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的麦穗》教学反思.doc
最大的麦穗教学反思篇一: 最大的麦穗教学反思今天我执教了最大的麦穗一文,深深感悟到了所有的方法都要从实际入手,切忌生搬硬套。 固定的教学模式最终只能导致作茧自缚。这些观点的真正含义。最大的麦穗是一篇带有深刻哲理的文章,老师的说教讲解分析,学生定会索然无味,需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思维的火花,与自己的现实相结合,从而理解其中的真理,受到启发,得到教育。上课前我从网上研读了特级教师孙剑锋老师执教最大的麦穗的课堂实录,为课堂上老师激励性的语言与学生精辟的分析,教师良好的自我展示及教师与学生心灵的真正共鸣而赞叹不已。于是将孙老师的课堂教学程序纳入了自己的教案,期盼着自己的课堂能一样的精彩纷呈。课堂上,我套用着孙老师的教学程序,首先让学生展示了他们美妙的读书声,再效仿了孙老师的评价语褒奖了他们一番,接着便放手让他们作批注,准备交流阅读的感受。可是正当我为教学程序进行得流畅而沾沾自喜时,学生却相互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似乎都感到不知从何说起。个别同学的发言也只是摘读课文中的句子,不能联系实际谈出自己的见解。此时的课堂陷入了一片沉默。最后我只好自己出来打圆场,草草收尾。这节课给我带来了很沉的思考,学生为什么都沉默在那里?教师该如何面对这种沉默?一方面是教师缺乏应有的教学机智,沉溺于预先的教学程序,不能采取实际的应对措施;另一个重要方面,也反映了学生思维确实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而在回答老师的问题时定势作用非常大,思维不够开阔,对老师的问题感到茫然,所以陷入沉默。如果当时我能摒弃预先的教学程序,带着学生再次静下心来感受文本,引领他们回忆已走过的麦地,回首那错过的一颗颗麦穗,启发他们该如何走向眼前更广阔的麦地。学生们一定能打破沉默,让整个课堂繁花似锦、美不胜收。其实,沉默并不可怕,只要我们能够在教学中,多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生活实际出发,体现新课改的精神,到那时,我们的课堂一定会不再沉默。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都富有巨大的认知潜力和主观能动性,是具有个别差异性的生命活动体,关键是教师如何去引导、激励。因此,我们应当在语文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不仅能因文而异、因人而异地确定自己的教学程序,而且能正确处理感悟和质疑的关系以及阅读和运用的关系,为每一个学生创造发展的空间,让他们在课堂这个广阔的天地中充分感受语言文字的内涵,焕发无穷的魅力!篇二:最大的麦穗教学反思看了同组老师的设计思路,发现文中的教学的主线非常清晰,在教学重难点的突破上费尽心机。可以继续探讨。课堂是一种情感的课堂,意味着师生情感同时运动,相互碰撞;意味着它是促使学习者以最佳心境投入到学习中的有效保证。故而在引入课文时,我学习了一些精彩设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三处情景演绎,期待为重难点的 破做好伏笔。第一次:出示黄灿灿的麦田流光溢彩,粒粒饱满的麦穗沉甸甸的坠在秆上的图景,让学生一下子就进入了特定的场景之中,并设身处地地思考:如果我也是苏格拉底的学生,我会怎么办呢?在此思虑的牵引下,进而萌发自主深入地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念头。第二次:在学生为弟子们错失良机而惋惜的一刻,让其进行角色转换:如果你是其中的一株小麦,会对他们说什么呢?第三次:在学生理解了不可错失良机,要善于把握的基础上,让学生真正的走进麦地,当一回现代的求悟者——如果你也是苏格拉底的弟子,让你再一次以同样的要求去摘麦穗,你会怎么办呢?学生在学习的基础上能从别人的失败中,总结经验,领悟要领何尝不是一种收获呢?因此在一番交流中,同学已逐步领悟到了苏格拉底的这种智者的教育的精髓!第 4 页 共 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