公务员方法(草案)已完成报批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县工作组的详细指导下,相关工作主动稳步推动。(1)体制改革模式。保留华侨农场牌子,设立*华侨管理区党委及其管委会,作为砚山县人民政府派出的正科级单位,并于2022年3月19日在我区实行了挂牌授印仪式,给予管理区相应行政职能,核定行政人员编制和事业编制,管理区教化、卫生、社会治安、安排生育等分别挂靠*镇、江那镇、盘龙乡管理。管理区下设2个社区、9个居民小组,设社区总支书记兼主任、总支副书记、副主任兼文书各1名。截止5月31日,我区社区建设选举工作已全面完成,选举产生了侨园、桑源两个社区及9个居民小组领导班子,选举产生的领导班子中年龄最大的53岁,年龄最小的23岁,其中大专文化4人,中学、初中文化25人,年龄结构合理、高素养的社区、居民小组领导班子已初步形成。(2)人员编制。依据云政发202213号文件精神,并结合农场实际,改革后,*华侨管理区核定行政编制10名,机关内设综合办公室,所需人员从原农场管理人员中根据有关规定考核、考试择优任用。目前,我区公务员考录定岗工作已全面完成,经人事部门资格审查,我区共有7人符合公务员考试条件,并于2022年4月25日参与统一笔试考试、5月20日参与州级健康体检;其余2名不符合公务员考录条件人员也根据县有关政策和规定纳入了事业编制。(3)组织人事支配状况。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我场机关管理人员在人事支配方面得到了较好的解决。在人事支配上,除按省有关文件规定完成10名行政人员招录外,县委、县政府赐予事业编制在管理区新成立农业技术综合服务中心,用于支配不符合公务员招考条件的人员。2022年2月底,县委、县政府已完成了管理区领导班子的配备,原场纪委书记李本金和武装部长赵正权改定主任科员后调*镇工作,实现了新老班子顺当交替。(二)全面推动危房改造工作根据省发改委云发改投资20221493号文件,*华侨农场2022年至2022年的归难侨危房改造指标共275户,其中2022年137户、2022年138户,并要求用两年时间完成实施。为确保危房改造工程顺当实施,我区严格遵循“统一规划、自选户型、个人自建”的原则仔细组织实施。一是规划落实到位。我区危房改造主要实行原址改造为主,对原址无法改造的,由农场按户均150平方米宅基地的标准统一规划支配地块无偿划给场员建房,改造规模依据场员的经济承受实力分为经济型、一般型、小康型三种供场员选择。二是资金落实到位。2022年,省侨办共下达我区177户非归难侨危房改造安排,并下达90.4万元的危房改造配套设施建设指标。目前,上级危房改造补助资金共到位678.5万元,其中中心补助资金到位248万元,到位101,省级资金到位403万元,到位101,州级资金到位8.25万元,到位101,县级资金到位19.25万元,到位101。现全区危房改造共完成总投资1481万元,完成归难侨和非归难侨危房改造309户25113m2,在建65户5282 m2,管理区共兑现危房改造补助资金496万元,其中通过一卡通兑现137.5万元。三是工程质量监督到位。危房改造是一项系统工程,为确保工程施工质量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平安,我区成立了以管委副主任为组长,平安及交通与社区规划助理和2个社区居委会副主任为成员的危房改造工程质量监督组,详细负责监督全区危房改造按工程建设程序规范施工,做到建房户申请、批准、开工、施工、竣工验收等环环相扣,严格工程的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四是配套设施建设到位。通过税改转移支付、上海整村推动项目等,我区进一步加大危房改造配套设施建设资金的投入。目前共整合基础设施建设配套254万元,完成了侨园社区一组、三组、四组、六组和桑源社区一组、二组居民区道路硬化工程;为进一步改善场员的生产生活条件,2022年省级共下达我区90.4万元的危房改造配套设施建设指标,该项目通过招投标组织施工后已于2022年2月8日全面竣工交付运用,完成了侨园社区二组、五组共12000平方米的居民区道路硬化工程。(三)仔细实行社会保障工作我区现有“4050”场员68人、非“4050”场员85人,其中,“4050”归难侨场员24人、非“4050”归难侨场员24人。根据“先交后补”的原则,目前止,我区共兑现2022年“4050”场员和非“4050”场员基本养老保险缴费补助82人,共补助资金184958元,其中2022年12月前欠费补助6820.8元,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缴费补助178137元。(四)土地勘界确权工作全面完成为确保我区场员的土地合法权益不受侵害,2022年以来,在各级有关部门的关切支持下,我区先后聘请四川省地质测绘院驻昆明办事处及昆明土地公公科技有限公司对我区的土地进行了全面的勘界测绘,经相关部门有关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2022年6月25日县国土资源局向我区颁发了国有土地运用证,经确权我区现占地面积4940.25亩,其中耕地面积3510亩。 (五)全面完成了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编制为增加华侨管理区的发展后劲,不断改善场员的生产生活条件,在县发改局的指导下,我区对管理区的中长期发展进行了调查评估,明确了今后管理区的发展路子,完成了*华侨管理区基础设施及产业发展规划编制、中长期发展项目规划,“十二五”期间,我区安排实施9个项目,需投资4532.7万元。(六)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近年来,*华侨农场紧紧围绕“猪、沼、果、桑”的发展思路。蚕桑产业快速发展,共完成桑树种植面积1200亩,2022年群众增加经济收入101余万元,亩均纯收入1525元;畜牧业生产有新突破,2022年共完成生猪改良1850头,出栏肥猪1125头,出栏仔猪712头,发展果园养殖家禽23户2586只;水果生产有新特点,以老果园的更新改造和推广发展新品种为重点,完成果园更新改造550亩,发展日本甜柿101亩,石榴、花红李等水果200亩,胜利引种猕猴桃20亩。(七)各项惠农政策全面覆盖农场为深化实行国务院办公厅国办发202225号文件精神,全面减轻场员负担,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关切支持下,2022年来,我场停收了场员群众类似“乡镇五统筹”的费用,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全面覆盖农场。在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落实上,我区坚持公允、公正、公开的原则,一是按场员补助600元、自然场员补助480元标准,2022年通过“一卡通”兑现税改转移支付直补资金963人共49万元;二是其它补贴的落实上,2022年共兑现粮种补贴286户1500亩1.5万元、综合补贴369户2185亩80757元、农机补贴12户12台、家电下乡补贴18户。三、仔细实行侨法,努力维护归侨侨眷合法权益为确保广阔归侨侨眷合法权益不受侵害,近年来我区加大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爱护法及其实施方法的宣扬贯彻力度,将侨法及其实施方法广泛印发至全区各居民小组,做到户均一套侨法宣扬资料,并仔细抓好落实工作,切实维护归侨侨眷的合法权益,近年来,全区未出现侵扰归侨侨眷合法权益的状况。四、需上级帮助解决的困难和问题1、危房改造配套设施建设资金缺口严峻。2022年,上级虽支配我区90.4万元的危房改造配套设施建设资金,但由于我区基础差、点多面广、群众居住分散等缘由,与危房改造相配套的道路硬化、供电、供水及排污、绿化等配套建设全区共需投入831.2万元,资金缺口严峻。2、基础设施薄弱,发展后劲不足。一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仍不够完善。由于缺乏资金投入,目前全场尚有近2000亩耕地无法解决浇灌问题,特殊是由于建场时间长,原投资新建的水利设施老化突出,病险严峻;二是道路交通条件还不够完善。全场共有道路里程17.75公里,目前,除3.7公里为水泥路外,其余均为等外路,晴通雨阻现象非常突出。3、产业结构调整资金投入不足,蚕桑产业发展缓慢。由于我场缺乏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投入,蚕农养蚕所需的蚕台、蚕簸、蚕房等配套设施不完善,导致蚕农养蚕设施配套不规范,蚕房设置不够合理,产出的蚕茧质量参差不一,以致桑农的主动性、创建性和蚕桑产业的经济效益没有得到充分发挥。4、由于长期持续干旱,群众因灾损失严峻。2022年9月份以来,我区范围内持续高温少雨,雨量较往年严峻偏少,加之现有的5口机井因建设年限较长等缘由,设备及管网老化严峻,不能正常供水,导致我区部分居民小组人畜饮水困难,小春作物面临绝收,大春作物无法按时下地,柑桔枯萎死亡,桑树不能按节令正常发芽。目前全区农作物共受灾2180.61亩,成灾1635.6亩,造成干脆经济损失400余万元。恳请省人大协调有关部门解决5口地下机井设备更换及16500米主输水管道改造经费120万元,并协调解决群众的农作物受灾补助101万元。5、场员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全区现有低收入人群390户1011人,有310户806人已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还有80户205人未纳入最低生活保障。特殊是在我区柑桔枯萎死亡、遭遇毁灭性灾难的状况下,恳请上级加大对我区贫困场员的帮扶力度,在最低生活保障上做到应保尽保。6、拖欠离退休人员医疗费的问题。2001年改制前,由于农场负债经营,亏损严峻,尚拖欠238名离退休人员2000年应报销医疗费31.91万元,有一部分别退休职工甚至直至去逝都没能兑现2000年拖欠医疗费。7、退休人员基本医疗保险统筹缴费困难。我区共有退休人员253名,为确保改革后广阔退休人员医疗费得予按时报销,促进管理区社会和谐稳定,目前,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已依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将农场退休职工基本医疗问题纳入我县关闭破产国有企业范围统筹解决,所需参保资金按中心补助53.2,省级、县级各配套10,用人单位筹集26.8的比例,我区需一次性自筹退休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统筹金52万元。鉴于我区负债严峻,无任何经济来源的实际,恳求省人大协调省财政将属管理区担当的退休人员基本医疗保险统筹金通过财政转移支付赐予解决。五、下步工作思路根据“体制融入地方,管理融入社会,经济融入市场”的总要求,围绕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下步工作中我区将重点抓好以下工作:1、加强以农业水利、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农业基础、增加农业发展后劲是我区工作的重中之重,下步工作中,我区将紧紧围绕“猪、沼、果、桑”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及生态农业观光园建设目标,仔细组织实施好*华侨农场道路改造工程建设项目、*华侨农场2000亩中低产田改造工程建设项目及*华侨农场人畜饮水工程建设项目,安排投资1573.4万元,其中恳求上级帮助解决1250万元,建各队居民区3.5米宽水泥路11010米、场区5米宽通队水泥路16250米,新建*水库北高沟至北底沟三面光排洪沟渠21010米,打机井3口,架设输水管道10700米,建1200立方蓄水池1个、800立方蓄水池2个,使全区的水利、交通、给排水等基础设施得到较大程度改善,有效提高我区农业综合开发效益,加快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现代化进程。2、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始终坚持“围绕增收调结构、突出特色闯市场、依靠科技增效益”的发展思路,跳出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一切以场员增收为动身点,大力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蚕桑产业上,以砚山县芳源茧丝绸有限公司为龙头,完成总投资801万元,其中恳求上级扶持700万元,扎实抓好*华侨农场2000亩优质蚕桑生产基地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建设项目的实施,做强做大蚕桑产业,逐步完善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水果产业上,加强与文山州新龙商贸有限公司的合作,切实抓好品种改良工作,完成总投资486万元,其中恳求上级扶持400万元,抓好*华侨农场1010亩优质水果(梨、甜柿)生产基地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建设项目的实施,并完成500亩优质猕猴桃生产基地建设,将管理区建成文山新龙商贸有限公司的产品出口示范基地。在畜牧业发展上,以实施“猪、沼、果、桑”生态经济发展模式为载体,大力扶持养殖大户,完成总投资485万元,其中恳求上级扶持320万元,在全区建成4个生猪标准化养殖小区,实现年出栏肥猪12000头以上,同时发展果园养殖大户60户8000只以上,推动果园的良性发展。3、加强社区社会事业建设,推动依法治区、民主管理进程主动争取上级支持216万元,完成我区2个社区的业务用房、科技文化活动室、警务室、卫生服务站、老年活动室及计生服务网点建设,进一步发挥社区各套组织的职能作用,主动推动依法治区、民主决策、民主管理进程,提高场员的参政议政实力,加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步伐。4、加大扶贫工作力度,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抓住上海市对口帮扶的机遇,切实转变扶贫方式,实现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的转变,逐步解决基础设施滞后和产业结构单一的问题,限制返贫现象。巩固发展小水井、小水窖、沼气池工程,解决贫困群众基础差的问题,改善生态环境,降低返贫率。同时,把上海对口帮扶整村推动项目与危房改造工程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第15页 共15页第 15 页 共 15 页第 15 页 共 15 页第 15 页 共 15 页第 15 页 共 15 页第 15 页 共 15 页第 15 页 共 15 页第 15 页 共 15 页第 15 页 共 15 页第 15 页 共 15 页第 15 页 共 1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