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教案-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doc
《高二历史教案-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历史教案-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doc(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撰稿:陈敏 审稿:翟秀红考点解读考点提示北魏孝文帝改革知识经纬民族大融合趋势冯、孝主观努力社会矛盾尖锐北魏统一北方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民族大融合趋势民族大融合趋势民族大融合趋势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和中国多民族的共同发展知识清单一、背景 1前提: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北方多年来分裂混乱的政治局面。 2状况:与汉族相比鲜卑族的社会发展水平比较落后。 3趋势:各民族相互融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4矛盾:鲜卑贵族的_政策和巧取豪夺,社会矛盾激化。 5主观:冯太后和拓跋宏具有改革意识和才能。二、内容 1经济方面 (1)均田制 前提:_能够掌握、支配大批的无主荒地。 内
2、容:把国家控制的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作用: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_和征发徭役。 (2)三长制 原因:_存在很多弊端。 内容:设邻长、里长、党长合称三长,负责清理户口和田亩,征发徭役和兵役。 作用:使许多农户成为国家直接掌握的编户,改变了隐瞒户籍的状况,使地方政权真正掌握在国家手中,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 2政治方面 (1)整顿吏治 原因:吏治混乱,各级官员贪污严重;孝文帝重视对官吏的治理问题。 措施:制定俸禄制度,按_的好坏考核地方官吏。 意义:吏治得到一定的改善,促进了北方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2)迁都洛阳 目的:为了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加强对
3、黄河流域的控制。 过程:493年,由平城迁至_;秉公执法,打击以拓跋恂为首的保守派。 意义:保证了改革的深入,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进一步发展了中华文明。 (3)改行汉制:废除鲜卑族旧制。官制一律改行_。 3社会习俗 (1)目的: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巩固统治。 (2)内容:改穿汉服,改说汉语。改用汉姓,定门第等级。提倡与汉族通婚。三、作用 1经济方面: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北方出现了_以来空前的繁荣景象。 2民族关系:加快了各族人民融合的进程,为中国多民族共同发展的历史做出了贡献。 3政治方面:有利于加速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参考答案:一、4民族歧视二、1(1)政府 征收赋税 (2)宗主督护
4、制 2(1)政绩 (2)洛阳 (3)汉制三、1魏、晋要点精析要点一、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及其作用【高清课堂: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专题之北魏孝文帝改革 ID:369639 接入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措施内容作用前期冯太后主持,重点创建新制推行均田制颁布均田令,把国家掌握的荒地分给农民,由农民承担一定的租税、徭役和兵役恢复和发展了北方经济,促进了民族政权的封建化,加强了民族融合设立三长制改宗主督护制为三长制(邻长、里长、党长),直属州郡,负责检查户口和田亩,征收徭役和兵役加强了对地方政权的统治,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整顿吏治制定了俸禄制度,官吏的俸禄由国家征收和发放北魏吏治得到改善;农民赋役负担减
5、轻,北方农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推行租调制规定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租调使农民的负担大为减轻,许多受庇于豪强的农民也纷纷转向政府,成为国家的编户齐民,增加了政府的收入后期孝文帝主持,重点汉化政策迁都洛阳原因:旧都平城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政治上:保守势力强大,民族隔阂深,改革阻力大。经济上:经济落后,交通不便,粮食供应困难。军事上:受柔然威胁,也不利于经略南方。地理上:平城偏处塞上,远离中原核心地带。而洛阳是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目的:为了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实现南北统一的愿望打击了保守势力,保证了改革的深入;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
6、洛阳再次成为北方政治、经济的中心;为孝文帝进一步的改革奠定了基础移风易俗易鲜卑服,改穿汉服;禁鲜卑语,改说汉话;改汉姓,定门第等级;通婚姻,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改籍贯,以洛阳为原籍;尊崇儒学;恢复汉族礼乐制度;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促进了鲜卑贵族的封建化,推动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转化,有利于民族融合【典型例题】1、(2015 四川乐山高二期末)孝文帝时期,推行按人口平均授田、受田者负担国家赋役和兵役的均田制。从物质文明演进的角度看,该制度的作用是()A缓和北魏的阶级矛盾B促使鲜卑族从游牧转向农耕C创立了新的政治制度D推动各民族间的进一步交融解析:缓和北魏的阶级矛
7、盾是从社会发展角度体现出了均田制的作用,故A项错误;促使鲜卑族从游牧转向农耕体现出了物质文明的进步,故B项正确;创立了新的政治制度与均田制的作用无关,故C项错误;推动各民族间的进一步交融与均田制作用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B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陆)睿(原姓步六孤)始十余岁,袭爵抚军大将军、平原王。娶东徐州刺史博陵崔鉴女,鉴谓所亲云:“平原王才度不恶,但恨其姓名殊为重复。”时高祖(即孝文帝)未改其姓。 魏书卷四十材料二(迁都洛阳后)高祖曰:“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背尊,跨据恒朔(今山西大同,内蒙古河套一带)。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乃废为庶人。 魏书卷二十二材料三李唐一族之
8、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1)材料一中,崔鉴对陆睿的不满反映出当时民族关系存在什么问题?为此,孝文帝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2)材料二中孝文帝对太子恂的处理说明了什么?(3)依据材料三,分析孝文帝改革产生的影响。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考查考生对材料信息的阅读理解分析提炼归纳概括能力。第(1)问第一小问体现汉与鲜卑之间存在矛盾;第二小问考查了孝文帝改革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2)、(3)问主要考查对材料的理解、分析和概括,体会改革的艰难和改革起到的效果。答案:(1)汉族和
9、鲜卑之间存在着民族矛盾。推行了改汉姓、改语言、改服饰、通婚姻、改制度等方面的汉化措施。(2)改革面临着阻力;孝文帝推进改革的坚强决心。(3)促进了民族融合,为唐朝大一统和文化繁荣(为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知识拓展】评价孝文帝迁都1、迁都之争反映的实质问题:少数民族游牧经济与中原地区农耕经济的矛盾斗争。2、历史作用:一方面为孝文帝深化改革创造了条件,有利于中原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政治统治秩序的稳定,为民族融合注入了新的活力,是北魏政权进一步封建化的有利保障。另一方面,迁都败坏了社会风气,使得鲜卑贵族染上魏晋门阀士族的恶习,政治日益腐败,迁都耗费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同时也造成了统治集团的分
10、裂,丧失了拓跋部的强有力的支持,导致了国家分崩离析的后果。要点二、全面认识北魏均田制1、原因:为缓和社会矛盾,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国家赋税收入。2、实施:485年,冯太后、孝文帝颁布均田令。3、内容:按着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4、实质: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5、影响: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推动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从根本上巩固了北魏的统治。推动了北方内迁各族向封建制的转化和北方民族大融合高潮的出现。对代田制也有很大影响,施行时间长达三百多年。为中国封建鼎盛时期的出现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6、均田制和与之相适应的租调制度一起构成了北魏政权的经济基础,从经济保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历史教案 北魏 孝文帝 改革 民族 融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