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孝”观念_论语中的义利观念.docx
《《论语》中的“孝”观念_论语中的义利观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中的“孝”观念_论语中的义利观念.docx(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论语中的“孝”观念_论语中的义利观念 摘要:在孔子看来,子女要做到孝顺父母,既简单又难。说简单,是因为孝是子女内心真实情感的流露,真正孝顺父母的子女要做到这些,只需顺着自己的心就行了;说难,是因为很多做子女的很少对父母有敬重之心,很难做到真正对父母孝顺,甚而导致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疏远。关键词:孝;内在;最高范畴;体系架构在宗法制社会,孝被予以高度重视,作为儒家创始人的孔子当然非常重视孝。孝在论语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孝字在论语中共出现19次。在论语中,孝不只是零星出现的详细的道德规范,而且是具有统领性、体系性的最高哲学范畴,本文将主要探讨孝在论语中的体系架构。孝悌是仁的根本。我们知道,孔子
2、的学说是以仁为核心建构起来的理论体系。而这一核心概念的基础是孝悌。“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而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以下引论语,只注篇名)这段话的大意是:假如一个人做到了孝敬父母、敬重兄长,而喜爱违反上级,这种人是很少的;不喜爱违反上级,却喜爱作乱,这是没有的。有道德的人重视根本,根本树立好了,“道”就会产生。孝顺父母、尊敬兄长,是仁的根本。这里说明,只要一个人做到了孝顺父母,那么他就不会作乱,而他也从根本上树立起来了,那么他为仁就有了基础。又如,“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
3、以学文。”(学而)此段的大意是:在家孝顺父母,在外尊敬兄长,谨慎行事并讲信用,普遍的爱人,亲近有仁德的人。这些都做好了,再去学习古代文献。从今可以看出,孔子把孝作为做其它事的根基;假如没有孝,那么其它事就会没有根基,也做不好。由以上两条可知,孝在孔子那里是做其它事的基础,孝做不到,就谈不上做胜利其他事;同时,孝是仁的基础,做不到孝就达不到仁人的境界。孝以礼为外在行为规范。礼是当时社会的普遍行为规范,在孔子那里,凡事都要符合礼,不符合礼的就不应当做,如“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孔子也对不符合礼的行为进行了指责,如“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行忍也?”“三家者
4、以雍徹。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八佾)孔子认为“孝”也应当以礼为标准。“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为政)孔子认为,孝顺父母就是在父母在世的时候,以礼相待,在父母过世时以及对父母进行祭祀时,都要以礼相待。总之,孝顺父母一切要以礼作为自己的行为规范。孝以敬为内在的情感基础。对于父母的孝顺,光依着礼行还不够,还需有内在的情感做支撑,即要在内心里有着对父母的敬重。“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论语 中的 观念 义利
限制150内