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为孩子的终身幸福而教育_什么样的教育有益于孩子的终身发展.doc
-
资源ID:9919911
资源大小:13KB
全文页数:4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2年为孩子的终身幸福而教育_什么样的教育有益于孩子的终身发展.doc
2022年为孩子的终身幸福而教育_什么样的教育有益于孩子的终身发展核心观点:孩子们的不幸福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孩子们不幸福的源头来自家庭、社会及学校不科学、不正确的思想观念。在启蒙教育过程中,培养人的社会生活习惯、社会适应能力和基本行为操守是第一位的。教育不仅是读书,更重要的是修行修为的道德操守。 我们都很关心孩子的成长与未来,但很少有人关心我们的孩子是不是幸福的。现在的教育围绕着应付考试而转,为了升学,学生们有做不完的作业,学习量很大;将考试成绩与学生的发展及成长联系在一块,又给孩子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使得中小学生不堪重负。这给他们的身体、智力、情绪、人格、行为都带来一系列不良的影响。有调查显示,中小学生属于幸福指数最低的群体之一。 学习是人生存与发展的一种本能和社会现象,主要依靠人的兴趣和爱好来推动。但是,现在的家长总是把自己的愿望及社会上功利性的东西强加给孩子,对孩子本身的探究性、兴趣爱好造成伤害。这些外部的因素,只能让孩子承受来自课堂内外、学校内外、家庭内外的各种压力,而无法调动他们主动学习的兴趣,让他们无法幸福、快乐地学习。 我们不禁要问,孩子们的不幸福究竟是从哪里来的?笔者认为,孩子们不幸福的源头来自家庭、社会及学校不科学、不正确的思想观念。大多数人对教育的第一个误区,是认为接受教育就是学习知识。启蒙教育,所谓“发蒙”就是要“求知”。但教育绝不仅仅是“求知”,在某种意义上说,“求知”仅仅是教育里面很有限的一部分。在启蒙教育过程中,培养人的社会生活习惯、社会适应能力和基本行为操守是第一位的。教育不仅是读书,更重要的是修行修为的道德操守。 第二个误区也跟“求知”有关系。大家都认为早教非常重要。既然教育等于要多学知识,快学知识,早学知识,所以大家对于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追求非常强烈。现在的教材教法、家庭作业以及家长课外增加的学习内容等,都受到这方面的影响。事实上,科学的办法应该是:最适时的教育是最好的教育。孩子到了什么年龄阶段,身心发展到了什么年龄阶段,那就给他什么样的教育。 还有一个就是对学校和家庭教育认识的误区,一些人总认为教育都是学校的事情,把孩子丢给学校就不管了。安全感、亲近感、归属感,以及良好的行为习惯主要在家里形成,家庭教育不能完全交给学校,家庭要以品德、行为习惯、生活技能教育为主。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有不同的分工,相辅相成,而不是互相取代。 正是这些认知方面的误区,造成了孩子不能从学习、生活中体会到成长的快乐和幸福。事实上,幸福很简单,只要我们让孩子愉快地做有意义的事情他就很幸福。因此,要让孩子获得成长的快乐,就必须从改变这些认识的误区开始。 对于教育管理部门而言,应当降低学习难度,减轻学生的负担。其中,最主要的是要改革测试评价方式。现在是测知识,而且一测定高低,一考定终身。要逐步改变这种主要以学生学习成绩为评价指标和选择依据的片面做法,而代之以全面、发展、过程性评价为主导。 对于学校和教师而言,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创设“以生为本”的校园文化氛围与环境。大家经常说学生只会考试,不能够创新,是因为我们的教育和文化很少允许孩子去质疑、批判和发问。要让学生敢于发问、敢于批判、敢于自省,有了这种文化,他们才能够更好地发展,才能够有创造力。 对于家庭和社会而言,我们应当重塑“行行出状元”的价值取向与社会机制。有调查发现,83.6%的家长要求孩子考试占前15名,家长们用自己的价值取向逼着孩子们去学习,孩子又怎么能幸福呢?应当尊重孩子们的天性、个性。人的智力和能力,确实是各有所长。发掘孩子最宝贵的地方、最有发展潜力的地方,是家长、教师的责任。每个孩子总有自己的长处,关键看我们能不能够发掘,能不能够教育,能不能够让孩子照着自己的兴趣和潜能去学习、去成长,让他们自己找回学习和成长的快乐、幸福。第 4 页 共 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