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库区循环农业发展初探(李孝坤)]可循环农业.docx
-
资源ID:9851474
资源大小:38.26KB
全文页数:1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三峡库区循环农业发展初探(李孝坤)]可循环农业.docx
三峡库区循环农业发展初探(李孝坤)可循环农业 摘要: 三峡库区地貌类型困难多样,自然生态环境脆弱,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要加快库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改善库区生态环境,实现库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发展循环农业是必由之路。在分析三峡库区发展循环农业必要性、优势条件以及制约因素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地域条件提出了水陆循环型、水土保持型等5种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并探讨了5种循环农业地域模式的详细内容及相应的实施对策。 关 键 词: 循环农业;必要性;模式;三峡库区 中图分类号: S-1 文献标识码: A 循环农业是指运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生态技术学原理及其基本规律作为指导的农业经济形态,通过建立农业经济增长与生态系统环境质量改善的动态平衡机制,将农业经济活动与生态系统的各种资源要素视为一个密不行分的整体加以统筹协调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1 。其基本特征是实现农业产业链条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运用,促使农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发展循环农业,是解决我国农业发展资源不足、资源奢侈、农业环境污染严峻、农产品品质下降等问题的重要战略选择,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和农产品消费方式,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而三峡库区发展循环农业的条件优越,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对于削减库区资源消耗、优化生态环境、增加农夫收入、保障三峡工程平安运行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 三峡库区发展循环农业的必要性 (1)发展循环农业有利于爱护库区脆弱的生态环境,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三峡库区是长江上游生态环境极度脆弱的地区之一,环境问题突出。库区内平均垦殖系数达到28.68%,有些地方高达63.8%,而森林覆盖率却只有14%左右,过度的垦殖和植被的破坏使本区内水土流失非常严峻;同时,库区内干旱、洪涝等自然灾难和滑坡、倒塌、泥石流等地质灾难频发,土壤和水体污染突出。因此,加强生态环境的建设与爱护、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更显迫切。而大力发展适合库区条件的循环农业有利于生态环境实现良性循环,促进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发展循环农业是保证三峡工程平安运行的须要。三峡工程自2003年6月1日蓄水以来,仅过10d就达到了135m水位,经运行表明其经济效益非常明显,但生态问题却不容乐观。据测定,每年进入三峡库区的5.33亿t泥沙,60%留在了库区,只有40%的泥沙排向下游。而按在此之前的“两院”模拟的试验结果表明:每年向下游解除的泥沙量应当是60%,而留在库区的泥沙量是40%。这两个数字一经对换,则三峡库区泥沙填满的理论时间就由273a削减为189a,整整缩短了84a,这将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削减进入库区的泥沙量才是三峡工程平安运行的根本,而在库区发展循环农业,可以在肯定程度上有效地改善库区水土流失严峻的现状,削减进入库区的泥沙量,进而保证三峡工程的平安运行。 (3)发展循环农业是促进农夫增收致富、加快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三峡库区城乡居民特殊是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低,农村贫困人口多,贫困度深。2004年重庆库区农村人均纯收入1837元,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5%2 ,农夫生活质量低,其中,大巴山区、武陵山区都属全国11个连片贫困区之列,肯定贫困人口366万,占重庆市总人口的8.3%3 ,是全国贫困程度较深的地区之一。因此,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帮助农夫脱贫致富是近期新农村建设面临的中心任务,为此,依托库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发展循环农业,充分挖掘资源的开发潜力,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在市场竞争中取得竞争优势,创建好的经济效益,是实现库区广阔农夫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 (4)发展循环农业,是缓解农村能源短缺,爱护现有林草资源的须要。库区农村能源惊慌,特殊是实施自然林资源爱护工程后,农夫烧柴失去了主要来源,农作物秸秆成为主要燃料,造成秸秆难以还田,恶化了农业生态环境,而广阔农村经济贫困,又无力购买煤气罐、太阳能灶等。因此,在库区发展以沼气为纽带的循环农业,既能缓解农村能源短缺的冲突问题,又能保证自然林爱护和退耕还林等重点工程的顺当实施,还可促进人居环境改善和社会经济发展。 2 三峡库区发展循环农业的有利因素 (1)政府重视循环农业发展。“十五”期间,重庆市各地对循环农业发展进行了初步探究,主要发展以沼气为纽带的循环农业模式,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积累了发展循环农业的珍贵阅历,这为在库区全面推动循环农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为了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步发展,加快推动新农村建设,重庆市对发展循环农业进行了政策性的引导和规划,在“重庆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第十一个五年安排纲要”中提出要依靠科技进步,加快农业资源的开发与爱护利用,大力发展节水农业,节约农村能源,降低资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发展农村循环经济。另外,重庆市政府对库区移民赐予了肯定的经济补偿,这为库区发展循环农业供应了肯定的经济支持。 (2)农业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库区气候资源相宜循环农业的发展。库区地处中亚热带潮湿季风气候区,由于长江以北有大巴山山脉,延长部分的神龙架山地和长江以南的巫山山脉作为屏障,西伯利亚冷空气不易侵入,形成了四季分明、雨量适中、暖和潮湿的气候特点。本区年平均气温为1719,年降水量为10101300mm,无霜期300340d,1月平均气温3.67.3,比同纬度长江中下游一带高出3以上,大于10积温50006000。库区一年四季气温比四周地区高,年平均气温及年平均降水量高于同纬度的中国东部地区,是发展循环农业的“黄金地带”。例如,在海拔小于350m的河谷平坝区的浅丘地区,年平均气温为17.819,年平均活动积温为65006900,年平均降雨量为1101mm,无霜期大于320d,冬暖夏长,多高温伏旱,光、热、水条件甚佳4 ,是库区主要粮食、水果、经济作物产区,相宜发展以建设优质粮食、水果、蔬菜基地为主的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库区土地类型多种多样。库区地势困难,山谷盆地相间,高差悬殊,土地类型多种多样,各地气候垂直差异明显,具有立体综合开发优势。本区以山地丘陵为主,兼有少量平原、坝地和岗地,多种多样的土地类型为农村经营供应了多层次、复合型开发空间。大致海拔1500m以下属亚热带气候,尤其是海拔600m以下低山平坝、峡谷区域,由于冬季冷空气难以进入,而使该区域成为全国闻名的暖谷区,大于10的活动积温在5200以上,峡谷地段甚至超过了5800,是库区热量资源最丰富的地区。海拔1500m以上的山地及其气候类似暖温带。谷地一般夏热冬暖,山地夏凉冬寒,温凉多雨,雾多湿重,并具有阴阳气候不同的特点,小气候特征明显4 。库区土地类型的多样化为发展循环农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例如,在河谷平坝区,重点发展粮食、水果、蔬菜为主的循环农业模式;在低山区,发展以油料、杂粮、草场等为主的水土保持型循环农业;在中高山区,则形成干果、中药、茶等名优土特产品为主体的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库区劳动力资源丰富。据统计,到2003年末,三峡库区总人口1964.12万人,农业人口1439.93万人(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73.3%),非农业人口521.19万人。而库区人地关系惊慌(人均耕地仅为0.06hm2 )5 ,农业机械化水平低,这恰好确定了在库区只能发展精耕细作的农业类型,而库区丰富、低廉的劳动力资源在肯定程度上弥补了库区农业科技含量不高、人多地少的缺陷,为库区循环农业奠定了重要的现实基础。 (3)库区农业科技服务网络基本建成。库区早在20世纪80年头中期即以农业“三绝”再生稻、半旱式栽培、稻田养鱼而著名全国。近年来,又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首创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江河网箱养鱼技术,今后三峡库区有望成为中国最大的江河网箱鱼养殖基地。目前,三峡库区有各类农业学校12所,农业科研单位18个,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比较健全,拥有各级各类农业技术推广站6000余个,技术人员超过3万人,基本形成了“以县为中心,乡为纽带,科技示范户为桥梁”的农技服务网络。 3 三峡库区循环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1)资源利用粗放,破坏严峻,生态环境问题突出。三峡库区是长江上游生态环境极度脆弱的地区之一,资源粗放甚至掠夺式开发利用仍很普遍,导致资源破坏、生态退化、环境污染问题相当严峻。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加剧,地质灾难频发,空气、浇灌水和土壤污染等。比如,由于本区山地面积大,平原地少,森林覆盖率低(14%左右),加上人为的滥砍滥伐、陡坡开垦耕作,造成严峻的水土流失,带来土层薄瘠化、肥力下降、旱洪灾难加剧、库塘淤塞,严峻影响库区农业发展。 (2)农业基础设施落后,抵挡自然灾难实力差。农业基础设施落后是重庆三峡库区发展循环农业的“瓶颈”所在。本区目前规划中的各类农产品生产基地共有60余个,但有效浇灌面积仅占耕地面积的35%,旱涝保收面积只占了18%,大大低于全国有效浇灌率51.9%的平均水平5 。中低产田土面积大,综合生产实力低。以万州区为例,全区中低产田土约占耕地面积的55%。大于25°的坡耕地达2.9万hm2 ,占旱地面积的62%,其中,大于35。的坡耕地0.92万hm2 ,占25°陡坡面积的32%。库区中游的其他县区比万州区还要严峻6 。库区的水库、水利工程蓄洪提水实力、河堤防洪实力都较差,治理污水设施严峻缺乏。现有的水利工程老化失修严峻,70%以上的水库属病险水库,65%的堤坝设施急待改造5 。本区农业生产抵挡自然灾难的实力也很差。19101年,重庆市农作物受灾面积严峻,达157.8万hm2 ,绝收面积达12万hm2 ,造成经济损失达73亿元,其中库区受灾面积达66%。而2022年的大旱,重庆市40区县受灾,造成干脆经济损失90.7亿元人民币,其中农业损失最为惨重,达66.38亿元。 (3)农业劳动力素养低下,农业科技利用总体水平低。库区农村人口高比率、低素养以及农业科技水平低下是发展循环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障碍。库区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2%,高出重庆市14%;文盲、半文盲占10.7%,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人口占总人口的1.2%5 ;由于中小学生流失及有肯定学问的农村青年转向非农产业,导致农业劳动力素养低下,对农业科技的相识、接受和应用实力差、过程长,对科技成果有效需求极低,库区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贡献率在30%以下(全国为40%)。因而长期以来库区农业增长是靠大量消耗资源的粗放经营,离可持续合理利用资源集约经营相距甚远。 (4)农业环境污染严峻,影响库区人民生产生活。三峡库区及其上游区经过多年的污染治理,取得了肯定的成效,但由于环境爱护基础比较薄弱,环保投入有限,库区仍旧面临严峻的污染问题。三峡库区汇合了岷江、沱江、嘉陵江、乌江、金沙江、赤水河6大支流的来水以及若干小支流的来水,目前各个支流沿江城镇的生活污水和垃圾基本未经处理,沿江堆放垃圾现象普遍,水污染问题日趋严峻。三峡工程蓄水后,库区水环境容量降低。由于流淌船舶污染治理尚未启动,固体废物特殊是危急废物尚未得到全面有效地处理,饮用水平安受到威逼。目前库区城镇生活污染、乡镇企业污染及农业污染及农业面源污染严峻,环境污染问题已对库区人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4 三峡库区循环农业发展的模式选择 循环农业经济模式选择必需坚持“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突出重点、以点带面、逐步推动”的原则。依据三峡库区地域实际,循环农业发展可以考虑如下模式7 。 (1)水陆循环型农业模式(沿江河谷平坝区)。本区海拔在175300m之间,土地总面积30101km2 ,占三峡库区土地总面积的5.90%。这些地区自然条件较好,农业资源丰富,社会经济条件相对发达,科学技术水平较高;但该区人多地少,移民安置任务重,环境污染等问题较为突出。缓解这些问题的主要途径就是在区内推广果粮菜猪沼渔水陆循环农业模式,如图1所示。以粮食、水果、蔬菜生产为基础,建成优质粮食基地、优质蔬菜(榨菜)基地和优质林果基地;发展水果园,增加植被,发展生猪和畜禽饲养,开发沼气能源以爱护森林植被;发展池塘渔业,形成复合经营的立体农业生产体系,以此促进沿江河谷区农、林、牧、渔有机融合、循环发展,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生产实力和农业整体经济效益,真正实现“以农促农,以农养农”的良性循环发展8 。 (2)共生互惠型循环农业模式(浅山丘陵区)。本区海拔300500m,土地总面积111010km2 ,占三峡库区土地总面积的22.80%,这一地区是仅次于沿江河谷区的库区人口密集区和移民安置重点区,也是发展循环农业条件较好的地区。针对实际状况,在本区推行果粮经畜桑沼共生互惠高效循环模式,如图2所示。以优质柑橘、桑树等高效经济林及用材林发展为重点,同时实行轮作、间作套种等方式发展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及高收益的油料、豆类等经济作物,用粮食、油料副产品及畜禽、家蚕粪便发展沼气,以沼气替代农村能源,用沼液沼渣增加农田的有机质和养分,进而促进粮、油、林、果生产,形成共生互惠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3)水土保持型循环农业模式(低山区)。本区海拔500800m,土地面积为16850km2 ,占三峡库区土地面积的32.09%。随海拔上升,地形坡度增大,气温渐渐降低,水土流失严峻,但土质仍较肥沃,是杂粮、优质油菜籽、魔芋、白皮大蒜、山羊的主产区。针对这一特点,本区适合走林(生态爱护林)粮(杂粮)油(油料)草(草场)畜沼(沼气)的水土保持型循环农业模式,如图3所示。以植树造林、水土保持型草场改良为重点,同时采纳轮作、间作套种等方式,发展玉米、小麦、各种杂粮、油料、薯类、魔芋等农作物,利用农副产品及人工草场发展草食性畜牧业,农副产品及牲畜肥料进入沼气池发展沼气,沼液沼渣还田实现林、粮、油料、草各业互生共进。 (4)名优土特产型循环农业模式(中高山区)。本区海拔在800m以上,土地总面积为20600km2 ,占三峡库区土地总面积的39.21%。这些地区地域宽阔,山高人稀,气候寒冷,水土流失严峻,是库区的贫困地区和农业发展低产区,但草场草坡数量大,立体气候明显,农副土特产品种类多,是核桃、板栗等特色干果生长相宜区。为此,相宜推广干果药茶草畜沼名优土特产型循环农业模式,如图4所示。以银杏、板栗、核桃、茶叶等干果为主的经济林和优质用材林建设为重点,同时利用高山的优势,采纳轮作、间作等方式发展杜仲、黄连、天麻等中药材,还可以种植人工牧草和利用自然牧草发展山羊等草食牲畜业,农林副产品及人畜粪便进入沼气池,形成以高山名优土特产品生产为主体,干果药茶草畜牧业相互链接的循环农业模式。 (5)庭院型循环农业模式。庭院循环经济建设是循环农业的有力补充。在农夫的庭院推行果菜花禽沼渔循环型农业模式,形成春花、夏荫、秋果、冬青的庭院景观格局,如图5所示。以沼气为纽带,在庭院种植柑橘、葡萄、猕猴桃等小水果,林间种蔬菜、花卉,实现庭院净化美化,果树为庭院遮荫,爱护庭院生态环境,用蔬菜、粮食等饲养生猪家禽,人畜粪便及农副产品发展沼气,用沼渣沼液污泥施入渔塘养鱼,用渔塘污泥还田促进花卉、蔬菜和小果树生长,花卉、蔬菜、家禽进城销售,形成果菜花禽沼渔模式。同时可以风土民情、乡村风貌为主要景点,发展集欣赏、品尝、体验、消遣为一体的庭院休闲旅游业。 5 三峡库区发展循环农业的推动措施 (1)加强舆论宣扬,形成发展循环农业的良好氛围。发展循环农业经济的主战场在农村,只有让农夫明确其科学道理和综合效益,才能变为自觉行动。通过各种途径宣扬和普及循环农业学问与技术,提高农夫的循环农业意识;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激励科技人员深化各地农村进行循环农业模式试点,以点带面,推广普及循环农业的发展。 (2)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广爱护性耕作技术。在农田水利基础建设上,各地应因地制宜,主抓“兴水、造林、建园”3个重点和“人畜饮水、库塘堰整治、造林绿化和农业综合开发”工程,如库区旱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及坡面水系综合治理工程等。库区循环农业发展必需以科技为先导,工程、农艺、化学措施相结合,不断提高水土资源利用率和耕地综合生产实力,如坡耕地横坡耕作、抗旱耐旱作物新品种繁育、覆盖栽培及有机肥综合利用新技术等“爱护性耕作”方式的推广和普及。 (3)充分发挥经济手段在循环农业发展中的作用。循环农业目前还不是人们的普遍自觉意识,经济措施的干预是必需的。以投资倾斜等手段激励包括提高自然资源循环利用率、利用科技拓展循环链、开发绿色新品种等产业的发展,不断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农业生态环保功能。对有害于环境爱护的产业、产品、经济活动征收产品税和污染税,对人们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进行定向诱导,促使人们在经济活动中遵循3R原则,有效遏止经济发展与环境压力加剧的现实。 (4)加大农业科技研发投入,提高农夫素养。各地政府应强化科技兴农意识,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要在农业科技攻关、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农夫素养等方面取得突破。主动支持科技示范区的建设。它是开发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新机制的课堂,将有效地引导农夫进行生态示范开发,解决开发过程中的技术与组织、管理问题。示范园区可以通过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建立多种形式的合作方式,如建立教学、科研示范基地等,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不断提高科技含量,为农夫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供应技术保障。在努力抓好各地基础教化的同时,加强基层农技队伍建设,强化服务功能,组织农业科教人员深化农村、企业,开展学科学、用科学的活动,促进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陈良.淮安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必定性与模式.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22,(4)447462. 2 重庆市农业普查办公室.迈向21世纪的重庆农业.重庆:重庆出版社,11019. 3 重庆市统计局.重庆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 4 王汉元.三峡库区气候特点及生态建设与治理模式.重庆林业科技,2022,(3):1922. 5 蒋佩华,谢世友,熊平生著.长江三峡库区生态环境退化及其复原与重建.国土与自然资源探讨,2022,(2):5455. 6 胡秀忠.论三峡库区农村生态和谐建设现状及对策以重庆库区为例.集团经济探讨,2022,(9):140141. 7 方创琳,冯仁国,黄金川著.三峡库区不同类型地区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与效益探讨.自然资源学报,2003,(2):228234. 8 徐琪.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1016,(1):23. 作者简介: 李孝坤,男,重庆师范高校地理科学学院,教授。 第17页 共17页第 17 页 共 17 页第 17 页 共 17 页第 17 页 共 17 页第 17 页 共 17 页第 17 页 共 17 页第 17 页 共 17 页第 17 页 共 17 页第 17 页 共 17 页第 17 页 共 17 页第 17 页 共 17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