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项目推进情况汇报材料.docx
重点项目推进情况汇报材料 加快中心镇改革发展,建设卫星城市,推动城镇化,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有效途径,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长久动力,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定要求。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立足*实际,把握发展趋势,遵循客观规律,把加强规划编制和管理作为加快中心镇建设的首要任务,把“又好又快发展”作为加快中心镇发展的核心,把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和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加快中心镇培育的重点,坚决不移地推动中心镇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加快发展,促进城乡统筹,推动中心镇建设上新台阶 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加快中心镇建设作为推动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抓手,实行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中心镇在统筹城乡发展中更好地发挥上接城市,下连农村的城乡节点作用和辐射带动作用。经过近几年的培育和发展,中心镇的突出地位和重要作用日益显现,部分中心镇经济实力快速增长,中心城区人口快速集聚,建成区面积不断扩大,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已初步形成小城市雏形。 (一)统筹兼顾,完善政策,着力增加综合实力。为加快中心镇建设,市委、市政府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中心镇发展的看法、关于深化中心镇改革加快卫星城市发展的若干看法等政策。随着改革的深化和推动,中心镇体制优势进一步凸现,综合实力显著增加。截至2022年底,全市17个省级中心镇的区域面积近2000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面积达到101平方公里,平均每个中心镇5.9平方公里,比2022年增长了13%;户籍人口101万,常住人口140万,分别占全市的1/5和1/6左右;财政总收入56.29亿元,平均每个镇达到3.3亿元。 (二)产业引领,镇村联动,全面提升发展水平。大力培育“一镇一品”的块状经济,打造具有特色的先进产业基地,推动农村工业和服务业向中心镇工业园区集聚。注意发展专业市场、商贸、休闲旅游、餐饮等服务业,提升现代服务业的比重。目前,块状经济、专业特色市场和服务业功能区已成为城镇与农村联动发展的重要载体。主动引导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做大做精农业产业基地,壮大农业龙头企业,逐步形成了具有优势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2022年全市中心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767.86亿元,创建工业总产值1628.6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5.8 %。 (三)改革创新,完善机制,不断增加发展动力。在中心镇建设过程中,注意创新体制机制,有力地促进了中心镇发展,加快了城乡制度融合。主动开展村镇银行试点,目前我市3家村镇银行试点都落户在中心镇。加大土地要素保障力度,领先推动农村住房制度改革和农村住房集中改建,促进土地资源集约利用。对各中心镇用地指标实行倾斜政策,每年支配500亩左右用地指标,专项用于中心镇的新农村建设和急需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大财政支持,市政府每年用于中心镇的工作资金从500万元增加到1010万元,并明确基数外新增的大部分财力留镇用于发展,土地出让纯收益、城建配套费、教化费附加、市场管理费等除按规定上缴中心和市以外,留镇部分应不低于80%等。完善中心镇社会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逐步把相当于县一级政府的部分经济社会管理权限给予试点镇,优化内部行政职能设置,进一步增加中心镇发展动力。 (四)夯实基础,优化环境,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公共基础设施由城镇向农村延长,根据“分步实施,先急后缓”原则,重点在农村联网马路、危桥改造、大管网供水、自来水厂扩建以及污水处理等建设一批生产生活基础设施。截止目前,17个中心镇建成农村联网马路110条,139.18公里,中心镇的班车通村率达到101%。另外,中心镇的污水处理率有了较大提高,余慈地区的6个中心镇以及慈城镇、溪口镇分别纳入所在城(市)区的污水处理管网, 5个中心镇污水处理厂已建成,“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垃圾收集处理网络已在各中心镇全面推广实施。加大改善民生投入,充分运用农村现有公共服务资源,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发展,提升群众的生活品质。15个中心镇成为省级教化强镇,学前3年幼儿入园率和义务教化入学率均达到101%;中心镇农村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达101%以上,有92.1%的农夫到最近医疗机构的距离不到1公里,新农合参合率达到101%以上;90%的中心镇都修建了集体育、文化、科普于一体的“村落文化宫”、“镇文化艺术中心”等设施。 (五)超前谋划,精确定位,扎实启动卫星城建设。为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进一步强化中心镇在扩内需、保增长中的作用,不断增加中心镇的自我发展活力、协调统筹动力、主要产业实力和集聚辐射实力,市委、市政府确定开展卫星城市建设试点。市发展卫星城市试点领导小组已审议通过了余姚泗门镇、慈溪观海卫镇、奉化溪口镇、宁海西店镇、象山石浦镇、江北慈城镇以及鄞州集士港镇的卫星城市试点方案。力争通过5年左右的试点,将这七个中心镇发展成为GDP 达到60101亿元、财政收入达到610亿元、常住人口8-15万人、人均收入2-3万元、规划建成区面积8-15平方公里、城镇化率55%-70%的现代化宜居宜业小城市,走符合*实际、具有*特点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二、提升层次,促进转型升级,推动中心镇建设跨越式发展 今年中心“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动城镇化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长久动力。为此,我们将在现有的工作基础上,统筹谋划,深化改革,加快推动发展卫星城市试点,推动中心镇建设向卫星城市跨越式发展,实现由镇向城的历史转变。 (一)抓规划引领建城市。根据卫星城市的定位,从更高层次、更高标准上重新谛视现有的规划体系,把建设卫星城市作为重点,加快修编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镇域总体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形成层次分明、相互融合的规划体系,以规划引领卫星城市建设。 (二)抓产业升级促发展。抓住产业转移有利时机,促进特色产业、优势项目向卫星城试点镇集聚,不断提高试点镇综合承载实力。加快产业转型,促进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发展,培育壮大主导和支柱产业。充分利用大都市圈发展带来的环境优势,大力发展商贸产业和特色三产。主动发展生态高效农业,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促进产业互动和融合,加快形成与卫星城市功能吻合、布局合理、业态先进的特色产业基地。 (三)抓内部挖潜拓空间。健全集约节约用地机制,通过农村住房制度改革和农村住房集中改建,挖掘住房用地潜力,主动探究建立农村集体非农建设用地流转机制,激励开展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削减相挂钩试点。激励通过闲置土地回购、建设标准厂房和土地综合开发等方式,盘活建设用地,培育试点镇土地自我平衡、自我统筹、挖掘发展空间的实力。利用盘活建设用地的出让收益、财政资金及各种资源和预期收益,取得质押抵押贷款,用于卫星城试点镇基础设施开发和发展公共服务。探究建立高素养人才的素养移民有序落户制度;完善高校生和各类优秀人才购买限价房政策,吸引高校生和各类优秀人才到卫星城市落户。 (四)抓体制创新添活力。第一,创新行政管理体制。促进卫星城试点镇政府管理体制从传统的以“三农”工作为主向以统筹城乡、发展城市、管理城市为主的模式转变。根据依法托付、权责落实的要求,实现权力与责任相匹配,原则上给予试点镇县一级的部分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如规划实施权、投资审批权、土地出让权、城市综合执法权等权责,实现经济社会管理前移或下移;依据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根据建立“小政府,大服务”的要求,允许试点镇在规定限额内,依据须要综合设置相应机构。理顺条块关系,对县直部门的派出机构和人员以属地管理为主,垂直管理部门的驻镇派出机构和人员要纳入试点镇的考核,其主要负责人的任免要书面征求所在镇的看法。其次,创新财政、金融体制机制。明确卫星城试点镇享有相当县一级财政权限,在肯定时期内新增财力的地方可得部分主要安排给试点镇;土地出让金净收益除上交国家和省以外,全额返还试点镇,主要用于土地整理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激励金融机构在试点镇设立相当于县级的分支机构,优先在试点镇设立村镇银行或分支机构网点和小额贷款公司,支持金融产品创新,增加对试点镇的信贷投放,结合金融服务体系改革,支持农户通过产权抵押贷款、小额贷款等方式融资。第三,创新开发建设体制。推动卫星城试点镇建立城投公司,搞活城投公司的经营机制加强投融资实力,加大对试点镇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投资,加快卫星城市建设发展。 (五)抓统筹城乡惠民生。通过土地整治,完善农田水利、交通等各项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推动公共基础设施由城镇向农村延长。推动聚居点建设,引导农夫集中居住,通过完善商贸市场、文化、体育等各种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提高农夫的居住品质,并对周边起到肯定的辐射和拉动作用。加大对社会事业投入的统筹力度,集聚优质教化、卫生、文化等资源,探究公共服务政策的创新,主动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公共服务设施,探究市场化运营机制,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建立本地城乡居民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加快就业、社保、教化、卫生、优抚等配套制度改革,健全促进创业就业的工作机制,促进农村居民向卫星城市集中,农夫向城市居民和产业工人转换。 作者:*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第9页 共9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