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实现核心素养教育目标的方法(共1842字).doc
-
资源ID:9939428
资源大小:13KB
全文页数:4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2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语文教学实现核心素养教育目标的方法(共1842字).doc
语文教学实现核心素养教育目标的方法(共1842字)语文教学实现核心素养教育目标的方法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核心素养;教育目标一、设计多元化的教学内容为了实现核心素养教育目标,教师就要解读学科优势,通过精选教学内容,制定科学的小目标,将核心素养教育目标从理想转变为现实。如在中职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关注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养成。通过观察不难发现,人们对语文知识的认知往往存在一定的错误。在人们看来,语文知识最好学,不需要花费什么力气。可事实上,语文知识博大精深,既可以作用于人们的现实生活,也可以传递人类的精神文明。再如,语文知识需要学生锤炼语言技能。因此,学生要能够通过查字典、朗读、默读、说话、听话、作文、写字等活动积累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理解能力、思维能力,以便处理语言信息,并积极地反馈。当然,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还需要将习惯养成作为教学内容之一。通过展现语文知识的魅力、教师的文化素养,让学生欣赏到文字之美,让学生生成积极的民族情感、爱国情感,有助于传播文化智慧,帮助学生拥有综合素养2。由此可见,在解读中职语文教学实践的内容时,“应试”内容只是选择之一。文化元素、情感元素、思想元素、生活元素都应该融入其中。二、设计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在开展中职语文教学实践时,笔者建议,要将听、说、读、写四项最基本的活动变得丰富多彩。中职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充满了活力,他们的潜能正等待教师的挖掘。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展现出自己的个性,通过与教师的能力整合,促使中职语文教学自然化、本色化。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借助丰富的想象力,将语文素材资源以舞台剧的方式展示出来。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地指导,将更多的学习权利放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与作者对话,与课文中的角色对话,将自己的视角与专家的视角整合,使人物演绎更为丰满。在这个过程中,笔者还会为学生提供展示空间,让学生能够通过积极地反馈,展示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获。如中职学生的记忆力非常好,而在语文知识的学习中,词句积累、读读背背又是非常重要的内容,笔者就将二者整合,让学生借助现代化的教育工具完成资源的收集,再将他们认定的好词、好句在多媒体上展示出来。然后,通过记忆竞赛的方式,将死记硬背转变为一种充满热情与活力的竞赛活动。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没有迫于压力完成记忆背诵,而是成为了最积极主动的学习者。他们不满足于他人展示的内容,不满足于教材展示的内容,会动用自己的学习能力,积极地获取更多的资源,被我国的文化所感染,被时尚文化所触动,进而形成文化素养、学习能力3。三、培养审美能力在开展语文教学实践时,教师总是在思考如何向学生展示语文学科的魅力,如何让学生在感悟其工具性的同时受到人文性元素的触动,让语文学科的知识成为学生情感思想中的一部分。笔者认为,中职学生正青春,也正年少。他们需要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拥有健康的身心,拥有综合的素养。中职语文教育者要能够影响学生的内心,才能促使中职语文教学产生价值。那么,如何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呢?笔者建议,在开展中职语文教学实践时,教师要关注学生审美能力的养成,借助文学欣赏课,促使学生从感性到理性发生质变,通过注入更多元素,引导学生心理活动,让学生将接收到的知识、生活信息经过一次次深加工,借助想象力、理解能力、辨析能力,从美的角度解释生活内涵,发现美、认识美、创造美,进而帮助学生做好心理建设。综上所述,在开展中职语文教学实践时,教师要将核心素养教育目标作为首要目标,将核心素养教育理念作为教育活动的主线,促使中职语文教学在学生成长过程中产生更大的效能。参考文献:1黄平川.职业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2于冬.中职语文特殊性及教学对策探析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3顾克蕊.中职语文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6.第 4 页 共 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