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docx
-
资源ID:9999999
资源大小:32.65KB
全文页数: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docx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 摘要:计算机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假如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明显是不适合学生实力培育的。信息化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是不仅要有较强的动手实力,还要有相互协作实力,因此我们必需进行教学改革,要特殊注意学生的动手实力、创新实力和协作实力的培育。 在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团队意识和团队协作实力在个人职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而对于中职学生来说,除了要具备从业人员的技术实力以外,在团队合作,人际沟通等方面也有肯定的要求,这就对我们的传统教学模式提出了挑战,而我们过去传统的计算机教学中,一般由老师通过投影仪演示讲解本节课学问点和一些详细操作,然后学生再上机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大多数学生是在仿照老师的操作,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培育的学生缺乏自学实力、创新实力、协作实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力,于是我们大胆进行了教学改革,作了近五年的试验、摸索,建立了“捆绑式协作学习”教学模式,并应用于教学,学生的综合实力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一、建立协作学习小组 由于分组方式主要目的之一是要培育学生的团结协作实力,所以在进行各组人员划分时也要给学生较大的自主空间。但为了保证每组之间的总体水平相对平均,分组时主要采纳学生自由结组,老师局部干预的原则。学生一般依据了解的程度平均3人一组,选定一人作为组长,为了防止组内成员基础都比较好或都比较薄弱的状况发生,须要老师对某些组的成员做局部的调整,但前题是老师对全班同学的计算机基础应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我的详细做法是课程伊始给全班同学布置相对简洁的上机操作题目,然后讲解演示与题目相关的操作,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在计算机上进行实践,在这个过程中,老师除了指导学生以外,还要记录学生完成的基本状况,然后按简洁了解、基本驾驭、娴熟驾驭将学生划分为三组,这样老师可以针对某几组的某些成员进行微调时就有了肯定的理论依据。形成了相对固定的小组后,将每组3人排成“一”字形座次,中间一人为组长,这样不管是课上还是课下,都便于围坐在一起,在组长主持下探讨问题,进行学习上的有关协作。组长与组员可进行阶段性双向选择,平常则组合稳定。现今的学生不再满意于静坐听讲,而是有了较强的参加意识。利用学习小组这个载体,可大面积满意学生的参加欲,实现课堂学习的有形化、过程化。传统做法,老师面对的虽然是全班学生,但留意力所集中的只能是某“几个”学生,一个班级三、四十人,不行能顾及到每一名学生。而这里的学习小组,变为最基本、最主要的学习单位,三人“捆绑”在一起,就是一个“点”了,老师留意力的覆盖面一下子扩大了几倍,大大提高了调控实力和教学效率。在小组内部,大家为了本组的荣誉,不仅自己仔细努力,而且还主动督促带动本组其他同学共同学习。不仅如此,还要汲取别组阅历,以便更有利地赶超别组。同学们最大的特点就是争强好胜、爱竞赛、不服输。以小组为单位参与学习竞赛,经常群情激扬、热火朝天,组内紧密协作,组间你追我赶,令人联想到“龙舟竞渡”的热情和壮丽。 二、小组研讨的教学方式 在理论课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教室,老师在精讲“课件”的基础上,把大量问题以“任务”的方式交由学习小组研讨完成,充分发挥学习小组“基本单位”作用。确定内容、限制时间,由组长主持,选一名操作实力强的同学先上机操作,其他两名同学视察指正,然后每名同学都操作一遍,对于操作有困难的小组成员,由优生指导,共同完成本次课的“任务”内容,实践证明,通过优生演示,学生独立操作,小组内互帮,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动手实力,更增加了同学间的团结协作精神,研讨可以这样做,练习、检查也可以这样做。老师不再向“个人”提问,而是要全组回答。可以齐答,也可一人主答,其余补充、修正,也可指定一人代表全组回答。在同等条件下各组的学习表现作为老师的评价依据。 在上机实践课中,老师每节课均可按课程的要求,支配检查性的达标训练。限时要求每个学生完成相应的达标测试。在此过程中,老师的巡察指导可以组为单位,这样即减轻了辅导的压力,同时也摆脱了无暇四平八稳的尴尬局面。 组与组之间每天都可以进行擂台赛,竞赛的内容可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上节课学习的学问要点或其他预定内容; 2、本节课达标训练的内容; 3、文字录入速度与正确率。 参赛小组:分两个级别,第一级别是上节课决出的“最先进小组”与本节课上敢于向其竞擂的一个小组;其次级别是上节课决出的“最落后小组”与本节课上任其选择的另一个小组,分别进行。 竞赛方法:由科代表或不参赛小组组长主持,竞赛结果,分别在竞赛后,依据各组总成果决出新一轮的“最先进小组”和“最落后小组”各一个,作为下节课竞赛的擂台组和挑战组,以此循环下去。 这样以来,每个小组都希望向擂台组竞擂、争当“最先进小组”,每个小组都生怕被“最落后小组”挑战,以致可能战败而成为新的“最落后小组”。课上课下都要“争先恐后”,在学中比,在比中学,对内小组推动个人,对外小组推动全班。既是惊慌的学习,更是生动活泼的嬉戏。竞赛时心情昂扬,气氛热情,学习充溢激情,教学效率成倍提高。 三、具有激励作用的评价方法 学习小组如此活跃,是有其干脆动力的,那就是对学习小组的有力评价。主要有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的评价是老师以学习小组作为表场和指责的主体。笔者的做法是,某个小组领先解决了疑难问题、竞赛获胜均进行表扬,并请其起立,接受全班同学的注目礼,让同学们掌声赐予激励,并强调这是最宝贵的荣誉;对表现差的,或与“最落后小组”竞赛失败的,要让其找出差距,特殊是因此拖了全班后腿的,要向全班同学鞠躬致歉。由此大大激发了大家的争先意识,使其明比暗赛、你追我赶,为加大表彰力度,还可建立小组成果档案,竞赛输赢状况、完成任务状况,考试成果状况、帮助同学状况,均记入档案,量化评比,定期公布。经常是冠军组和末名组不断更名易主。可以说在一个“评”字下,“比”字做出了妙文章。 另一个层次的评价,在小组内部进行,由小组长主持记录一个“功劳簿”。谁为小组争先夺冠立了功、做了贡献记在上面;并进行阶段性评比,表现好的自然得到同学确定、敬重,同学间的指责往往更能激起学生的上进和发愤,这比那种“官打民不羞”的指责更有实效。 总之“捆绑式协作学习”教学模式,是把学习小组作为管理、活动、评价的基本单位,即以小组为组织载体,以活动为教学形式,以评价为动力之源,既有利于发挥小组群体学习的主动性、创建性,又有利于发挥每个学生个体学习的主动性、创建性,实现了小组内的协作和小组间的连动。通过这种协作学习,同学之间的关系是融洽的,相互合作的,共享信息与资源,共担荣辱。无形中培育了学生的合作实力,增加了团队意识,能较好地克服独生子女在这一方面的弱点。 近五年来,我们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也取得了肯定的成果,我所任教的多个班级参与辽宁省计算机水平测试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及格率都在96%以上,学生的动手实力、自学实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力、团结协作实力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这不正是我们职业教化所须要的吗?目前“捆绑式协作学习”教学模式在我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上得到了普遍的推广,学生感到新奇、切身、好用,学生的综合素养也得到了肯定程度的提高。 第7页 共7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