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教案-王安石变法.doc
王安石变法编稿:翟秀红 审稿:陈敏考点解读考点提示王安石变法知识经纬知识清单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1.北宋王朝的治国理念强干弱枝;守内虚外;重文轻武;“不抑兼并”。2.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加剧(1)政治危机:土地兼并严重,农民反抗加剧。(2)财政危机“_”:“三冗”严重,“岁币”沉重。 (3)边防危机:辽、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的威胁。3.庆历新政(1043年)(1)中心:_,针对腐败的官僚制度。(2)内容:改革文官升迁制度;严格恩荫制;改革贡举制;慎选地方官员;重视农桑,减轻徭役等。(3)结果:由于庆历新政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强烈反对,最终失败。(4)影响:宋朝严重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并未缓和,积贫积弱的局面仍然存在,统治集团感到危机四伏,因而要求改革的呼声高涨。4.1068年,宋神宗即位,宋神宗希望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消除弊病,克服统治危机,决定起用王安石。5.目的:(1)直接目的:为了富国强兵,改变积弱的局面。(2)根本目的: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巩固_秩序。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高清课堂: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专题之王安石变法 369757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目的主要措施内容作用富国之法改变积贫局面青苗法在每年青黄不接时,由官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收获后还本付息限制地主对农民的盘剥,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政府收入农田水利法鼓励开垦荒地和兴修水利工程既保证了灌溉,又起到了防洪抗灾的作用,促进了农业的生产_法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按贫富等第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出钱保证农民劳动时间,限制官僚地主特权,增加政府的收入方田均税法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核实每户占有土地数量,按照土地多少和肥瘠收取赋税增加政府收入,农民得到实惠市易法在东京设置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限制商人对市场的操纵,稳定物价,增加国家收入均输法设立发运使,掌握东南六路生产情况和政府与宫廷的需要情况,按照“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统一收购和运输打破大商人的垄断,保证物资供应,减轻民众负担强兵之法改变积弱局面_法将乡村民户加以编制,以十户为一保,每户家有两丁以上抽一丁为保丁,农闲时集中,接受军事训练,战时编入军队作战维护秩序,兵农合一,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增强国家的军事力量保马法百姓可自愿申请养马,可由政府给以官马或者给钱自行购买,并可以免除部分赋税节省政府开支,增强军事力量将兵法设“将”为军队编制的基本单位。每将置正将一人,选派有武艺又有战斗经验的武官担任,专门负责本单位军队的训练提高军队战斗力设军器监监督制造兵器,严格管理。提高武器质量提高武器产量和质量取士之法有效选拔和培养人才改革科举制度废除死记硬背的明经科,而进士科的考试则以经义和策论为主,设明法科有利于选拨和培养人才整顿_重新编纂教科书,内容为儒家经典。太学生成绩优异者不经过科举考试可直接为官,设置武学、医学、律学等专门学校,培养专门人才有利于推动改革惟才用人凡是有志于改革的官员,都被委以重任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1.变法的结果:取得显著成效,但最终失败。王安石变法触犯了许多人的既得利益,一开始就遭到了_的激烈反对。他们采用各种办法阻止改革。1085年,宋神宗去世,年幼的宋哲宗继位,由太皇太后高氏临朝听政。她执政后,立即起用司马光等反对新法者。在高氏的支持下,司马光等逐步废除了王安石的全部新法。2.历史作用:北宋积贫局面得到改变,政府的财政收入大幅度上升;北宋_局面得到改善,国力得到增强;同时促进了北宋社会经济发展,增强了国家的军事实力。 参考答案:积贫 整顿吏治 封建统治 免役 保甲 太学 守旧派 积弱要点精析要点一:王安石推行富国之法的实质是什么?为什么将青苗、免役、市易、方田均税、均输等法称之为“富国”之法? 1、实质:调整封建国家、地主和农民关系,发展生产。 2、原因:青苗法的实施,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免役法的实施,使政府向不服役的官僚、地主收取免役钱,增加了政府的收入;市易法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也增加了政府的收入;方田均税法实施后,官僚、地主也要按土地实有亩数和肥瘠纳税,增加了政府的田赋收入;均输法的实施,使物资需求和供应得到了很好的配合,减轻了纳税户负担,政府的财政收入也有所增加。这一系列政策、措施称之为“富国”之法。 【典型例题】1、王安石推行青苗法、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这三法在目的和作用上的相似之处是政府让利于民 增加政府收入 一定程度上限制官僚地主的利益 政府禁止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A B C D解析:青苗法达到了限制地主对农民的盘剥、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政府收入的效果;募役法达到了保证农民劳动时间、限制官僚地主特权、增加政府的收入的效果;方田均税法达到了增加政府收入、农民得到实惠的效果。综合归纳三者的共性在于。故选D。答案:D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王安石)向皇帝保证任用熟于“理财”的人就能确保“民不加赋而国用饶”。司马光认为,“理财”非古代的政府所为。政府应该确保它的政策不会妨碍人民使自己富裕起来。税收只是为了让政府能维持秩序。青苗钱破坏了富人必要的社会职能。 (美)包弼德斯文:唐宋思想的转型材料二 王安石变法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就是他更多地重视商品货币的作用想尽量用经济的办法管理国家财政,反映了宋代商品货币在社会生活中的活跃,也证明王安石的变法思想和变法举措有很大的前瞻性。马克垚世界文明史(1)材料一中王安石、司马光围绕什么问题进行了激烈争论?结合所学,指出这一争论的实质,并回答变法触动了哪部分人的既得利益。(2)王安石采取哪些措施确保“民不加赋而国用饶”?变法重视商品货币作用的原因是什么?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王安石变法的内容。第(1)问结合材料一可知其争论的焦点在于“理财”,实质在于祖宗之法是否可变,变法触动的阶层利益结合所学即可回答。第(2)问实质上是回答王安石变法的富国措施,原因在于宋代商品经济的发达及王安石本人的思维。 答案:(1)政府要不要“理财”。祖宗之法是否可变。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利益。(2)措施:市易法、均输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青苗法、免役法。原因:宋代商品货币经济活跃;王安石有前瞻性。要点二: 王安石变法的性质、失败原因及启示教训1、性质:封建地主阶级为挽救封建统治危机而进行的改革运动。2、失败原因变法触犯了守旧派及大地主大官僚和大商人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宋神宗在变法后期的动摇。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废除了新法。在变法过程中,由于用人不当,出现了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根本原因:没有触及社会根本问题,不能很好地解决社会根本矛盾,没有给农民更大利益,得不到广大农民的支持。3、启示教训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和产物。改革是革除社会弊政,促进社会发展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改革必然会遭到守旧势力的阻挠,不可能一帆风顺,要充分认识到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改革的政策措施要体现百姓利益。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信念,要注意用人。调整生产关系和制定政策要兼顾多方面利益。【典型例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食货志材料二 在20世纪末叶提及王安石,我们只更感到惊异:在我们之前900年,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其范围与深度不曾在当日世界里任何其他地方提出。当王安石对神宗赵顼说“不加税而国用足”,他无疑的已知道可以用信用贷款的办法刺激经济成长。当生产增加货物流通时,即使用同一税率也能在高额的流通状态里收到增税之成果。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所反映的根本问题和对秦国发展产生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用贷款的办法刺激经济的增长”的措施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改革的认识。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第(1)问考查商鞅变法的本质和影响,结合材料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2)问以现代人的思维看待王安石变法,言之有理即可。答案:(1)商鞅变法从根本上改变了旧的生产关系(废除了井田制),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激发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秦国的农业生产,使秦国力量强大,为统一奠定基础。(2)青苗法、农田水利法。认识: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阻挠,不可能一帆风顺,要充分考虑到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改革的成败关键要看其积极成果能否得以保留和维持,不以改革者个人命运为转移;改革措施要针对实际情况,行之有效,推行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地政治魄力。要点三:全面辩证地评价王安石变法【高清课堂: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专题之王安石变法 369757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1、进步意义变法措施的推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强了军事力量,使北宋的国力得到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变法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王安石在北宋中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非常尖锐的情况下进行变法,这样大胆改革、勇于探索、百折不挠的精神,值得学习。王安石为了地主阶级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敢于抑制和打击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并在一定程度上顾及社会下层的利益,这种不畏权势的做法值得表扬。2、历史局限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土地兼并问题,生产关系未得到较好的调整,阶级矛盾未能完全解决。变法措施旨在抑制兼并和限制大地主、大官僚和富商的利益,而该阶层在北宋政权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们坚决反对变法。变法在实施过程中的用人不当等问题造成贫苦百姓负担加重,出现危害百姓的现象。变法以维护封建统治为根本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改变,负担依然沉重。【典型例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仁宗之世,契丹增币,夏国增赐,养兵西陲,费累百万。 宋史材料二 陛下(宋神宗)即位五年,更张改造者数千百事,其议论最多者,五事也:一曰和戎,二曰青苗,三曰免役(也称募役),四曰保甲,五曰市易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市易之法成,则货贿通流,而国用饶矣。 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 材料三 (王安石)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 ,公私皆病矣。 苏辙栾城三集 材料四 (司马光)请更张新法,曰:“王安石不达政体,专用私见,变乱旧章,误先帝任使,遂至民多失业,闾里怨嗟。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农民失业,穷愁无告。” 续资治通鉴长编 (1)北宋“积贫”原因,除材料一中涉及的以外,还有重要一项是什么?(2)王安石变法针对“积贫”采取的措施,除材料二中提及的以外,还有哪两“事”?依据材料二,概括王安石变法取得的成效。 (3)依据材料三、材料四,指出王安石“新法”遭到废除的原因。 (4)有关王安石变法的评价,目前史学界主要有两种意见。一是肯定说,认为王安石变法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一是否定说,认为王安石变法是一场脱离实际的变法运动。请选择其中一种意见,发表评述。解析:第(1)问北宋“积贫积弱”的原因在于“三冗”,阅读材料容易看出材料已经指出了“冗费”和“冗兵”两点,还有重要一项当然就是“冗官”了。第(2)问第一小问运用所学基础知识即可回答,第二小问通过细读材料,可以从“民”和“国”两个方面概括。第(3)问理解材料需要有透过现象看本质和阶级分析的观点,苏辙和司马光反对变法都是站在大地主大官僚的阶级立场上的。第(4)问设问具有开放性,只要言之有理,做到史论结合即可。答案:(1)冗官。(2)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农民得以安心生产(保证生产时间);政府财政收入大为增加。(3)主要原因: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引起他们的反对。其他原因:新法在执行中存在着危害百姓的现象;变祖宗之法,遭到保守派阻挠。 (4)持肯定意见:王安石变法增加了国家收入,减轻了农民负担,对于改变北宋“积贫”状况起到一定作用。持否定意见:王安石变法既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百姓的利益,其变法的理念与措施脱离了当时实际。思维拓展:比较王安石变法与商鞅变法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相同点直接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强兵。变法都得到了当时最高统治者的支持。变法内容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变法者改革的意志坚定,两人的命运基本相同。变法都对生产关系作出了调整。不同点背景不同发生在新旧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四伏时根本目的不同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部分调整生产关系性质不同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结局不同成功最终失败认识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阻挠,不可能一帆风顺,要充分考虑到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改革成败的关键要看其积极成果能否得以保留和维持,不以改革者个人命运为转移。改革措施要针对实际情况,行之有效,推行改革的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典型例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食贱则农贫,钱重则商富;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之谓也。故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食贵则田者利,田者利则事者众;食贵籴(即买米)食不利,而又加重征,而民不得无(不)取其商贾技巧而事地利也。 商君书·外内 材料二 熙宁四年(1071年),司农寺拟定的免役法规定:废除原来按户等轮流充当衙前等州县差役的办法,改由州县官府出钱雇人应役,各州县预计每年雇役所需经费,由民户按户等高下分摊。原不负担差役的官户、女户、寺观,要按同等户的半数交纳钱,称助役钱。 熙宁五年(1072年),颁行市易法,在京城设市易务(后改为市易司),以100万贯作本,负责平价收购商人滞售的货物,赊货给商贩贩卖,也向商贩发放贷款。商贩赊货物及借款,需以财产作抵押,5人以上互保,每年纳息二分。转自历史风云网 (1)材料一中商鞅认为农民贫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据材料一、二,指出商鞅和王安石在惠农方面的具体做法。 (3)据材料一、二,指出商鞅和王安石对商业的态度。结合时代背景简析其原因。 解析:本题将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相比较,以加深对这两场变法的认识。商鞅变法发生在社会转型时期,王安石变法发生在北宋王朝面临严重的社会危机时期,时代背景的不同,使得改革虽然都涉及惠农及商业方面,但具体的举措却不同,这种差异性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答案:(1)粮食价格过低。 (2)商鞅:提高粮食价格以增加农民收入,对工商业征收重税。王安石:减轻农民差役负担,保证农民生产时间。(3)商鞅:主张抑制商业的发展。原因:引导人民从事农业,发展小农经济,确立封建制度。王安石:主张限制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和操纵。 原因:增加政府收入,挽救封建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