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者视域下纪录片《中国人要来了》中的中国形象] 他者视域.docx
-
资源ID:9924375
资源大小:31.89KB
全文页数: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他者视域下纪录片《中国人要来了》中的中国形象] 他者视域.docx
他者视域下纪录片中国人要来了中的中国形象 他者视域 摘要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形象正日益受到来自于西方社会的关注。西方媒体经常在影像作品中将中国形象塑造为具有特定表征意义的传播符号。本文尝试以BBC纪录片中国人要来了为例,视察他者视域下的中国形象如何在影像传播的过程中得以呈现和诠释,探析其差异化表征产生的缘由,并在此过程中找寻对我国影像传播中中国形象塑造的启示。关键词他者视域; 中国人要来了; 中国形象所谓“国家形象”指:“在物质本源基础之上,人们经由各种媒介,对某一国家产生的兼具客观性和主观性的总体感知。”西方媒体往往将这种感知以影像输出的方式进行传播,使中国的国家形象成为他者视域下特别的传播符号,在此过程中,中国也渐渐成为“比西方更好或者更坏的他者的空间”。一、“他者”与“他者视域”的概念关于“他者”概念的探讨,起源于哲学领域。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认为:“自我”与“他者”之间存在着既冲突又依存的关系。法国哲学家萨特则在其著作存在与虚无中指出:“在他人的凝视下,主体体验到了我的存在,同时也意识到自己是为他的存在。”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他者”是一个与主体相对应的参照体,而“他者视域”即指在这样一种二元对立的关系体系之中,相对于“自我”的另一方看待事物的立场和角度。二、对他者视域下纪录片中中国形象的解读中国人要来了是BBC2022年播出的一部纪录片。BBC通过对特定人物场景的选择,运用娴熟的叙事和剪辑技巧,使中国形象在他者视域下折射出了特定的表征意义。(一)对影像内容的解读语言学家索绪尔认为,符号由能指和所指构成。“能指是符号的外在形式,如词语、表情等;所指是符号的意义,如从符号获得的阅历等。”详细到影像传播中,“能指”是影像中的人物、语言等视听元素,“所指”则是这些元素所体现出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笔者选取该纪录片中与中国形象有关的几个重要场景,试分析其影像符号的能指和所指功能,从而揭示其主题。1.场景一:赞比亚卡富埃国家公园画面:记者与动物管理员交谈。远处,稀疏的象群警惕地行走,管理员手拿象牙制成的筷子、印章等物。同期声:“主要买家都来自于远东这是一枚印章,中国人用它。”能指“稀疏的象群”“筷子”“印章”“买家”“中国人”。所指“稀疏的象群”所指的是非法象牙交易给非洲野生动物的生存带来了破坏性的影响;筷子和印章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元素,共同象征了中国;“买家”和“中国人”则表现出参加象牙交易的不法分子正是来自于中国,从而示意了中国人在某种程度上是破坏非洲生态环境的罪魁祸首。2.场景二:津巴布韦街头画面:记者采访当地居民。同期声:“中国政府始终为穆加比开脱责任,使他更加有恃无恐地践踏人权。”画外音:“中国政府的非洲盟友中,包括非洲最差劲的统治者。”能指“穆加比”“开脱责任”“中国政府”“非洲最差劲的统治者”。所指“穆加比”“非洲最差劲的统治者”所指的是西方国家眼里独裁专制、与其利益相左的政治领导者;“中国政府”“开脱责任”是抨击中国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外交政策,示意中国和该国的盟友关系影响到西方国家的政治利益。3.场景三:巴西海湾比基尼公司画面:记者采访公司管理者。工厂里,少量的机器和工人。同期声:“现在客户削减了,因为中国的廉价产品,我也得放弃扩大规模这个幻想了。我想全球都应当对此有所警惕”能指“少量机器和工人”“客户削减”“中国的廉价产品”“放弃幻想”“全球”“警惕”。所指“少量机器和工人”“客户削减”所指的是公司的经营陷入了危机;“中国的廉价产品”所指的是这种危机来自于中国的竞争者,他们导致本土行业发展停滞不前;“全球”“警惕”所指的是“中国制造”不仅仅对某一国家和地区产生影响,而且其威逼面辐射到全球领域;“放弃幻想”所指的是来自于中国的威逼严峻打击了本地中小企业主的生活信念,其危害是多方面的。4.场景四:美国洛杉矶希达连中学画面:中国老师正在教授美国中学生汉语,教室墙壁上挂满了书法、灯笼等物。教室外,汉语课程的推广者陈杰与当地抗议开设汉语课程的居民发生争吵,抗议者心情激烈。同期声:“陈杰说:美国有超过60家孔子学院你们用的大多数产品都是中国制造。抗议群众回应:“这是一种耻辱。”能指“中国老师”“美国中学生”“书法”“灯笼”“汉语课程推广者”“抗议者”“心情激烈”“60家孔子学院”“大多数产品”“中国制造”“耻辱”。所指“中国老师”“美国学生”“书法”“灯笼”共同所指中国文化已悄然走进了美国人的生活,并受到重视;“汉语课程推广者”“60家孔子学院”所指的是有不少华人华侨致力于中国文化的传播;“抗议者”“心情激烈”所指的是部分民众胆怯中华文化的进入减弱了本民族的文化竞争力,尤其担忧这种侵蚀影响到本国青少年的成长。“大多数产品”“中国制造”“耻辱”所指的是中国的商品已广泛成为他国民众的生活必需品,这是很多当地人不愿看到却又不行否认的事实。在对以上场景进行符号化解读的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纪录片创作者通过对中国制造、中国政策、中国文化等多领域的特别呈现,使受众潜移默化地感知:中国崛起已对很多国家和地区产生不利影响,且这种影响是长期而值得警醒的。简洁地说,纪录片隐性地表达出了一个主题,即中国威逼论。(二)对叙事手法的解读1.以类比和对比为表达形式从宏观上来看,创作者把中国对各国所带来的危害进行类比,集中地将中国打造成为一个强势的形象,从而服务于纪录片的主题。从微观上来看,对比手法贯穿于每一国的拍摄剪辑中。对比是“把事物形态和特征用显明的比照来表现,以求剧烈反差的效果,从而突出主题”。BBC的创作者特别擅长运用对比将主题进行隐性传达,如记者通过对赞比亚众鸡贩与对在该国做生意的中国鸡场主的采访,来产生画面冲突:当地人失业率高,中国人事业有成;当地人贫困,中国人富有。这从侧面宣扬了中国威逼论。 第6页 共6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