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遗传对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影响-什么是新生代农民工.docx
-
资源ID:9991838
资源大小:32.86KB
全文页数: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社会遗传对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影响-什么是新生代农民工.docx
社会遗传对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影响|什么是新生代农民工摘要:新生代农夫工游离于农村和城市之间,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他们受到社会遗传影响和冲击最大。从社会遗传的环境载体上看,他们本应受到更多的城市社会遗传因素的影响,但是由于社会遗传的意义被人为地强化,传统社会身份的固化与滞留阻碍了他们的身份转变与心理认同,新生代农夫工的市民化过程困难重重。从社会遗传角度分析,政府、社会和企业应当为新生代农夫工接受城市社会遗传供应有效的途径,推动他们的市民化进程。关键词:社会遗传;新生代农夫工;市民化一、对社会遗传的理解从性质上,遗传可分为生物遗传和社会遗传。生物遗传是亲代的性状在后代中得以表现的现象,这是动物和人所具有的共同属性。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提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而人不仅是生物属性的简洁复制,还处于困难的社会关系之中,传承着社会属性。正是由于社会遗传,人类才有了发展,社会才得以持续和进步。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遗传对人的影响甚至远远超过生物遗传。既然社会遗传对人类发展和科学探讨意义重大,那么究竟什么是社会遗传?尼·彼·杜比宁把社会遗传看成“是这样一种动力,它把人类生产力、整个文化的发展结果都集中在社会意识和个体意识中,从而被纳入社会历史发展的机制中。”这既分析了社会遗传的哲学基础,又揭示了社会遗传的社会学意义。从哲学上讲,社会遗传是人类相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成果对象化和内化的过程;从社会学上看,社会遗传是人类自身社会再生产的持续,是历史阅历的积累和发展。这是对社会遗传偏重宏观的说明。本文是对新生代农夫工的探讨,因此在社会遗传的宏观基础上,关注社会遗传的微观理解。社会遗传就其表现形式体现为社会通过肯定媒介向个体社会成员传递价值观、学问、技能等,从而使个体具备由自然人转化为一个能适应社会文化、参加社会生活、履行肯定角色行为的社会人的各种条件。二、新生代农夫工的社会遗传分析一般地说,生物遗传可以影响下一代,而社会遗传不会干脆传递给下一代。当然这并不是完全否认社会遗传的作用,社会遗传仍以间接的方式持续着。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这类似滕尼斯提出的由“乡土社会”到“法理社会”,抑或是雷德菲尔德的“小型俗民社会”到“大型城市社会”。在这个过程中传统的以家庭为中心,依靠传统、习惯为限制手段的社会转变为以非正式组织为联系媒介,依靠规范、法律为限制手段,成员价值标准多元化的社会,这些概念和范式为我们分析问题供应了可行的路径。假如说中国的农村社会更接近于“乡土社会”或“小型俗民社会”,城市社会类似正在形成的“法理社会”或“大型城市社会”,那么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受到影响和冲击最大的应当就是游离于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农夫工了。从社会遗传的环境载体上看,社会遗传有农村环境的社会遗传和城市环境的社会遗传。由于新生代农夫工既与农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又生活或工作在城市之中,因而这种划分对于分析社会遗传对新生代农夫工的影响有着主动意义。(一)农村环境的社会遗传虽然有相当一部分新生代农夫工诞生在城市,但是农村环境的社会遗传照旧影响着他们。这主要是基于亲缘关系的家庭或家族的影响。中国是以家庭为本位的国家,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恩格斯认为,“个体婚制(家庭)是文明社会的细胞形态,依据这种形态,我们可以探讨文明社会内部充分发展着的对立和冲突的原来性质”。“从社会整合的角度,家或家族是执行整合功能的文化伦理单位。”中国的家庭的功能是强大的,它除了传统的经济、政治功能外,还有文化传播、教化、消遣等功能。新生代农夫工通过家庭这个媒介接受着带有政治色调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之下的农村社会遗传,身份意识、乡土文化被强化认同。然而,新生代农夫工对农村社会遗传的认同受到城市环境的冲击而呈现出冲突性,他们在怀疑中接受,在彷徨中认同。(二)城市环境的社会遗传新生代农夫工主要生活在城市,并且在城市中长期生活的意愿大大强于老一代农夫工。中国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中,家庭的经济的功能被社会化大生产所替代,家庭的教化功能也由于教化的社会化而仅保留了部分功能。新生代农夫工远离家乡、亲戚,甚至有的远离父母,通过家庭为媒介而发生作用的农村社会遗传的影响被弱化,他们接受社会遗传的环境重心也由农村转向了城市。新生代农夫工通过各种正式组织接受城市环境的社会遗传,受到先进科学技术、多元化价值观、现代文明成果的冲击,他们对农村原有保守的乡土价值观和文化遗传的认同度降低。社会进步须要有先进的理念代替落后的观念,新生代农夫工接受城市社会遗传的影响,有利于推动我国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但是假如如此分析问题好像过于简洁化,现实状况往往更加困难。依据笔者主持的“新生代农夫工市民化过程的文化教化需求探讨”课题组的调研发觉,新生代农夫工接受城市社会遗传也受到了阻滞:他们虽然有较强的文化教化需求,但却不能把有效的需求转化为实际行动;他们对城市的旺盛和先进文化有着无限地憧憬,但自身的消遣生活单调、文化资源匮乏,不能充分利用网络、图书馆等先进手段在信息传递、文化提升、人际交往等方面的重要功能。这些现象也干脆造成新生代农夫工对城市社会遗传的低认同,在价值观上恪守着更多的保守与落后。新生代农夫工本应受到更多的城市社会遗传因素的影响,但是由于我们人为地强化某种社会遗传的意义,使社会遗传带上某种自然遗传的属性,整个社会阶层就会处于固执的稳定状态,积累隐性的社会冲突。老一代农夫工生于农村,长于农村,遗传着农村的社会遗传也不足为奇。但是新生代农夫工生于农夫或农夫工,从小更多地接触的是城市生活。就社会遗传而言,他们更多地遗传着城市因素,但是传统社会身份的固化与滞留阻碍了他们的身份转变与心理认同。三、进一步的思索上述分析说明,新生代农夫工基本脱离了农村环境的社会遗传,向他们父辈一样“农夫化”的道路已经行不通;他们虽然待在城市却由于环境阻碍了有益的城市社会遗传向新生代农夫工群体的传递,他们要享受城市的公共物品须要付出更多的代价,市民化过程困难重重。有学者把新生代农夫工市民化分为三个层次:经济层次、社会层次和心理层次。新生代农夫工可以通过在城市中工作获得经济酬劳而实现经济层面的市民化,逐步适应城市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交往方式实现社会层面上的市民化,最终实现心理文化层次的市民化,即内化城市的价值观,对城市具有归属感和认同感。只有实现了第三个层次的市民化,新生代农夫工才能从农夫身份转变成真正意义上的市民。当前新生代农夫工经济上的适应实力较强,现有的制度也赐予了他们许多便利,如最低工资标准、基本社会保险、维权帮助甚至养老保险等等。他们实现经济上的市民化已经有了更多的可能性,这是新生代农夫工市民化的初级阶段,但是社会层面尤其是心理层面的市民化进程却停滞不前。美国社会学家奥格本曾提出文化滞后的说明,他认为文化的各部分变迁速度是不一样的,物质文化比非物质文化变迁早,非物质文化各部分变迁也有先后,一般总是制度首先变迁,其次是风俗、民德,最终才是价值观。虽然价值观的转变不行避开地要落后于制度的转变,但是假如二者差距过大就会产生诸多冲突和不适,影响城市化和新生代农夫工市民化的进程,这须要我们在政策制定方面有所侧重,用支持性政策缩短新生代农夫工实现完全意义上市民化的进程。从社会遗传角度分析,我们应当为新生代农夫工接受城市社会遗传供应有效的途径,如:政府、社会和企业应多为新生代农夫工供应免费受教化的机会,利用公益性教化弥补新生代农夫工由于教化资源短缺而造成的弱势地位;向新生代农夫工开放公共图书馆,提高新生代农夫工的文化素养;逐步地让新生代农夫工有更多的条件接触网络资源,避开“数字化区隔”造成的信息占有和利用的弱势。通过为新生代农夫工创建有利的城市社会遗传环境,提高他们的社会资本积累实力,增加他们自我支持和发展的实力。参考文献:1、尼·彼·杜比宁.人原委是什么M.东方出版社,2000.2、中共中心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四卷)M.人民出版社,11012.3、张树博.现代性与制度现代化M.学林出版社,19101.4、吴克昌.论文化沟通、文化继承与社会发展J.湘潭高校社会科学学报,11019(6).5、朱力.从流淌人口的精神文化生活看城市适应J.河海高校学报,2022(3).本文隶属山东科技高校“春蕾安排”指导性安排项目“新生代农夫工市民化过程的文化教化需求探讨”(2022BZC086)。(作者单位:山东科技高校文法学院) 第8页 共8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