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旴江医家脾胃学术思想探析.docx
《现代旴江医家脾胃学术思想探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旴江医家脾胃学术思想探析.docx(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现代旴江医家脾胃学术思想探析 思想的基础上, 对脾胃思想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结合前辈的思想, 将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亲密联系, 对脾胃的思想继承并创新, 在国内学术界具有肯定的影响。 【关键词】 现代旴江医家;脾胃;学术思想 从古至今, 很多医家都注意脾胃的调理, 传承古代旴江医家脾胃学术思想之精要, 现代旴江医家脾胃思想蓬勃发展, 涌现出杨志一、姚荷生、张海峰、姚奇蔚、万友生等医家。这些医家促进了中医教学科研临床一体化的发展, 为脾胃的学术思想起到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作用。本文将对几位医家的学术思想进行探析。 1 杨志一 杨志一, 名佩贤, 江西吉安人, 业医南昌。1937年, 杨氏出版了胃病探
2、讨一书, 为胃病专著。书中较全面的阐述了胃的生理病理、发病缘由、预防治疗、饮食调护等, 并且本书还收录了从前医家治疗胃病的阅历及作者的临证明录。 1. 1 对胃病病因的相识 杨氏依据自己几十年的临证阅历, 归纳了几点胃病的病因, 其观点具有肯定的科学性, 符合实际且好用。饮食没有节制, 摄入过多。烟酒辛辣刺激之品, 过度摄入。心情不定, 忧思苦虑, 尤其伤脾。过多体力活动, 全身乏力, 胃之收缩因此而迟缓。缺乏运动, 消化机能随之减退, 导致消化不良。杨氏认为:“胃为人身最重要之关键, 后天之根本, 养分赖之以富, 气血赖之以生。胃气强则气血充旺, 体力健壮。胃气弱则脏腑机能均蒙其客。”作者在
3、书中, 附录了他临证胃病试验录。例如, 他在胃病逍遥囊中列举了很多行之有效的医疗相关的单方及验方。 1. 2 强调预防, 重视养生 杨氏认为:“人既患不消化之证, 因苦不能立愈, 亟亟乞灵于药物。不知胃病从饮食不节而来, 治法当从调整饮食着手。”依据临床并联系生活, 列预防不消化之要诀, 此要诀丰富好用。宜择易消化之品, 食后使牙清洁无垢。宜食时从容, 细嚼慢咽, 切忌急咽。宜戒绝烟酒, 因其不论多寡, 皆含刺激性, 尤其是烟。宜食时不发怒, 心情平和, 不宜多想他事。宜少食生冷坚硬之品, 避开损伤胃力。宜留意身体劳动, 精神疲乏时及猛烈运动后, 皆不宜立刻进食。宜每日大便1次, 腑以通为补,
4、 攻泻涤荡之品, 需谨慎用之。宜食后广步庭园, 不做劳力之举动及用脑之事等。临睡勿食, 睡后消化之力也需休息。宜食有定时, 脾胃之力有休息复原之机会也。如远行方止, 勿马上进食。这些预防调护之道, 不仅对有胃病患者好用, 对平常人们的生活, 也有很好的指导作用1。 杨氏在治疗胃病的过程中, 理论上博采历代医家之长, 理论联系生活, 他提出的预防消化之要诀被当代医生所遵从。可见其脾胃学术思想对现今临床诊治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2 姚荷生 姚荷生, 南昌人, 精伤寒、脉理、内、妇、儿科等, 对脾胃的探讨也较为精专。姚氏认为, 脾主运化, 胃主降浊, 为枢纽, 故脾脏病变, 大多与运化或统摄失职有关,
5、 主要表现为饮食、二便的异样。脾主四肢, 开窍于口, 其华在唇, 故其外在病变多为腹部、四肢、肌肉、口唇的变更。 2. 1 虚证 姚氏认为虚证多为中气不足与脾阴不足。脾气不足症状多见疲乏思睡, 四肢无力, 食欲不振, 大便软或腹泻, 可用六君子汤类治疗。若脾气虚不统血, 则见大便下血, 牙龈出血, 女子则月经崩漏, 其色都比较暗淡, 其质都比较淡薄, 可用黄土汤类治疗。若脾虚兼挟寒湿则口淡, 甚则口冒清水, 大便溏泻, 或兼呕吐, 寒较多者, 腹痛源源不断, 喜按;湿较多者, 大便更稀, 小便不利, 脘腹闷胀等, 可用平胃散类加减治疗。脾阴不足症状, 常见大便秘结, 便出干涩, 但无坠胀灼热、
6、腹痛等苦痛, 便色近常, 或稍有青色。姚氏认为当治以润导为主, 如麻仁之类。 胃之虚证, 姚氏多分为津液素虚与虚气上逆。津液素虚者常见咽干、口燥, 时欲冷饮而所饮不多。嘈杂善饥而不能多食, 食物多喜清淡, 有时也出现胃痛, 但不反酸, 治疗以增液汤类。虚气上逆者常见中脘痞闷, 按之软而不痛, 干嗳食臭, 并不反酸与呕吐, 有的常常呃逆, 其声不高。面黄消瘦, 舌质淡红, 脉虚弦, 可选用旋覆花代赭汤加减以达降逆益气之功。 2. 2 实证 姚氏认为实证可见湿热或湿热兼淤浊以及虫食积结。湿热较为多见, 多表现腹部胀满不舒、口中粘腻, 有时觉甜, 渴不多饮或喜热饮, 不欲食, 时而呕恶。小便不利,
7、色黄或偏混浊, 大便溏而粘腻不爽或有灼热, 其色酱黄, 面色深黄垢腻。舌红、苔黄厚而浊, 脉濡数。临床治疗当以清热利湿为主。兼瘀浊者, 可见肝脾肿大, 治疗可加以赤芍、鳖甲之类。而虫食积结比较少见, 常见于小儿。 胃之实证多为燥热、湿热、寒滞所致。燥热可用白虎汤类;湿热可用藿香、佩兰、郁金、芦根、薏苡仁、滑石、茵陈、栀子、大黄之类;寒滞可用香砂平胃散和保和丸之类加以治疗2。 3 张海峰 张海峰, 业医南昌。主要学术观点是重正气, 重脾胃。他认为, 凡病以正气为本, 邪气为标。治疗外邪疾病, 要考虑标本兼顾。治疗内伤疾病, 则要加强脾胃的运化功能, 有助于复元益气。张氏认为, 脾胃的生理功能及病
8、理改变, 不外是纳和化、升和降、燥和湿三对冲突改变的结果。这三对冲突归纳起来不外乎是寒、热、虚、实。现将其治疗脾胃的主要观点探析如下。 3. 1 补脾开胃 张海峰教授认为胃要有所纳, 脾才能有所化。“人以胃气为本”故其临床治疗脾胃病特别注意胃气, 并依据实践提出开胃主要有两法:芳香开胃法。寒湿秽浊之气, 堵塞胃气, 使得胃不得纳, 当用芳香开胃之品化之。如四逆散加入白蔻仁、砂仁、藿香、鸡内金、谷麦芽等, 以开堵塞之气, 胃气得复, 则脾有所化。有一医案:男, 45岁。症见面色苍黄无华, 全身浮肿, 纳呆腹胀, 不思饮食, 神疲嗜睡, 四肢乏力半年, 舌质淡白、苔白滑, 脉缓弱。辨证属湿邪困脾,
9、 键运失司。治宜燥湿健脾, 芳香开胃。处方如下:砂仁和木香各10 g、生麦芽30 g、苍术12 g、白蔻仁、厚朴各6 g、甘草3 g。连服5剂后, 胃口大开, 后改用四君子汤加减善后而获效3。养阴开胃法:胃阴不足, 胃中嘈杂或有灼热感等, 张氏认为当用养阴清热之品, 如梨汁、蔗浆、石斛、麦门冬、玉竹、北沙参等。此法屡收良效。 3. 2 寒温并用 张氏在长期临床实践中体会到脾胃病每多寒热错杂, 故他在调理脾胃时常寒热并用。脾喜燥恶湿为阴土, 主升清。胃喜湿恶燥, 为阳土, 主降浊。燥与湿, 升与降, 相反相成。邪在太阴, 易从阴化寒, 脾土受抑, 清阳不升, 运化不及, 水湿下趋, 虚寒内生。脾
10、寒胃热之症在临床易同时出现, 治疗上需寒温并用才能达到良好效果。张氏喜用仲景半夏泻心汤合小陷胸汤加减化裁4。张氏善用经方治疗脾胃病, 且将经方运用于现代临床游刃有余。 3. 3 补脾胃必用甘味 内经指出:“五味入胃, 甘先入脾。故甘味药品是补脾的主味。脾为阴土, 喜燥恶湿而升清;胃为阳土, 喜湿恶燥而降浊。甘有甘温柔甘凉之别, 阳不足者, 治宜甘温。阴不足者, 治宜甘凉。”张氏宗东垣思想, 善调理脾胃, 认为补脾多用甘温, 他将补中益气汤类大量运用于临床。当然并不是全部补脾都用甘温, 对于脾脏而言, 脾阳不足较脾阴不足多见, 故多用甘温。假如为脾阴不足者, 当用甘淡类药物, 常用如怀山药、扁豆
11、、薏苡仁、茯苓、芡实、莲肉等。叶天士云:“胃为阳土, 宜凉宜润。”张海峰教授调理脾胃善用甘凉, 于胃脏而言, 胃阴不足较胃阳不足多见, 临床常用甘凉之品, 如益胃汤、沙参麦冬汤等。如遇胃阳虚者, 当用温阳袪寒药物5。总体说来, 张氏认为脾喜甘温, 胃喜甘凉, 并要结合患者特点, 辨证而得。 3. 4 师古不泥古, 倡衷中参西 张氏认为中医有中医的特长, 西医有西医的优点, 他提倡取长补短。西医学进行疾病诊断时, 可以应用现代医学的先进技术进行客观检查。在此基础上, 可以再结合中医的望闻问切、理法方药、辨证论治治疗疾病。他注意权衡诊断和选方用药, 以此可获得较满足疗效。多年来, 张氏把西医学诊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现代 医家 脾胃 学术 思想 探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