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报》:生态文明应实现主客体良性互动(李慧明,王磊)-什么是客体.docx
-
资源ID:9856147
资源大小:31.29KB
全文页数: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中国环境报》:生态文明应实现主客体良性互动(李慧明,王磊)-什么是客体.docx
中国环境报:生态文明应实现主客体良性互动(李慧明,王磊):什么是客体我国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爱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2年比2000年翻两番。这是对可持续发展相识深化的结果,是着眼长远的战略选择。首先,生态文明是在较低经济水平下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途径。生态文明建设与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小康社会在本质上是一样的。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生态文明建设是实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方面,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体现。讲生态文明,首先要立足于发展,发展是第一要务,生态文明不是束缚发展,而是要使发展更科学;其次要坚持以人为本,生态文明建设是为了使人与自然和谐,人类生活的环境更美妙,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体现。生态文明建设是小康社会建设重大任务。党的十六大报告将“可持续发展实力不断增加,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有、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之一。这说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须要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足够的自然资源作为保证。这正是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要义所在,环境质量改善、资源高效利用、生态良好也成为建设高水平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准。其次,生态文明建设旨在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爱护之间的协调。自然资本是经济的基础。任何一种经济增长模式,其特定的代谢路径、方向和规模,确定了将来经济活动所引起的环境压力的大小。环境压力是影响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是人类的各种活动对其四周环境所施加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介入、扰乱或变更了自然过程,致使环境状态发生非自然改变,引起环境功能的退化,对人类的生存、生活条件和健康带来不利影响,进而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美国斯坦福高校的人口学家埃利希(PaulR.Ehrlich)教授于11011年提出环境限制方程,它是一个关于环境压力与人口、富有度和技术3因素之间的恒等式。在4个变量中,人口是不断增加的,富有度也是随经济的发展而增加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可持续发展是在寻求在经济增长的同时,降低环境压力,维持整个环境经济大系统均衡,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爱护之间的协调。我国建设生态文明,不仅可缓解日益严峻的环境资源压力,更能在较低的发展水平下,超越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过程中“先污染,后治理”粗放模式,即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第三,生态文明可以实现人与自然主客体间的良性互动。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工业革命前的漫长农业社会中,环境退化特别缓慢,在相对局部的范围内发生发展,总体上说,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在环境承载力之内或者接近系统边界。快速增长的工业化社会的积累行动引发了更加困难的环境问题,人类活动的负面影响远大于正面影响,大大变更了生态系统和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人类是自然进化的产物,但是同时也是生态系统的成员。因此,人类与自然之间,是一种相互作用。犹如人类活动对自然有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一样,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同样有正面和负面影响之分。而且在不同的年头和不同的地区,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因素和影响程度是不同的。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正面影响,主要体现为供应人类活动的场所和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负面影响包括自然灾难、局部的恶劣气候和生存环境、有限的自然资源限制等。基于上述分析,笔者提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应包括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环境质量的不断改善、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人类自身的提升和演进等4项内容。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是指地球上生物圈、水土圈、岩石圈、大气圈等大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与良性循环,也指生态系统中生物与非生物能量、物质、信息交换及生物系统内部的动态平衡与良性循环。环境质量的不断改善是指人类生存、生产、生活的自然环境的不断改善,人与自然关系越来越和谐。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主要是指可再生和不行再生的自然资源的有效合理利用。人类自身的提升和演进包括人们综合素养的提高、群体存续方式的改进、人力资源存量的增加等。其中,前3项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客体响应,即整个生态转型过程中必定引发的生态系统、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反应与变迁。后一项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即人类组织结构、行为方式的生态转型。依据主体行为模式的选择必需敬重客体的演化规律,主体行为(价值观、生产方式、消费方式等)的生态化转变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所在。因此,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理念可以理解为主客体的良性互动,即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演化的耦合互动、良性发展的过程。我们一方面要评价生态环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与约束效应,提诞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另一方面,要识别生态文明建设系统化综合作用的生态效应,推断政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为政策制定供应定量依据。作者单位:南开高校循环经济探讨中心 第5页 共5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