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人才培养规律初探.docx
中医药人才培养规律初探 摘 要:中医药的发展与进步是全社会关切的大事,而中医药发展的根本在于中医药人才的培育。通过分析中医院校教化现状,提出改革人才培育模式 跟名师、读经典、重文化、多临床,探究中医药人才培育的规律。 关键词:中医药人才培育 中医经典 师承 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3791(2022)08(a)-0213-01 1 中医院校教化现状 中医药作为极具特色的卫生资源,是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充分发挥中医药在保障人类健康事业中重要而独特的作用,2022年中心财政为支持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支配专项资金达59.5亿元,创建国以来新高。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与进步是全社会关切的大事,而中医药发展的根本在于中医药人才的培育。为此,国家更是加大投入力度,为中医药人才的培育,创建了有利的社会环境。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建立了多形式、多层次的中医药教化体系,打破了传统教化模式的束缚,实现了向现代化教化模式的转变,并逐步形成了以院校教化为主体的人才培育模式。这些成就具有跨时代的意义,但对培育中医药人才来说,西式院校的教化模式存在致命缺陷 其问题突显,如中医药人才西化倾向、中医基础理论薄弱、缺乏临床辨证思维实力、院校教化与毕业后教化之间未能良好连接、教学与临床脱离等问题1。 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在谈中医药人才成长时指出:“当前,一方面中医药教化在不断扩大,但另一方面中医药人才在不断萎缩。”谈话一语道破地指出照搬西式院校教化模式对中医药人才培育的致命打击。假如不引起重视,中医药事业将后继无人,因此,改革势在必行。 2 中医药人才培育模式改革 中医药人才的成长有其特别性和自身规律 概括为:读经典、跟名师、重文化、多临床,因此中医院校教化不能照搬西医人才培育模式。要将西方现代医学教化模式和中国传统医学模式有机结合,既要体现现代高等教化的共性要求,又要突出中医药人才的特性特色。 2.1 读经典 中医药经典是指导中医临床实践的圭臬,构建了中医药学的理论框架,涵盖了中医药学理论的核心内容。不读伤寒不知辩证,不读金匮不知病源。可放眼现今的各大中医院校,学生们手中捧着的并不是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中医典籍,而是英语书。学校要求中医硕士、博士的英语必需通过四级、六级考试,但对医古文水平并不做要求。一些中医院校的教学本身存在重“西”轻“中”的问题。学生学的东西杂乱繁多,中医的根基不扎实,进入临床后便茫然了,然后逐步“西化”,最终弃“中”从“西”,导致中医药人才匮乏,从而制约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中医院校必需立足经典教学,它体现了将中医的理论基础统一化、精炼化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两大教学原则2,对培育学生驾驭中医专业学问和形成中医临床思维有重要意义。传承经典也是为了更好的创新,由科技部牵头制定、国务院16个部门共同发布的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222022年),明确了今后一段时期内中医药发展的“继承、创新、现代化、国际化”四项基本任务,其中“继承”是为了保存、挖掘、相识、利用好中医先贤与经典留给我们的珍贵财宝;在此基础上加以丰富发展、充溢完善,才会有中医的创新3。 2.2 跟名师 师承是中医几千年来培育人才的传统模式,以临证为本,融理论教学与临证明践为一体,于学术的耳闻目睹、生活的点滴之间让学生感悟中医的深厚内涵,感受名师的人格魅力和学术魅力。同时,名师的仁心仁术,视病人之痛为己痛,爱惜病人,为病人着想的言行,能唤起学生的职业责任感,让学生驾驭与病患沟通的方式方法,有利于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树立良好的医德风尚。跟名师,一方面使得名医名家的学术思想、特色诊疗技术和个人临床阅历得以继承;另一方面让历代医家在医疗实践中形成的医德传统得以发扬。 将师承与近五十年来累积的院校教化阅历相结合,可以弥补标准化、统一化人才培育模式的不足。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中医临床思维,树立坚固的医德信念,从而提中学医药人才质量。 2.3 重文化 中医药学蕴含着中华名族五千年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大医精诚”不仅是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而且是中华民族深邃的哲学思想、卓越的文明才智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的集中体现。中医药的传承不仅仅是医学的传承,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重视对文化的传承是中医院校教化不行或缺的。 学生对传统文化认知浅薄,会导致在学习中医基础理论时思维转型困难。中医院校必需加强传统文化教化,开设中医人文课程模块,将中医经典课程和传统文化教化课程作为主要内容。除了学习中医经典,如伤寒论、黄帝内经等,还应增加古代汉语、中国古代哲学基础等课程。有利于开阔学生视野,为系统驾驭中医理论体系奠定基础,更有利于坚决学生的专业思想,防止在传承过程中出现中医的西化倾向。 2.4 多临床 中医药学是从早期人类的自身实践起先的,持续数千年而不衰,其真理在于病人的实际疗效。临床实践是中医药学的理论根源,更是其发展的核心。中医治疗疾病是通过对病患的望、闻、问、切等四诊方法收集病患的症状体征等病史资料,进行辨证论治。而现今中医院校的学生为考试所累,成天埋头课本,没有太多机会接触病人。不接触病人如何辩证,更谈不上论治。有些中医药硕士甚至博士,空有一身理论可面对病人就手足无措,大文凭在手却抵不过一个江湖郎中,这是我们中医院校教化的失败。 为了给学生供应更多的临床实践机会,学校在课程支配上须要做出调整 设置中医基本技能训练、临床各科技能训练、中医临床思维训练、中药辨识实地训练等实践教学环节,将教学地点从教室转移到医院,根据中医住院医师的要求对学生进行培训,并将实践教学的成果纳入学生考核范围。只有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才能让学生走出校门就走上临床。 中医院校教化要以传统经典为根,各家学说为本,医德文化为灵魂,临床实践为生命线,方可培育出合格的中医药人才。读经典、跟名师、重文化、多临床等一系列措施,是遵循中医药人才培育规律进行的探究。 参考文献 1李友白,刘跃光,郭胜伟,等.孟河学派传承模式探讨及对中医教化的启发J.中医杂志,2022,4(7):545-546. 2潘懋元.高等学校教学原理与方法M.北京:人民教化出版社,11015:144-148. 3万钢.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是中华名族的历史责任 在“南沙中药标准化与国际化研讨会”上的发言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22,11(1):1-2. 第6页 共6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